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永别了,武器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7:27:12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读罢《永别了,武器》,感想颇多。我看到了主人公亨利作为一个战士的笑与泪,也看到了亨利的理性与果敢,为了挣脱不义之战的枷锁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作为战争文学,它颇有些“另类”,其他的作品在描绘战争时,都在歌颂那些冲锋陷阵的英雄。而这本书写的却是一位一战时期逃兵的故事。主人公亨利,在经历了腥风血雨,理性的思考,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毅然选择逃离战场,选择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吗?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亨利经受着死亡的威胁。战争的枷锁束缚着他的身心。他没有钢铁之躯,却有着爱好和平的坚定信念信念。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了一己之利,将本过无数年轻的生命绑上了他们的战车,让无数祖国的未来,葬身在他们共同制造的战争——这个巨大的“绞肉机”里。他们开动宣传机器,企图将军国主义的毒素灌输到青年的头脑中。在他们的鼓动下,许多懵懂无知的男儿开赴前线,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中化为炮灰,死得毫无意义。
但人终归是人,不是机器。在本书中多次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厌战情绪。在战争的末期,许许多多的士兵哗变,天天喊着“我不要在这里,我要回家!”。甚至有士兵绑架了自己的长官,不顾宪兵的追捕,逃离前线。 许许多多人清醒的青年人看清了这场战争的本质。他们为帝国主义感到失望,为自己的人生感到彷徨和失落。“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物。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战争给他们所带来的,不是所谓的功名利禄,而是悲伤,死亡,无家可归和痛失亲人的痛苦。他们不想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捍卫和平,不为侵略战争白白流血是对的,给帝国主义当炮灰是不值得的。他用逃离战场的实际行动向帝国主义抗议,这也是一种宣战!
这部作品用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了一种对和平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积极的。
亨利所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是帝国主义驯良的奴才,他们有血有肉,他们厌恶战争,他们爱好和平。他们没有被帝国主义的糖衣炮弹蒙住双眼。他们选择了冷静,远离武器。在那个战争的晕笼罩着人们的年代,他们的精神是那一束穿破黑暗的耀眼的阳光。他们是战场上的逃兵,但这恰恰证明了他们不是生活中的逃兵。他们选择远离战场,远离杀戮,是为家庭负责,为自己负责。亨利在挣脱精神枷锁的过程中,自己也成长起来,对自己,对感情,对这个社会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亨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对战争,对帝国主义,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种真正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声音。
亨利是理性的,果断的。而他对待自己的爱人则充满了温情。守护自己的爱人是一个男人的本分,在血与火的历练中,男儿本色得到彻底显现。“你一有爱,你就会想为对方做些什么。你想牺牲自己,你想服务。”为了爱,亨利甘愿当一名战场上的逃兵,和爱人追求平静自由的生活。亨利想尽办法躲开宪兵的追捕,只为了给自己的小家找一个温暖的爱巢,只为了与未婚妻巴克利享受在瑞士湖畔泛舟的惬意,只为了追求心灵的解放和自由,去寻觅他们渴求的阳光。亨利带着未婚妻逃离了战场。只有追求心灵的解放,拥有自由的环境,才能把爱守护好。
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的摧残。可年轻的我们,面对未来,却总会迷惘和不知所措。这种青春期的心理状态是跨越国界,普遍存在的。亨利作为一个摆战争枷锁的自我救赎成功者,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挣脱了精神的枷锁,拥抱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的激荡着,面对纷繁复杂的声音,我们要像亨利一样保持清醒,明辨是非,勇于做出理性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