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游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2:43:15
《满陇桂雨醉游人作文》
满陇桂雨醉游人作文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在一年一度的桂花盛开的日子里,我和外公外婆来到西湖的著名景区——满陇桂雨。
刚进满陇路,我们就看见成排的桂花树,树上的桂花全开了。我和外公仔细地寻找花苞,可是,忙了半天,还是一个都没找到。虽说没有花蕾,但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那米粒般大小的桂花,居然散发着如此浓郁的芬芳,让人如痴如醉,情不自禁地想起杨万里的诗句,“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
我们来到满陇桂雨景点,拾阶而上到达平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迷人的景象。
许多棵粗壮的桂花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公园的各处,我再三仔细地观察桂花,发现它们是十字型的。外公告诉我,“桂花树每年只能长高三十厘米,要长成粗壮的大树就更难了,因此,这些树肯定是上百年的老树。”我看看这一棵棵百年树龄的桂花,望着满地金黄的落英,心中充满了敬意。行走在满陇桂雨的小径上,穿行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桂花树间,不时有桂花落在身上,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桂花雨”的景象。
随后,我们来到满陇桂雨对面的石屋洞。庭院里也有许多高大的桂花树,跟满陇桂雨一样,甚至比那里的还要粗壮。有许多小朋友穿着花衣裳,在茶桌间追逐奔跑,犹如一只只花蝴蝶在林中玩耍。来到洞里,桂花的浓郁芬芳变成了袭人的清香,我想应该是气温的缘故吧。洞里还有许多的佛像和石刻,很多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洞,相互连通着十分有趣。
中午,我们在“农家乐”午餐,下午准备去杨公堤,外公说,“那可是杭州有名的桂花街啊。”
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桂花,美丽着杭州;前人栽树,后人赏花;一代代杭州人的辛勤劳动,培育了遍布城市每个角落的市花。
【满陇桂雨醉游人作文】
《竹400字》
它,被游人所向往,被文人所赞美,它就是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的竹。
竹子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最高可以生长到-米,直径可以达到5-厘米,一年四季都保持着翠绿色。微风吹来,那绿叶就像是一只只蜻蜓在竹枝上翩翩起舞。
竹子不但外形别具特色,作用和功效也是数不胜数。
竹子的中间是空心的,可以用来烧水,烧出来的水有解渴消暑的作用。竹叶就好似神丹,泡水喝具有抗菌、抗氧化、提高心脏机能、清热利尿等功效,在中药房里你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竹笋还可以作为餐桌上美味的食材。
此外,竹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作《竹石》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写的正是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风雨中,竹叶被风吹落了,被雨打落了,然而,竹竿却依然勇敢地屹立于暴风骤雨之中,无一丝畏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雨过天晴,微风中透过一股泥土的清新,再看那一根根竹竿,依然矗立在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给人一种坚强、低调、内敛、谦和的美。
我爱竹子美丽的身影,更钦佩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宝石山观景500字》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读着林升的诗句,我又一次来到了西子湖畔。但这次我们不是来看湖的,而是来看山的。西湖不仅有湖,还有山。江南的山,地处丘陵,山不高,没几个石阶,但踏上每一个石阶都有新的风景,我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心来爬宝出山的。
正逢深秋时节,每一个台阶上都铺满了金黄色。踩在这金黄色的石阶上,就能回味起当年南宋都城杭州那繁华的景象。宝石山不高,偶尔有几片黄叶从头顶飘落下来,惬意地躺在石阶上,踏着石阶盘旋而上,仿佛看到了白居易、苏轼等伟大的诗人也曾在这里爬着山,吟诵着一句句美妙的诗句,一路诗香让人荡气回肠。站在石阶上,看着两边美丽而幽静的山景,想着每一个浮躁的人都会被这景荡涤了浊气,让内心平静下来。这山的静,真让人回味无穷,我不禁感叹道:这真是一座宝山啊!
爬宝石山最重要的还是看景,从山顶往下望去便是一片翠绿,你的眼球一定会被那波澜不惊的西湖所吸引。从宝石山上看西湖的景是最为别致的角度,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泛着几只悠闲自在的小舟。湖中央是一座小岛,是用淤泥堆积而成的,我们叫它小瀛洲。那小瀛洲不偏不倚的坐落在西湖的中心,仿佛西子姑娘脸庞上的一颗朱砂痣,为西子姑娘增添了独特动人的一抹美。
这样的美我无法用更美丽的辞藻来形容,或许根本没有人能形容。这山这水,在四季变幻中让人魂牵梦绕。
《宝石山观景500字》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读着林升的诗句,我又一次来到了西子湖畔。但这次我们不是来看湖的,而是来看山的。西湖不仅有湖,还有山。江南的山,地处丘陵,山不高,没几个石阶,但踏上每一个石阶都有新的风景,我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心来爬宝出山的。
正逢深秋时节,每一个台阶上都铺满了金黄色。踩在这金黄色的石阶上,就能回味起当年南宋都城杭州那繁华的景象。宝石山不高,偶尔有几片黄叶从头顶飘落下来,惬意地躺在石阶上,踏着石阶盘旋而上,仿佛看到了白居易、苏轼等伟大的诗人也曾在这里爬着山,吟诵着一句句美妙的诗句,一路诗香让人荡气回肠。站在石阶上,看着两边美丽而幽静的山景,想着每一个浮躁的人都会被这景荡涤了浊气,让内心平静下来。这山的静,真让人回味无穷,我不禁感叹道:这真是一座宝山啊!
爬宝石山最重要的还是看景,从山顶往下望去便是一片翠绿,你的眼球一定会被那波澜不惊的西湖所吸引。从宝石山上看西湖的景是最为别致的角度,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泛着几只悠闲自在的小舟。湖中央是一座小岛,是用淤泥堆积而成的,我们叫它小瀛洲。那小瀛洲不偏不倚的坐落在西湖的中心,仿佛西子姑娘脸庞上的一颗朱砂痣,为西子姑娘增添了独特动人的一抹美。
这样的美我无法用更美丽的辞藻来形容,或许根本没有人能形容。这山这水,在四季变幻中让人魂牵梦绕。
《游净慈寺小记》
“游人驻足为何许,南屏山下聆晚钟。”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为数不多以“声”入景的景点,其中的“钟”指的是南屏山脚下净慈寺里的大铜钟。在一个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上午,我们小组一起来到了“南屏晚钟”景点游玩。
刚下车,我们就在阵阵钟声里看见了刻有“南屏晚钟”的大石碑。整座净慈寺依山而建,被苍翠茂盛的树木静静地包围着。我们循着钟声蹦蹦跳跳地走近,净慈寺才缓缓褪下青绿色的面纱,露出暖黄色的面庞欢迎我们。
走进净慈寺,最让我们震撼的是里面的巨大铜钟。它高高地悬挂在房梁上,随着游客的撞击不时发出悠扬宏亮的钟声,像在诉说它见证过的历史故事。
随着渐渐变弱的钟声,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净慈寺。但净慈寺美丽的风景和悠扬的钟声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流连忘返。
章老师评:说到净慈寺,你会想到谁?是写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杨万里,是古井运木的得道高僧济公?被喻为雷峰塔下最具诗意范儿的古刹净慈寺一定有更多更美好的故事和诗篇等着我们去收集和创作!
《妈妈教我做煎饼》
因为疫情,来九寨沟的游人减少了很多,在观光公司上班的爸爸妈妈也因此休假了。初四这天,妈妈望着厨房里那一大口袋青皮大萝卜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来做煎饼吧,这么好的萝卜,可是你奶奶亲手种的,坏掉就可惜了!”
说干就干,妈妈麻利地系上围裙,洗净双手,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做好准备工作,在一旁静候差遣。只见妈妈在盆子里放入适量面粉,用筷子从中间画了一条直线,将面粉分成了两份,一份用开水搅成面絮,一份用加入发酵粉的凉水也搅成面絮。为了口感好,妈妈还专门加了一个鸡蛋。接着把两份面团合二为一,反复揉搓之后覆上保鲜膜。妈妈说把面盆放在温暖的地方,可以使面团发酵更快,我灵机一动,放地板上吧,地暖是个温床!
等待面粉发酵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始准备煎饼馅儿。妈妈把鲜嫩的大萝卜洗净,切成丁,在沸水中煮好,捞出捏干水分。我也不肯闲着,嚷嚷着让妈妈把切肉的工作交给我。妈妈拗不过我,只好同意了。我左手摁住腊肉,右手握着菜刀,心里有一些紧张,这可是我第一次“动刀”。我该从哪里下手呢,是横切,还是竖切呢?顶着妈妈鼓励的眼光,硬着头皮,我切下了第一刀,哇,没想到腊肉那么硬!一刀下去像锯木头一样,我来回拉扯着,一个不小心,菜刀打滑,差点切到手。妈妈笑着说:“刀给我吧,就你这速度,切到明天也切不完!”妈妈接过刀,熟练地切着,三两下就切完了。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开始包馅饼。把一块小面团在手心搓圆,按压成饼皮,放上适量调配好的馅儿,像包包子一样一点点收口,接着轻轻一压,就成了一个馅饼了。放进刷了油的电饼铛里,每隔一分半钟翻一次面,十来分钟后一个完美的馅饼就制作好了。当然,完美是属于妈妈的,我的馅饼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一个个两面金黄的馅饼终于出锅了,馋嘴的我顾不上烫,龇牙咧嘴咬一口,哇,饼皮外酥里软,清香的萝卜配上腊肉特有的香味,好吃到根本停不下来!
(小作者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第一次跟妈妈做煎饼,虽然有点手忙脚乱,不过只要敢于尝试,就能从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妈妈感言
孩子是宝藏,只要肯挖,就一定会给我们惊喜!妈妈期待下次与你的完美合作!
教师赏析
一份非常专业的美食教程,从食材的准备,到佐料的搭配,再到烹饪方法的选择 ,步步到位,看得我也想做来尝一尝,老师也给你点个赞!(马梅)
《宝石山观景》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读着林升的诗句,我又一次来到了西子湖畔。但这次我们不是来看湖的,而是来看山的。西湖不仅有湖,还有山。江南的山,地处丘陵,山不高,没几个石阶,但踏上每一个石阶都有新的风景,我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心来爬宝出山的。
正逢深秋时节,每一个台阶上都铺满了金黄色。踩在这金黄色的石阶上,就能回味起当年南宋都城杭州那繁华的景象。宝石山不高,偶尔有几片黄叶从头顶飘落下来,惬意地躺在石阶上,踏着石阶盘旋而上,仿佛看到了白居易、苏轼等伟大的诗人也曾在这里爬着山,吟诵着一句句美妙的诗句,一路诗香让人荡气回肠。站在石阶上,看着两边美丽而幽静的山景,想着每一个浮躁的人都会被这景荡涤了浊气,让内心平静下来。这山的静,真让人回味无穷,我不禁感叹道:这真是一座宝山啊!
爬宝石山最重要的还是看景,从山顶往下望去便是一片翠绿,你的眼球一定会被那波澜不惊的西湖所吸引。从宝石山上看西湖的景是最为别致的角度,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泛着几只悠闲自在的小舟。湖中央是一座小岛,是用淤泥堆积而成的,我们叫它小瀛洲。那小瀛洲不偏不倚的坐落在西湖的中心,仿佛西子姑娘脸庞上的一颗朱砂痣,为西子姑娘增添了独特动人的一抹美。
这样的美我无法用更美丽的辞藻来形容,或许根本没有人能形容。这山这水,在四季变幻中让人魂牵梦绕。
《星空》
夜色已昏沉,
游人且不归。
抬头星空闪,
宝石嵌心中。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全诗的意思》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出自宋代诗人林升的古诗作品《题临安邸》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注释】
1、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2、熏:吹。
3、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4、直:简直。
5、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漫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鉴赏】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译文] 热闹的歌舞活动结束了,游人也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春天已渐渐远去了。
[出自] 北宋 欧阳修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1: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译文2: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濛濛,翩翩回到巢中。
译文3: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栏杆外边的垂柳依然翠绿,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一阵东风吹来春雨,回到居室放下窗帘,细雨朦胧中,檐下那对燕子已双双归来,正呢喃软语,梳理羽绒。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