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古井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2:59:21
《家乡的古井高三作文》
家乡的古井高三作文
离开一个地方太久便有了家乡的概念。尤其是古树旁边的那一组古井,至今仍让我魂牵梦绕不能释怀,仿佛一双清澈的眼睛,通过它可以看见遥远的过去。
关于家乡,我不知道它的年龄,但那六棵三五个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的古树告诉我,这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我就是在这部历史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其中一棵古树,因为缠绕密密麻麻的能结果实的藤蔓,成了我从小挑战高度、眺望远处的攀附。虽然母亲反复交代不许爬高,但每到秋天果实成熟,我们还是经不住树上美味的诱惑。有一次,意外发生了,一个伙伴失手从树上掉了下来,听说情况很严重。于是,大人们决定将树上的藤蔓连根清理,以除后患。不想这一决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在藤蔓清除不久,那棵古树也开始慢慢干枯,虽然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但也无济于事。事后大家才明白,原来这是一棵相融相依的“夫妻树”,因为人们的无知害死了它。
没有了藤缠树之后,旁边的古井便成了我们的最爱。井沿是用麻石板砌成的,看上去十分光溜,踩上去却不滑脚,体现了先人将美观与实用有机结合的智慧。井口共计四处,互通互联且各有分工,其中一处正方井较深,是供大家挑水用的。正方井旁边有一口小井,是供人们平时直接饮用的,边上什么时候都放着一个用竹子做的专门拿来舀水的勺子。但我们都不喜欢用勺子,喜欢翘着屁股趴在井口牛饮,觉得这样过瘾。挨着正方井的下方是一处长方井,面积约是正方井的两倍,是专门用来洗菜的。长方井的旁边是一条细长的水沟,相对来说比较浅,是专门用来洗衣服之类的。虽然我们经常光着身子在水沟中嬉戏,但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正方井。白天的时候,一群小鱼儿躲在石缝里探头探脑,注视着外面的情况。一到夜晚,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出来,在婀娜多姿的水草间自由自在地游弋。
这是一组十分神奇的自流井,不深不浅,旱涝保平,冬暖夏凉。夏天的时候,井水清清凉凉且带有一丝淡淡的甜味,喝一口就心旷神怡、疲劳顿消。因为名声在外,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会在这里停下来歇歇脚,喝喝水。冬天的时候,井底下好像一直烧着柴火,井口总是热气腾腾的,由于水温远远高过气温,所以感觉非常温暖。据说,家乡的人之所以冬天不长冻疮,就是因为经常用这井水洗手的缘故。而且还听说,喝头井水可以健康长寿,所以大家总是早早起床,争先恐后挑取清晨的第一拨井水。
母亲常说,洗脚盆里也会淹死人,让我小心一点,千万别掉井里了。但这些话对我来说几乎是耳边风,一旦玩起来,根本记不住。那时候,大人们白天都忙于劳作,只有晚上才能休息。其中傍晚是最热闹的时段,男人们坐在古树下闲聊,女人们围在古井边浣洗,我们则一个个伸长脖子在听白胡子老爷爷讲故事。家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小孩掉井里了,谁家就要打理一次井,负责把井底积淀的淤泥菜根等垃圾全部清走。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也掉井里了,虽然有惊无险,但还是挨了母亲一顿训斥。当天晚上,母亲把我从床上叫起,迷迷糊糊中拉到井边。她一边用装着我白天湿衣服的竹篓一下一下从井里往外捞,一边一次一次地叫唤着我的名字,自问自答:宝仔,回来了吗?回来了!宝仔,回来了吗?回来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家乡的习俗,捞魂。意思是说,小孩掉水里了魂也会掉,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赶紧把魂捞回来,才能活得长久。
后来因为上学,我在家乡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少,只是暑假的夜晚,偶尔会拿着桶到井边打水洗脸擦身。尤其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因为路途遥远,回家乡的次数非常有限。即便有时回去,在每次匆匆忙忙的行程中,也慢慢觉得家乡越来越不像我记忆中的家乡了,和自己现在居住的城市没很大的区别。吊脚楼都换成了小洋楼,石板路全变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小商店也卖起了碳酸饮料。虽然那五棵历经沧桑的古树还守望在岁月的风雨中,但那一组承载我童年无限欢乐的古井,由于山上树木的减少和水源的切断,已经逐渐干涸,就像失去了魂魄,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活力。
城市其实是乡村养大的孩子,即便有一天乡村不再,每个城里人都不能没有关于乡村的牵挂和记忆。虽然岁月无情,虽然远隔千里,虽然身居城市,但每当拧开水龙头,我还是希望,这汩汩流淌的就是从家乡古井引过来的甘泉,这哗哗撞响的就是从家乡胸腔传过来的心跳!
【家乡的古井高三作文】
《古镇·古韵》
我的家乡古井是一个拥有几千华侨的古镇,光听名字就觉得别有韵味。井水折射着这个古老小镇的道道风景,置身于此,仿佛在一个世外桃源。
家乡的“古”别有韵味!耿光堂,这座古祠就坐落在古镇的霞路村。被誉为“艺术瑰宝”的耿光堂,历经百年,看过无数风风雨雨,仍屹立不倒。大门口的门匾上刻着“宋宗室亲臣赵公祠”八个苍劲的大字,告诉众人它年代的久远。乌漆的木门,上面雕着精致的花纹,令人一看就挪不开眼。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栩栩如生的瓷彩壁画,其中的双龙戏水图画工精细,看上一眼就让人浮想联翩:两条苍龙在海上你追我赶,激起一层又一层浪花……
古祠背后藏着故事:1279年,南宋在新会崖山亡国,陆秀夫背少帝赵昺投海殉国。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十一世孙,上柱国大夫赵逊崖投海殉国前,把两个儿子托付给琼州太守林玄辅扶养,留下宋皇室后裔,经过数百年繁衍,皇室后裔在古井霞路建设皇族村,并于明末清初兴建祠堂——耿光堂。
青砖屋,古巷道,麻石墙和高门槛,厚重的红木大门,还有村中那几棵古榕树——这便是皇族村百年不变的风景。只要踏进这个古村落,心中总会被一种气氛所渲染——淳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与匆忙,多了一分闲适与从容。苍劲翠绿的古榕树下,笑声总会传来。“哈哈哈哈,我赢了!”今天又有老爷爷在那里下棋啦。滴着雨露的屋檐下,传来一阵阵饭菜香,接着便是母亲在呼唤调皮的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阳光撒满古镇,笑声充满古巷,多么温暖的日子,多么美好的生活啊!古镇古道,风水宝地,香烟缭绕,听蛙声一片,看戏童晚归,村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美哉美哉!
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还属“古井烧鹅”。古话有云:“民以食为天”,古镇当然也少不了传统美食,远近驰名的“古井烧鹅”流传着一段美丽的故事。
700多年前,在这一场宋元大海战中,一位在南宋宫廷里负责制作烧鹅的御厨带着女儿逃难来到银州湖西岸的仙洞村,开了一间烧鹅店。后来,御厨的女儿长大了,嫁到了银洲湖东岸的古井,也把秘制烧鹅的手艺带到了古井,古井烧鹅由此而生,并代代相传到了今天。
古井烧鹅皮脆汁美、肉香甘甜,深受食客喜爱,这也离不开它古老的制作工艺。烧鹅采用传统的生抽王混砂糖、盐、酒、蒜茸、五香粉以及其他不得外传的独门秘方等为酱料,塞入鹅肚内,用绳扎紧摇匀,并以麦糖擦鹅身,用荔枝柴烧炉。鹅挂在热炉内,炉下置有水之镬接鹅油,避免把鹅烧焦,以中火烧烤约40分钟而成。
在古井人的餐桌上,烧鹅,不单单是道美食。“有朋自远方来”,它是迎接客人的诚意;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家中的祭祀更是少不了它,这时,它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符号,更是一种信仰,是年年岁岁的祈祷。
古井烧鹅发展到今天,它更是成为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线,为家乡的文化发展献出它的一份力量。烧鹅街也就是天城街,每年的烧鹅节,街边是各色的墙绘:正在制作烧鹅的南宋御厨、燃着荔枝柴的火炉……更不用说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让古井烧鹅的魅力得以传播,生生不息!
不远处的霞路村上空,炊烟袅袅。轻烟与红霞交融,一群大雁穿梭而过,又是一派别样的风景。这是我深爱着的家乡,小小的古镇,古韵与它独特的文化,使得小镇历久弥新!
(作者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八年级学生)
后 记
穿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家乡的文化早已深深印在我们心中!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更是我们的骄傲!
家长感言
一砖一瓦皆是故事、一菜一味尽是回忆!古老的村落、地道的美食无不渗透着家乡的文化!无论世事怎么变化,这份家乡情都将代代流传!
教师赏析
在孩子的生命中,这里有着她快乐的事,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有她幼年的足印,故乡有她一颗少年的心。古镇、古巷、古树、古味相得益彰,难锁少年情。(陈玉婷)
《家乡的古井》
我的家乡,上海西郊诸翟镇上有一口食井。据说是历史文物。今天,金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侨井,我心里感到十分好奇。 我们来到了镇东永福禅寺的遗址,只见一垛黑顶白墙的中间有一个石牌坊式的大门洞,门媚上刻着两个古朴的篆体字:“俊井”。老师说: “这是书法家吴颐人的手迹。”白色墙上还.镶着一块大理石的方碑,上面刻着“上海县文物保护单位”几个金色大字。踏着石阶走进大门,里面是一个小庭院,青砖铺地,平整美观,周围种满了绿树翠竹和各种花草,幽雅宁静。庭院中间,是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方亭。
方亭从屋顶到底基全是花岗石筑成的,精巧美观。走进石攀,抬头一看,上面挂着一块黑色匾领,上面是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亲笔题词—“楼井”。石亭后有一口饱经风霜的古井,这就是侨井·风刀霜剑在青石的井栏上刻满了岁月悠久的痕迹。 井后的白墙上镶着一块刻有碑文的方碑。上面的碑文是什么意思? 我们看了不解其意。这口伤痕累累的废井,为什么被称作“倭井”和 “历史文物"?为什么值得市长亲笔题词?老师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在石亭里坐下来,娓娓地对我们说起这楼井的故夺事。 距今4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日本九州一带的封建诸侯勾结海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被人们称之一为“楼寇”。一次,一群倭寇窜到我们这里—当时叫紫硬村。他们像一群恶狼,冲进村里厂,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胡作非为。村北的玄寿观,也都被焚毁。
村里火光冲天,狗吠声、哭骂声、惨叫声乱一片。村民们眼看家乡被蹂券实在忍无可忍,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乡亲们跟他们拼了!”顿时,大家幸起了锄头、铁裕、扁担、菜刀,从四面八方涌向供寇。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把这伙俊寇全部消灭了。乡亲们为了毁尸灭迹,把这些债寇的尸体抛不永福寺的这口废井中。从此,人们把斌口井称作 “楼井”。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几百年过去了,永福禅寺几经兴衰,现已无踪影了,但是这口井却被保存下来了。它时时教育激励着家乡人民,使我们诸翟涌现出侯恫曾、侯玄演、侯玄洁这样的明末抗清豪杰;涌现出赵季昌、侯伯泉这样的抗日英雄;涌现出沈修璞这样的杭美援朝烈士…… 听着,听着……我似乎觉得这伤痕斑驳的古井突然放射出耀眼的金光,这金光不断地扩展,扩展,映红了家乡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