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名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1:05:00
《包拯两次断牛案》
北宋名臣包拯曾在天长县任县令,彼时一上任就碰到两桩牛案。
这天,包拯刚进县衙,就听到两名男子在监狱里对骂。包拯觉得奇怪,吩咐把对骂的两人提上公堂。
这是东村两个农民,一个叫王某,一个叫张某。他们告诉包拯,前两天,两人一同在田里耕地,累了就坐在田头闲聊,并让各自的牛在坡上吃草。不想两头牛吃着吃着就用角抵斗起来,王某和张某没当一回事,继续聊他们的。谁知最后,王某的牛把张某的牛抵死了。张某觉得吃了亏,让王某赔牛;王某说这是牛与牛之间的争斗,赖不到他头上。两人互不相让,最后闹到县衙。可是前任白县令不知该如何判这案,就把两人收在监里。今天两人一言不合,又吵起来,刚好被包拯听见了。
包拯听他俩说完,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你们俩住同一个村子,低头不见抬头见,却因为两头牛打架伤了和气,真是不应该。不如这样,你俩把死去的牛剥皮卖了,卖的钱平分;而活牛就归你们共有,轮流饲养、耕地,怎么样?”
王某和张某听了,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好,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谁知两人刚走,又来一人报案。那是西村农民刘全。今天早晨刘全正要牵牛下地干活,突然发现他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牛没了舌头自然活不了,刘全心疼极了,便心急火燎赶来报案。
包拯心想,这很可能是刘全的仇人干的,于是对刘全说:“你的牛是活不了了,你把它杀了卖钱吧!我资助你一些钱,再买头牛。”刘全感激地走了。
刘全刚走,包拯就命人贴出一张告示:为确保春耕春种,保护好耕牛,严禁私自杀牛。如有违者,一律严惩不贷!
包拯想,刘全的仇人见刘全杀了牛,肯定又会上县衙来告状。果然过了一天,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说,刘全擅自宰杀耕牛。包拯怒目圆睁:“李安,你老实承认,刘全家牛的舌头是不是你割的?”
李安看包拯断案如神,吓得双腿直打战,老实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记忆巩固
1. 包拯是_____名臣。
2. 包拯让人贴出告示:“为确保春耕春种,保护好耕牛,严禁私自杀牛。如有违者,一律严惩不贷!”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一代名臣于谦与北京保卫战作文550字》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由盛到衰的开始,皇帝被俘,四朝老臣张辅被杀,五十余位大臣战死,可谓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明朝的精锐尽数丧失,守卫北京城的只有数十万老弱残兵,很多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张南迁,但却有一位文臣,力排众异,力求与也先决死一战,他就是明朝第一名臣——于谦。
于谦实践了他的抉择,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铠甲,离开了他的住所,向德胜门走去。也先原来认为,京城已经是个空架子了,只要兵临城下,自然会不战而胜。但是,也先错了。于谦和官兵们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只等一声令下。
在也先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刺士兵挟持着俘获的百姓发起了进攻。满腔怒火正无处宣泄的明军,现在这些杀戮自己同胞的仇人竟敢自己找上门来,真正是岂有此理。此时,于谦大喊一声“杀敌”!将士们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城门里冲出来,看见瓦刺士兵就砍。瓦刺士兵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脑袋却已经搬了家,于谦指挥的这场仗就牛在出奇制胜,趁敌方轻敌之时冲杀瓦刺,使瓦刺崩溃。
于谦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污过,受过贿,但却被一个名叫有贞的奸臣以“意欲”之罪给害死了,一代名臣就此陨落。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也许就是对于谦一生的写照吧。
《一代名臣,湖湘精神》
十月的柳庄,烟雨迷蒙,白色古砖砌起的院门静静伫立在层层雨帘之中。院子里是大棵大棵的柳树,舒展的枝条蘸满了雨水,几乎要垂到地上。这几抹绿仿佛在雨中晕开,点染了整座院子。百余年前,它们曾凝视着这个院子的主耕读传家的身影,聆听着那间私塾学堂里传出的谆谆教诲和朗朗书声,历经寒来暑往,岁月沧桑。而今,它们仍旧在这里,看游客来来往往,听赞叹啧啧不已,它们始终是柳庄最忠诚的护卫者。
这里的主人便是晚清湖湘名臣——左宗棠。
32岁那年,左宗棠搬迁至此,开始了从事农业劳动同时刻苦钻研学问的耕读生活。院里的房子都不算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左宗棠潜心研究、攻读经史,他的自勉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最为出名。这不仅表现了他渊博的学识,更表明了他远大的抱负。
左宗棠可谓是大器晚成,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直到63岁才被朝廷委以重任,率兵收复新疆。已过花甲之年的左宗棠毅然决然的“抬棺西征”,誓要战胜敌人,收复失地。在风沙漫天的河西走廊,左将军率兵所过之地,必栽种杨柳之树。这些树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生长,坚强的意志一如左氏坚定的决心。与湘阴院子里的杨柳不同,河西走廊棵棵“左公杨”“左公柳”不仅点缀了整个西域大地,更是感动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灵。左宗棠带领清兵的新式陆军,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所到之处,战无不胜,军队士气高昂,最终向朝廷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至此,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无可争议地划入了中国的版图。
作为一代名臣,左宗棠身上体现出来的湖湘精神鼓舞人心:湖湘子弟,能文能武。既可经世治学、博古通今,又可驰骋疆场,精忠报国!其实,我看来,湖湘精神还是一种以爱国为基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感。
秋雨淅淅,左宗棠将军并未走远,他用一生的功业践行着湖湘精神。而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多读书、早立志,向着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富强不懈地奋斗。
在柳庄,在河西走廊,杨柳随风摇曳。它们,将永远点染在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点染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 晚清第一名臣的内心独白
有人说他是“刽子手,叛国贼,汉奸”,却也有人说他是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千秋功过任评说,但无可置疑,这本令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研读一生的国学经典,会让每一个人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曾文正对其四弟如是说。我们热爱学习,我们渴望发奋自励,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会因身边的环境受到“干扰”。我们总是抱怨环境怎样怎样,殊不知: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若是志向足够坚定,又怎会因为时间地点不适宜而去放弃呢?毛泽东则是最好的例子,心中有志,且并不是短志,于闹市中读书,怀着鸿鹄之志创建了新中国。虽然最后我们不一定成为圣贤豪杰,但我们也会一步步向目标靠近,成为最棒的自己!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的诚信思想尤为令人记忆深刻。曾国藩并不聪颖,却官至直隶总督, 原因很简单,一个“诚”字取胜。他不仅要自己做到诚信,以之立本,也处处以诚要求自己的下属,湘军之所以上下精诚团结,与诚不无关系。诚更是作为精神支柱,信赖的源泉,所以他的部下对他忠心耿耿,无一人背叛他。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诚信做人,“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子女们将诚信奉为圭臬,而曾氏子孙也英才辈出。诚信,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需要它的存在。而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天之所助顺也,人之所助信也。只有做到人人诚信,才能还我们健康安全的食品,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国家走向文明富强之路!
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自奉节俭,无异于寒素之家。他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家风。于起居,曾国藩每餐只吃一样菜,时人称其为“一品宰相”。于子女,他见到京城子弟挥霍无度,便让夫人、子女一直住在乡下,大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以廉率属,以俭持家,暂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纷纷踏上小康之路 ,生活开始好起来,越来越多人追求物质享受,浪费铺张,而忽略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曾国藩家书》让我明白,人不管身居何位,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没有理由去浪费。于国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多少王朝的兴衰交替都是因为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的现象,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的,只有勤俭节约才能解决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才能让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才能让社会的根基更加稳固。
末了,慢慢合上《曾国藩家书》,无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无关其他,只能默默赞叹: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虽然曾本人维护的是封建统治,但他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对提高个人修养是不无益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无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