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古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1:27:02
《《古都》读后感通用》
《古都》读后感(通用11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都》读后感(通用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都》读后感1
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
《古都》读后感2
“夏季昼长,尚未到夕阳晚照的时分。还不是一抹寂寞的天色。上空燃烧着一着璀璨的云霞。”
这段话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对传统的切实的追求,写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终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东京,也许我们看待日本时会带有贬义的眼光,但在作者笔下,古都是那般繁华,那般充满着日本独特风情味的一座城市。在这样一个充满韵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树林,特有的古风长桥,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樱花之下。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日本刚刚结束了战争的洗礼,美国侵略者留下的痕迹尚未被时光磨灭。那时的青年男女们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却还能拥有一份纯净的,无杂质的感恩之心,却懂得自己的幸福,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大幸运。而这仿佛也是川端康成用以表达自己对当代底层妇女的同情,哀怜,感恩的载体。让自己笔下的两位少女都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漫长的岁月里,从笼辱不惊的姿态,走过一季又一季的花开与花落……
在我看来,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那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一个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在漫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望见,古都,那股繁华。
《古都》读后感3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还是千重子与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场里的偶遇,所有的场景仿佛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转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这种与年龄不符合寂静心态,文中比比皆是。年轻的千重子喜欢清雅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古老的寺庙和神宫,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无华,质朴纯真。
当千重子同时面对真一的爱慕和秀男的称赞时,她虽依恋真一,但却对秀男的称赞与关心无法拒绝,她无法马上抉择这两份情感,这种少女的羞涩和犹豫,浅浅的哀思和忧愁,逼真而形象,生动且丝丝入扣。而自从千重子知道自己是弃儿之后,她与父母之间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微妙变化,常常千重子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黯然流泪,特别是得知其孪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这种情感波动更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亲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弃不了自己的养父养母,辜负不了那份真挚的爱,承受不住那份难得的感动。
作者川端康成借助生活中宁静祥和的生活片段片断,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但其主旨并不是纯粹叙述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没有让他们的爱情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爱情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唯美的风物之中,将爱与感动隐喻在樱花的漫烂世界里,这正是《古都》魅力之所在。
我爱文中对于花的描写和隐喻,它让我想起中学课本中《花未眠》里面发关于美的体会与感叹。古都,美女,樱花,爱情,构成了如梦如幻的组合,浓墨重彩之下表现出惨淡和凄凉的宿命,这正是川端康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樱花的凄美与短暂的生命象征了无常的人生,入世太深往往急功近利追逐名利之尾,入世太浅往往遁入佛门四大皆空,或许只有樱花的境界才是最为理想的人生。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古都文化是那样的美仑美奂,同时它与现代文化又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就像千重子纠结微妙的美丽心灵,犹如绚丽飘渺的玻璃景观,美则美矣,虚则虚矣,但只要轻轻一碰,它便碎了一地。
《古都》读后感4
川端康成的《古都》,我读了很久,读着读着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想当年读王小波的小说,讲一个红拂夜奔的故事,捧着书,就像拿着共有一百二十四把的钥匙串,望着眼前六十四个钥匙孔,不知用哪把钥匙打开哪扇门又会衍生出怎样的剧情。(友情提醒:密集恐惧症患者此处请不要联想)
王小波的书读的很慢,因为读着读着发现不知走到哪个路口了,还要停下来想一想,川端康成的《古都》却是读着读着,发现自己怎么还在原地没动呢,于是停下来又想了想。
这本书很清淡,淡到讲了一个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故事,描写了一对从出生起就被分开的孪生姐妹,长大后重聚、相认相识的故事,姐妹俩就像北杉山上的两棵北杉树,掩埋在土地下的树根紧紧相连,地表上却仅仅是相逢一笑的交集,各自听凭命运的安排,生活在设定好的故事情节里。
评论说,川端康成喜于并擅于写“日本美”,何谓日本美呢?畅游在古都中,我所见的都是黑白灰暗,佐田太吉郎的厌世情绪感染了整幅画面,即使是文中描写的华丽、鲜艳、热闹,想起来却只是清淡寡味,脑海中跃出一只红艳的江鸥,无比寂寥的,在阴郁灰暗的天色中扑棱着飞向远方。
古都更像是一首日本传统民歌,用近世邦乐演奏出别有韵味的旋律,书中提到的时代节,描绘的各种节日习俗,主人公们的盛装打扮,包括太吉郎的厌世清高,水木龙助因爱入赘等等,都像是黑白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古都中的人们,生活是悠闲的、缓慢的,在还没跨入工业时代的古都,男子操作着高机,织出一条条腰带赠予心仪的女子。
读罢,好似川端康成只是叙述着别人的故事,却不参杂一丝自己的感情。他融入情境,揣测着千重子对真一的爱慕,却平淡的叙述着最终嫁给佐助的归宿,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过程中,千重子根本没有想过反抗自己的命运(吗?),她只是隐忍着,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
这是发生在古都的故事,随着古都历史的沉淀,继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份贡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想必不会再有哪个小姑娘,会为树根下的两株紫丁地花哀伤了。
就让命运安静的发生,安静的结束。
《古都》读后感5
近两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笔下人物不多,情节也很简单,写景的多,对京都的一些文化节日用笔很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节日的热闹和节日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民族昌盛发达的象征,文学作品能起到记录和再现这种文化的功能,这也是作家的责任之所在。《古都》向人们再现了古都人的居住特点:精致的格子门;彩车游行;古庙和尼姑庵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观;也有乡村的杉树林的山野风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恋》:“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像一个乐章,送来了悠扬的林声……”艺妓生活的描写片断在他的文章总是时而出现。
作为千重子这个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忧伤,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个迷,一个弃儿的身份让她心里不安,胆小柔弱。漂亮有教养,天生丽质,气质高雅,温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运,从小被父母因生计问题被遗弃,成为一个弃儿,但她的养父母对她非常疼爱。与她孪生的姐妹不知是姐还是妹的苗子,农村长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为了姐姐的幸福,忍着对世上唯一亲人的思念,不公开与姐姐的关系,这种大义或许就是小说闪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亲,性情孤僻,感情细腻,自负,不得志,爱清闲享受,不爱经商事务缠身,是一个处于日本战后经济箫条时期颓废的代表。阿繁:慈母,细心,却也有坚强的一面,在原则大的问题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定。“‘我不怎么喜欢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声音压低,但语气却非常坚决。”
小说的故事情节舒缓,总是给人一种淡淡忧伤的感觉,一个最大的特点大篇幅人物对话的描写,从对话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读古都的感觉让人不是很激动,对结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写作风格是让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这是川端康成走向诺贝尔奖台的一篇名作,具有东西方文学风格融合的特点,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处,还有就是个人对文字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古都》读后感6
初读《古都》,便是深深地被川端康成那朴素淡雅的语言所吸引。浅浅一读,并未深刻了解文章内容。后来细细一品,倒是知道苗子和千重子这孪生姐妹之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年轻一辈之间爱情与婚姻的缠绵。
《古都》讲述了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幼年时家里贫寒,不得已将千重子弃于红门格子下的街道。千重子有幸被一批发商收养,当做他们的独生女,悉心培养。后来遇到了苗子。纺织户长子秀男误将对千金千重子的爱慕转移到了苗子身上,把她当做千重子的幻影,对其求婚。“对美的幻影,总没有厌倦的时候吧。”苗子说出此话,内心的无奈,又有谁知道。还有就是千重子,她的青梅竹马真一,她所遇见的秀男,她的爱情。最终她也不过是选择了家庭的产业,选择了真一的哥哥,龙助。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这悲情姐妹的故事。原本她们是一家人,第一次团聚的欢乐,渐渐地被现实所打破。苗子,她只是出卖体力的下层劳动者,又如何去和大家千金的千重子对等?更如何融入到她的家?“苗子摇摇头。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着。”宁静,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此外,川端康成对京都这日本文化集中的地方的描写,各种节日,寺院,植物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日本文化百科全书。像时代祭、葵祭、鞍马寺的伐竹会、祇园祭、“大字”篝火仪式等,这些京都民风民俗,带着浓郁的日本文化色彩,出现在文章当中。并且在细腻的文风下,散发着无尽的日本文化美。文章对当地的环境描写,更是将文章的哀愁烘托得淋漓尽致。“春天,西山柔和的暮色,几乎把京都的半边天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霞光。”春愁,傍晚,霞染天。在那里,千重子静静地述说着她那弃儿的故事。
《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这就是人生。
《古都》读后感7
《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著名的节日例如:袛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古都》读后感8
《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描绘了战后京都一户人家中,女儿千重子寻觅到失散多年姐妹苗子的故事。
对日本稍有了解的人便知,日本人民族性中有一种孤傲的个性,与单纯的西欧式傲慢与中国式高傲有所不同。武士道的忠勇——尤其是勇猛——在二次大战中消耗殆尽,但他们行为与思维方式中近乎偏执的自命清高却逐步演化成了现代日本人个性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古都》时,不免感受到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悲愁。这些悲愁,源于孤傲。
千重子是被领养的孤儿——而不是如其父母所称的抢来的孩子。这是千重子灵魂晦暗的底色的由来。因为领养的前提是抛弃,是被遗忘、被放弃。这对于自尊心强烈却从不表现的岛国女孩来说,是一种无法愈合的创伤。因为孤傲,所以力求自身的完美。而力求完美,一方面是追求自身的无罪高尚,即不带给他人忧愁与负担;而另一方面,则是争取与其他出身良好的友人站在同一条人生起跑线上,是要赢得全部应有的尊重……是故,她在心中堵塞了一块顽石的情况下仍需全心全意爱她的父母,投入当下的生活。
一开始,就像书中说的“她并没有改变对太吉郎和阿繁的亲和爱,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当她遇见苗子之后,许多潜在的问题浮现了:亲生父母的归宿、养父母对自己真实的评价乃至应该面对还是回避生活——生活,有时就是“不幸”。尽管文中并未明言。所幸千重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没有带来什么苦难与祸患,因为她的亲人与追求者也都是善良与宽容和博爱的。
命运弄人,千重子生活在虽然没落但依旧殷实的商人世家,有慈爱的养父母。这一切不能使她感受到孤儿应有的痛苦与悲切。她所感受到的只是邈远的呼唤,与近乎闲愁的哀感。但就是这一层淡淡的愁绪已使她离开了那人潮汹涌的京都一小步。她仍在家庭中,但心中的疑惑与悲哀使她与世界隔了一道透明的墙。
若说苗心与千重子有什么隔阂,那是苗子的思想的国界。苗子自幼在农家长大,比千重子更成熟,阶级意识在她心中早就扎根。她一方面充分爱护与接收千重子,但却无时无刻不铭记着他们身份的巨大差异。她无法也从未设法融入千重子现今的家庭。孪生姐妹,因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注定了她们一生中在某些方面的对立。阶级的产生,有时不是什么征服与压迫,而是同一志趣背景的人向一处聚集后产生的团体。共产主义者只认为上层阶级倾轧下层,故阶级是不应存在的。孰不知,社会要有分工,个体差异要正视,个性要有发展的空间,阶级是迄今为止最自必然的结果。苗子,当她静观资产阶级的千重子向她伸开臂膀,只可以去拥抱一次又走回原处。日本人的高傲不容她作分外之念。
太吉郎是千重子的养父,他也是寂寞的。作为店主,他不愿意管理、竞争;他隐居在嵯峨山中,用他并不天才的思绪去创造光怪陆离的服装。他一心结合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但他的同行们也许是在用西方现代化经营方式推销日本货物。二战之后,日本人第二次对自身历史产生了质疑。没有五四、时的疯狂毁灭,却是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慢慢淘洗净了古日本的美丽花纹。这与不同,这是良性的改革。但谁说良性改革就没有损失呢?太吉郎眼中的京都,在改变,变得比他更快。没有进取心的人在大潮中落后,但又孤傲得不愿认输,终于孑然一身。
中国人的高傲是自豪和乐观,西欧人的傲慢是自信和刚毅,而东洋人的孤傲却是清高与顽强。《古都》讲述了平凡、可爱又可敬的几个京都人颇不宁静的人生的一刻。有时,我们孑然一身“走过地铁和人海”(孙燕姿《遇见》),此时,大可以去品味一下十六七岁的千重子在老枫树下观赏两朵紫花地丁的寂寥。
《古都》读后感9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姐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使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而苗子,则仿佛是挺拔俊秀的北山杉,当雷雨袭来时,在杉林里无可遮蔽的情况下,她便毫不顾惜自己,以身体庇护姐姐。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她宁可远遁深山僻壤,表现出动人的姐妹之情和美好的情操。
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实难一起生活。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使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
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京都在日本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常为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一处处的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情趣。所以,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民“精神上的故乡”。不论川端康成写作《古都》的本意如何,就其艺术效果而论,确是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正像我国在艺术上历来讲究意境一样,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情绵绵,韵味深长。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的确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
川端康成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借助这种外来技巧,来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地感受,从而创造出川端康成独特的,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艺术风采。
《古都》读后感10
樱花簇枝,樟树飘香,正是京都春季动人的景色。川端康成的小说《古都》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所写的。它以京都为背景,从春日到冬天,讲述了一家批发店店长的女儿千重子很早便得知自己是个弃儿,虽然父母对其照顾无微不至,可不免有所感伤。在一次节日庆典中结识了自己的孪生姐妹苗子,得知自己亲生父母早已离世,而苗子在北山杉村做工。同时原本追求千重子的秀男也因一次偶然将苗子误认为千重子而结识了苗子,从而转追求苗子。千重子邀苗子来自己家,但苗子却绝对不愿意给她添任何麻烦,而宁可隐姓埋名。故事在苗子与千重子告别的那个冬日清晨画上了句号。
读罢全文,不免有些忧伤,然而这忧伤并不寒冷,相反这一份忧伤正是被层层暖意所包围着。虽然是个弃儿,但千重子无疑是幸福的,她拥有美好的童年,和父母的宠爱。书中多次出现小时候真一(千重子好友)扮作童男的画面,以及提到她儿时与隔壁小孩玩耍。其中都透露出她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即便是她得知自己是个弃儿,这些回忆也像海浪抚平沙滩一般抚慰她的心灵。在周围人看来她无比幸福,她自己也这么认为,这大概就是包裹忧伤的暖被。于此相反,苗子显得并不是那么幸福,她也被收养,但与千重子不同,她需要劳动,这似乎显现出故事的悲哀。但并非如此,这反而使苗子成长为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她在面对千重子时仍心存愧疚,不愿给千重子添任何麻烦,在樟树林中更是以身体为千重子避雨。她有与千重子截然不同的气质,而那正是全书最感染我的地方。我真想弄明白是什么造就了这么一个无私善良的姑娘,又是什么令我读到此处不禁感伤,心酸。就像置身绵绵阴雨之中,雨景虽美却是天空在哭泣,它也感伤了吗。
书中每个人都是幸福的,晚年生意萧条的批发部老板吉太郎也罢,被收养却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千重子也罢,在杉村辛苦工作的苗子也罢,他们都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与幸福碰撞,产生了略显寒冷的忧伤,这是无论谁都不希望的。因此,他们便用幸福将其包裹,用幸福的泪水将其浇灌。读来有温暖,有心酸,有在自然面前的心旷神怡,也有在告别时雪花飘进心田的微微刺骨。但这绝不是一场悲剧,这正如枝上的樱花,她绝不在春天飘零,而是倔强地挺在枝头,看尽春日的最后一篇风景。但当她落下之时却是那么动人,使人来不及为她忧伤,这便是包裹着温暖的忧伤,飘散在古都上空,化作绵绵细雨。
《古都》读后感11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我当时买川端康成的小说集时,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买的。很想了解一下,具有相似文化历史的中国和日本,川端康成的作品能获得中国人从未获得过的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的三部获奖作品,最喜欢的是《古都》。在《古都》里,对人物的衣着、语言、行动和景物的描写都无不例外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古都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紫花地丁、樱花、杉叶、古都……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美妙,那么诱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古都》的美和川端另一部作品《千鹤》的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古都》中的美,隽永、灵动、真实,仿佛触手可及;《千鹤》中的美,深沉、另类、颓废,可望而不可及。两部不同特点的作品,展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日本美。
川端作品里的美,主要是靠营造美的意境,渲染美的氛围,而不是单纯地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事来表现。人物的沉默,环境的静谧,甚至成为了作品的主旋律,成为作者营造意境、渲染氛围最强有力的元素。在川端眼里,人物的一切言语和行动都是多余的,是可以从他们的沉默和环境的静谧中得到更好的表达和诠释的。那一次次的无语,那一次次的对望和凝视,本身就是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卷,而要感受画中之美,唯有在这种沉默和静谧寻找答案。多余的言语、声音和行动,只会破坏画面的和谐与统一,从而毁掉整个美丽的意境。
喜欢川端,更甚于其他的日本作家。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日本作家能够像川端康成这样完整而细致地诠释日本的美、日本文学的美。川端作品里所描绘出来的意境,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日本美,很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应该诚实地说,我无法准确地说出他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美,但我却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那种美给我的阅读带来的欢愉与快乐。就像一个人可能不懂品茶,但却照样可以闻到茶香一样。
唯美,惟有川端康成。
【《古都》读后感(通用11篇)】
《biang650字》
十三朝古都西安有一道名满大江南北的美食Biang-biang面(电脑打不出来)。可不要小看这个字哦,它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这个字的出现也十分有趣。
传说有一位怀才不遇的秀才来到咸阳,路过一家面馆。从里面传来阵阵厨师打面的声音“biang -biang- biang”不绝于耳,饥肠辘辘的他不由踱步进去,要了一碗面,吃完后秀才才记起自己没银钱,顿时窘迫,秀才一面摸着找钱,一面搭讪询问面的名字以及怎么书写,自古以来没有“biang biang”二字,秀才顿时有了主意:“店家,本人今日没钱,可否写出“biang 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的写了一个“biang ”字,一字写尽山川地理、世态炎凉,迎来满堂喝彩,从此,“biang biang面”名震关中。
民间还流传着一首写“biang ”字的歌谣“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小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按着这个歌谣就可以写出一个“biang ”字,是不是很有趣?细心的你也许发现了一个问题,“biang ”字是没有简化体的,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biang ”字,被老百姓誉为智慧的结晶,一碗“biang biang面”解无数思乡情,近千年来,为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汉字,所以就没有简化,尽管现在已经有人发明了简写版,但也不是大家所认可的。“biang ”字,还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人死去,包含庆幸的意味;二是响声词,巴掌声或者东西摔坏的声音。
像“biang ”字等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身为新生代的我们应该呼吁大家,将那些千千万万的传承文化保留下去,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继续延续,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biang650字》
十三朝古都西安有一道名满大江南北的美食Biang-biang面(电脑打不出来)。可不要小看这个字哦,它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这个字的出现也十分有趣。
传说有一位怀才不遇的秀才来到咸阳,路过一家面馆。从里面传来阵阵厨师打面的声音“biang -biang- biang”不绝于耳,饥肠辘辘的他不由踱步进去,要了一碗面,吃完后秀才才记起自己没银钱,顿时窘迫,秀才一面摸着找钱,一面搭讪询问面的名字以及怎么书写,自古以来没有“biang biang”二字,秀才顿时有了主意:“店家,本人今日没钱,可否写出“biang 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的写了一个“biang ”字,一字写尽山川地理、世态炎凉,迎来满堂喝彩,从此,“biang biang面”名震关中。
民间还流传着一首写“biang ”字的歌谣“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小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按着这个歌谣就可以写出一个“biang ”字,是不是很有趣?细心的你也许发现了一个问题,“biang ”字是没有简化体的,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biang ”字,被老百姓誉为智慧的结晶,一碗“biang biang面”解无数思乡情,近千年来,为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汉字,所以就没有简化,尽管现在已经有人发明了简写版,但也不是大家所认可的。“biang ”字,还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人死去,包含庆幸的意味;二是响声词,巴掌声或者东西摔坏的声音。
像“biang ”字等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身为新生代的我们应该呼吁大家,将那些千千万万的传承文化保留下去,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继续延续,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与古都南京有个约会900字》
庄严宏伟的明孝陵、彩灯高悬的秦淮河、夕阳余晖下的鸡鸣寺……十里秦淮寻旧约,六朝如梦鸟空啼,走在秋雨江南,我与六朝古都南京有个约会。
我曾在墨痕书页间读到南京。那里既有清屋黑瓦的雅淡、有古都精灵的神秘、有四周种满高大的梧桐,又有遍地撒满金黄的梧桐叶。路上随处可见橘黄色灯光笼罩的书店,仿若一位静逸、雅致的姑娘端坐……这就是我对南京的第一印象。那时,我便想与古都南京有个约。今年金秋,我们一家人带着美好的想象前去赴约。
我们的拜访从四方城开始。步入四方城,就如步入仙境,陵墓的神道从此开始。神道两旁种满了金灿灿的梧桐树,正值金秋,树上的梧桐叶,格外绚丽,飘落在地上,踩上去吱吱作响。远远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橙黄色,就着美景,我的心情格外欢悦,伴着踩着落叶的“沙沙”之声,我们的脚步也轻巧起来。再看两旁一对对石兽象巍严挺立,守护者片片皇土,尊严而威武的兽象,让充满美妙气息的明孝陵多了些许帝王家的威仪。走出神道的石兽区,步入下一条神道,文武大将左右开立,仿佛身处朝堂之上,严肃和庄重。漫步在神道之上,深远而悠长。
回头远远的看见明孝陵那株红色的大门,缓缓登上朱红色的城墙,我猛然间感受到了除了美景外的神圣。站在城墙上一览众山小,城墙之下人流如潮,古神道上圣洁而肃穆。下了城墙,我们一家人久久没有说话,似乎是被此景而震撼我望着庄严的神像与来往的人们,我突然醒悟,南京明孝陵之壮观。不在于景有多美、城墙有多高,而是南京不断传承着这厚重古墙的庄严肃穆,这种情感的传承回荡在每一个南京人的心间。
告辞明孝陵,伴着夕阳余晖,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夫子庙,《灯声桨影里的秦淮河》呈现在我的眼前。古建筑成群又历经沧桑的夫子庙坐落在秦淮河岸,乘上秦淮河的画舫,伴着甜美吴腔所解读的秦淮历史,河风拂面十分清爽。月光下的秦淮河波光粼粼,河岸四周灯红烛艳,桌上放着秦淮八绝,舫上画着秦淮八艳,南京人用独特的方式,代代传承南京的厚重历史。秦淮河畔是越夜越美,华灯初上,熙攘的人声里黄包车清脆的铃声,小吃店里的小笼包子正好开笼,咸水鸭肥白的躯体就挂在案头。这时我就走出去,从小贩手中换取一些温暖……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虽然我无缘一睹三月江南的草长莺飞,却为南京这个金色的秋而惊艳。惊鸿一瞥过南京,我不虚此行!
南京,再约!
《瓢城古都400字》
傍晚,我和爷爷、奶奶去散步,我们环着一条湖走,却发现了这块“宝地”——瓢城古都。
站在城墙前,可见自己是多么地渺小,城墙就像守卫边疆的战士,守护着这块“宝地”。
门前的那块大石头上写着“瓢城古都”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格外鲜明。爷爷说瓢城古都只在早上开放,晚上是不开放的。我叹了口气,说道“真是太可惜了!“
没办法,我们只能绕着城墙转一圈。我抬头望着天空,天空一望无际,在太阳公公的身边,还有一群色彩斑斓的云朵。有红的、黄的、紫的……俗话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明天一定是个打晴天。天空偶尔会飞来几群小鸟,“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好像在说:“今天你捉了几条虫子”,“六条”,“那你呢?”,“八条”。
我无意中看到城墙上有一根细线,便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语重心长地说:“那是电线,以前这的旁边是电厂,我们使用的电就是从这些电线输送的。”哦!原来一根小小的电线还有这么大的用途啊!看来我们以后要多多学习,做个见多识广的人。
虽然没有看到里面的美景,但是能学到知识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爱这景色作文450字》
千年古都西安有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馍,沉睡千年的地下军团——兵马俑,充满陕北情的窑洞……但最令我为其痴迷的,非属四大瀑布之一的“壶口瀑布”。
来到壶口瀑布,虽然离主瀑布还有数十里,却已经能听到它威严的吼声,这吼声仿佛在向游客倾诉从汉唐盛世到明清风情的历史沧桑,越走越近,渐渐地看到分流瀑布。虽是分流,却也雄壮无比,那泛黄的黄河水从分流瀑布湍急地掉下来,经过"九曲十八弯"的河道,击起一道道浪花。
不知不觉,只觉得水气越来越浓了,啊!那就是壶口瀑布!
瞧,那因水流过猛而形成的水幕,为壶口瀑布蒙上了一层洁白的面纱,时不时还会从低谷处显出一道弯曲的彩虹,好像彩虹仙子们也正坐在彩虹桥上观赏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呢!
壶口瀑布的下流处呈多面形,就像一件雕工精美的工艺品。黄河水黄里透白,白里泛黄,时不时会有黄河水击打上岸,水雾淋在我们身上,我想这就是母亲河的馈赠吧!
这景色是母亲河的馈赠,更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眼前的壶口,怎么一下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我爱这美丽的景色!
《西安游记之兵马俑》
西安,一个千年文明古都,他像一位垂垂老矣的史官,记录着五千年来多少的战争,判乱。又见证了天纵奇才的风范,千古明君有威名,历代名将的勇猛......还有许多君王长眠于此, 最有名气的是那威震四方,吞并六国,首个完成纺一大业的帝王---秦始皇。
秦始皇陵占地面积约56.25平方米,曾经有学者发现,秦始皇巡游四海时在黄海边立的一块界碑与皇陵的东门大道在一条直线上,疑似皇陵范围远至黄海。关于陵墓内部,史记中写道:以水银为江海,以月明珠,珍珠为星空,且机关重重难以破解,以至于现在也没有被发掘。
来到秦始皇陵园遗址,一尊巨大的始皇帝塑像映入眼帘,威风凛凛; 却又像在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我们也接受了邀请,来到了一号兵马俑坑。步入大厅,人声鼎沸,四周是黑压压的人群,数以千计个强壮的陶泥人从地底下跃入眼帘,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俑坑中,表情脸形各不相同,手持各种兵器,整齐划一。往日的彩色早已氧化退去,放眼望去,灰朦朦一片,似乎一支由大将军蒙恬率领的十万精锐部队出现在我面前,大秦帝国往日雄风一览无余, 不由让人心头一震。
意犹未尽的我又将目光投向了二号坑。虽说二号坑比一号坑略小,一号坑以步兵为主,但二号坑兵种繁多。有骑兵,步兵,驽兵,还有立着或跪着的射兵,战车战马及青铜兵器,数量甚大。我不由得佩服,古人将兵种分类明确如此精细,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到的境界。
二号坑与一号坑比起来,更像是随时可以出去夜袭的小分队。
三号坑在参观完了一二号坑后也不能落下。三号坑将古人战争中的军事指挥部,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展现给我们。三号坑陶俑较少,多为大将定,使臣及战车,是军事智囊团的集结地。将三个坑合为一体,整套秦帝国的军事力量便形成了。看来秦始皇生前指挥千军万马一统天下,名垂千史;死后还想有一支宠大的军队守护他,称霸冥界,真是野心勃勃。
可惜,千古一帝一生都在追求永生,寻求灵丹妙药,劳民伤财,最终还是病死在巡游路上。但我们还果记住他,他为后来缤纷的历历史奠定了基础。没有他, 也不会有后世的开元盛世, 仁宣盛世……我为我们祖国拥有灿烂的历史而骄傲。
《踏史奇思》
北京,一座有着三千年精彩历史的伟大古都,也是中国的首都。
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军事和商业重镇。它曾经还有幽州、京城、南京、大都等二十多个名称。而且北京还有许多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北京,一直是我梦寐以求想去的地方。而这次,我幸运地被选上去北京的研学营!这可真是喜从天降啊,我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着,梦中的北京,我来了!
在北京的这七天,我们饱览了名胜古迹,有长城、故宫、圆明园、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如果你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一定会告诉你,那就是长城!
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着一条长龙。多少年来,无数的士兵站在它的脊背上,抵御外来入侵者。当我站在长城之上,观赏它的宏伟壮观,“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脚下是故乡”的歌声回荡在我的耳边。长城——这座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那个没有吊车、火车的时代,绝对是一个奇迹!
说完长城,不得不讲的是另一个不可略过的重点,那就是故宫。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古代皇帝的住所。面积庞大,气势雄伟,一眼望去,只见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朱红色的宫墙衬托着琉璃瓦,立马感受到九五至尊的高贵庄严,让人肃然起敬。故宫的所有建筑(城墙除外)均是用木制结构,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为“榫卯”,就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完全不使用钉子,但却很牢固,就算在地震时也只是摇晃而不会倒塌。在这里,不得不赞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最触动我内心的,要数圆明园遗址了。
从林中小道走过,随处可见烧毁的碎石。这是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大水法,原本是许多漂亮的大喷泉。可如今只剩下一些破败的石块,石柱,仿佛在哭诉着自己的遭遇和苦难。正是它们见证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让我们明白: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里面还有一处,叫十二生肖铜像,也称水力钟。这十二个铜像是动物头人的身。它们依着子鼠、丑牛、寅虎……的顺序排列,中间是水池。每到一个时辰,对应的生肖就会喷水。比如一点,鼠头就喷水,一直轮下去,到最后一个喷完,十二个动物就一齐喷水,场面非常壮观。十二生肖喷泉跟报时的构思结合极为巧妙,让人称奇。
这次去北京我还参观了很多著名的景点,就不一一细说了。其实,在观看这些历史建筑,名胜古迹的时候,我内心有很大的触动,觉得应该多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变迁,这也带给我了一些思考: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停止学习,必须重视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放弃学习和教育,国家就会停止发展和进步,最终面对别人的欺凌和侵略时,只能任人宰割,无力还击。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大唐不夜城》
一提起大唐人们都会想起古都“西安”,一聊到不夜城都会想到雁塔南路上那条繁华的街道,那就是大唐不夜城所在地,一个很漂亮的地方。
那里有独一无二的雕像,五颜六色的花灯。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热热闹闹的大街上,都会出现人山人海的景象。我知道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是为了观看各式各样的花灯而来。你瞧左边的鱼形花灯,预示着大家年年有余;右边的放报竹顽童花灯,期盼着百姓日子红红火火;前面的家人围在餐桌前吃烤鸡花灯,象征着团团圆圆、大吉大利……等等好多花灯,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每当我看到这些,再加周围的仿古建筑群,我马上会联想到《清明上河图》的画卷,这不就是现实在现吗?
大街上,除了花灯外,还有各种小吃,要说最火的小吃要属糖人儿了,大家都围在制作糖人儿师傅身边,犹如画卷中小朋友围在卖货郎的身边。师傅制作的糖人儿造型有唐僧师徒四人、水浒英雄、红楼人物,还有我最喜爱的芭比娃娃等。刚出锅的糖人儿发出浓浓的香甜,吃到嘴里脆的粘牙,每个小糖人身上都有小气泡,在灯光的照射下,就像戴着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
沿着在大街向前走,就到了卖小玩意的地方,那里有皮影、有泥人、有口哨、有古装等,其中最有意思的要属关中皮影了,皮影是硬的,是用晒干后的牛皮制作,加上鲜艳色彩,精美的造型,谁见了都想带一个回家。
再往前走我来到了一个有舞台的地方,舞台下面有供人们休息的坐椅,坐在椅子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舞台上表演的小丑剧,小丑羊毛般的卷发,红红的鼻子,滑稽的表情,奇怪的服装,让我禁不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真是好笑急了,让人完全忘记了累,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大唐大夜城真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我描述的有限,你赶快去吧,它会让你流连忘返。
《古都之旅》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假期我和爸妈一起去旅行,妈妈说我们要多看这里的人文景观,感受六朝历史的文化影响。
我们先去了科举博物馆,这里主要介绍科举考试制度和物品陈列。博物馆巷道两边有很多竹简摆放,我想起了一幅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妈妈连连夸我说的好。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法作品和考卷,妈妈逐一的给我讲解了它们所处的年代和出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古代人写的毛笔字特别工整,我要向古人学习再好好练习我的毛笔字。
第二天,我们去了南京博物院。我们一看它的建筑形式就惊呆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仿古建筑,屋檐就像天安门城楼一样有弯弯的檐角,里面放满了各种年代的珍稀文物。我们去看了文物电影,去民国馆等馆玩了游戏,还看了“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据说是“镇馆之宝”。
晚上,我们去博物院后面公园看萤火虫。随着黑幕降临,星星点点的萤火虫慢慢地多起来了。我捉了一个把它装进了瓶子里,它一闪一闪的好像人的大眼睛,又好像在慢声轻语地跟我讲这六朝古都千年的故事。
这就是我的古都之旅,让我感觉这个城市就像一杯浓茶,色泽浓妍又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