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词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4:55:49
《我的老师600字》
老师,这个词儿是多么的抽象。如果在老师这俩字前写上“严厉的刘”。对,我要写的就是严厉的刘老师。
他的学生大多数都会说:“讲的好,讲出了我们的心声。”而我却认为,刘老师是慈祥的,每一天只要留意起老师的容貌,就会发现陈老师的眼睛布满了血丝,黑眼袋在脸上明显地露出来,看上去,老师好像老了几岁。我可以肯定,老师为了我们的学业而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老师对学生高度负责,他为了提高我们班同学的作文水平,特意去市桥的新华书店买了许多作文选让我们阅读,他为了不让我们偷懒,就要求我们记好里面的好词好句,每逢上语文课,都要我们用两分钟来写好词好句。一来可以练好字体,二来可以让我们积累词句。另外,每到星期五或星期四都要写一篇作文和一段好句。
我是一个经常犯错的学生,有时做班干部失职,有时因为默写不会默,有时上课讲话等等,老师经常找我去谈话。有一次,老师叫我在下午收反问句,陈述句的作业纸,当时因为我没留心听课,所以——下午,老师突然问“作业纸呢?”我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霎时间,陈老师说出了一句这样的话:“黄俊豪撤职。”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惭愧的底下了头,眼泪刷刷的流。
放学了,刘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老师对我说:“最近,你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不是因为你的脑子生锈,更不是因为你的智商低于别人,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一.老师要求收的作业迟交,二.老师要求的事情没有完成,三.上课不专心。现在我给你最后一次机会。语文科代表依旧是你,要好好做啦,我送你几个字:业精与勤而荒于嬉,知耻近乎勇。回去吧!”
听了那段话,心理热血沸腾。刘老师,真是比老师还要神圣的老师。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以最好的礼物——最优秀的成绩献给你。
《小侃“能力”》
平日里,我基本把“能力”这词儿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那天听一闲侃,觉得还有点儿小小的意思。
翻过坎坎儿是隔年,去乡下吃刨汤肉,席间遇一老者,六十多七十岁不到的样子,还算健谈。谈着谈着,话赶话儿的,他对同去的同事说,这姑娘前途无量,有能力,既有“能”,又有“力”,有了“能”,更要有“力”,有了“力”,也还要有“能”。说得虽然绕起绕起的,但同事还是心花怒放,脸上笑眯砣了。
开始没大在意,一会儿我也会心的笑了,为现场的气氛而笑,为老者的“绕口令”而笑,而称赞。尽管老者的话听起来有点儿“绕”,细想还是有一定的思考味儿,挺逻辑,很辩证的。“能”就是本事嘛,本领嘛,延伸一点儿,就是点燃本事、本领的智慧嘛,水平嘛。这些带根本性的东西都有了,还要什么呢?表面上看,工作中和生活中有本事,有本领,有智慧,有水平就足够了。其实不然,光有这些,如果不去做,不去落实,不带头去做,不带头去落实,那“能”不就成了空对空了吗,什么本事呀,本领呀,智慧呀,水平呀,不就成了冠冕堂皇、咄咄逼人的字眼了吗!说起来无人能敌,做起来无能为力的现象也不是少见。如此看来,还确实需要“力”呢,用力气的力去做,用力度的力去督促,用执行力的力去落实,用道德力的力去规范和保证,用担当力的力去扛起任务,扛住责任。所以,“能”是根本,“力”是保障,二者有机一体,相融互促。如果说“能”需一段时间积累的话,那么“力”则是可以立竿见影的。如此看来,上上下下都要求加强执行力建设,实在很必要,当然也一定会必效。
着力解决“力”的问题,工作需要,生活亦然。
《积累词语》
作文的时候,常常有一些同学为“没词儿”发愁。除了觉得无话可说之外,不少时候是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来,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无可奈何,只好用“美丽极了”、“好看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词语,轻轻地带过去。这些同学吃了词汇贫乏的亏,写作文很困难,文章也写不好。 有一次下雪,老师让同学们去小花园观赏雪景,回来写一写。一些词汇贫乏的同学光觉得雪景很美,可就是没词儿来写。冥思苦想了好一阵,勉强写了两三行:“雪落在松树上很美,石桌石凳盖上一层雪很漂亮,小路上雪很白,栏杆上也有雪很好看,龙爪槐树上有雪很好玩。”唉,多空洞呀!尽管自己也很不满意,可也只得凑合交给老师。到这时候,这些同学才感到词语对作文是多么重要,下决心积累词语,丰富词汇。
说干就干,有的同学找来小本子,到处搜集词语,分门 别类地抄下来;有的同学买来作文词语手册、描写词典之类 的小册子,一本一本地装进书包里。心想,这一下不用再愁 “没词儿”啦!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任务,他们摊开作文本, 拿出那满是词儿的本本册册,翻这页查那页,想用里面的词 儿。忙了好一阵,可作文写的依然不够好,心中不免有些懊 丧。 请看一个同学的自白:“为了多搜集点好词儿了我到处找,还让爸爸妈妈帮忙。我把找到的,全抄到一个精致的小本子上。什么描写风的,描写雪的,描写人的神态、动作的,抄了一页又一页。开始,我特别高兴,我不用愁没词儿啦!可作文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我老想把那些词儿多用上点,这一页上找一个,那一页上找一个。有时都不知道用哪个好,放在哪合适。费了好大劲,就盼老师在那些词下边画上红圈圈。
可是,老师总是不欣赏,有时候还说我用词不当。爸爸也说我,像没头苍蝇。真冤枉!” 这样看来,词汇贫乏需要积累,怎样积累还得认真琢磨。得想办法,多积累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又得是作文的时候能用得上、用得好的。这里想告诉同学两点:一点是词语的积累功夫要下在平时,讲究个日积月累;一点是积累词语要从加强阅读入手,要重视对词语的理解吸收。 每一周,同学们要上好几节语文课;每个学期,同学们要学习好多篇课文。这都是积累词语的好时机,应该紧紧地抓住。首先,要用心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要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体会在课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用得好的词语还要着意品味、欣赏一番。《林海》这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这句话里“温柔”、“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这几个词值得用心去理解。拿“温柔”来说,同学们知道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等。课文用来形容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这就要结合句子来理解了。兴安岭上长满了林木,是林木覆盖的林海。
岭就不是一座座孤立高耸的,也显不出雄险的势态了。“温柔”用来形容大兴安岭,生动地揭示了它的特点,用得好。朗读吟诵一番,更能体会其中的意味。这样学下来,不仅对“温柔”的意思和用法有了新的体会,连“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也理解了,这些词语就被同学吸收了。只有理解吸收了词语,才容易记得住,用得卜。因为它不只是印在书上抄在本上,还是记在同学心上的了。 其次,要及时巩固课文中学到的词语。从课文中学的词语越来越多,要牢记不忘,会读会讲会写会用,才算积累下来了。为巩固课文中的词语,同学们常常要做抄写、听写词语的练习。有时候还要背一些词语的解释。死记硬背,不是正确的方法。同学们要发挥积极性,想办法练得活一些。有些词语可以通过抄写句子去巩固,比如把“温柔”、“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各写一行,不如把那句话抄一遍。抄词只是孤立地记词的写法,抄句同时加深了理解,把写法、用法都巩固了。如果能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好词儿,分门别类地抄在一个小本子上,可以加深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的认识和理解。
天长日久,自己也能搞出一本词语手册来。这样搜集的词语用起来一定会格外灵活方便。再有就是练习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除了老师指定的,可以拣自己喜欢的词语,造个句子写下来。比如学了《海滨小城》以后,有的同学很欣赏“朝阳给大海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的“镀”。用它造了个句:“清晨,朝阳洒满校园,给校园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这样一来,他对“镀”体会得更活了,记得更牢了。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他用上了这个词,还用得非常好。因为经过反复的理解体会以及运用,课本上的词语变成他自己的了。 从课文中学习、吸收词语,是同学们积累词语的主要渠道。重视语文学习,平时多下点功夫,同学们的词汇就能逐步地丰富起来。如果再注意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同学们积累词语的渠道就拓展得更宽了。有的同学说:“我也看课外书,还看了不少呢!可作文时候,词儿还是不多。”
这就得说说课外书该怎么读了。只看故事,知道情节就满足,并不能帮助积累词语,得注意理解词语,有意识地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语言才行。 因此,课外阅读,可以适当选一些内容及语言都好的文章来读,或是从一本书一篇文章中选词语生动的章节、段落重点读。最好是朗读,一词一句读过去。遇到读不出、读不准的或读得来却不理解的词语,不要放过去,查一查字典,联系上文体会体会。把好词语划出来,抄在本子上,或练习造句,或用到平时说话、作文当中。长期坚持,有意识地去做,同学们的词语就会越积越多,越来越丰富,越用越灵活。作文时,再也不会为没词儿而苦恼,为找词儿而瞎忙了。
《谈谈中学生“下海”》
“下海”是时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儿,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是人们热衷的事件,这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下海”“发财”的渴望犹如洪水决堤,一泻我们脚下这块土地,冲击着中国几乎所有的职业之域。无论是大楼深院里的机关部,还是高等学府中的萃萃学子,甚至连中学校园中被誉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的中学生也在尝试“下海”探探深浅。 一些报纸刊载中学生辍学经商,赚大钱。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必要作一些具体分析。依我之见,现在巾学生下海其日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弄潮赶时髦;二是厌学,存在着严重的“读书不如早赚饯”的思想;三是做着金钱梦,想发财赚钱,挡不住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诱惑。 我认为,学生“下海”,有着许多方而的危害一与不利。首先,影响了正常学习,打乱了校园的正常秩序,有可能形成一支“校园小商人”的队伍。
共次,这将是一种误导,会使中学生过早地进入“成人社会”;最后,这种不良现象对成长起了阻碍作月,甚至会造成中学生的畸形成长,走向岐途。 我的观点是,中学生对社会了解太少,阅历浅,易走进误区。作为中学生,我们不能过旱地沽染“铜义”,成为“眼向钱看”者,从而放弃崇高的人生追求。何况,国家需要人才.倘若我们纷纷“下海”,那么就培养不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的“四有”人才。而且 .我们好比是一只旱鸭子,是下不了海的。因为我们不会“游泳”,即使学会了,要知道,海并不平扑温柔,有暗礁、有风暴、有漩涡、有急流,有随时被淹没的危险,倘若我们不小心,依旧会就此沉落。我认为.我们现在无需与社会上的人一哄“下海”,只-'}在岸边做“准备动作”就行了。这个“准务”包括三个方而:一是目标准备。
就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下海”只能随波逐流,永远不会扬帆远航。二是能力准备。就是要川知识武装自己,光有志向没有能力是好高垮远,仅有朋量没有本领那是蛮汉愚夫。只有实力排厚,功夫过硬才能过暗礁,擒三蛟龙,否则将葬身于“海”中。三是心理准备。海中有暗礁,海上有风暴,有随时被淹没的危险,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经得起成功与失败的考验,用自信沉若和充分的实力做后盾,用冷静作为勇力,只有具备这三个“准备”,才能迎接明天的挑战。 鉴一于此,可知“一下海”风在校园“刮”起有害无利,应引起学校领导和社会的关注,因势利导。我们则应抓紧好付光、学好本领。同时,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将来投身于改革大潮作全面准备。
《孤独与温馨》
孤独,这个词儿对我来说十分陌生,我从没有想过它会在我身上发生。老天似乎看不惯我快乐,特意安排了一个让我孤独的时刻。
那天正值周末,爸爸、妈妈有事出门了,闲来无事的我一人呆在家里,悠闲地看着电视。可就在一时之间,喉咙很痛,发不出声响,只一味地干咳,慌了手脚的我忙打电话给妈妈,向她说了此事。妈妈用不慑不火的口气吩咐我吃些药。我吃完药后,继续傲嗽地呆着。到了下午,我感到异常的冷,穿了一件又一件的衣服,最后干脆钻进了被窝里看电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嘀铃铃”电话铃声划破了满屋的寂静,把我从梦境中唤醒。我拿起电话,却发现发不出声音,电话那头传来了好友的话语,而我却说不出话。挂断电话,心中的恐惧油然而生,整个人都愣住了。一个人面对着一间空荡荡的、了无生气的房问,没有人可以跟你说话,连自言自语的权利都没有了。“孤独”,这个词儿忽然跃进我的脑中。是的,我很孤独,很寂奥,无所辛率让我觉得空虚。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我身边.即使不和我说话,我想我也不会有孤独的感觉。就在那一瞬间,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能,这个认知顿时让我落下了眼泪,害怕、恐俱占满了我整个心扉。
“咔嚓”一声,门开了,爸爸,妈妈回来了……
第二天也是休息日,爸爸、妈妈都在家,什么都没有发现,平平静静的,却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
是啊,没有尝到过孤独的滋味,又哪会知道温慈的可贵呢?
【作文点评】
十七岁却没尝过“孤独”的滋味?以一个高中生的标准来衡量文中的“我”,也许她显得不太成熟。但本文的好处不在思路缤密,不在周全大气全在那一段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
家中独处的这一天,时“孤独”的恐惧触动了“我”最敏感的心翰。女孩全然处于无助、恐慌、空虚的包围之下,不知所措地“落下眼泪”,这一过程的描写占据了全文的三分之二篇幅。但本文并非只为表现孤独,而是通过心理描写来映衬出人物性格的成长。由孤独而意识到“温择”,意识到家庭的可责价值,这也可以说足一个单纯女孩的成长告白吧!
《说平凡》
“平凡”这个词儿,通常是作“一般”、“不突出”解释,有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意思。但这样的解释毕竟还只是表面的,还不能令人满意。比如,虚度年华算不算平凡?碌碌无为算不算平凡?平凡是值得歌颂赞美的呢,还是应该排斥郧视的呢?平凡等不等于伟大?它和伟大的关系到底怎样呢?这样,还需要我们做深人一层的理解。
我觉得,就个人而言,“平凡”应该是指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整个社会的幸福而兢兢业业地干,踏踏实实地干,干他十年、二十年、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够这样做的人,也就是“平凡”的无名英雄。瞧吧,在高炉旁,炼钢工人钳着火龙般的钢条,飞快地来回奔跑,这是平凡;在矿并里,采煤工人转动着风铺,前进一公尺、两公尺,这是平凡;在田野中,农民们怀着丰收的喜悦,紧张地收割着金黄色的庄稼,这是平凡;在操场上,解放军战士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刺杀、搏斗的动作,这也是平凡i然而,整天游逛,虚度年华,或者得过且过,碌碌无为,难道这也能算是平凡吗?不!这决不是平凡,这是庸俗!
石子和砖瓦,构成了巍峨壮丽的大厦;滴水和细流,汇成了烟波浩瀚的海洋;平凡的劳动,改造了社会,征服了自然,创造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要是没有在茫茫黑夜中的行军跋涉,没有在一灯如豆前的伏案书写,没有在烈日熏炙下的田间挥锄,没有在机器轰鸣声中的汗流洪背这一切平凡工作,那就休想掀起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狂波巨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歌颂平凡,赞美平凡,要努力从事各种平凡的劳动。
既然如此,那么平凡岂不就等于伟大了吗?不I我认为,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伟大应该超过平凡,必须比平凡更高。
可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平凡和伟大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是:平凡孕育了伟大,它是伟大的基础,伟大的前提。没有平凡,就无所谓伟大。任何脱离平凡,密封在象牙塔里的伟大都是不存在的。
雷锋同志在这方面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所做的工作是多么平凡呵!在工厂里,勤勤恳恳地劳动;在部队里,不断严格地要求自己,关心战友的学习,帮助战友共同提高;对人民,他是满腔热情地愿意做一个忠实的勤务员。乘一次火车,他做了多少好事:给旅客读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擦地板,抹玻璃,收拾桌子,帮助妇女抱小孩,给老人找座位,接送行李多的旅客,用整整一个月的津贴替别人补票……这些事,我们谁不能做到呢?雷锋同志就是在这些平凡的工作中升华到伟大的境界的。
《别丢了自己》
时髦——听到或看到这词儿,是否有一份鲜亮感?是否想到了青春季的自己?
赶时髦,年轻人不泯的天性。
弄新潮,年轻人鲜活的性格。
这该是一种骄傲j苏辙曾写过“少年争作弄潮游”的赞语,鲁迅也留下了不少对“且于涛头立”的“弄潮儿”的颂扬之词呢!
啦着最新的话题,唱着刚流行的歌儿。如果有钱和可能,我们愿去看最新影片的首场放映,穿起最新款式的衣裙到大街上展示青春。
人说,我们是“赶时髦的一代”,可哪代青年不追赶时髦?时增里有新鲜,有生气,有跃动的思想。走进时髦才能占有大量最新的信息,才能显示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永恒,才能有别样的风采。
时髦,昭示着一种个性意识。
生活宛如人头攒动的街市,那着装色彩最别致的最能引人注目。时髦就是这个被注目的人。时代如同一首长长的抒情诗,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字儿、一个词儿或一个标点。时髦,就是去争做那最令人难忘的警句,即使是个小小的标点,也要富于诗的生命。
然而,时髦并不是一盏常明的绿灯。它能使人鲜亮,也能使人变得苍白。正如第一个穿黑皮茄克的人令人注目,可黑压压满街都是了,这黑色反成了别的色彩的陪衬,时髦反而淹没了个性,雅成了俗,新变为旧,发生了“黑皮茄克效应”。不赶时绝,有落伍感,可一旦跻身时堆又发现自己不见了。
这是时奄为我们设下的怪圈,也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两难境地。时髦有真伪之乱、深浅之差、里表之别,而我们在外界压力和模仿新潮事物的“趋时”心理支配下,在校园里那些“新潮人物”的感染、牵动下,像是怕别人说自己古板,又像是怕欣赏不到浪尖上的风光,匆匆忙忙甚至是下意识地加入到拥挤的人潮中,来不及多想,没能够细想,回过头来却找不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