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曾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3:23:04
《用文言文练习写作?这几位老师真敢想!》
记得胡适先生曾说过一种训练写作的方法,就是将现代文“译”作文言文,将文言文“译”作古文。郭绍虞先生也曾建议用写文言日记的方式,来提高写作水平。
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一般老师不敢尝试。毕竟文言文对于中学生来说,读懂都有容易,更遑论写作?
但总有愿意品尝螃蟹的人,他们是著名特级教师毛荣富,育才中学美女教师金隽如,还有非著名语文教师“读写菌”。
毛荣富老师
毛荣富老师在旅游宣传册上读到一则景区简介:
“山上到处都是古老的松树,巨大石头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南面山坡上,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四周都很开阔,上面有座‘钟庵’。”
毛老师感觉这段文字与景区的美景不搭配,让学生们改成文言文,用最典雅的语言描绘这美丽景致。有学生这样写:
“山上古松遍地,巨石栉比。山之阳,有磐石如砥,四顾豁然,上有‘钟庵’焉。”
这样一改,景观与文笔果然“一色”了。毛老师常常鼓励学生写文言文,慢慢地,孩子们也能“指物作文立就”了。
读写菌老师
“读写菌”老师早就尝到了用文言写作的好处,他最喜欢将现代文改成文言文。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菌子老师的笔下变成了这个样子:
背 影
余与家君相别,不闻庭训,转瞬两载矣!追忆离恨,惟背影最为难忘。
时年冬,值祖母仙逝,家君去职,祸不单行,诚家族多事之秋也。余自京师返,将从归奔丧。至彭城,得见家君。环顾庭垣,满院狼藉;复念先祖母永违,泪不能禁。家君慰余曰:“事已如此,徒悲无益,幸天无绝人之路也!”
既归,家君典质什物,筹帑发丧,财物殆尽。方其时也,家君赋闲,寅吃卯粮,不胜凄惶。及哀尽,家君欲赴应天谋事,余亦思归京师就学,遂俱至应天。适逢故友相邀出游,遂淹留一日,明日当渡浦口,以乘车北归。家君念余齿幼,不辞辛劳,必欲躬亲护行。其时余年已弱冠,数赴京师,乃劝其勿虑。家君踟蹰移时,曰:“吾护汝登车,他人不堪任也!”
于是携余渡江。比入站内,余出求票,家君谋请脚夫托运行李,与之议价。家君不善言辞,余则年少气盛,闻之失言,竟觉羞赧,数间言之。既登车,家君为寻临窗之座,叮嘱再三,意恐不尽,复托同行茶房早晚看觑。余暗哂曰:“彼等惟利是图,所托诚非人哉!况吾已弱冠,何多虑也?”彼时未察其衷情,而今思之,悔不当初。
既坐,余催其去。家君顾视车外,曰:“有鬻橘者,吾为汝沽之。汝切记安坐勿动。”时月台外有商贾数人,但远隔铁轨,栅栏丛立,须下至铁轨、登攀月台,方可近之。余念家君年迈体宽,欲亲往之,奈其不许,惟听其自去。
余凭窗观之,但见青衫乌帽,蹒跚而去,至铁轨处缓缓探身而下,穿轨至月台,以手撑之,足上缩,体左倾,倾尽全力,方登月台。余遥睹背影,鼻酸泪下,而年少多羞,遽自为拭,恐家君与他人视之也。举首再顾,已携橘归矣,行至铁轨,散橘于地,匍匐以过,复敛橘起行,余疾往迎之。家君置橘座上,轻拂衣上尘泥,意暇甚,谓曰:“吾且归矣,汝至京师,当传书以告!”余目送之,家君行数步,复顾曰:“且归座矣!”俄而青衫乌帽融入人海,不复辨之,余始归座,泪下潸然。
近岁以来,家道式微,家君与余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家君少时漂泊,独力撑持,不惧艰难,亦可谓人中豪杰也,不意晚景凄惶至此,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每逢琐屑家事不中意,则难抑怒气。余青春意气,父子间难免生出芥蒂。违离二载,家君恕之,常思子孙,手书曰:“父安,勿忧。惟旧疾未去,举箸提笔艰难,恐大去之期不远矣!”余览书至此,泪如雨下,恍睹昔日背影,青衫乌帽,渐行渐远矣。
嗟乎!叨陪鲤对,尚有时乎?余不知其待何年耶!有诗曰:
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常作稻粮谋,难求舐犊处。
父老子成人,双双成泪目。
你看,学生读这样的古文,是不是既加深了对现代文的理解,又积累了古文知识,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读书的乐趣》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曾说过:“书籍的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让我们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能让我们的心灵成长。
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变形金刚,有人喜欢画画,你或许会问:“你喜欢读什么书呢?”我会脱口而出:“我喜欢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知识的海洋,帮助我们热爱读书,变犹如给我们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书籍是世界进步的力量,帮助我们解决读书中的问题,便等于为我们明天的成功铺设了台阶。是的,读书使我受益匪浅,沉浸在书中,不觉得不愉快都抛到九霄云外;沉浸在书中,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沉浸在书中,我游览了很多自然风光。读书,使我的写作水平节节盘升。 我读的第一本杂志就是《少先队小干部》了,它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更是我的好帮手、开心果。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小干部;也感受到了竞选大队长的挫折与那辣辣的幸福;又回忆了刚刚入队神圣的时刻。其中我最喜欢的栏目是:“噜噜说话”。在噜噜说话中最危险的“报道”是《作弊》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耿孜玉同学将一次语文单元测验的考试作弊内幕全盘托出,不知道会不会得到报复呢?从中我明白了:考试只不过是对我们学业的测试。如果自己对自己的学业不负责,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最终是自欺欺人。 到现在,我还读过《小学生作文一本全》,《三字经》,《中国少年儿童》...... 在我记事以来 ,书就一直陪伴着我成长!一年,两年,三年...... 书,使我从一个柔弱怕事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小学生。与书相伴,我会变得谈吐不凡、字字珠玑。再也无须华贵的衣物、艳丽的外表,极其简单的外表也是我与众不同。书,温润了我的心灵;书,塑造了我的气质;书,升华了我的灵魂。
读书,伴我一生成长!
《三山园丁情》
太湖语文夏令营活动的开营式上,一位老演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是要经历许多事的,有的事很快就会忘却,可有的事永远也忘不了。
太湖语文夏令营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留给我的记忆却是美好的,永远难忘的。其中在太湖三山公园和作家、特级教师一起活动的情景,更使我无法忘怀。
“快爬,快爬!”殷老师抓住我的手臂,使劲把我往山上拉。我在后面咯咯地笑着,和她一起爬上了三山顶。这时,迎面走来两个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形成鲜明的对照。咦,那个矮而胖的不是写(中国姑娘》的鲁光伯伯吗?那个高而瘦的不是写《中国旋风》的罗达成伯伯吗?鲁伯伯径自走到我面前,用手拍了拍我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几年级了?”我一一回答了他,又对他们俩说:“我等会儿要请你们题词呢!”“现在就题!”鲁伯伯爽快地答应了。“可我没带本子和笔啊!”不知哪位同志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一下抢过我手中的扇子,叫道:“你们看,题在扇子背面不好吗?”“好!”我不禁高兴地跳了起来。鲁伯伯先题词。他沉思了片刻,对我说:“我给你写一句《中国姑娘》里的话吧。”说完,他挥笔写下了一句话:忠诚就忠诚自己的土壤,追求就迫求自己的理想。这句话集中反映了女排姑娘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执着的追求。我想,这种精神要是反映在工作、学习中,推广到社会上,那有多好!接着,罗伯伯也给我题了词,他的题词是:蜜是甜的,酿造是不容易的。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意味深长。老师和同学们围了上来,有的点头,有的啧啧称赞,山顶一片欢腾。
人群里不知哪位阿姨提出要我唱个歌,我刚想推托,不料鲁伯伯的一句话把我难住了:“我们都给你题了词,现在该你表演了!”盛情难却,我只能唱一支歌,来感谢他们两位。我刚唱完,他们就鼓掌了,弄得我不知所措。
这时,一位梳短发的妇女身后领着一群同学、老师也上山来了。她五十开外,两眼炯炯有神,装束极其朴素:上身穿件蓝色短袖衬衫,下身穿条黑色裤子。要是走在大街上,凭她这身打扮,没有一个人会去多注意她一眼。可你知道吗,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于老师走过来拉着我的手,亲昵地说:“小不点儿,跟我一起拍照去。”正在这时,一位电视台的记者请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拍一个两分钟的电视镜头,于老师欣然答应了。于是,她拉着我的手,带着其他一些同学,走下几级石阶,又开始往上走。拉着于老师的手,我立刻就感觉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偷偷地端详着她,只见她的眼角已有了很深的鱼尾纹,乌黑的头发里也夹进几根银丝。这都是辛勤操劳造成的。为了教好学生,她早上五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家,往往累得喘不过气。她是千万教师的代表人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似乎感觉到有点累了,我和殷老师决定去船上坐一坐。走到半山腰,便听见一片幽静的灌木林里传出两个熟悉的声音。哦,那不是赵丽宏叔叔和刘征泰叔叔在谈话吗?他们两人倒真会找地方,钻到这里来谈创作了。对,请他俩也写几句话。我拐进了灌木林,把扇子交给赵叔叔,说道:“劳驾,请你给我题句诗好吗?”“好吧。”赵叔叔写的不是他自己的诗,而是罗丹的一句名言: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和创造——追求理想,创造未来。刘叔叔接过扇子,写下了一句这样的诗:生活,一本翻开的大书;书本,一个壮阔的世界。题完后,他们又问起我将来的打算。“想做诗人?”赵叔叔问,因为他就是诗人。“不想。”我笑着说。“想做历史学家?”刘叔叔又问,呢,他是学历史的。“不想。”“想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赵叔叔第二次发问。这回我不再摇头了,嘴里吐出一个字:“想!”
山上正好有人下来请他们两位去拍照,他们把我也拉去了。来到山顶,鲁伯伯和罗伯伯也在,鲁伯伯正被一群女同学包围着,罗伯伯开起玩笑来了:“中国姑娘包围着‘中国姑娘’——一个没有辫子的‘姑娘’。”我们哈哈大笑。鲁伯伯好不容易冲出了“包围圈”,向我们这里走来。罗伯伯当着鲁伯伯的面怂恿我说:“去,跟鲁光一起拍张照。”我笑着回答说:“如果鲁伯伯愿意的话,我就拍。”鲁伯伯的回答很风趣:“怎么不愿意呢?我想请你也请不来呢!”“好!那么就来一张。”摄影师很快摆好了架势,我甜甜地笑着,跟鲁伯伯、罗伯伯、赵叔叔、刘叔叔在一起留影。像刚才同于老师携手登山一样,幸福的暖流,又一次涌上了我的心头……
这是1983年7月26日,在太湖中的三山上,园丁们留下了对下一代的无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