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尚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3:14:48
《智立身,技立国》
“智者,技也。”《尚书》中曾写到,科技于国于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以智力身,科技立国,方能凤翔天际融入江海,展示大国雄姿。
据调查,经过近年努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已有较大提高,但谣言俗语仍然存在,科学尴尬屡见不鲜。这背后既是对以往成果的肯定,又有对未来的努力与展望。科学素养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翻阅泱泱中华史。,“科技”一词深深融入中华血脉。
从春秋时期的天象观测,《石氏星表》,到战国时期的司南,从东汉蔡伦造纸,到张衡的地震仪,浑天仪,从历史中我们俯拾都是老人精妙的创作,灵活的构思,科技的智慧,随着不曾断的传统文化带给今人以启迪和灵感。
回顾现代科技成果,中国智慧,惊艳世界,引领大潮。
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复兴号全面提速到珠港澳全面贯通,从墨子号打开量子领域,到华为开5G,一个个不断涌现的是科技的小成果,是文明的大进步。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中国科技发展注重创新,发展战略成果显著。中国正从制造大国的雄浑迈向制造强国的经济,引领世界潮流,让旁人为之侧目。
科技的发展也相应为公民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科技发展的大势,是每个公民重科技、提素养的点滴的汇集,整合和升华。科技从不只是科学家才能拥有的空中楼阁,它无处不在渗透在日常生活里。小到食物的卡路里,营养元素,再到大气的变化,都涉及科学素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倘重人文而轻科技,则民有力无志,不能享科学创新,也就难以具备更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科技利国利民,但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寒,唯有从日常进步,将科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智力身,促科技立国,让科学尴尬真正消失,让人民生活更加理性,更加丰富多彩。
《轮椅上的思考》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谈到“民惟邦本,本固安宁”。而当今国富民强,人民安居才是民本思想的升华。中华文化亦道“天人合一”,和谐、自由、平等、友善,重在人与人尊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生命融洽。翻开《史铁生散文选集》,开启心魂的哲思,在字里行间,感悟“和谐、自由、平等、友善”的大道。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升华和创新。史先生追从内心的安宁,追寻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写作为寻求生命的零度。“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土地要你气蒸烟熏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吗?疯话。”字里行间活脱出浊浊世间的傲傲风骨,洋洋洒洒执笔,洗净世人的污浊。不慕争霸亦不慕排名,寻求和谐人生和谐自然。体现在当代,就是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待人接物以包容以宽厚的胸怀承载万物,以博爱强调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我在地坛,地坛在我”,和谐和谐,亦为大道。
“自由、平等”乃社会统一安定之保障。轮椅上的作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余业在写作”,用残缺的身躯撑起生命的蓝天,谱写最为挺立丰满的思想。他1969年到延安一带插队,后因双腿瘫痪回京。后来又因肾病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病魔吞噬身体,而他以顽强不屈的精神,不断攀越人生的巅峰,做思想的巨人。他有着对肉体伤残的切实体验,深切明白残疾者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自由、平等的渴求。他的关爱不是悲哀,不是怜悯,而是升华成对生存的关注,对精神“伤残”的关爱。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由之发出的地方即生命固有之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他用睿智的言辞、轻灵的笔法、明朗欢快的格调照亮人们内心的幽暗。子孟子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史铁生看淡生死,持续关注“残疾人”的生活,散发“自由平等”的人性之光。他把一字一字化为滴水融入大海,抚平人民内心的伤痛,再筑坚毅之力。自由平等,为善互助,亦为大道。
“友善”乃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史铁生的散文中无不流露出人性的光辉,善良、质朴、真诚。笔尖下勇敢朴实坚毅的破老汉,温情脉脉美丽善良的母亲,生活之热爱,人性的光辉如明珠般于字里行间闪耀。“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友善是人间的美好品质,似炎炎沙漠中的甘琼,又似三尺寒冰间一束熹微的暖光。“友善”待人处事,亦为大道。
“读无梦的书,做有梦的人”——周国平。轮椅上的思考,是生命的思考,是社会的思考,是梦想启程的思考。
史先生的身躯虽然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里,但他的心魂在飞,飞向高远的天地。他的文章是震撼,是伟大,因为他把生命紧紧联系。他的心如火把照亮迷途中的行者,又如泥土,让众人踩出一条康庄大路。人性是书的魂,“和谐、自由、平等、友善”更是书的宏图大志。
《汴京赴宴》
孝宗九年,朝廷任命礼部尚书的我为使节大臣,赴金庆贺万春节.
故国的残影始终萦绕着我的双眸,刺激着我的泪水.而今,我又踏上故都这片旧土了.物非人非,汴京已成金都了.我们南渡人士都有个共同心声:收拾旧山河.
端坐在金帐中,金主完颜雍让教坊乐工席间演奏宋宫乐曲.故国乐声使我心中翻起无限凄切和酸楚,满目山河空念远!竟为这颐指气使的大宋顽敌庆生,百感交集又不得不强颜欢笑.
为什么酒筵歌罢不辞频呢,为什么仍要故作欢笑呢?于是,我想到了,推开酒席,大闹宴会.于是,我还想到了,引出利刃,指向金主.可是强大的金政权不会因此而有所削弱,何苦白白搭上性命.想到唐时安史之乱,叛军攻陷洛阳,招宫中梨园子弟奏乐佐饮.乐工雷海青掷乐器于地而向玄宗逃离方向恸哭,叛军恼羞成怒将其肢解.足够忠心,足够爱国,足够感人!而又有何用呢,敌军还不是毫发无损!他犹如柘树一般,在厚重的积雪下不肯稍稍弯腰,以致夭折,之前的抵抗也付诸东流.
与其作无谓抵抗,不如韬光养晦.乐工所为,不能力挽狂澜,岂可效仿.大宋尚弱,不乏报国之材,先后向辽、西夏、金送岁币,一直这样忍气吞声.况且别说武将了,就连我们士大夫也个个同仇敌忾.一心盼望王师北定中原的陆游,夜夜梦中不忘挑剑报国的稼轩,还有那望断长淮忠愤填膺的张孝祥.不都是等待机会报国吗,而我们文臣要做的绝对不是证明自己爱国.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还是朝完颜雍鞠躬而离,尽管不愿.假使我真的鲁莽,不仅我的小命难保,而且会使怒不可遏的金强发动战争,那大宋的一切的忍气吞声将白忙活了.况且又陷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些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不是我在为自己懦弱找借口,弯腰并不意味着屈服啊.楚汉争霸,刘懂弯腰,忍向项羽俯首称臣并百般殷勤讨好,才获胜利.霸王至死都不愿弯腰,注定失败.刘项其实一个是雪松一个是柘树.项王不折不扣的英雄,刘邦隐忍至极,也是大丈夫啊!
此时我的心,几百年前的王维是懂的.为保性命,接受叛军的伪职.狰狞叛军为此兴奋不已,哪里知道他是在弯腰.一个栋梁之材怎能作出无谓牺牲,国家安定大业还需要这些人添砖加瓦呢!被叛军囚在普提寺的他,悲闻雷海青之事而伤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因为这首诗,唐皇没有将接受伪职的他定死罪.
对于国破,陆游岂也不是日日断肠.从不去怨朝廷的怯弱,从不去怨国家的贫穷.只怨自己没有骑铁马渡冰河的本领.病中梦里,尚思为国戍轮台.我踉跄归来,递给他我的感想词-《好事近》.蹙眉读下的他,挥笔写下:书来寄我宴时词,归鬓知添几缕丝.有志未须深感慨,筑城会据拂云词. 他也是理解我的啊.
咳!大宋究竟是不是真的韬光养晦,已顾不着了;大宋的弯腰是不是真的屈服,已不重要了.只要有群能屈能伸的精忠者在,我大宋也未必被灭国.
我韩元吉的一生,虽仕途顺风顺水却并非我想要的.也许真有一天,有一个非常好的报国机会,即使殒身也在所不惜.我时时刻刻都在回望那次弯腰,时时刻刻都在俟机报国.
默默望着在没有红叶漂出的御沟,浮想起后人赠我的一首诗.我想,这并不是单单献给我一个人.
缓缓而吟金帐中,
满目山河泪欲冲.
推席引刀小丈夫,
纵是弯腰也英雄.
《人文,科学与生活》
人文。《尚书》上说过:“文明以止,人文也。”也就是说,人文是文明的基础,是有关于人类心灵与道德的为人之本。尤肯达修女所展现的就是一种人文情怀,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善良的诉说,她用自己的话语诠释着那一份对于人类的源于心灵深处的质朴的爱。
科学。科学是造福人类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它渐渐贴近并引领我们的生活,它促进了硬性的文化。自欧洲的文艺复兴使得科学精神得到解放以来,它一直鼓舞着人们摆脱传统观念。航天专家话语里所传达出的正是对创新,对未来想往的科学精神。
阐述完我对二者定义的理解,我想接着说我对这两者关系的一些看法。
我们先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在很多年前的一个贫民窟,人们基本的生活根本无法保障。然而城市里的人为了给更多的人普及一些科学技术,想着把城市里先进的科学仪器引到贫民窟,然而事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贫苦的百姓连基本生活都安顿不好,哪里来的心思去买这些他们闻所未闻,解决不了生计问题的东西呢。这里所体现的,是以民生与人文为生存基础。对于不具备一定生活条件的那些弱者而言,也许人文情怀的救济,远比科学精神带来的让他们遥不可及的“造福”,来得更实在也更温暖。
不错,很多人说人文精神会反哺科学,科学会反哺人文精神,两者齐头并进是最好的结果。然而我们应该从上面一种场景中明白,齐头并进也是需要条件的,若生活的水平实在达不到,那硬性的、过于超前的科学精神我们自然用不到,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虚无缥缈。在这种情况下,救济弱者的人文情怀就成了本根。等到有了一定积淀,也就像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样,科学才能给予我们更实在的用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开始有了正式意义上的“黄金般的联姻”。
同时我们在理解人文科学关系的时候,不要忘了忽略工业社会以后的故事。似乎那时,科学文化被推向片面的极端而成为人类唯一的文化形式。这万万是不可的。其一,只有科学技术文化,而没有人文文化,只掌握高科技而没人性,这可就糟了,社会很可能面临倒退趋势。其二,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人文文化事关民族凝聚力,光有科学精神,是拧不成一段牢靠的绳的。所以在科学日益繁盛之时,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根,不能丢了我们心底的东西,我们恰恰是要用它去与科学相互促进,共同迸发。
以上,是我认为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人文在社会发展未到一定层次时,是需要起引领作用的;待社会生产力进步,科学不断发展之时,不忘掉我们的根,才能使科学与人文两匹“马”共同启程。
两者的脉络梳理清了,便是“生活”二字出场的时候了。其实我一直在思考生活二字的真正定义,今天我又给了自己一个新的答案: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文化。正如上文分析两个名词的概念时我所写的,人文是心灵与道德的软件文化,那么科学就是我们去适应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硬件文化。有硬件,有软件,二者组成并美丽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人类的生活一步步走来的历程,也正是检验两种文化的试金石,使科技和人文在世界观上互补,在精神上融通。试金,才能更好的铸金。由此看来,生活与二者自然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施力了。
以上,就个人观点,从人文与科学的定义入手,逐步引伸到两者间的关系,最后说明了我所认知的生活与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人文,科学,生活。我们哪一个也不能离开,因为它们之间相联系所带给我们的是文明。再通俗些的说,它们之间的走近,让我们,更幸福。
《臣妾心态》
“臣妾”的原初释义是“奴婶”,《尚书》孔颖达传有“役人贱者,男日臣,女曰妾”。到后来,历朝历代的后妃,在皇上面前也自称“臣妾”。“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王至高无上,脚下或身边的人,谁敢不做奴脾?
近日翻检《汉书》,读到汉武帝几位后妃的传记,发现其中的陈夫人与卫皇后有诸多相同处:同是歌妓出身,同样容貌超群,同为武帝之姊平阳公主所引荐。只是人宫后两人的遭遇大不一样。
据《资治通鉴》记载,卫子夫进宫时,“陈皇后闻之,患,几死者数矣”。陈皇后吃醋,吃到“寻死觅活”的份上,皇帝也只好将卫子夫搁置一旁。这一搁就是一年多,直到有一次,汉武帝从宫中挑出他喜欢的宫女打发出宫,卫子夫才借此机会见到皇上。卫子夫流着眼泪对皇帝说:把我也送出宫吧。是卫子夫的幽怨悲绪打动了皇上?抑或卫子夫的美艳依旧?于是,用《汉书》的话说,“上怜之,复幸”。
武帝“复幸”卫子夫的时间并不长。大凡做皇帝的,都是好色成性,厌旧喜新。在汉武帝眼中,卫子夫很快就“色衰”了。他身边有了王夫人、李夫人、尹捷好、钩弋夫人……连“新”都喜不过来,哪还有功夫恋“旧”?卫子夫便永远地被搁置了。到后来,卫子夫又遭妖人巫蛊之祸,皇帝收回了她的皇后玺缓,逼得她自杀,卫氏族人也被满门抄斩。
李夫人的“知名度”比卫皇后大得多,“倾国倾城”的典故,便是出自李夫人。也是红颜薄命,李夫人进宫没多久便一病不起。汉武帝前来探视,李夫人用被子蒙住头,只求皇帝给她的兄弟加官晋爵,却不愿见皇帝。皇帝非见她不可,她却死活不肯“露面”,气得皇帝忿然而退。都以为李夫人得罪了皇帝,她所托之事必然会成泡影。李夫人却说出一番语惊四座的话:我以微残之出身而能得圣上之宠爱,凭的是什么?凭的是容貌之妓好。以色事人者,色衰便会失去爱,失去爱则恩情亦绝。皇帝如果见我容貌毁坏,颜色非故,必定会厌恶抛弃我,哪里还肯关照我的兄弟?
李太白诗曰:“以色事人者,能得几时好?”李夫人可谓深谙“色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与虎为伴,最要紧的是如何不为虎所吞噬,又能从虎那里得到好处。在这种临渊履薄的生存环境中,哪里还谈得上人格的独立与尊严?馅媚、奉承、争宠、嫉恨.被窒息的青春,被褒读的爱情,被扼杀的天性,被扭曲的人格……这便是后宫殡妃之臣妾心态的全部内容。
“后宫缤妃”已成为历史,“臣妾心态”却并未泯灭。现代都市,诸多“帝苑”、“皇宫”的招牌后面,依然有“以色事人者”,也依然有“臣妾心态”。更有甚者,当金钱与权力成为时人眼中的“现代君王”时,甸伏于它脚下的灵魂,便不可避免地沦为无性别差异的“现代臣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