与“ 淬火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08 00:14:51
《军训,青春的淬火》
“巾帼不惧烈日,少年笑对骄阳。”三天军训,像一炉烈火,把我这颗尚显稚嫩的“青春铁坯”细细淬炼,在记忆里烧出了一道滚烫的印记。
站军姿是淬火的第一道工序。正午的太阳像块烧红的烙铁,悬在头顶往下泼热浪,阳光扎在皮肤上,疼得人睁不开眼。汗水早不是“滴”,而是顺着脸颊“淌”,刚滑过下巴就砸在衣领上,藏青色校服很快被浸出一圈圈深色的印子,贴在背上黏糊糊的。才站十分钟,我的腿就开始打颤,像被抽走了筋骨,腰也酸得直想往后塌。就在我快撑不住、眼皮都要耷拉下来时,眼角余光瞥见身旁的同学——他额角的汗顺着眉骨滑进眼眶,睫毛都湿成了一撮,却依旧抿着嘴,目光直直地盯着前方,连肩膀都没晃一下。
“别人能扛,我凭什么不能?”我咬了咬下唇,把快要松垮的后背重新挺得笔直,双手用力贴紧裤缝,指尖都捏得发白。视线死死锁住前方的旗杆,连风刮过树叶的声音都不敢分心去听。时间像被钉住了,每一秒都过得格外慢,腿麻得像有无数只蚂蚁在爬,可我偏要和这股子累较劲。直到教官喊出“原地休息”的那一刻,我几乎是瘫着放松下来,却突然觉得心里亮堂堂的——原来咬牙扛过极限,就能把“不行”烧成“我可以”,这是青春在烈火里第一次变软、再变硬的滋味。
叠“豆腐块”则是另一番淬炼。第一次上手,软乎乎的被子在我手里像团揉皱的纸,叠出来歪歪扭扭,边角全是褶子。眼看生活老师要查内务,我盯着床上的“烂摊子”,急得手心冒汗,再看看舍友们床上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更是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完了完了,这要是扣分可怎么办?”
“别慌,我们帮你!”舍友们围过来,有人手把手教我捏被角,有人蹲在床边帮我捋平褶皱。“这里要先压出印子,再把边对齐……”她们的手指在被面上反复摩挲,把松垮的地方一点点捏实。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我们凑在一起的手上,暖融融的。终于,一块有模有样的“豆腐块”立在了床上,我看着它,突然明白:青春的淬火从不是一个人硬扛,同伴递来的温暖,也是能把“困难”烧软的火焰。
三天军训落幕,晒黑的皮肤是淬火的痕迹,挺直的腰背是淬炼的成果。这炉名为“军训”的火,让我懂得青春从不是一帆风顺的柔软,而是在坚持里变硬、在团结里变韧的过程。那些流过的汗、咬过的牙,都成了青春最亮的淬火印记,让我们在往后的日子里,敢直面更多风浪。
《未能并肩,但仍同行》
十三天的军政训练如同一场短暂的淬火,将我们这些初入高中的稚嫩灵魂置于纪律与集体的熔炉中重新锻造。因过敏性鼻炎的纠缠,我成了一个特殊的旁观者——身在樊笼外,心在旌旗下。
当同学们在烈日下挥洒汗水时,我只能通过班级群里不断更新的照片,拼凑出一场我未能全程参与的青春仪式。这种奇特的“在场缺席”,赋予了我另一种视角:不是通过身体的劳累来感受军训,而是通过心灵的远观来理解集体。
参与的第一天,空气中已然弥漫着变革的气息。上午的分班仪式上,一张张陌生而稚嫩的面孔相互打量着,眼神里藏着对未知的期待与不安。当在分组表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时,归属的班级被确定,一种奇妙的认同感便开始滋生。
下午的启动仪式上,沈主任的话语掷地有声:“从这里开始,你们不再是个体,而是一个整体。在赤峰二中这个大集体中你们要有集体意识,有规则意识。” 这句话在当时听来不过是例行公事的勉励之辞,却在后续的日子里逐渐显现其重量。
翌日清晨,同学们在操场上排列组合,最初杂乱无章的方阵逐渐变得边界清晰,每个人的动作从参差不齐到整齐划一。在队形排列完成后我们被带到大礼堂学《长征组歌》。《长征组歌·送别》的旋律时常穿过热浪飘进窗内,“红旗飘,军号响”。大家一遍又一遍跟着音乐老师学习时,我忽有所悟:集体不是对个体的消解,而是个体在更大和谐中的安顿。每个声音保持独特性,却又共同创造出单一个体无法完成的和谐。
第三日的军姿训练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规训”的力量。时间在汗水的滴落中变得缓慢,每一秒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就在我开始体会这种“动的静默”时,哮喘的不适迫使我退出训练,成为了场边的观察者。从此,我的军训转移到了手机的四方屏幕上。班主任老师发来的每张照片都成了我解读集体的密码。通过照片,我看阳光在同学们日渐黝黑的皮肤上跳跃,眼神中的迷茫逐渐被坚定取代;我看到散乱的步伐变得整齐划一,个性的姿态融为集体的仪态。
因身体状况而缺席大部分训练,这起初令我深感遗憾。但渐渐地,这种“缺席”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在场”。我看到了同学们归来时疲惫却闪耀的眼神,听到了他们沙哑却充满骄傲的交谈,感受到了那种共同经历艰难后产生的无形纽带。我意识到,真正的集体认同感并非来自于简单的“在场”,而是来自于心灵的共鸣与情感的投入。
这场未完成的军训,恰如一个隐喻,预示着我们即将展开的高中生活乃至更长的人生旅程。在此期间特别令我动容的是,同学们从未因我的缺席而视我为异类。他们在休息时发来问候,分享训练中的苦乐,这种无形的接纳让我明白:集体的边界不是由物理在场划定的,而是由心灵的归属感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但这种社会性并非简单地居住在一起,而是通过共享的经历与价值观形成的联结。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缺席让我获得了跳出“庐山”的机会,从而更清晰地看到了集体的真面目。这种特殊的经历,或许正是命运赐予我的一份独特礼物,让我在高中生活的开端,就学会了用双重视角看待自我与集体的关系——既在其中,又在其外;既是个体,又是整体的一部分。
军训结束了,但它留给我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体验,而是一个关于“缺席与在场”的哲学思考。
《高温淬火勤锤炼》
正当我对农村报道产生浓厚兴趣,并下决心带好农村组的时候,一天下午,副总编辑宇光同志找我谈话,说组织决定调我到总编室当秘书,同时讲了总编室有许多三不管的工作,如版样的汇总,组织编辑部评报和消灭差错以及登记稿件和发稿费的监督领导工作等,都是我的任务.心想:“这不成了事务篓子吗?”心中十分不快,但由于碍着党性的“面子”,口头上表示了“服从组织分配”,回到家里却伏案大哭起来。宇光同志得知此情况后,第二次找我谈话,严肃地批评说:“你既然表示服从组织分配,为什么还哭呢?”因为我从不愿在别人面前哭泣,虽很馗尬,但立即表示:“马上交代工作”。由于当时编辑部里存在着强调个人兴趣,不服从工作调动的倾向,在党的生活会上对此专门进行了讨论,以加强党员眼从组织分配的自觉性.这种严肃而热情的党组织生活,对我这个新党员来说真如高温淬火一般。有一次党支部大会,对我奠定正确的人生观起到了关键作用。那就是1950年春,我的党员候补期满,讨论转正的大会上,不论新老党员,都针对我思想上存在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了认真地批评与分析,兰干亭同志对我检讨中提到的“不能流芳千古,宁肯遗奥万年”的人生哲学,作了深刻地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那是反动的哲学”一席话,使我终生难忘,心服口服地抛弃了头脑中残存的盲目出人头地思想,为今后能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打下了墓础。
从农村组调到总编室以后,重新振作精神,很快便对新的工作产生了兴趣。记得每周一次的评报工作,全体编采人员都集中到一个大办公室里,各抒己见之后,由宇光或肖白门同志汇总发言,从版式到标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和地方性、综合性、通俗化的办报方针对号,表扬好稿,找出不足,会后由我整理记录再分门别类公布上墉报,有时还把省委宣传部长批阅的大样直接公布出来。记得谢景明同志采访棉花丰收的通讯标题“棉花朵朵赛绵羊”就曾被领导同志用红笔勾画出来让大家欣赏。对于差错也如实统计,再把稿签贴在墙报上各自吸取教训。这期间正是轰轰烈烈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非常时期,大家都响应号召,主动取消了星期日,整天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的消灭差错的哨兵任务更加重了.每张报纸付印前、出版后,都要认真地阅读,生怕使差错漏掉。如此日复一日,刚刚松一口气的时候,一个政治性差错竟出现在要闻版的消息里,惊动了全社上下,从领导到全编辑部及印刷厂的同志们,都行动起来从中吸取教训,我这哨兵的责任更为重大,深刻反省之后,写出了发生此次差错的思想检讨,主要一点是由于思想深处产生了盲目自满情绪,以致酿成行动上的粗枝大叶。这一教训是深刻的,从此,调动起所有的神经细胞,做到认真细致地把关,再也不敢稍有丝毫的松懈情绪,直到我调离总编室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