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高高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2:33:51
《生命的山路》
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家乡人用坚实的脚,踩出了这条山路。 村口—路的起点,是一棵古槐。 摸着树身,望着苍老的树皮,我搜寻起有关路的记忆··…, 南望,高高的尚山;西看,巍巍的蒙山,北顾,连绵的北大山;东眺,有一个低矮的山口。山路从古槐树下,向东伸去,穿越山口,在视野中消失··一 这,就是家乡唯一通向山外的路! ‘在我最早的那片记忆上,爷爷走在这条山路上— 晨风,吹送着林木的清新,散着山野的馨香。古槐树下,会齐了十多个“赶山”人,肩挑背负,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捎上山里人的托咐,沿着这条山路,结伙走向山外。我也把晶莹透亮的梦幻,让爷爷带到山外缤纷的世界里。 夕阳、晚霞。古槐树下,老人、孩子盼着“赶山”人归来,带回一个新的世界。 一个、两个……“赶山”人走进山口,脸上映着夕阳的最后一抹霞光。
我和小伙伴们拍起小手,叫着、笑着,顺着弯曲的山路,迎上去。 爷爷张开粗壮的双手,抱起我,亲着,拍打着。从怀里掏出几本“小人书”。 我的愿望得到满足。爷爷抱着我,沿着山路走着·一 微风,送过一阵阵泥土的芳香;叮咚叮咚的山泉,一刻不停地响着;林那边,又冒出一片新绿。我长高了,上了小学。放学后,和小伙伴们在这条山路上追逐,留下一串串绿色的梦幻。 村口的古槐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转眼间,我小学毕业了。一天爷爷“赶山”归来,告诉我:山外镇上,有一所学校。爷爷路过校门口,看见许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穿着一色的衣服,胸前戴一块闪光的“牌牌”。 父亲,全村唯一的小学教师,对我说:那是全县最好的一所中学,里面有明亮的教室,多彩的图书室…… 我开始有不再满足的向往,时常循着山路,独自跑到东面那个山口,静静地对着山外出神,心中有时升起一丝云影儿般的、淡淡的惆怅。
我毕竞是大山的孩子,弯曲的山路,练成了我的坚韧,我有着山石般坚定的信念,更有山泉叮咚不息的执著追求一一走出山口,走向山外更广阔的世界。 盛夏,村口的古槐又披上了浓绿。我如愿以偿,带着山里人美好的愿望,踏着这条!i}路,走向新的世界。 山路上,又留下了串清晰的脚印。 一个阔大的,五光一卜色的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走过宽坦的柏油马路,我迈进了“县一中”的大门,胸前戴上爷爷说的闪光的“牌牌”—一枚金黄色的校徽。 初中、高中。走在亮着路灯的柏油路上,徜徉在坦荡平展的操场上,我有点自得。渐渐地,耳边不再回响叮咚的泉水声,家乡弯曲的山路,也在我心中淡漠下去·一 我的班主任—一位从大山里走出,和父亲一般年纪,的父辈,在一个清爽宁静的早晨,对我说:“你想过吗仑我们都是踏着弯曲的山路,走出来的,正踩着父母的血汗在生活,在走路……” 我被震动了。
心头沉重起来,眼前又出现了染着血汗的黄土地,托起无数生命的山路。·山路上,爷爷正背负重担,向我走来萝古槐卞,父母希冀的目光,正望着我;还有黄土地上,山里乡亲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 啊,这可是托起我生命的山路啊! 我感到不安,良心在谴责着我。我思考着:生命的路啊,该向何处延伸? 带着对路的新的思考,我又站到了古槐树下。山泉在耳边响着,叮咚叮咚,这样近,这样亲切。我用手捧喝一口,这曾哺育我长成的山泉水,仍是这样甘甜、醇美! 站在身旁的爷爷笑了。我抹去嘴角的水珠,搀扶着爷爷,一起踏着坚实的山路,走上东面的山口。爷爷扶着我的肩,大口地喘着气—哦,爷爷毕竟年老了,再也不能肩挑背负,到山外“赶山”了。 爷爷回头望一眼村口的古槐树,慢慢地回过身,指着山外对我说:“你还年轻,往后的路还长着呢。孩子,可不能给咱山里人丢脸啊!” 爷爷说的那样坚定。我庄重地点点头。是的,我正年轻,我应尽自己的责任—把前辈踩出的路,拓宽、压平;完成自己的使命,从自己的脚下,走出一条远行的生命的路。
【评析】 中学生写抒情散文,往往喜欢写比喻、象征性的题目,但有些同学的作文中却常常有生硬、牵强的比喻出现。这篇《啊,我生命的山路》也用了比喻,然而却用得恰切。你看,主人公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后迈进了小学、中学,慢慢地对家乡“染着血汗的黄土地”有所淡漠,后来被“一位从大山里走出”的班主任惊醒,从而开始了良心的自我谴责,“带着对路的新的思考”,又站到了古槐树下。作者以沂蒙山区弯弯曲曲的山路喻“我”执著地“走出山口,走向山外更广阔世界” 的追求探索的生命之路.这不是很恰切吗?
《奇特的雅丹地貌》
五彩城其实也是一座城,环顾四周,高高低低的城墙似隐似显。走进城堡,你会发现,酣睡的太阳尚未启程,那道道彩条组成的少女的太阳裙,似在夏的旋律中,把七色的梦幻放飞…… 如果说,五彩城点缀了单调、冷漠的准噶尔戈壁,那么,硅化木则为这块神秘的土地写了一页古老的历史。 再也嗅不到大森林清新的气息,它们都变成f含有飞氧化硅的石头。背负了远古洪荒的劫难,在沧桑巨变中或轰然倒卜,或粉身碎骨,或深埋黄土,然而,那清晰的树纹和年轮,却仍然记载着灾难降临的那一个日期,为晚辈的人类留下了一幅中生代白至纪的图景。
循着这永恒的图景,考古学家门在这里找到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他们惊奇地发现,在一亿四千万年前,这里原来是一块温暖而湿润的土地,恐龙在浩森的湖泊里自由遨游,古老的动物在茂密的林草中尽情地角逐…… 这一根根树桩化石也似乎在诉说这个悲壮的哲理:只要绿色的希望不灭,戈壁便永远辉煌着那一页生机勃勃的历史。
【点评】 语段描述了奇特的“雅丹地貌”,似城非城,非城是城。 从硅化木追寻一亿四千万年前勃勃生机。以古鉴今,诉说哲理:“只要绿色的希望不灭,戈壁便永远辉煌着那一页生机勃勃的历史”。今天的人们不是更需要珍爱并创造美好的环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