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扶贫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6:06:52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5篇精选》
中国扶贫在路上分为《减贫之路》《扶贫智慧》《志启未来》。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不能放松警惕,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干劲,咬定目标、再接再厉、精准发力,全力以赴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供大家参考。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决胜脱贫攻坚,一方面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树好红旗,点亮明灯。另一方面必须深入一线,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用实践履行共产党员的承诺,用行动实现理想。
在此阶段,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进一步为我市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精神动力,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措施保障。处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学习领会此次会议精神、落实相关政策、强化问题整改、加强组织管理,注重创新改进扶贫工作中的方式方法,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做出实际贡献。
我认为,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还需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用心扶贫。面对仍然处在贫困状态的群众,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急困难群众之所急,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我们国家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艰苦时期是农村困难群众做出巨大牺牲,给予了党和国家以帮助,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我们应当增强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信心,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二是用责扶贫。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要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开展工作,注重倾听困难群众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将主题教育成果运用到脱贫攻坚战中,市委“督战队”要切实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对于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扶贫干部要进行责任追究,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让脱贫干部更有责任感、紧迫感;三是用智扶贫。要采取多种举措,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受到更多教育,用党的理论思想引导民心,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启发民智,用中华优秀文化改善民俗,只有贫困群众受到更好的精神文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积贫难返的局面,才能在脱贫后不会再“返贫”。
决胜脱贫攻坚已到最为关键阶段,只要全党党员干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并进,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关键战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心得2
今年4月15日是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正在全市范围开展。人人争当“我们是国家安全宣传员”知识竞答活动、全市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国家安全微视频点赞活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片户外展播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掀起全民参与的热潮。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难题,奋力开拓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面对各类风险与挑战,市委国安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把生物安全工作作为国家安全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进一步增强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大背景下,风险与挑战与日俱增,应对这些风险与挑战,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切实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今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只有我们时刻紧盯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才能抵御一切狂风巨浪,行稳致远。
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岗位职责。各级党委、党组要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贯彻到各方面各环节,着力防范和化解人民群众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影响最深远的风险隐患,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安全和利益。广大公民,要始终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将维护国家安全视为自觉行动。国家越安全,人民就越有安全感;人民越有安全意识,国家安全也就越有依靠。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为国家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必将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海量动能,推动历史巨轮滚滚向前。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心得3
攻坚克难,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各级政府工作部署,延缓了脱贫攻坚的步伐。新型肺炎疫情的出现,给新年度脱贫攻坚战的开局造成了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疫情是外在干扰因素,是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而脱贫攻坚是全党必须如期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是当前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年的疫情防控工作更加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有利于脱贫攻坚工作。因此,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紧迫感,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抓好脱贫攻坚的工作。
因地制宜,同步协调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要坚持大扶贫格局,处理好消除局部贫困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把脱贫攻坚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纳入乡村振兴的大局下通盘谋划,不能搞“单打一”。各地区贫困群众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致贫原因千差万别,所以在制定脱贫规划时,必须因地制宜,既要着眼贫困群众的脱贫实际,又要照顾到边缘及其他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既要有短期目标,又要有长远规划;既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具体问题,又要建立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的长效机制。做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心得4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心得5
懂乒乓球的人都知道现在有一种打法叫“拧拉”,“拧拉”既体现选手打球的本领和技巧,也使得比赛更加精彩。“拧拉”关乎输赢,人生贵在“拧拉”。如果把决战脱贫攻坚比喻成一场球赛的话,高低好坏甚至成败输赢便在“拧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对于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年轻干部来说,唯有铆足一股“拧拉”劲,用过硬的本领“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贡献青春的蓬勃力量。
从“会拧拉”的劲中锤炼脱贫攻坚的硬本领。拧拉不是人人都会的一门技术,必须得下笨功夫苦功夫。对年轻干部来说,要想提升过硬本领,唯有到脱贫攻坚的“火线”上勤学苦练,栉风沐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明知自身缺乏脱贫攻坚的本领,非但不接受脱贫攻坚的锤炼,反而挖空心思搞“纸上扶贫”“形式脱贫”;还有些干部喜欢只动手不动脑,企图通过简单的送钱、送物、送“富”方式让贫困群众脱贫等等。脱贫攻坚是锤炼干部本领的“练兵场”、密切干群关系的“大熔炉”。年轻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新鲜血液,应当自觉投身其中,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经受考验、接受锻炼,砥砺品质、增长才干、锤炼作风,不断提升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练就担当大任的“铁肩膀”“硬脊梁”,才能不负韶华,有所作为。
从“敢拧拉”的劲中增强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铁胆识。有拧拉本事的人,未必都有胆识放手拧拉,有的或因丢过球变得格外谨慎、瞻前顾后起来,担心拧出台、拧失误;有的会变得妄自菲薄;还有的面对强大的对手,会产生惧怕心理等等。对年轻干部而言,胆识是极其重要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倘若我们没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没有铁的胆识,就不能兑现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践行初心和使命更无从谈起。因此,年轻干部要拿出敢为人先的铁胆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一鼓作气拔掉“穷根”、炸掉“碉堡”,夺取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全面胜利。
从“善拧拉”的劲中掌握决胜脱贫攻坚的好方法。拧拉是有讲究的,不是说每个球都可以随意拧拉的,得把握好时机,得讲科学的接球方法,这个道理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道理如出一辙。众所周知,脱贫攻坚是一项“技术活”,不仅需要国家的好政策,更需要好的工作方法。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其实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发起总攻的冲刺阶段,这场硬仗能否如期打赢,方法尤为关键。作为年轻干部,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瞄准主攻方向,决不能把群众割裂开来,自娱自乐、盲目蛮干。要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多听取群众意见,汇集群众力量,携手并肩,厘清可为、可不为和不可为的事情,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领脱贫攻坚。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就一定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5篇精选_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汇总相关文章:
★ 最新《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精选5篇
★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精选5篇
★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 最新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 最新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精选5篇
《我的扶贫爷爷1000字》
您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也没有月亮迷人的浪漫,您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照亮了别人。您虽然不是名人志士,但您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去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您和无数基层的工作者一起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
那天,您去乡下,我跟着去了,只见您把家里大包小包的牛奶、鸡蛋都拿上了车,我以为你要去姥姥家里,谁知,到了那里我才知道您是去贫困户的家里。我以为去扶贫就是坐在家里跟他们说说该怎么办就行了,但事实证明,我想错了。您把东西往那人家中一放,聊了几句,你们就拿着锄头出去了,我好奇的问:“爷爷,你们去干什么?”
“去了你就知道了。”我很好奇,就着急忙慌地跟了出去。
当时正值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我望着那一片金灿灿的庄稼地,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您带上草帽,拿起锄头我才明白,您是要下地干活了,您和那位老爷爷忙碌的身影,让我想到了,您在姥姥家锄地的情景,您对待贫困户像对待亲人那样,甚至比亲人还亲,我趁您休息的时问您:“您为什么要帮这位老爷爷收粮食呐?”
您回答我说:“这位老爷爷腰上有病,不能经常下地干农活。而且这位老爷爷还刚做过一个小手术,需要人照顾。”“那老奶奶呢?”我又问。“老奶奶几个星期前干农活时不小心把腿摔骨折了,现在还在床上躺着呐,”您解释到,“就因为这件事,老爷爷心脏受不了,才动了手术。”
我恍然大悟。原来扶贫工作这么辛苦啊,我不禁对你们这些扶贫工作者多了一份敬意。
还有一个贫困户生病住院了,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您就从家里给他拿去,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还守在医院里不回来,把人家照顾得无微不至,不知情的病友把您当作贫困户的儿子,直夸你孝顺。还有一次,您从家里拿了一个锅给贫困户送去了,奶奶以为您是给姥姥送的,你回来时,才知道奶奶那个锅是专门挑的特别顺手的给姥姥用的,您却拿给了贫困户,因为这件事,你们差点吵起来。最后奶奶说:“你真是把贫困户当做你的亲生父母了。”
确实,您把贫困户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您为了扶贫常常熬夜,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您也因为贫困户忘了顾家里,姥姥经常因为您没回去而生气,去年的时候,扶贫工作非常紧张,您经常凌晨两三点才回家,有时候为了不打扰我们,您就在办公室睡了。
爷爷,我真为您感到骄傲,您牺牲了自己应当得到的休息时间,无数个日日夜夜,风雨无阻。哪里黑暗,您就照亮到哪里,您就是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
《何为教育扶贫700字》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源自周恩来总理,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至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口号,但当需要在教育与浅层利益中权衡时,这句话似乎就只停留在口号上,正如近日所曝光的云南一个贫困县即是负债累累也要斥巨资打造豪华高中的行为引发热议。
这种超出能力范围的奢侈遭受众多非议,也使更多人对于“教育扶贫”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以明理长智,实为人之根,国之本,此穷非彼穷,必先苦其心智。”豪华中学的意义在哪儿?在于留住生源,这是当地政府的回答。但是校园好就代表学校好、师资强吗?举债办校听起来是个好事,但又有多少资金是真的用在改善教学质量上呢?不过是一种歪曲的形式主义而已。同样是贫困县的宁陕县愿意拿出年收入四成供学子十五年免费教育;禄劝县利用互联网现代技术,将名校教师课程引入课堂,达到了两届100%的本科率。同样都是斥巨资,但后者是注重创造教育机会与提高教育质量,而前者却只注重了“霸气”“豪华”之风。
时代在快速发展,功利之风盛行,一国之本的教育也不免在世俗中沾染,“什么都可以浮躁功利,但是教育不可以。”学习犹如破土的小苗,需要阳光与雨露的滋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良好的学术氛围,可靠的社会保障,才是真正的阳光与与雨露,而不是金钱砌成的“豪华温室”。真正关心教育扶贫,应致力于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而应摒弃功利与势利。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穷困不会限制人的一生,精神的穷苦才会。真正的扶贫不是物质扶贫,而是精神扶贫,是树立自强不息的人格与不同流俗的品质,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主动撕下贫困的标签。教育靠金钱,但教育不是只靠金钱。但愿几亿高价,不仅把豪华学校建撘,更把师资强化,结出更多桃李香天下。
《扶贫之下,教育扶“品”-关于扶贫的作文1200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诚如《史记》所载,物质基础是精神建设的前提。但,达到“仓廪实”并满足于此,不求“知礼节”,此为以管窥豹之举。在当今扶贫之风下,也当着眼于扶“品”。
“品”,顾名思义,乃人之精神层面修养。“品”的内涵有很多,如:个人山高水长之风为品,尊长爱幼为品,谦虚待人亦为品。有言自《吕氏春秋》:凡事之本,必先治身。于此,治身所治内容即为“品”。同理,扶贫之本,必先扶“品”。
古有君王专制下治民之策,帝王“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以家庭伦理为基本的分配,向百姓宣扬孝悌忠礼之义,在扶持国家经济同时扶持人民的家“品”。
今有社会主义下治民之策,领导者为贫者制“两不秘三保障”。或借此良机,与贫穷告别;或“饭来张口”,安于“被喂养”现状。就此,国家提出“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口号。
可见,一强国社会缺不得经济建设之上的精神建设。
扶贫重在物质之上的精神“帮扶”。更美好的人生,并不能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划等号。当物质水平提高,而精神匮乏,人成为“富中之贫"者。当今时代对于“面包”的追逐使人唏嘘。且看顶着“中国首富”称号的黄光裕心底藏匿对出身贫寒的自卑,堕落于多钱善贾的左右逢源中。再看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基础物质上建立的精神帝国,澄澈且丰满的精神财富令人仰慕。只沉浸于物质撇离精神最后只会像纳西索斯般溺亡于自我迷恋中。但,人即使眼前位于物质贫困也不可丢弃精神财富,守护住那份“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的豁达精神,方可成为“贫中之富”者。
一个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的国家若想单单依靠强硬的经济实力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却没有雄厚的精神文化实力,最终也是会失败的。新时代下的改革开放,若无思想之解放,则经济建设之路也无坦途。为国者,必重其人“品”之建,方能成就一国之未来。
然则,“扶人智,扶其品”,起砥柱之用的是教育。古语曰:“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即说明用教育来扶正社会的发展。
社会教育于其而言起外力推动之用。古提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董仲舒谏言立太学以教国。今宣扬“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摆脱贫困”。俗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工程之下,社会送去了知识和希望。还记得那年山区的那个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吗?穷苦的她在教育的帮助下走出那曾囚住她的大山。还有那年的“小光头”张天义、“大鼻涕”胡善辉。。。。。。教育也更教会他们善良与爱,塑造其更好的“品”。
家庭教育不失为内化助力。封建社会中明清时期家风文化为鼎盛,在物质奢靡不俭社会之风盛行背景下,上至帝王下至士大夫,慎重于良好家风传承的培养,如王夫之重和睦之道,郑板桥重明事理,吕坤重积德勤俭。“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代代相传不朽的精神财富比易“坐吃山空”的物质资产更加重要,其足以让后辈拥有贫富有道,立身有术的生活。
当光怪陆离的物质至上社会不停地行进时,为国者应当用教育这把剑结束这场时代悲剧。在物质城堡搭建过程中,人民要构筑好精神内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推崇那样:用仅有的两块面包之一换一朵水仙花。社会扶贫下,让精神之水仙花于社会中绽放!
《我见证的扶贫辉煌》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乡一直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一条条杂草众生的泥土路穿过村子,每当下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都是烂泥土,路面打滑,稍不注意,就摔了个狗啃泥;那时候的房屋十分简陋,村里的人们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有的人家房屋破旧得土墙开裂。夏天,裂缝通风凉快,冬天,裂缝通风寒冷; 交通工具非常落后,村民们没有自动化的交通工具,家庭条件好的家庭最好就是有辆三脚架自行车。如果有人想到镇上赶集,来回一趟就要一上午; 环境卫生十分糟糕,村子里、道路旁到处是垃圾,有的人家里没有厕所,随地大小便……
2015年后,扶贫政策惠及村村户户,在总书纪的带领和号召下,我县、我村全体人民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今年,我回到家乡,发现家乡完全变了样:公路变了,坑洼的泥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从镇到村,从村到人家,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出行方便许多;房屋变了,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两三层高的钢筋混泥土房,十分坚固。有的家庭还进行的房屋室内外装修,漂亮甚至气派。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整治,村子里建起了专门的垃圾场,人们每天都把垃圾放在垃圾场里。没有厕所的人家也建起了卫生厕所,人们不再随地大小便了,环境干净极了!在这短短的几年内,家乡的人们走出了过去的困境,开始了新的美好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化,光缆线架被带到了家乡,宽带网进入了农村家庭。有的人家里也增添了电脑、平板等新的电器。
变了!变了!全都变了!公路变好了,住房改善了,环境变美了。我问爸爸:“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我们的家乡为什么变化那么大呢?”爸爸说:“是好政策改变了我们的家乡。”
我想,在新时代的好政策下,在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中,我的家乡会变得更加美丽,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幸福美好。不久的将来,家乡一定会变成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我的扶贫故事》
我的扶贫故事
乳罗山里我的情
合阳县和家庄镇中心幼儿园 管伟娟
管伟娟,女,汉族,1982年9月29日出生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自2002年9月参加教学工作以来,她一直以满腔热情耕耘在农村幼儿园的讲台上。
管伟娟扎根农村,已经在和家庄镇教育战线上工作了17个春秋,她17年如一日,栉风沐雨,用一颗赤诚之心,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播下了爱的种子,一颗颗幼苗在管老师的培育下变成了参天大树,而她还在坚守那块耕耘了17年的土地。
管老师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勇挑幼儿园的班主任工作重担,她始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谨记心间,并让它作为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得失。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用一片赤诚之心,写就了别样的感动。
一、真诚奉献,刻苦钻研
2002年9月,管老师踏上了农村幼儿园的教育,从那时起,她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幼儿,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管老师不仅热衷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她还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她虚心学习老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如何制作课件。在工作之余她刻苦努力,2004年她参加高等教育大专自学考试,2006年取得大专毕业证书;教育教学工作中,管老师总是用这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去教育她的幼儿要刻苦学习。的确管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她不仅刻苦钻研自己的教学业务,而且还用她在教学工作中学到的新的知识去浇灌祖国的花朵,让她的每一个幼儿都能吸收到新鲜的知识营养,使之茁壮成长。
二、爱点亮心灯
教师对学生的胜于母爱,这种爱能唤醒幼儿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管老师就是用这种爱去点亮孩子们的心灯的,她以真诚的爱去呵护幼儿,用关心去感化幼儿。她凭着做人的良知,教师的责任心,把自己的爱和关怀全都给了幼儿,及时发现并解决幼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管老师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恰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一个幼儿的心中。2016年她的班级里有一个叫梁田雨的单亲女孩子,她刚进幼儿园时性格比较内向,因母亲改嫁后新组成的家庭根本无法让这个孩子从心灵上去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幸福,生活上受到很大的影响,性格也变得孤僻了,精神一蹶不振。这个孩子的变化引起了的她注意,于是及时找这个孩子谈话,管老师得知此情况后,立即把爱倾注在她的身上,关心她,帮助她,给她家的温馨,母亲一般的关心和爱。在管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下,这个孩子的性格开朗了许多,2018年她要进入了小学去学习,她临走时哭着说:“管老师,是你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到了新的环境我怕自己再次感受孤独。”她微笑的抚摸着田雨的头说:“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告诉老师,老师会第一时间给你帮助的。”田雨才破涕为笑的点点头。
每当她怀着一种执着地爱走进活动室,看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就情不自禁地笑了。在这里,有青春的景色,绿色的森林和盛开鲜花的土地,这是一个神圣的岗位,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她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灌溉这绿色的土地,要用无限的爱使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在这片绿地里,她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被幼儿需要的幸福。
记得那是去年9份孩子们刚报到来幼儿园的第二周,刘佳萱是班里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子,刚入园时,她总是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交流,更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你越是和她交流,她越是缄口不语,叫从事了幼儿工作6年的我很伤脑筋。
有一天,当我在活动室外面听到有一个孩子自言自语的说儿歌,我从窗户上望去,原来是刘佳萱。她随即灵机一动,进到活动室里笑眯眯的说:“萱萱你背的儿歌真好,萱萱真棒,能不能背给老师听呀!”起初她还不肯,后来管老师就大声背,看见刘佳萱低着头,但是嘴巴在动,她知道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后来她一有时间就主动和刘佳萱聊天,还和刘佳萱比赛背儿歌。久而久之,刘佳萱对她不再躲闪、不再茫然,而是常常有意无意和管老师交流了起来。看到这种情况,管老师趁热打铁,又让几个比较活泼的孩子主动去和刘佳萱聊天,和刘佳萱玩。
几天之后,刘佳萱忽然拉着管老师的衣角,悄悄地说:“管老师,谢谢你”。接着小眼睛眨了眨,很神秘地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块糖,“管老师,给你吃糖。”接过两块已被焐化了的两块糖,管老师顿时激动不已,一下搂住了刘佳萱,一种幸福的味道在她的心中缓缓流动。她觉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待不同的幼儿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对幼儿多点耐心,多点关心,让幼儿从心底里接受了她。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管老师的身上很多很多,她时刻把关爱孩子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关心帮助孩子也被她深深地刻在了心上。就因为这样,她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可以说是她用爱心点亮了学生的心灯,使他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任教十一年来,管老师始终默默耕耘在幼儿园里。她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管老师更是以身作则。对幼儿能做到言传身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道德观,培养了幼儿的价值观。付出真诚就能得到真诚,付出理解就得到理解,付出爱就一定会得到爱的回报。
管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幼儿攀登新的高峰。这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她甘愿化春蚕,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
《扶贫助学暖人心》
初冬的早晨,天空灰蒙蒙的,出门的人都习惯性地把领子拽起来,把衣服裹紧,但是有一个人却例外,他面上露着微笑,已走出家门,看见他的人都说:小杨,怎么这么高兴。他说: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习一门属于我自己的技术,将来用它挣钱来给我父母治病。
这个面带微笑,走出家门的小伙子,20岁,他的名字叫杨东明,是我市烟台街道兆麟社区低保户杨长利家的孩子。杨长利本人早年患有严重的冠心病,不能够干重活,他的妻子史风琴也因风湿病行动不便,在杨东明小时候,家里就因给他父母治病花掉了几万块钱,目前家中还有4万多元的外债。小东明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心灵手巧,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但是由于家庭困难,他多次辍学帮助家里干活打零工,挣一点钱贴补家用,由于多次旷课,尽管他很聪明,但是成绩却一直上不来。初中毕业后,也就留在了家里,按他自己的想法,他很早就想学一门技术,好挣钱帮助父母早日把病治好。后来,他的一名同学初中毕业后,被父亲送到了汽车修配厂学习,在学徒过程中,他的这名同学学会了开车,并且顺利地考下了驾驶证,现在正在给别人开大货,每月有1000多块钱的收人。杨东明也非常喜欢驾驶,但是当他向汽校打听学开车应交多少学费时,他感到自己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因为学习驾驶技术不算食宿,也要几千元,这对于他这个贫困的家庭,将很难实现。今年,辽阳团市委举办了专门为无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低保户家庭子女提供学习机会的活动。烟台街道团委在这次活动中,通过走访调查,经过镇里研究,一致认为杨东明今年20岁,初中毕业后一直因家庭困难,无法真正学到一门技术来养家糊口,于是就为他到团委报上了名,经过灯塔团市委有关方面的及时沟通,终于为他争取到了学习驾驶技术的机会。
当灯塔烟台街道团委将此事通知给他时,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父母也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杨东明的小伙伴们也都为他感到高兴,认为他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了。自从到辽阳市交通职专开始学习驾驶以后,他本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没事时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他的性格开朗了许多。每天早晨他都天不亮就起床,帮助父母做好饭后,再坐车赶到交通职专,每天他总是最早的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回家后,他也高高兴兴地把自己在交通职专学习驾驶过程中发生的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老人们看见他高兴的样子,心里也仿佛乐开了花。周六、周日不学习的时候,他看见他的周围邻居和同学时,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自卑和优伤了,而是兴高采烈地和他们一块儿谈笑了。但是挂在他口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却是:“灯塔团市委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我一定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团市委对我的帮助,回报社会对我的扶持,我一定争取用自己的能力来挣钱养家,省下低保的钱让国家救济比我更贫困的人家。”
现在,杨东明在交通职专学习驾驶,学习得很好,技术也很娴熟,他的同学和老师们也都一致夸奖他聪明,爱学习,天生就是开车的料。通过团市委的帮助,现在杨东明本人每天都神采奕奕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他更感谢团市委给他这次难得的机会,更希望有更多的贫困户子女得到社会上的帮助,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知识,有一技之长,为家里减轻负担,更能为杜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