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竟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2:51:51
《一步之遥作文》
一步究竟有多难?
人从出生至死亡就被不停的分等级。
富贵者,为上;贫穷者,为下;发愤者,为上;颓废者,为下;成功者,为上;失败者,为下。
人从出生至死就有三次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
18岁,你可以趁年轻不怕苦考一个重点大学;30岁,你可以用你累积的知识与社会经验在事业上开天辟地;60岁,开始享受安稳,你可以趁有时间,修身修心。然而,说的容易,成功之人却只有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十来自于自身条件的优越和奋斗,百分之五来自拼死拼活,另外百分之五可能就是你们所羡慕的,一夜暴富,土豪,上帝的宠儿。
你已经没有选择身份地位的权利了,你可能也不是那上幸运的宠儿,那我们便扪心自问我们能否成为那拼死拼活的上等之人呢?或者你还是甘于做那剩下百分之八十中的一名碌碌无为之庸人。
原本周末早晨打算七点起床,吃一个好一点的早餐,稍微打扮一下,看一个安静一点的电影或者一本书,然后做点作业。中午吃完午饭要睡两个小时觉,之后出去走走或者逛逛。不一定要兼职,不一定要吵闹,不一定要特别,但一定要有收获。
有多少人这样想着?这样安排着?也这样错过着?
七点的闹钟一响,睡眠模式,再睡十分钟,又响,最后十分钟,没关系。还响,直接关闭继续睡,还告诉自己,这次例外,下次一定会起来。醒后,大概十点或十一点,暗暗埋怨自己,肚子又饿,整个乱糟糟,便穿着睡衣,拖鞋出去随便买了点东西填下肚子,又带了点速食食品回寝室,打开电脑,玩游戏,听歌,追剧,睡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晚上又睡不着,熬夜看着小说,旁边的医书忽然间连碰都不想碰一下,日复一日,习惯了对自己说谎,也就满不在乎了。
一步究竟有多难?很容易却很难。
就像长发剪成短发很容易,短发变成长发就难了,有一个过程不长不短,多难熬。过去了就长发及腰,没过去又成短发。
一天有24个小时,一步究竟有多难?
我们都一样,八小时用来睡觉,八小时用来学习工作。人与人的区别就剩下最后不同的八小时了。你拿那八小时干嘛了呢?或者睡觉透支了?或者玩透支了?或者你干脆宁愿用它来发呆也不愿意干别的。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要为懒惰找借口,不要对成功抱有侥幸,不要总对生活充满抱怨,要知道舒服是是留给死人的。
成功并不远,可能只差一步,而这一步的长远决定权总在自己手里。现在我也希望能因此勉励自己,什么都不怕,就怕一开始连自己都不相信。
《恋,中秋》
望着头顶上那轮皎洁的圆月,我朦朦胧胧地看到月上竟有身影!那身影好似奔月的嫦娥,正凝视着大地……
中秋,是一个欢聚的日子。一家人坐在阳台上,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月亮,还一边沐浴着月光。多么快乐啊!可能有的人会说:“月亮什么时候不能观赏,偏偏要在中秋节赏月呢?”中秋节,不一定在于赏月、 吃月饼,更重要的是在于——团圆。团圆是人们的愿望,中秋的主题。
此时,我想起了一段关于月饼的往事——
有一年中秋,我们一家早早结束了晚餐,找出月饼,开始品尝起来。这时,我们才发现少了一种蛋黄馅的月饼。虽然我们无所谓,但母亲却甚喜这种月饼。于是,我穿上风衣,蹬着自行车去买月饼。
大街上,天早暗下来了,两侧的窗户都亮起了灯光,还时不时传出人们欢聚的声音。听着这个声音,我不禁将自行车蹬得更快了。很快,我来到转角的一家月饼店。我买完月饼后,将其揣进衣兜里,然后快速骑回家里。刚开始,月饼还有点凉。可现在被我拿出来时,却热乎乎的。一家人吃到嘴里,暖到心底。
啊,中秋,我赞美你,我迷恋你!
《《论语》中竟有115个成语典故》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今天这篇文章,值得收藏!
1. 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 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5. 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 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33. 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 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 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 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 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惠而不费
【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43. 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5. 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满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 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 侃侃訚訚(yín)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自】: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 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 理屈词穷
【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 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3. 乐山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 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62. 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 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 年富力强
【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65. 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 披发左衽(rèn)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 轻裘肥马
【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9. 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意思是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0. 三复斯言
【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71. 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2. 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3.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4.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5. 善贾而沽
【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76. 生荣死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78. 升堂入室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9. 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80.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1. 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2. 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3. 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4. 死而后已
【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5. 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6.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7.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8. 斯文扫地
【解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出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89. 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90.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1.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92.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3. 血气方刚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自】:《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4. 学而优则仕
【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5. 循序渐进
【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96. 循循善诱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97.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98. 言必有中
【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9. 言不及义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自】:《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00. 言而有信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1.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102. 一言以蔽之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3. 一以贯之
【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 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04. 以德报怨
【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5. 以直报怨
【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6. 因人废言
【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7. 用行舍藏
【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08. 有教无类
【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09. 欲罢不能
【解释】: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10.愚不可及
【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11.怨天尤人
【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12. 择善而从
【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3. 知之为知之
【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4. 众星拱辰
【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15. 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中竟有115个成语典故,完整解释,值得收藏!》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今天这篇文章,值得收藏!
1. 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动态黑色音符
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 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5. 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动态黑色音符
31. 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33. 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 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 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 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 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惠而不费
【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43. 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5. 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 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 侃侃訚訚(yín)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自】: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动态黑色音符
51. 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 理屈词穷
【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 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3. 乐山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 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62. 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 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 年富力强
【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65. 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 披发左衽(rèn)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 轻裘肥马
【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9. 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意思是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0. 三复斯言
【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动态黑色音符
71. 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2. 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3.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4.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5. 善贾而沽
【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76. 生荣死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78. 升堂入室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9. 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80.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1. 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2. 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3. 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4. 死而后已
【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5. 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6.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7.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8. 斯文扫地
【解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出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89. 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90.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动态黑色音符
91.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92.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3. 血气方刚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自】:《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4. 学而优则仕
【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5. 循序渐进
【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96. 循循善诱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97.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98. 言必有中
【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9. 言不及义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自】:《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00. 言而有信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1.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102. 一言以蔽之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3. 一以贯之
【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 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04. 以德报怨
【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5. 以直报怨
【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6. 因人废言
【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7. 用行舍藏
【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08. 有教无类
【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09. 欲罢不能
【解释】: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10.愚不可及
【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动态黑色音符
111.怨天尤人
【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12. 择善而从
【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3. 知之为知之
【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4. 众星拱辰
【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15. 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胖大海的秘密》
胖大海究竟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胖大海呈深褐色,是橄榄们的替身,再凑近点,仔细看,上面满是条纹,像小姑娘没梳齐的凌乱的头发;它差不多只有半截拇指那么大,不知为何取名为胖大海?拿起来闻一闻,有股淡淡的中药味。摸一摸,凹凸不平,捏一捏,又十分坚硬,给人砸也砸不碎,扔也扔不断的感觉。
别看胖大海长相平平,却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呢!
魔法一切准备就绪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演开始了。把胖大海放入杯中,倒入沸水,它在水中就像芭蕾舞演员,旋转跳舞,又浮出水面希望展现给更多人看;又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藏在“衣服”里,迟迟不肯探出头来。很快,小姑娘摘下帽子,微微探出了一个小脑袋,吐出了几个泡泡。随后,胖大海拉开拉链,慢慢膨胀,胖得胀出了衣服,我这才知道它为什么叫胖大海。紧接着,它变成了一朵绽开的花,水也变成了淡黄色,中药味越来越浓,直冲入人体的五脏六腑。又过了一会儿,胖大海像小女孩蓬松的马尾,像燃烧的火焰,还像小姑娘的纱裙。最后的胖大海像一个勇敢的小大人,露出了真容。
听说胖大海不仅是魔术师,还是一位称职的医生。胖大海的作用大着呢!它可以清热降火,润肺止咳,通肠润便。我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刚进嘴有一丝苦涩,细细回味又有些甘甜。
胖大海隐藏的秘密可多啦,更多的秘密希望你能够慢慢发现。
《距离》
世界上的距离究竟有多少?
谁知道?
我知道。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在玩手机,
你就像对待我一样对待手机。
世界上最近的距离,
是我与你远隔千里,
却彼此心连着心,
永远不分离。
世界上最长的距离,
是我送你一盒星星,
你却说:“折这破玩意儿干什么,
还不快去学习!”
世界上最短的距离,
是我给你读一段故事,
你笑眯眯:“真好,谢谢你!”
那一刻,我仿佛吃了蜜。
世界上的距离究竟有多少?
谁都知道。
我也知道。
《孙中山对于鲁迅的影响》
孙中山对于鲁迅的影响究竟有多么大,我们很难给予精确的估计,但从鲁迅推崇孙中山的言论看来,不难得知鲁迅是热烈赞同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主张的。
在论及孙中山的时候,鲁迅对于这个伟大战士给予了最公允的评价:凡是自承为民国的国民,谁有不记得创造民国的战士,而且是第一人的?但我们大多数的国民实在特别沉静,真是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而况吐露他们的热力和热情。因此就更应该纪念了;因此也更可见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更足以增加这纪念的意义。记得去年逝世后不很久,甚至于就有几个论客说些风凉话。是僧恶中华民国呢,是所谓“责备贤者”呢,是卖弄自己的聪明呢,我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孙中山的“站出世间半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的战斗精神,正是鲁迅历来歌颂的韧性反抗精神。惟其因为他礼赞不朽的战士,也就诅咒那毁谤战士的苍蝇式的奴才: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曝着。
后来,鲁迅自白了他的这一篇《战士和苍蝇》的题旨:所谓战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国元年前后殉国而反受奴才们讥笑糟蹋的先烈;苍蝇则当然是指奴才们。(《集外集拾遗•这是这么一个意思》)奴才对于战士总是讥笑糟蹋,而战士对于战士总是爱惜保卫。没有奴才,不能反衬战士的光辉和伟大,没有后起的战士,不能显扬先行的战士的壮烈和可爱。鲁迅对于一切奴才毫不吝惜他的玫击火力,而对于一切受奴才诬谤的战士,则毫不吝惜他的辩护能力。他看穿了,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他死后,不仅受着某一类奴才们的讥笑,而且受着另一类奴才们的糟蹋。这些战士的遭殃,正如他所说,“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瞩之后,言行而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街,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门前的大杏树》
在乡下姥姥家的门前,有一棵好大好大的杏树,它究竟有多大岁数,我至今也说不清。我喜欢那棵大杏树,那上边的杏子,一又大又黄,可香甜啦。多么难忘的大杏树呀!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姥姥家度过的。在我的盼望中,大杏树年复一年地发芽、开花、结果。当杏子熟了的时侯,我价别提多高兴了。有的抬着筐,有的提着篮,一窝蜂似外涌到杏树下。舅舅在树上用竹杆子往下打,我们在地上拾,我总爱钻到树底千,去接受“沐浴”。
只见舅舅手中的细杆子住下一落,瞬间,“杏雨”便下来了。杏子落到了我的头上、背上,有的甚至钻到我的脖领子里。我只觉得到处都是杏子,仿佛进入了杏子世界。杏子把我打得晕头转向‘连前后左右都分不清了。“杏雨”一停,姥姥总是拣最大最黄的杏子给我。我呢,从树下钻出来,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依偎在姥姥怀里,甜甜地吃着杏子。这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都可吃上杏子,基本上是不受限制的。- 记得有一年,麦子全旱死了,唯独大杏树依然是果实累累,这是多么大的安慰呀。、粗不够吃,只好卖杏子来.粮。因此,打下的杏子多半由舅舅挑出去卖了,少半留着家里人吃。
姥姥把杏子锁在柜子里,隔一天给我吃一些。我多么盼望能再象以前一样,吃到很多很多的杏子。 一天,几个很凶的人来到姥姥家,硬逼着姥姥把杏树砍了。还说要“割鸡(资)本尾巴”,说舅舅卖杏子就是“搞鸡(资)本”。这伙人走了后,我看见奶奶站在大门口发呆,就摇着她的手问“姥s什么是鸡(料本尾巴呀?· 姥姥喃喃地说“他们说这杏树就是资本主义尾巴。”我又好奇地问,一树哪有尾巴呀?我们家的大花猫才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呢!”姥姥突然蹲下来,楼着我说i“孩子,你再也吃不上甜杏子了。”说着姥姥就哭啦。 这以后,我好几年也没吃上杏子。
一天,舅舅兴冲冲地回来说:“这下好了,上面准许产民种树种自留地了戈_尹姥姥高兴得不得了,赶紧招呼家里人,在门前被锯麟哪棵大杏树邹栽了一株杏树苗。姥姥一边拍土一边说:一“再过几年,这棵苗就长大了,你又能吃土大甜杏啦!”“咦,我有大甜杏吃哄:”我不禁围着小树苗边跳边喊。“回城”,”想着大杏树,也”忘不了姥姥的话。小杏树长高了吗?是不是象大杏树一样结满了果子呢,一天,舅舅来信了,信上说:小杏树长得很好,又种了一颗。全家人别提多高兴了,’我就更高兴了,我去姥姥家,有的杏子吃了。
《江南游记》
真不曾想到,大学5年中竟有机会去江南水乡,真真切切地目睹水乡风貌,体验江南人情。
或是受唐宋明清一些诗人词客感染,早就对江南水乡心怀向往。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级鱼肥。青答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更勾起我无限遐想。这次便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友人的邀请,去宣州一游,或比张志和湖州垂钓更具情趣。
到杨洒已是夕阳西下。那是一个古老独特的小镇,石筑的大坝象古代护城墙,使其远离了外界的骚扰,青石板路增添了小镇古朴的气息。那轰轰的电锯声却分明是它现代的步伐。
班船离开小镇向我们前去的村庄驶去,尖尖的船头划开水面,象锋利的大剪刀剪开一幅碧绿的缎子,船尾又拖出一道扇形的波澜,水面时而宽、时而窄,分不清天在水中,还是水在天上,天回水转,桨声哑船悠然再见那两片轻盈的木桨,鱼鳍似的在水里活动,水圈一圈一圈地无声扩大。
和船公亲切闲聊,他对我谈起鱼米之乡的风俗,甚至鱼市行情,使我大开眼界,我渐渐明白,这里的千家万户是以水为命脉,以湖为聚宝盆—靠湖吃湖,靠水吃水,水给他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也给了友人和船公水一样的性格。
暮色中友人的村庄宁静、清远,偶尔几声犬吠夹杂着山羊的“咪也、咪也”叫声。放眼望去,我置身于一幅“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山乡素描图中。
次日中午,我们荡舟采菱,漾漾的湖面上没有一络风,虽是初秋,还很炎热,树叶在太阳的毒蒸下支撑着,阳光无声地辐射湛绿的湖面,粼粼的波光在闪烁。我坐在船尾。悠然把脚放进水中,鱼儿在我脚下乱窜,偶尔蹭着我的脚心。感觉好极了。来自天柱山的徐第一次摆弄船桨,桨是不停地划动,可船凝滞不前在原处打转,宛如转动的石磨。我和女伴大笑不已,惊起水中的鱼儿看热闹……一船的人儿融于自然。融入菱叶深处。载一船菱角,荡一舟欢笑—在这东方的威尼斯。
这次宣州之行,已是初秋,美中不足的是没看见一朵荷花,但我仿佛看到那清凉的水下,荷花根茎正深植在肥沃的泥土中,明年一到艳阳春暖,它们便会探出水面,亭亭绽放出艳艳的笑,如同
当年姜白石所写“虹染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的旖旎风光。
想起老船公的话“明年早点来,我的船带你穿过荷叶,你随手可摘荷花”,归来静坐船头,默吟宋陈兴义的《虞美人》“今年长恨驽舟晚,空见残荷满,明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如果有幸再来杨泅,我一定要看一路蔡花,那风景,比起西湖的“曲院风荷”当会别有一番迷人的情致的。
女伴对这渔乡的景致留连忘返,发自肺腑地说:“我要是在这有座别墅就好了!”这也是我到杨泅三日游的唯一感慨:这三日已在心灵深处藏了一幅“淡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来晶宫”的宁谧画面。
《天地间竟有此等蚊子》
春寒料峭的二月,在没有暖气的书房里重读李货的水浒评点,居然还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第二十三回总评,卓吾先生感叹耐庵的性格描写是写什么像什么:“何物文人,有此肺腑,有此手眼!若令天地间无此等文字,天地亦寂寞了。”我想,用李资的这段话来评点李蛰的小说评点,是再合适不可的了。当你被李生或李和尚那些愤怒而真诚、犀利而机智、果断而诙谐的点评所吸引所打动时,你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天地间竟有此等文字!
严格地说,李赞并不是文艺批评家。我们今天常说的所谓“批评意识”、“批评理论”或“批评方法”等等,他似乎都不具备。但是,李费有思想有童心有真性情,有对他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政治、民心向背和时代精神的深刻理解,有对个体生存和生命状态的独特领悟。更重要的是,李货还有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率性直陈的勇气和智慧。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的文艺批评所缺乏的。有学者指出:“从整体上来看,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不仅体式机械呆板,较为单一,语言文字也大多干瘪生硬,枯燥乏味,且散乱芜杂,空洞无物,缺乏个性”.在批评文体上又形成四种模式:板块组合、原作抄引、材料拼凑和用语玄虚(杨守森(缺失与重建—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面对这样的文艺批评,你不得不无奈地哀叹:天地间竟有此等文字。
中国的文艺批评,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具备了理思与诗性相融合的特质。孔子文论的语录体和随感式,庄子文论的寓言化和文学化,以及《诗三百》之中有着批评思想的诗句,都为后来的文艺批评奠定了一个诗性言说的基调。语言方式的文学性和抒情性,思维方式的直觉性与整体性,生存方式的诗意化与个性化,共同构成中国文艺批评的诗性特征。然而,20世纪中国的文艺批评却丢弃了自己的诗性传统,基本上靠“拿来”或“他律”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上半叶“拿”欧美、俄苏乃至日本,中叶“拿”前苏联,下半叶“拿”欧美,到21世纪则无所不“拿”或不知所“拿”了。用全球化的大旗遮避本土资源,以唯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来取代诗性智慧。批评者所遵循的工作程序,是先将批评对象(本土文艺作品)置于一个现存的(当然是外来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之中,然后操作这个“框架”所规定的一套方法和术语,对作品进行或解构或建构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处理。经过这样一番操作过程,作品鲜活的生命被风干,作品特有的魅力被稀释,最终作为“主义”之后的一个尾注或“体系”之下的一个标本,成为某种外来文学新论(或旧论)的一个“中国证据”。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对待本土已有的文化传统和资源,如何处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作为全球化的支柱和灵魂,经济一体化之中尚有多元化或多极化,而在文艺批评这一最具文化个性或民族性格的领域,怎么能够只青睐“西方”一元(或一极)而将本土资源弃若弊帚呢?更何况,包括诗性传统在内的中国文艺批评的本土资源,已被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是独具价值和魅力的。用外来文化来对本土文化进行“弱化”或“边缘化”处理,这方面的教训可谓多矣。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术界兴起一场“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其基本目的是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摆脱西方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束缚,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应本土情况和需要的理论成果”。(杜斌、郑毓信《评台湾的“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学海》这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国枢在(“西化华人心理学”的本土化:我的学思心路历程)的演讲中,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是如何从西化走向本土化的。他认为,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心理学是一种过度西化的心理学,其研究方式及成果.既难以有效反映、展露或重构台湾当地民众的心理与行为,也无助于台湾社会问题的预防与解决。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社会科学界多年来一直忙于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模仿西方的研究方式,似乎已经忘记将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在研究活动之中。在缺乏自我肯定与自我信心的情形下,长期过分模仿西方研究活动的结果,使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缺乏个性与特征。中国的学者有意无意抑制自己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与哲学取向,使其难以表现在研究的历程之中,而只是不加批评地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及方法。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充其童只能亦步亦趋,以赶上国外的学术潮流为能事。在研究的数蚤上.我们既无法与西方相比,在研究的性质上,也未能与众不同。时至今日,在世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只落得是多我们不为多,少我们不为少。我以为,杨先生这种痛苦而深刻的反省,对于中国的文艺批评尤其具有振聋发耽的意义。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之中,文艺批评的文化个性或民族性格,表现在她所面对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创造,是我们文化的美学结晶。离开了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民众心理,离开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思潮,还有什么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可言?李货评水浒,说“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虽评元(代之)作,实愤明(代之)事”?再看我们今天的文艺批评家,把自己装在各种西学体系或主义的套子之中,在“他者”的众声喧哗之中渐渐迷失了“自性”。长此以往,则远离底层和民众,远离本土问题和社会矛盾,既丢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优患意识和批判精神,也丧失了一个普遍人所具备的真切的生存体验和健全的生命感悟。文艺批评的写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者或谋生或邀誉的手段,有时还沦为或捧杀或棒杀的工具。为利而著文,为文而造情,何来童心真性?又何来禅意诗情?批评主体已无才胆识力,批评文本则必然是既无金石之声和韵外之致,更无兴观群怨之效和熏浸刺提之力。我们的文艺批评如何疗救病症,如何走出困境?杨国枢教授的“本土化运动”是一种可借鉴的方法,而对“诗性传统”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本土资源作“通变”式利用,无疑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