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皱眉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1:06:21
《神奇的探险之旅》
“叮叮叮……”闹钟一直叫个不停,我皱了皱眉头,用手按了一下闹钟上门按钮,它终于不叫了。但我也睡不着了,于是便用最快的速度换完了衣服,走出帐篷,我左看了看右看了看,他们还没起来吗?唉,再等一等吧。
我坐在森林里的一棵小树下,等着我们1号探险小组的人员,打开放在树边的工具包,找着我们要寻找的资料图片。时间慢慢地过去了,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等他们,就大声叫了一句:“快起来了,我们还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呢!”
“知道了,组长。”小明和小丽异口同声地回答。过了一会儿,她们俩换好衣服出来,从背包里拿出自己带来的面包,我们三人大口大口地吃着,吃过以后,我们一点时间也不放过,拿起背包就上森林的深处走去了。
我们三人大步向深处走去,突然从里面传来的一声“咚咚——哇哇”的声音,我们几个被吓得脸色发白,腿不停地抖着。这时,我抬头看了看天空,原本蓝蓝的天空一下子变暗了,下面黑暗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我用手慢慢地向后摸,摸到背包中的一个小口袋,便把手放进去,摸到了一个长长的东西,我没有多少想,拿起它就开始摸有没有开关,突然我摸到了一个小开关,我马上按了一下,眼前就出现了一束光:哦,原来是手电筒啊!
我们继续向前走,用手电筒一照,我开心地大叫:“是……是毒青蛙!快拿出相机,这可是我们要寻找的东西啊!”
“好,马上。” 小明马上把相机拿出来拍了几张照片,可就在这时,毒青蛙咬了一口“巧克力”,我们的脸马上变白,我看了看周围的草,没有多想就抓起一株爱心形的小草,把它放在小丽的手上,从衣服上剪下一块布来给小丽包伤口。
我们继续向前走,小丽的手也好了许多,一路上我们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危险发生。我们走出森林的深处,看见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它的叶子像一个扇子的中心,还有一点点红红的血丝,叶边还有许多小刺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收获满满,这次的探险也结束了,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啊!
《那一刻,我长大了》
放学回到家,我看见爸爸紧皱眉头地躺在沙发上,枕头高高地垫着右脚,我连忙凑前一看,原来爸爸的右脚上贴了一个膏药,不能动弹。我着急地问道:“爸爸,你在哪磕着了?”爸爸痛苦地说道:“踩空楼梯脚踝扭伤了,医生嘱咐我不能下地走路。”我脱口而出:“那可怎么办呀?”爸爸说:“你可以当我的脚,以后要麻烦你了,扶着我去吃饭扶我上楼睡觉。” 听着他的话,看着爸爸受伤的样子,我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口答应爸爸:“从此以后让我来照顾你。”
说干就干,早晨,我扶爸爸起床;中午,我扶爸爸去吃午饭;晚上,我扶爸爸上楼休息;期间,我还常常帮他捶背,端茶倒水,做好爸爸的小帮手。
可是过了好几天,爸爸的脚依然不见好转,还是肿着跟馒头似的,膏药贴的时间长了,皮肤也过敏了。每当看到爸爸痛苦地样子,于是我便绞尽脑汁地想有什么好办法呢? 我上网搜索怎样才能防止过敏,怎样才能消肿。终于,我通过百度查询知道艾灸有通络止痛,治愈脚伤的特性,我便让妈妈上网买了一些艾条。
从那以后,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熏半个小时艾灸。我先用打火机将艾条点燃,然后将艾条凑到离爸爸脚踝3厘米左右的位置,慢慢地移动艾条,保证能熏到受伤的部位。过个五分钟,我便问爸爸:“舒服点了吗?有没有好受一点儿呢?”爸爸每次都说:“非常舒服,暖暖哒。”我便放心了。持续熏几分钟,我就感到眼睛和喉咙非常难受,像有一只蚂蚁在爬,又好像被马蜂蜇了一下,眼前也有一点儿迷雾茫茫的,可我每当看到爸爸那受伤的脚和艾灸后消退的脚踝,我便下定决心要坚持给爸爸熏艾灸。
一个月后,爸爸脚基本恢复,可以下地走路了,我那悬着的心像石头一样落地了。爸爸竖起大拇指,直夸我:我儿子长大了!
《怎样变“没啥写”为“写不完”》
平时作文,常有同学咬笔头、皱眉头,他们说:“没啥写的。”而有些同学面对题目,却能“文思如涌”,提笔写来,左右逢源。怎样变“没啥写”为“写不完”呢?我们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开动机器”,积极地动脑筋。怎样学会“开动机器”、开动脑筋?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也就是说,要在平时下功夫。具体来说,要做到三点:细观察。我们每天看到许多东西,听到许多东西,只要仔细“观”、用心“察”,何愁“没啥写”?细观静察,由表及里,必有收获。同学们学过《核舟记》,作者描写核舟真是细致入微,“须眉毕现”,那薯篷、那雕栏、那题字,清晰在目;那“与苏黄不属”的佛印的神情,那“若呼啸状”、“若听茶声然”的仰面舟子,呼之欲出。试想,作者看核舟若是漫不经心、马马虎虎,那他能写出如此生动、逼真的《核舟记》吗了由此可见,我们在生活中,必须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巧联想。“开动机器”,就是开动脑筋想间题。而开动脑筋想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巧于联想。不会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的联想,就象鸟儿断了翅膀一样,文章无论怎样写也是丰富不起来、生动不起来、深刻不起来的南枪树引起了各种联想,歌烦了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文章之所以能从思想上启迪人、从感情上打动人,正因为作者善于由树及人、由人及风格地展开联想。否则,就树写树,就人写人,那《松树的风格》就不会象现在这样有感染力、说服力了。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自杨礼赞》更是发挥联想的上品,认真阅读它,一定能不断获得新的启发。多读书。“间渠哪得清州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接触生活,不关心生活,不从生活的源头不断引来“活水”,当然写不出T新活泼、充满生气的文章来。而没有知识,没有科学常识。要写出好文章来,也是十分困难的。老一辈的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许多内齐仁富、脍炙人口的好书好文章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曾“博览群书"}因此,他们提为文,总能说古道今,分征博引,纵笔驰骋,挥洒自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众……无一不pc_vs饱读之士”。唐末八大家之一的怖愈文章写得多而好,与他‘焚膏油以继臀植兀兀以穷年”的不知疲倦地读书是密切相关的。读书、看报,不要“偏食”,不要只看某一方面的。鲁迅先生给一个文学青年说过:“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有人说,知识是想象的翅膀,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有了丰富的知识,想象的翅膀必能有力地腾飞,写文章必能变“写不出”为“写不完”。
邓拓的《事事关心》篇幅不长,却能深入而浅出地阐述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与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密切的关系。要不是巧妙地从东林书院的一福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谈起,而是摆开阵势来议论,那要写多长的文章?如果不是作者严荃治学资料,临到写文章发议论,是不能信手拈来,巧妙发挥的。“细观察”、“巧联想”、“多读”这三点,在学会“开功学会开功脑筋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哪一样,脑筋这个机器开动起米就不那么灵活。只要我们平时注意用心看,细心想,精心读,“多管齐下”,一定会获得丰富的材料,写起来一定会思路活跃,“没啥写”不就可能变为“写不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