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各有所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8:34:05
《小书虫600字》
我身边的同学各有所长,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位“小书虫”。
他个子不高,鼻架着一副眼镜,闪烁着光芒,脸蛋白里透红,两个小酒窝分别各占一边,有一头乌黑的头发,黑的油亮亮的。
要说他是小书虫,那倒真不假,身为一个小书虫,只要当他听到有一种好看的书时,他就会奋不顾身、千里走单骑地找那个人借书,再软硬并施,直到把书借过来。
他看书时,那叫一个专心致志,完全就是自带金箍罩,地震都震不到他,就算你拿着枪指着他的脑袋,他也丝毫不动,镇定自若地浸泡在知识的海洋里,要想叫起他,那可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当时,我可是花了课间十分钟才把他叫过来一起玩。
他还有个趣事,在这里我就告诉大家。
这一天,他又从同学手中顺来了几本书,做完作业后就一直趴在床上看,可那书实在是太厚了,他看到晚上11点都没看完。***生气了,命令他马上关灯睡觉,他只好照办,可躺在被窝里,他翻来覆去,床都要塌了,也睡不着;数羊数到羊的所有祖宗,还是睡不着;因为——他还在想着故事情节,想到正派最后有没有赢,想到正派最后用什么赢的,他就更睡不着了,于是,他蹑手蹑脚从床上溜下来,走到厨房,从工具箱里拿来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照亮书籍,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跟《窃读记》里面的人一模一样,同样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同样是不敢在光天化日下干的事。
看到凌晨3点,才彻底把这册书看完,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他顶着两个黑眼圈去上学,黑眼圈浓得像用墨水凃上去似的。
这就是我的同学。
《这就是我们班350字》
“江湖门派”各有所长,有一个门派威名远播,那就是我们班了,许多大侠都来自我们班。
能言善辩的沈楚翔是我们班中的开心果。辩论会上,他就是焦点,沈楚翔总能将对手辩得语无伦次,从而扭转乾坤。所以,班级中无人敢与他辩论。
说起学霸,那就不得不说我们班的陈让了。说起他的学才可谓是曹植在世。课上,他就像鳌拜一样“独揽大权”,每个问题都先举手。考试时,似乎没有题目能难到他,并且答题的速度让人望尘莫及。考试成绩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次次位居第一。这不,这次期末考试两科一百,语文九十。唉,想追上他简直堪比登天。
每到下课总会看到一个人看书的身影,那是我们班的历史知识王许志鹏。为此,他还搜集摘抄了各大朝代的知识。你若问他历史方面的问题,他定是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地说出正确答案。痴迷于历史的许志鹏还经常和老师探讨历史知识。连老师也被他的知识所叹服,称赞他知识丰富。
这便是我们班有名的大侠,但江湖大有才人出,我们班的大侠可不止这些哟。
《各有所长,专攻其长700字》
就我看来,体育不应该纳入高考。一个人是很难在兼顾学习的同时还能有时间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
“专一,乃成事之本也。”纳入高考,就意味着体育也是与课堂学习有着同等地位的一门“学科”了。为了高考能够高人一等,那就必须花费时间去练习。但体育也不是什么轻松的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出成效的。为了能做到高人一等的地步,就只能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把时间给了体育,那哪还有时间给学习?在高度紧张的备考阶段,连休息的时间都屈指可数,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哪会有时间与操场为伴?
有人认为,体育纳入高考能增强学生体质,建设健康中国。我不否认体育为学生带来身体上的健康,但当体育作为一个任务时,那些热爱体育的人当然不以为然,但那些不擅长的人可能就会适得其反。过量的运动对他们来说甚至是魔鬼,学习苦些累些,咬咬牙,他们能做到。可大量的运动就如同登天!
高考一直打着人生最公平的转折点的旗号,可有些人生来就不能完成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有些人身来就是一个好体质,这些东西都是后天无论经过多少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实。那这不就与高考的初衷背离了吗?在高考的战场上,每一分都至关重要。若是因为体质上的不足而痛失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那这个孩子能去怨谁呢?怨自己不够努力?还是怨自己没有一个好体质?这显然是一个不公平的较量。
体育想纳入高考的目的是什么?究其原因,是为了选拔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性人才。此初衷固然没错,但“人无完人”,就像花丛中的花一样,花丛很美,但你选不出最美的那一枝,因为每一枝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每一枝也都有其自身的缺陷。所以国家才会设立艺术学院和体育学院,将这些“特长生”筛选出来,剩下的学生则从另一方面去培养。人才并不是要面面俱全,而是各有所长,这才能构成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位置与价值。你不能要求一个运动员去医院做一台手术,同样的,你也不能要求一个主刀医生去赛场上取得很好的成绩。各有所长,专其所长,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才”,构建更好的社会。
《作文的悬念》
四篇《风波》各有所长。第一篇通过电影票的风波歌颂了一位普通干部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第二篇则借助于人团这件事将家中几个人的不同心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信服;第三篇则是作者细细观察生活的体验,真实可信,对中小学也颇有益处;第四篇作者将视角伸人校园生活,通过几个学生自愿为学生服务招来的风波,说明了学生的爱心与热爱生活的高贵品质。
四篇文章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巧设悬念,耐人寻味。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序言” 中说:“我援引了小说家所常用的诡计:从小说的中央或结尾抽出几个卖弄玄虚的场面来,把它们放在开头的地方,并且给装上一层迷雾”,这里说的就是设置悬念。悬念是造成吸引人们阅读,造成作品的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如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贝克说,悬念“就是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无论观众是否对下文毫无所知,但急于探其究意;或对下文作了一些揣测,但渴望使其明确;甚至是已经感到咄咄逼人,对即将出现的紧张场面怀着恐惧—在这些情况下观众都可能处在悬念之中,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的兴趣都非向前直冲不可。”悬念能使作品产生强大的“磁场”,使读者非了解个究竟不可。
悬念在文艺作品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悬念,文章一开头就设置笼罩全篇的悬念,如《计押番金鳗产祸》 (见《警世恒言》)。起笔就写计安去金明池钓鱼,钓了一条金鳗,这条鳗鱼说:“计安,吾乃金明池掌,汝若放我,教汝富贵不可言尽;汝若害我,教你合家人口死于非命。”计安不听金鳗的话,把它杀死吃了,这样,读者一下子陷人了 “计安一家如何死于非命”的悬念之中了。 另一类是分悬念,就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设下的一个或儿个小悬念,如古典小学中常见:一是写一个人物向另外一个人物授计时,不明把计的内容说出,而是说“如此如此”、 “这般这般”;二是每回书的结尾,往往在故事情节的紧张关头就刹住卖关子,说什么“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或“不知某某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如《水浒》第七回,写陆谦富安向高休献计害林冲:“陆虞侯便向前察道: ‘恩相在上,只隙如此如此使得。’高球见说了,喝彩道: ‘好计!你两个明日便与我行。”’这个“如此如此”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高休说是“好计”,没有明说,直到下文,林冲买刀,比刀,误人白虎堂,被拿下定罪,这才揭开“好计”的谜底,读者的悬念才消除,可是,正在林冲被拿下的紧急关心,此回书戛然而止,“毕竟看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又给读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总之设置悬念,可以使整篇文章曲折迁回,抑扬有致。找们平时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恰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