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民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3:12:02
《民国时的教师节高考作文》
民国时的教师节高考作文
民国时,也有教师节。
只不过,最初的教师节并非由政府指定,而是民间自发倡导。当时,在一些关注教育的著名学者倡导下,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教师节。而在其宣言中,也明确提出,倡导教师节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教师待遇”。
当时的教师待遇,究竟如何呢?光从政府发布的文件来看,当时的教师待遇,可谓是白领中的精英级别。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就格外重视教育问题,提出小学教师的工资,必须是当地生活水平的两倍以上。举个例子,若是在某处,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费要5块大洋,那教师的待遇就必须在每个月10块大洋的水平之上。后来,南京政府更是制定政策,要求每个地方的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必须占到三成以上。
光看这两条,足以让人以为,民国时的教师是天之骄子。可实际上,事实和法令规定,却完全是两码事。
就民国时的教师待遇来看,大学教师的'待遇无疑是较有保障,且工资也高。不管是徐志摩,还是鲁迅兄弟,在大学教书期间,所领到的薪水都是令人羡慕的。到了中学教师这一层,也还不乏高收入者,如季羡林任教中学时,每个月几十元的高工资,也足以让人眼红。但到了小学教师这一层,就问题频出了。
民国时的欠薪,多数都发生在小学教员身上。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经常有欠薪的问题……一些有远见的大学教授看到小学教师们的困境,自发组织起来,呼吁设立教师节,就是为了确保教师们的工资收入。
然而,对于当时颇为普遍的小学教师欠薪问题,教师节的设立,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无法收到实际的效果。后来,教师节尽管得到民国官方的承认,但日期从原先的6月6日,改到了当时考订出来的孔子诞辰日8月27日,而且,不再提保障教师待遇、促使欠薪问题解决,仅剩下“尊师重道”,培养学生的尊师观念。
培养尊师观念,本来就是教师节的要义,并没有错。只不过,在教师生活普遍成问题的情况下,避重就轻,不谈教师的生存问题,空谈尊师,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当然,不管是6月6日,还是8月27日,当时的教师节都未能真正受到重视。战乱时期,一切以军事为中心,在当时,各省区几乎都为了军费问题而焦头烂额,多方搜刮,更不可能将财政收入的三成用于教育。
【民国时的教师节高考作文】
《民国时的教师节作文素材》
民国时的教师节作文素材
民国时,也有教师节。
只不过,最初的教师节并非由政府指定,而是民间自发倡导。当时,在一些关注教育的著名学者倡导下,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教师节。而在其宣言中,也明确提出,倡导教师节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教师待遇”。
当时的教师待遇,究竟如何呢?光从政府发布的文件来看,当时的教师待遇,可谓是白领中的精英级别。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就格外重视教育问题,提出小学教师的工资,必须是当地生活水平的两倍以上。举个例子,若是在某处,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费要5块大洋,那教师的待遇就必须在每个月10块大洋的水平之上。后来,南京政府更是制定政策,要求每个地方的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必须占到三成以上。
光看这两条,足以让人以为,民国时的教师是天之骄子。可实际上,事实和法令规定,却完全是两码事。
就民国时的教师待遇来看,大学教师的待遇无疑是较有保障,且工资也高。不管是徐志摩,还是鲁迅兄弟,在大学教书期间,所领到的薪水都是令人羡慕的。到了中学教师这一层,也还不乏高收入者,如季羡林任教中学时,每个月几十元的高工资,也足以让人眼红。但到了小学教师这一层,就问题频出了。
民国时的`欠薪,多数都发生在小学教员身上。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经常有欠薪的问题……一些有远见的大学教授看到小学教师们的困境,自发组织起来,呼吁设立教师节,就是为了确保教师们的工资收入。
然而,对于当时颇为普遍的小学教师欠薪问题,教师节的设立,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无法收到实际的效果。后来,教师节尽管得到民国官方的承认,但日期从原先的6月6日,改到了当时考订出来的孔子诞辰日8月27日,而且,不再提保障教师待遇、促使欠薪问题解决,仅剩下“尊师重道”,培养学生的尊师观念。
培养尊师观念,本来就是教师节的要义,并没有错。只不过,在教师生活普遍成问题的情况下,避重就轻,不谈教师的生存问题,空谈尊师,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当然,不管是6月6日,还是8月27日,当时的教师节都未能真正受到重视。战乱时期,一切以军事为中心,在当时,各省区几乎都为了军费问题而焦头烂额,多方搜刮,更不可能将财政收入的三成用于教育。
【民国时的教师节作文素材】
《那些开在民国年间的花高一作文》
那些开在民国年间的花高一作文
流连在风花雪月的故事里,路过一个又一个芬芳四溢的花园。突然闯入民国的花园,便嗅到一种时光沉淀的清香,在这芬芳中,她们氤氲在花的迷雾中,散发着自己的馥郁。
红茶花
秋风在雨中打卷,北平的大院中,天有些昏暗,天蒙蒙笼笼洒着一层光晕,淡黄的,熏得有点旧时光的味道。草匍匐在地上,望着它头上的秋千,念念有词着,她就是张焕,她的笔名是张爱玲。
初看她的照片,总觉渗出一股幽香。照片中的她,几乎没有正视人像,她总是侧着脸,淡漠望向远处,和着她暗红色的旗袍,像一朵盛开在荒远一角的红茶花,不足绚丽,也够灼灼其华。
她的文字,华丽的像一把刀,大概也只有这样的性情中人,才会写出那样令人千回百转的文字。她的不肯接受继母所谓的馈赠,挥下“生活是一袭华美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蚤子”。也只有她对生活的感悟最真切,写下“回望三十年的幸苦路,不变的只有那月光还在那。”只有她对爱情是一意孤行的,面对胡兰成的背离,她道:“我原本以为,不早,也不晚,刚刚好,我赶上了,像一朵花,要低到尘埃里去。我却自降凋谢了。”
风凌乱了她投下的阴影,远远的,着自己钟爱的深红色旗袍,孤身一人。它只是一朵在白茶花群中的红茶,注定得不到亲情与爱情。可她义无反顾地走着,留下的文字,在所有人心中盛开了一朵红茶,在心中摇曳,久香不衰。
白莲
江南的屋子,还翘着四个角,瓦黑的檐,自漆的墙。不寒鸟在其间穿梭,惊醒了一冬的萧杀。阳光斜斜照进窗子,投到一位少女的脸上,光与影将她的轮廓勾勒,眉目中满是贤淑与端庄,这便是林徽因。她一身白衣,像极了“天然去雕饰”的白莲。
她是极富梦幻色彩的,她的.诗亦如此,当徐志摩书《偶然》时,她回“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他们的康桥之恋是难以体会的,就像顾城一首诗中所说: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站着,也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战火中的青春白莲,依旧不沾染污秽。大火纷飞的抗日时期,她忍受着失去亲人的苦痛,却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却又偏偏在奈良,这是一种怎样懂得隐忍的白莲。
时光逝去,但记忆中的白莲却不会老去。
红茶与白莲
风拂过书的扉页,甚是美好。眼前晃出了红茶与白莲。她们生在相同的时期,却不属于同一个时空。红茶走在淅沥愁雨中,白莲漫步在风和日丽中。檀紫色的光,慢慢将光晕缩小,将她们推向更为久远的时空。
这是良多不同的花,一个红似残血,一个白似冬雪。她们徜徉在那个繁花的时期,做着国民的临水照花人。她们就像尘间的火粒子,不必转身回眸,也留下一地繁花。
【那些开在民国年间的花高一作文】
《民国的雷雨作文》
民国的雷雨作文
冰雨
寒风,冰霜,大雪纷飞。
冰雨冷冷地下,砸在房檐瓦片上,落在港陌旷原中。野草萋萋,荆棘葳蕤,千千万万个孔乙己,千千万万个祥林嫂,千千万万个闰土,在黑暗笼罩的无垠旷原中滋长,在旧社会的牢笼里任人当奴隶驱使。封建毒瘤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仿佛是―条毒蛇,无时不刻不在吸食他们身墙鲜的血液,然后注入厌世的毒汁,随血液蔓延全身。千千万力个骆驼样子,原本心中揣着渴望,但敌不过岁月的侵蚀终化为―具行尸走肉;千千万万个刘和珍,在大声喊出自己声音之后,倒在了血泊之中。多少罪恶假正义而行,多少禽兽着衣冠而走。冰雨冷冷地下,深夜中,咳声阵阵。
雷雨
呐喊,怒斥,义愤填膺。
潭嗣同在呐喊,孙中山在演讲.林觉民在与妻书。袁世凯想要戴上皇冠,蔡锷说不;巴黎和会上列强要将青岛之权转让于日本,顾维均说不,日寇欲奴隶满洲,杨靖宇说不……
武昌城头的枪声,那是敌人最大的怒吼。鲁迅笔下带血的文字,那是对黑暗的无情怒斥。北伐旗凯高高飘扬.那是战士满腔的'怒火。疾风知劲草,国危显义士。雷声隆隆,惊醒东方的睡狮。大雨磅礴,激起炎黄的斗志。
血雨
硝烟,战火,哀兵奋起。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林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潘黎,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卢沟晓月,月光如练,铺在战士们的尸体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背井离乡,抛妻弃子,奔赴战场。
披甲持枪,驭马驱车。最后一块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他上战场。抛头颅,撒热血,血肉之躯筑长城,国难当头舍旧怨,国共联手,兄弟同心破敌军,笑看彭帅麾百团,歼灭日寇无法数,八年抗战不休,狼烟扫,倭寇逐,台湾归。
【民国的雷雨作文】
《牢记使命,一心为民国旗下讲话700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牢记使命,一心为民》。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抗击疫情成就显著,风风雨雨的100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牢记历史使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青年人就要在为民的造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初,钱三强找到了留美归国的邓稼先,请他研发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邓稼先对妻子说:"以后这个家就交给你了,我的一生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成了这件事,我们的一生就很有意义,就是死也值得了。"大丈夫以身报国,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间,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青年人应在无私奉献中成就辉煌人生。
一群平均年龄23岁的清华大学老牌学霸以一首《少年》爆红网络,而这群学霸背后的故事更令我们赞叹。他们一群人在大学毕业后,主动深入人民需要的最前线,主动应请深入西南腹地,投身国家"三线"建设,筚路蓝缕,战严寒、斗酷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他们在为人民的奉献中成就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青年人应帮助人民解决普遍关心的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有责任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着力解决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黄大发不惧寒暑,筚路蓝缕,终至悬崖绝壁通清流,让村民喝上了清凉的甘泉;硕士毕业的黄文秀深入大山深处,担任驻村书记,帮村民种植桔树、做电商,为村子架桥铺路;张桂梅深入脱贫山区12年,让1645名女孩走出了大山,完成了学业。择一事,爱一生,青年人应把自己的事业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紧紧联系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应继承先辈传统,发扬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想去干。
丈夫胸怀凌云志,一心一意为人民。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凡尘滚滚张爱玲550字》
民国的才人很多很多,而最浓厚的一笔,当属张爱玲。
张爱玲的特殊,她的才气就像一身珠华满缀的红装,在沉香屑里埋了千年,酿成浓厚诱人的酒红,透着醉人的芳香。然后迷你的眼,夺你的泪,叫你将最沉郁的东西,也一同迷离在闷暗的炉里,烧出香来。
这样的她,在这样的凡尘,也滚滚了一生。
我痛恨那个风流的浪子,也怜惜张爱玲。张爱玲从小便是缺爱的,像一片香片屑,飘儿无处可泊。于是更拼命的燃烧自己,妄图用香气引来生命的依存。所以爱玲笔下的女子都是娇媚的,惹人怜爱。同时又是苦命的,常为一场恋爱而痛得彻骨。张爱玲自己也深陷爱恋,疼痛而自知,所以更痛彻心扉,看得太轻太深,她看到女人的劣根,所以深知,所以深陷,以至于这段情,使张爱玲的红沾染了许多无力的回答。
我常见爱玲她,目光是朝上的,能在照片上盯出来,与她能在时代剖一道痕,见到那些凡人所忽略的常象一样。美丽的充满活力的葛薇龙,却在香港的纸醉金迷里开成一朵苍白的交际花,而精明的白流苏,用一场计算好的倾城之恋圆了半世安稳,她还看到为了钱弃了情的曹七巧,那个只能恋而不得的小寒。她们都是无力的女人,挣来挣去脱不了时代的枷锁,逃不开金钱的洪流,或是现在不可能的爱情里腐朽而失去纯白。看到这些我是怕的,怕时代,怕自己。庆幸我不生在那时,也庆幸爱玲不完全活在那时,她有她独特的世界。
她是天才,是女人,是惊涛,是红酒。是现实中的废物,是漂泊的花香。
现在张爱玲是一本书,适合烧着香片伴着读。
《最美的时光里遇见你》
2017/3/21
苏曼殊
苏曼殊,民国时期世间最美的情郎,写的诗堪比仓央嘉措。他有一首诗曰:“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
作为一名僧人,他本不该留恋风月场所,然而,风花雪月之事又是他的最爱,他是一个男子,却坐怀不乱。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陈独秀说:“他一度贪吃,原因是眼见举世污浊,厌恶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于是便乱吃乱喝起来,以求速死。”
年仅35岁的他,留下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没错,对待百助枫子,苏曼殊有情有义。与她同床共枕时,并不像天下大多数男子一样对女子有非分之想。苏曼殊觉得,与所爱之女子相伴,已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践踏这冰洁如莲一般的女子呢?
百助枫子终究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不了解苏曼殊对她的一片真心,接受不了柏拉图之恋,最终离他而去。
苏曼殊一生以情求道,我想,他是真性情也。想到他,让我想到了电视剧《活佛济公》里的李修缘,这是济公出家前的俗名,他出家后疯疯癫癫,人称济颠。
当胭脂来找他时,他说:“和尚我也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对胭脂的爱就如同苏曼殊对百助枫子的爱一样,浓烈而真情。
我愿遇到这样的男子,一生倾心待我,夫复何求!
2017/3/23
相思相见知何日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当杨过与小龙女双双归隐时郭襄望着杨过离去的背影时说的话。
郭襄被人称为小东邪,因为她跟黄药师,一样不被世俗礼教所羁绊,郭襄等了杨过一生,此生非君不嫁。人们常说,一见杨过误终身。是呀!杨过此生只爱小龙女一人,他所遇见的女子中,有倾心待他的,也有为他而死的。但是,这些女子,都是比不了他的妻子的。
诚如郭襄,机灵可爱,富有正义感,平等待人,与她姐姐郭芙完全不同,虽招杨过喜爱,也只把她看做小妹妹一样。
杨过信奉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白首不相离。正如钱钟书对杨绛说的话:“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郭襄,我真希望你能遇到像杨过那样的大英雄,幸福度过一生。
2017/3/25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世间的爱有千百种,每个人的爱各不相同。但我觉得,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每天清晨,当我迎着微风走在大街上,看路旁的紫玉兰开的正艳,所里的白玉兰却紧紧地抱成一团不肯怒放。这与天气有关,妹妹说。
说到这天气,春天的天气大抵是独特的,四季之首,总给人一种新生命即将诞生的感觉,在这样一个清晨醒来,脑海中浮现着朱生豪先生对宋清如女士说的话:“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的爱,多么的温暖,多么的诗意,多么的浪漫。
尤其是在这个多情的春天里,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让人心中为之一怔。
世间的爱大抵都又相同,因为每一份爱,都是人们情感深处的激发。
当清晨的一缕阳光洒在脸上,我们从梦中醒来,心得一天开始了,醒来了,我们在心中默念着要热爱这个世界,爱家人,爱朋友,爱世间万物。
因此,“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个你不仅指爱人,还指世间千百种需要我们去热爱的事物。
《最美的时光里遇见你》
2017/3/21
苏曼殊
苏曼殊,民国时期世间最美的情郎,写的诗堪比仓央嘉措。他有一首诗曰:“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
作为一名僧人,他本不该留恋风月场所,然而,风花雪月之事又是他的最爱,他是一个男子,却坐怀不乱。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陈独秀说:“他一度贪吃,原因是眼见举世污浊,厌恶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于是便乱吃乱喝起来,以求速死。”
年仅35岁的他,留下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没错,对待百助枫子,苏曼殊有情有义。与她同床共枕时,并不像天下大多数男子一样对女子有非分之想。苏曼殊觉得,与所爱之女子相伴,已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践踏这冰洁如莲一般的女子呢?
百助枫子终究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不了解苏曼殊对她的一片真心,接受不了柏拉图之恋,最终离他而去。
苏曼殊一生以情求道,我想,他是真性情也。想到他,让我想到了电视剧《活佛济公》里的李修缘,这是济公出家前的俗名,他出家后疯疯癫癫,人称济颠。
当胭脂来找他时,他说:“和尚我也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对胭脂的爱就如同苏曼殊对百助枫子的爱一样,浓烈而真情。
我愿遇到这样的男子,一生倾心待我,夫复何求!
2017/3/23
相思相见知何日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当杨过与小龙女双双归隐时郭襄望着杨过离去的背影时说的话。
郭襄被人称为小东邪,因为她跟黄药师,一样不被世俗礼教所羁绊,郭襄等了杨过一生,此生非君不嫁。人们常说,一见杨过误终身。是呀!杨过此生只爱小龙女一人,他所遇见的女子中,有倾心待他的,也有为他而死的。但是,这些女子,都是比不了他的妻子的。
诚如郭襄,机灵可爱,富有正义感,平等待人,与她姐姐郭芙完全不同,虽招杨过喜爱,也只把她看做小妹妹一样。
杨过信奉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白首不相离。正如钱钟书对杨绛说的话:“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郭襄,我真希望你能遇到像杨过那样的大英雄,幸福度过一生。
2017/3/25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世间的爱有千百种,每个人的爱各不相同。但我觉得,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每天清晨,当我迎着微风走在大街上,看路旁的紫玉兰开的正艳,所里的白玉兰却紧紧地抱成一团不肯怒放。这与天气有关,妹妹说。
说到这天气,春天的天气大抵是独特的,四季之首,总给人一种新生命即将诞生的感觉,在这样一个清晨醒来,脑海中浮现着朱生豪先生对宋清如女士说的话:“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的爱,多么的温暖,多么的诗意,多么的浪漫。
尤其是在这个多情的春天里,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让人心中为之一怔。
世间的爱大抵都又相同,因为每一份爱,都是人们情感深处的激发。
当清晨的一缕阳光洒在脸上,我们从梦中醒来,心得一天开始了,醒来了,我们在心中默念着要热爱这个世界,爱家人,爱朋友,爱世间万物。
因此,“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个你不仅指爱人,还指世间千百种需要我们去热爱的事物。
《以远见为帆,以变通为路900字》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开始对红军井冈山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在德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下,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危机关头,毛泽东果断进行战略转移,保留了革命火种。在这之中我们不乏看见,是有远见和敢于变通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人生亦如此,只有以远见为帆,以变通为路才能拥有幸福成功的一生。
以远见为帆,以变通为路,是一种智慧的人生选择。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社会上,唯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不被洪沙掩埋,成为等待人挖掘的文物。英特尔)正是树立了强大的变通意识,开眼看这个时代,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救时宰相于谦也拥有这种精神。明英宗北伐之际,被瓦刺俘获,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当瓦刺之准备进攻北京之时,无数官员主张保存力量,立马南迁。可于谦却深知,苦南迁,恐怕又会走上亡宋之路。“敢议南迁者,斩”这是他的远见卓识,才使大明江山得以保全。在福建对宁夏的对口帮扶中,一位投资者买下了大片荒凉的龙壁并在此植树造林,改善气候,花了十几年时间,其间有许多人不解,嘲笑他有钱设处花。可他却以实际行动告诉别人,成功靠的是一个人的远见和敢于变革的决心。最终他在戈壁上种出了酿酒葡萄,加工出一大批质量上乘的昂贵葡萄酒。远见是一种全局观念,是立足于整体,统一协调各方面的优化方案。远见为变通提供了重要条件,将远见与变通结合,方可走上康庄大道。
以远见为帆,以变通为路,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英特尔公司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汽车处理器作为下一个增量。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是相对的,是不断发展的。倘若不创新,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始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远见不是不顾眼前,而是做好当下脚踏实地的坚实,又要放眼未来,做好变草的打算。正如习大大所说的一样,“登高望远,才能志存高远”。唯有实事求是,勤勉奋斗,才能用远大的理想指引前行的方向,不负韵华。苟子云:蔺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把握住时代脉搏,勇于变革,放眼向前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期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运用在各行各业中。”唯有以远见为帆,以变通为路,方可做时代的弄潮儿,自可怡然长吟:“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民族团结的历史典故》
故事发生在1946年初冬。
民国33年(1944年),新疆独裁军阀盛世才背叛革命,反苏反共,彻底投靠了国民党蒋介石。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疯狂地逮捕、屠杀中共党员和民族进步人士。并在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强迫牧民捐献军马、收缴牧民保护牲畜的枪支。激起了哈萨克、维吾尔农牧民的不满,纷纷举行起义,爆发了“三区革命”,新疆局势一时大乱。
在一些地区,民族起义的领导权被反动的伯克、阿訇篡夺,使起义运动变质转向,演变为民族之间的残酷仇杀。
民国33年(1944年)冬,呼图壁南山的一股哈萨克土匪,窜到芳草湖北沙窝等地,屠杀无辜汉民200余人,劫走大批牲畜、财物。一时民族仇杀的阴云密布在北疆的呼图壁、昌吉、玛纳斯各地。
民国35年(1946年)11月,在芳草湖白蒿滩村(今芳二场七连)发生了一起汉民屠杀哈萨克牧民,张四爷拯救哈萨克一家的感人故事。
当时,在芳草湖白蒿滩村民张四爷(名张国泰)家附近住着一户哈萨克牧民,全家9口人,大儿子叫木沙。这户哈萨克牧民人很和善,在此居住多年,和张四爷家关系很亲密,大儿子木沙给张四爷家放羊。
这年11月的一个黄昏,天阴沉沉的,北风呼啸地吹着枯黄的野草,不时飘来片片雪花。忽然五、六名骑马持枪刀的汉民,气势汹汹地包围了这座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张四爷一家早就听说北疆各地在“洗哈萨克”(即屠杀哈族),但想到这户人家都是老人、妇女,不会遭受劫难。然而不幸的事终于来临了。
听说要屠杀木沙一家,张四爷颤颤巍巍地带着一家人赶到毡房前阻拦说情。红了眼的汉民暴徒此时六亲不认,张四爷担保说情无效。张四奶奶痛苦流涕百般说情遭到拒绝。在民族仇杀的岁月里,这些狂暴分子失去理智和人性,他们冲进毡房将手无寸铁的哈萨克老奶奶及2个女儿,一个巴郎拉出毡房。此时惨叫声撕心裂肺,暴徒们残忍地将毡房内的老人、孩子四人全部杀死,小巴郎9岁,最小的女儿才3岁,浑身是血的巴郎和2个女儿在血泊中挣扎,场景惨不忍睹。
张四爷一家看着木沙一家被屠杀,失声痛哭,仿佛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张四爷的长子张怀忠百般说情、担保才将刚生婴儿木沙的媳妇拯救下来,使产妇和婴儿免遭杀害。这时哈萨克老大爷带着12岁的巴郎,迎着凛冽的寒风赶着羊群欲回毡房。远远地听见毡房前哭声连天,他已70岁了,心里明白了一切。急忙将巴郎藏在草丛里,抚摸着巴郎的额头,泪水泉涌而出。他再三叮嘱:“藏在草丛里别动,夜黑后找张四爷去。”他毅然地赶着羊群回到毡房前。无人性的暴徒将老人连砍10余刀,将哈萨克老人的头颅砍下。
此时太阳已落山,西边血红的残阳尤如毡房前哈萨克女儿、老人的鲜血,一片殷红,随着夜幕的降临慢慢地消失。
夜深了,藏在草丛中的小巴郎悄悄地溜回到张四爷家。找见了放羊的哥哥,敲开张四爷的屋门,一起跪在张四爷的面前请求保护。在民族仇杀的岁月里,保护异族全家都要遭难。这时若把两个巴郎撵出去就是让他俩送死,考虑再三,决心冒死拯救他们。
为了不让外人发现,张四爷连夜将隐避的暖羊圈打扫干净,铺上毛毡,放上火盆,又给了两件皮大衣,每天派人送饭送茶。又将木沙媳妇和婴儿安顿在大儿媳屋里,和儿媳吃住在一起。为了照料好哈萨克产妇的生活,专门杀了一只肥羊,每天炖羊肉给孕妇吃。婴儿病了就花钱请医生到家里给婴儿治病,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孙那样,伺候了一个冬天。
张四爷一家提心吊胆地护卫着哈萨克木沙4口平安熬过了寒冬。到了第二年春天,民族仇杀的风波结束后,张四爷送给了他们一匹马,装上干粮,让他们回到呼图壁南山哈萨克牧区去。
离别时,哈萨克叔嫂三人磕头作揖,千谢万谢,长跪不起。木沙的媳妇抱着张四奶奶痛哭不止,久久不愿离开,像女儿离开母亲那样恋恋不舍。张四奶奶接过呀呀学语的幼儿,像凝视自己的孙子一样,端详了半天,嘱咐他们一路照顾幼儿,然后依依不舍的挥泪告别。
光阴荏苒,60个春秋过去了,许多往事已被人们遗忘,但张四爷一家拯救哈萨克一家的故事却仍在芳草湖白蒿滩乡村里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