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书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2 22:29:20
《书之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学习很多新知识,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读过很多书,比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读了这些书,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有:做人做事不能贪心、做人做事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好言相劝、不要一意孤行,等。书中蕴含的这些道理,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例如:妈妈曾告诫我,不要去惹那只野猫;我没有听妈妈的话,最终被野猫抓伤,花钱治疗。所以,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书,能让我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坐下来安静的看书。每当我寻到一本有趣的书,就会津津有叶的看起来。看书入神的时候,我全神贯注,一动不动,像个木偶似的。看到不懂的地方,自己会尽可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实在不解时,就会向爸爸妈妈求助。看到搞笑的地方,我也会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
看书时,我会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抄写下来,或者做上标记。这样一天天下来,积少成多,写作时把它们用在恰当的地方,学以致用,这样不仅使我的写作水平越来越好,离小作家之路也越来越近了。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书籍的贡献。在书的指引下,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得以流传和发扬。我们更是要多学知识多读书,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成长,汲取书的养分。用书中学到的知识,为人类科技的进步革新和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读《森林报·春》》
书之韵,让人们感受到了书的魅力,使人们变得温柔,他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令人们变得有学问。书,他像一阵阵悦耳的音乐,在耳边徘徊,令人耳目一新。
利用这个充实的暑假,我读了《森林报·春》。这里面记录了许多飞禽走兽的习性和饮食习惯,作者利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故事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本书的是维·比安基的日记。维·比安基出生在一个养着许多飞禽走兽的家庭里,他把每天观察和经历过的事都当日记写了下来,长年积累,在比安基27岁时,已经记下了一大堆日记,他决心要用艺术的语言,让那经些奇妙、美丽、珍奇的小动物永远活在他的书里。
只有熟悉大自然的人,才会热爱大自然。比尔基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各种各样的动物,特别是在他父亲——俄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熏陶下,早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这本书还写兔子的故事,非常有趣。原来兔妈妈之间有个规矩:它们觉得所有的小兔儿都是大家的孩子。不管兔妈妈在什么地方看见一窝兔宝宝,只要兔宝宝有需要,它们都会给兔宝宝喂奶,自然不管那是不是亲生的。还讲了一点关于吃草的动物在春、夏、秋、冬里会用皮毛掩饰自己等等。
我喜欢《森林报·春》,它让我更加了解了动物,了解了大自然。
《书之王国》
从前,在一个夜深深人静的夜晚,人们都沉沉的睡了。殊不知,他们的书都飞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了。
早上,人们起床后发现书全部都失踪了。工程师没了图纸,无法进行工程设计:学生们没有了课本,无法上学:老师没有了备课本,无法给学生上课;医生没有了医学书,无法给病人看病、开药方……人们没有了书的帮助,无法继续正常工作、上学、治病…..人们纷纷都去了王博士的家里。希望他可以帮助大家找到丢失的书本,王博士爽快地答应了。
她在她的电脑里发现了一封奇怪的信件。上面只写了让她晚上到“地瓜农田”。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一定与书的消失有着什么关系。于是,她决定:接受这个神秘人的要求。
到了晚上,她来到了“地瓜农田”。看见那里有一本戴着皇冠的书。它似乎非常地生气。果然,这本书一看见了王博士就破口大骂:“你们看看你们自己,我们书国的每一位公民都在勤勤恳恳地为你们工作和服务。你们却不爱护我们书国的公民。现在我们书国的每一位公民都要投诉你们。好好的听听吧。”
书国的大臣《百科全书》说:“你们看了我之后,就不动我了。我在那里坐冷板凳。我的身上沾满了灰尘和泥土,却没有一个人为我清理或打扫过。我非常愤怒!”
这时,童话书说:“是呀!小朋友们经常把我乱丢乱扔。我的脸皮皱巴巴的。有的还撒开来。我痛死了!”
别的书也在一旁七嘴八舌地说话。王博士与书国王签了合同:人们以后要爱护书。否则人类十年不许用工具书。
第二天,书回来了。王博士笑了。
《书之瘾》
明末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之交。”而“瘾”、“癖”二字又经常在一起使用,故可以说:“人无瘾不可与之交也”吧。其实呢,这瘾啊,不过就是我们的个人兴趣爱好,各人“上瘾”的程度不同罢了。我也有一个兴趣爱好,那就是“书瘾”。为了克服这书瘾,我花了不少时间,也不得不与父母开始“旷日持久”的“抗英(瘾)战争”:
一
正面战况:损兵折将
放学了。“耶!解脱喽!”我撂下书包抓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浑然不知肚子正直唱“空城计”。洗脚时,总是手上翻一本书不知不觉热水已经变成冰水,在床上,在厕所里,公交车上……
不要对这一幕幕感到奇怪,因为在我家里已经习以为常。在百般无奈后,父母对我“约法三章”:上学不准带课外书,作业未完成前不允许看课外书,家中学习和课外的所有书应该分类摆好。在此约定之下,我终于从书瘾中“走”出来,转而“游击战”了……
二
游击战况:全军覆没
“儿子,我去上班了,快点写作业啊。记得过一会儿把炉子关掉。”
“哦,知道了。”
“咣”的一声,门关上了。余环顾四周,见无人也,大喜。书瘾又爆发了,我开始“布置战场”:在桌上摆上作业本和水笔,将笔盖套在笔尾上。而我则仰面躺在床上,翻开一本渴望已久的《小王子》看了起来。结果,就这样看了下去,一页,两页,一本,两本……桌上、橱上、枕边到处都有几本书,所以我就这样很方便地“调兵遣将”了。
渐渐地,我仿佛已经置身于其中了,看到了在我身边的人物和景色:随小王子在各星球探险,与麦哲伦围绕整个地球;在撒哈拉听驼铃响,泊珍珠港看海鱼游……
我变成了一个蒲公英,翻动书页的风带我四处漂泊;我又变成了全能王,和着油墨香度过时光。我会为窦娥惨死拍案而起而怒斥污吏,会为屈原投江心情澎湃而肃然起敬……谁说这白纸黑字中不蕴含着深情?!
愈来愈浓的糊味传来,我一想:这书怎么味道这么奇怪,再嗅嗅,一拍大腿,不好:“不是书味,是炉子烧糊了……”我三步并作一步地跨出卧室,头也不抬往厨房里跑。“咚——”我推了推眼镜,看看前面:哦,原来我只顾走路,门都不开,撞了个“两眼冒金星”。
后面的事大家都能猜得到,当然是锅烧糊了,我的游击战又这样失败了。不过,在:“二战”之后,我这个小书虫懂得了一个道理:在拥有兴趣爱好的同时也不能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现在这点启示越发凸显出来了,尽管我还是会偶尔的“抗拒”不了“书瘾”的“诱惑”,但这两次战争的失败还是有价值的。
瞧我这书瘾……
《我与书之间的故事》
我小小的房间中有个不大的书橱,不大的书橱里却塞着上百本的书。
父亲是个爱极了书的人,打小就喜欢买书看,家里的书越积越多,加之后来我又买了许多,便只好买个橱来摆书了。
我喜欢看书,这也是有缘故的。小的时候,晚上睡觉前最爱让父亲给我讲故事,父亲信口便能说出许多,因此心中极为崇拜父亲。长大后,睡前爱听故事的毛病也改不了,父亲便从从前买的书中寻出一大摞,一本一本、一回一回的说给我听。那时候,我便觉着,书是这么一件神奇的东西。
后来,我便寻思着自己看书。可家中的书大都是文言的,看起来费劲又难懂,于是便想着自己买书来看。起初不知什么书好,便就什么书都买,浪费了不少的钱。可父亲是个极爱惜书的人,从未丢掉过买来的书,以至于家里现在还用着八三年出版的词典,且崭新如初。
父亲见我这么糟蹋书,买来了也不看,心疼得紧,便带我去就近的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让我到那儿找书看。
我在图书馆里借了不下两年的书,才找着了真正对自己胃口的。图书馆的书几乎被我看了个遍,这便再也待不下去了,转战到书城,乐呵乐呵地买书去了。
父亲最爱鲁迅的书,言传身教之下,我便也爱看鲁迅的书。事实上,起初也并非爱看,只是盲目的崇拜罢了。小时候根本看不懂鲁迅的文章,只是觉着父亲说的、做的总是对的。上了初中之后,无意中看了几篇鲁迅的文章,竟不自觉地迷上了。母亲总说这是遗传,我却觉得,这是命中注定。鲁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浮夸的比喻,字里行间都是最真实的生活。这也是我一直追寻的,最“简单”的故事。
曾经袁枚提出过“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却认该是“书非买不能读”。在我的心目中,书是有灵性的,是有归属感的。我总认为,有了主人的书是无法归属于自己的,故而每每读借来的书,心中总存有些芥蒂。这是我读书的怪癖,好书非要自己拥有不可。
父亲总说我对书的理念很不同,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书籍于我而言并非只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是传递给我乐趣的特殊的朋友。
这便是我与书的故事、与书结友的故事。
《我和书之间的故事》
从我小时候开始,我就和书结交上了朋友。我和书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记得在去年暑假的时候,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我同时看见了两本书,但因为种种原因,我只能其中的一本,我选了很久,就拿了一本,还有另外一本《母亲》我没买,只好等下次再买。
一个星期的星期天,我又去了一次新华书店,但是,我没有找到那本书,心里非常失望。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妈妈因为加班没有空带我去书店,而且爸爸也没空,所以,我都没能再去书店。
开学的第一周周末,妈妈带我去了区图书馆。坐在公车上的时候,我非常激动。走进了图书馆门口,等妈妈办完借书卡后,我们就走进了少儿图书室,进了少儿图书室后,我心里非常高兴,那本书摆在书架上一个很醒目的地方,而且有好几个版本。我毫不犹豫的拿下了其中的一个版本,找到一个座位,马上坐下去。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着那本书。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五点半,妈妈叫我走了,我不走,她就把她选的三本书和我喜欢的那本书借回家让我慢慢看,我才走。
我觉得,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书伴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要和书做一辈子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