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南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3:21:23
《南郭先生后传》
南郭先生从皇宫里逃出来以后,一路上没休息就跑到了家里,回到家的这天夜里,南郭先生一直在想:“我该去什么地方呢?我除了吹竽啥也不会呀!不!就连吹竽也是装出来的。不干活就没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来源就不能生存。那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想到这些,南郭先生就头疼,他用枕头仅仅捂住耳朵,眼睛紧闭,一副非常痛苦的样子……
“喔喔喔……”听见鸡叫,南郭先生立马爬起来,穿上衣服,洗漱完毕就去了舅父家。
他的舅父是开小店的,南郭先生想让舅父收下自己当个店工,舅父爽快的答应了,告诉了南郭先生一些注意事项后,就急匆匆地进货去了。
南郭先生在舅父家做得很好,几年后他积攒的银子已经足够经营一家小店了,于是,他离开了舅父,自己经营一家餐馆。每次进货时,他都提醒自己,不要用假货来“滥竽充数”,否则等待自己的就是自取灭亡,不能让悲剧重演!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因为他从来不掺假。
又过了几年,南郭先生已经开了一家高档酒楼,取名“诚信酒楼”。聪明的你,知道他为什么给酒楼取这个名字吗?
《谈成语“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的“滥竿充数”,早已被人看作笑柄,我这里不想重复,只想就别人未论及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赞“好一一听之” 不会吹竿的南郭“请为王欢竿,宣王说之”,说“察食以数百人”。这里不仅再现了南郭的市侩嘴脸,而且也说明了宣王的昏庸,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就是他到死还蒙在鼓里的原因。南郭之所以能投靠宣王门下,而且寄生多年,其根子就在宣王这里。苍绳不叮无缝蛋,南郭之所以有隙可钻,在于宣王这好大喜功,吃大锅饭—使吹竿必300人的方式,于是,像南郭那样不学无术的人便有机可乘了。而滑王呢?他要的是能独当一面的人,“好一一听之”,这样南郭见势头不妙,便逃之夭夭了。
由此可见,宣王的浑浑噩噩不足为训,而滑王的励精图治则非常可喜! 所谓”一一听之”就是用认认真真的态度来识别人才,唯才摧用,这是对工作负责的表现。“一一听之”可鉴别真伪,了解下情,防患于未然,避祸于无形。坚持这一原则,就能使领导取信于民,指挥得当。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齐宣王那样的人,他们摆出官僚者的架子,自命清高,不分伯仲,对下属不甚了解,甚至给一些没有贡献的人加官进禄,这样就容纳了不少的“南郭处士”。以我之见不如尽快下道“谕旨”,来一次从上至下的整顿,让“南郭”之类无容身之地。 南郭的“滥竿充数”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危害有限。而在我们事业中的“南郭处士”其危害恐怕将是相当严重的。“南郭”者存在,机构必然臃肿庞大,而人浮于事,乱扯皮的现象也会应运而生。长此以往,“四化”大目标只能是“蓬莱三山,可望而不可及”。
可见,除去“南郭”已势在必行,而关键在于要肯“一一听之”者做领导。不该相安无事 南郭之所以能在竿乐队混下去,并最终因无术而逃遁,其乐队及其成员也是难辞其咎的。 一方面,他们与南郭处士长期在一起竟没有一点察觉,这恐怕与事理不合。如果允许我合理想象的话,那我则认为他们有可能是受了南郭的贿赂,“食人者,口软”,对南郭的错误,他们也就难以启齿了。假如真有个方正耿介,直言敢谏的人恐怕南郭也早已暴露无遗,难以苟且了。他之所以长期蒙骗而不为人所举,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之间假公济私,互相包庇,而不能互相监督。 另一方面,南郭先生长期在竿乐队而最终却没有学会吹竿,竿乐队成员也是有责任的。因为南郭先生毕竟不是人人切齿的敌人,而是竿乐队中的一员,只不过他胸无大志,奉行混世哲学罢了。
队长和队员本应帮他尽早学会吹竿,劝他抛弃混世思想,提高业务水平,而不可漠然置之不闻不问。 总之,一个单位的成员之间,首先应该互相监督,不能相安无事;再者,又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对错误行为要敢于斗争,不使其泛滥成灾。要有自知之明 退一步讲,在南郭先生潜身缩手,苟图衣食之时,他若是个有点骨气的人,为什么不主动虚心求教,向别人学习呢?我想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不至于落得个曳尾而逃的可耻下场。 人非生而知之。无论什么本领都是经过长时间学习才能获得。南郭先生不会吹竿,这无可厚非,但既已混人竿乐队,这就不能长期当外行。他若能自立,自强,仍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竿乐队员。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
解放初期,由于我国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不少门外汉被安排到工作岗位,这一点似乎类似南郭先生,但他们毕竟不是混进来的南郭先生,而是具有真知卓见的革命者。通过自学,其中有不少人成为专家、内行,这一点是南郭处士所无法比拟的。辽宁省羽毛球教练王晓,原来是个航空运动员,对羽毛球一窍不通,但他不甘于当外行,刻苦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教练,并培养出了韩健、陈昌杰等一批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 由此可见,唯本来糊涂而不肯改变糊涂,整天混日子的人,才是最可悲可鄙的。这样的人是没有出路的。南郭先生所处的时代还允许他出逃后,再搞蒙骗,而今责任制大得人心之际,那些类似南郭之人又能逃向何方呢?
《南郭乐团“创业小皮”》
南郭先生“滥竿充数”的故事,使南郭家族蒙受了两千多年的奇肚大辱。南杯先生第n代孙南郭亮仔带领全家三代在20世纪80年代迁至我国南部的一个大城市,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谋求南郭家族的出路。
南部家族还保留着老祖宗当年的一把竿。它是南卑先生沉痛教训的历史见证。每当‘,5·16"(“我要溜”的谐音,南郭先生出逃的日于)族肚纪念日,家族成员都要轮流捧着这把竿吹出一个音阶的长音,以引起全族誉示。随着河姆渡骨笛和湖北编钟等古代乐器文物的出土,亮仔忽然悟到,南郭之耻不在竿,只要有真正过硬的吹竿本领,竿实在还是一件宝哩!……
“对,老祖宗让我们家族背了两千多年黑锅,这两千多年的齐国宫廷竿却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现在家族人口多了,这把竿归谁单独管理都不妥当。不知卖一个大价钱,每个小家庭去买一套别璧吧!”亮仔的小儿子在家族会议上提出了似乎“全家福”式的倡议。
“呸!谁让你出这个忱主意!老祖宗的竿已成T国宝。要是卖了国宝,再流到国外去,那不只是我们家族的肚辱,更要报害我们的国格!……”亮仔的大儿子气得瞪大了眼睛责备不懂亨的兄弟。
孙女小红一个俞步窜向香案,捧着老祖宗的竿,提神运气吹奏了一段《阳春白雪》,把大家惊得目瞪口呆。
啊,宫廷竿的音色是如此美妙!
原来,小红在二年前考上了南方音乐学校,正在民族音乐专业班学习喧呐。课余,也曾向老师讨教其他各种民族管器的吹奏技巧。平时在家不敢随便摸弄老祖宗的这把竿,而今,看得伯伯与叔叔发生争执,便想以自己的吹奏技巧,让全家真正见识一下这把子的艺术魅力。
“竿—国宝,竿—传家宝,……”陶醉在天籁竿音中的亮仔乐不可支地念叨着,“小红,南郭家族中的奏竿大师,快要名扬宇宙了!”··…’
南方音乐学校的老师们闻讯赶来,热烈庆贺“南郭竿韵”在南卑小红的红樱小口下吐落芬芳。
张校长倡仪南郭家族一定要抓住机遇,开发祖传宝芋。
留法归来的轰老师建议将南郊宝竿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与包装,以“齐宣”电子竿的品牌批童生产,在中国上海和世界一百座大城市注册后行销全球。
南郭小红感谢恩师们的金点子,便动员全家进入南方音乐学校接受器乐的系统强化训练,以便组成南郭乐团周游世界。
“中国有句老古话:‘八十岁学吹打’。爷爷,您带一个头,我们一定要把老祖宗‘滋竿充数’的作风彻底扭转过来,”小红偶一为之的吹奏成功,激发了她指挥整个家族振兴吹竿事业的宏大愿望。她竟然向亮仔爷爷发号施令了。
……终于,改革的春风使南郭宝竿的复制品改造成中西合璧的电子竿;以南郭亮仔为领队、以南郭小红为指挥的南郭乐团在世纪之交走向了国际市ko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则是争取在21世纪的某一个春节,南郭宝竿家族交响乐团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隆重故演大型“齐竿”交响诗:《南郭新风》。
《南郭先生的新传》
且说那南郭先生从齐洛王宫中逃出来之后,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深感再也不能做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了。他想从哪行欢倒的,鱿从哪行爬起来。于是,四出寻找名师,苦练吹竿技术。经过几年努力,不仅掌握了这行本领,并且练得几手绝活。
大功告成,南郭先生自觉前途光明,决心要为齐国的音乐事业做出点贡故。此刻恰逢王府要组建“齐国皇家乐团”,正在向社会招将人材。南郭闻此便兴冲冲地前去应聘,在招跨处向主管人员诉说自己的才华及志向。却不料话没说上三两句,已被那人打断:“峨,你枕是‘大名AA’的南郭先生啊!我们可不要不学无术的编子,请另谋高就吧!”南郭急忙分辫:“我已经变好了,请试试我本领罢!”“即使变好了,也有历史问题,名声太五,我们不要。”
南郭遭此打击虽不免伤心,但并未气馁。因为他坚信:只要有真才实学,此地不容他,自有容他处。于是又昂首走进一家大乐团的人事处,来个毛遂自荐。那处长先请他吹奏一番,果然不凡,很满意;但一了解到南都是自学成才就犯了难。原来该团有硬文件规定,没有正规院校的毕业文凭,他们是不能聘用的。因此,南部只得快快而返。后经朋友介绍,总算进了一家私人办的小乐团。对此,他也没有完全失望;因为他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有本领,小地方也能干出大事业。可不久他的信心就动摇了,倒不是团里亏待他,实在是因为团小没有专供吹竿的岗位,致使他的特长无从发挥。
一年后的一个晚上,南郭冷静反思:最能发挥他才华的皇家乐团,因他有历史问题进不去;可能施展他特长的大乐团,也因他没有文凭而不要;现在的工作虽然舒适,但这样下去,与当年在齐宣王府里混饭吃又有啥两样呢?思虑再三,他痛心无比。经过反复斗争,他决定故技重演:卷起铺盖,准备“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