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改革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2:50:13
《改革者的路程》
革的浪潮在沃野上汹涌,一代新型农民从田间崛起。过去一直贫穷落后的东阳县,如今呈现了新的面貌。那里的农民不再是鲁迅笔下那种老实巴交、愚昧无知的“七斤”、“阿Q;,也不是赵树理作品中被旧思想束缚得紧紧的“二诸葛”了。他们大步走出来,加入了改革者的行列,走进了商品经济的领域。东阳县昊宁镇的张满良,他们兄弟七人合办了两家领带厂,投产五个月,生产了领带五万余条,产值二十万元,利润达三万元。张满良兄弟七人是怎样闯开一条新路的呢?一段时间来,社会上穿西装的人越来越多。穿西装配上领带,方显得潇洒大方。因此,人们对领带的式样也越来越讲究。城镇和乡村、中年人和青年人对领带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领带一时供不应求了。于是,张满良萌生了办领带厂的念头。
张满良看准了目标,马__匕就干。兄弟七人一商量,认为虽有困难,但可以边干边克服。张满良匆匆赶到杭州,买了几条领带和一些面料。回家后,拆开领带,仔细研究了领带的结构,就开始踩起了缝纫机,拿起了针线。过去整天扛锄头,满手是老茧的庄稼汉,居然干起了细致活儿。可是,“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张满良兄弟七人都学会了裁剪、熨烫、缝纫,而且边学边做,不几天就拿出了成品。牡丹领带厂就正式开业,马上就得到了一万元的定货。可是,接到定货后并非一帆风顺。原先购买的那种面料已经脱销。
张满良兄弟们四处奔波,终于找到了那批面料的生产厂--一幸福丝织厂。可是,这家工厂已停产,只在仓库里找到了两匹同样的面料。燃眉之急虽然解决了,往后怎么办呢?张满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购买到积压多年的三千米面料。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张满良又四处求贤,设计新款式。不久,请到了一位全国知名的丝绸流行色‘专家,并在这位专家的帮助下,落实了面料的来源,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位专家设计了二十多种款式花色新颖的领带,产品一出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从此,牡丹领带厂名声大噪,订货合同雪片般地飞来。东阳“牡丹”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五个省市留下了馨香。
《初中作文:改革者的理论支柱》
第六、七、八章,科学地论述了只有“按照商品经济原则”和“顺应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书中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要摆脱商品经济被歧视、受抨击、遭限制的厄运,找出人们鄙视商品经济的社会历史根源.把发展商品经济和发展资本主义严格区别开来,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功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联系起来,使大家认清商品经济的核心功能就是激勤鞭惰、优胜劣汰,激励人们以劳为荣,多劳为荣,勤劳致富,从而还商品经济以本来面目。
最后在第九、十章中,分析了“大锅饭”“铁饭碗”的弊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按劳补偿,激勤鞭惰”的分配方式。进而把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归结到消灭贫穷上来.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改革的总目标,都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裕;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总之,这是一本有真知灼见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书籍。
该书在运用文字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它虽然是理论著述,语言却生动活泼.例如在阐述多年来娜视和限制商品经济时,提到山西省昔阳县的“西水东调”工程,是“不算经济账”的“霸道”工程。提到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时说:“在中国只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才为人们照亮了通往这个学校大门的道路”。比喻形象而生动,正因为它是来自群众,来自实践的结果。
《改革者的理论支柱》
名经济理论学家冯玉忠教授的新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讨》一书,刚刚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工人读物编辑室编辑)。它像一枝带露的花朵,清新夺目。通常,理论书籍总给人以抽象难懂的印象,可是该书却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开卷便想读完。因为它通俗易懂地阐释了人们所关心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律问题。通篇围绕着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如何发展商品经济的理论作为主线,贯穿于全书。该书,虽然还不是一部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系统著述,但也堪称改革者的理论支柱。凡有志于改革者不可不读.
全书共分十章,在绪论里,开宗明义,便点出了改革需要理论,理论需要发展的主题.该书的目的就在于:增强亿万人民的改革意识,使之改变封闭狭隘的文化心理结构,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心理结构,从心灵上乐于接受改革。这就不仅限于改革者,而是把所有关心改革的人们都吸引过来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又把理论界和干部中影响颇深的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间题》中倡导的“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限制”论,有褒有贬地进行了分析。既热情地颂扬了斯大林批判唯意志论的伟大贡献,也指出了斯大林的“限制”论思想的不彻底性.无论是赞颂还是质疑.都提出了较充分的论据,读来令人信服。书中介绍了斯大林严厉批判否定经济规律客观性质的历史背景,阐述了斯大林针对苏联学术界流行多年的错误观点,批判“创造”规律论—一种“倒过来”的哲学,所作的巨大贡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当然,作者也指出了斯大林在批判“创造”论的同时,所提出的“限制”规律论,其实也是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
第四、五章,着重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和所有制模式的改革问题。作者从剖析现行经济体制的弊病入手,增强人们对改革的紧迫感和强化改革意识的必要理论准备,同时为突破单一的僵化模式,建立多层次的所有制模式而大声疾呼。他强调在社会主义阶段保存多层次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当然以公有制形式为主体),不是人们喜欢不喜欢的问题,也不是“可以建立或不建立”的问题,而是由它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因此,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长期并存,即多元化、多样化,将是社会主义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