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宝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28:34
《宝钗的悲剧800字》
看过红楼梦的人,很多都不喜欢薛宝钗这个人物,因为其他小姐都是一派天真烂漫的少女模样。只有薛宝钗处事圆滑,全无少女模样。
我却十分心疼这个早熟的少女,在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她能够处理清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到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该有怎样的七窍玲珑心呀。那是她在十四五岁吧,十四五岁的我们在干什么呢?整天无忧无虑的,捧着手机,看着漫画或者打着网游,可曾知道生活的艰辛?
就是从跟宝钗同住大观园的林黛玉小姐,她有贾母的疼爱,有宝哥哥的前呼后拥,哭了有人哄,伤了有人疼。
书中的第四回里明确说过,宝钗父亲在世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宝钗那时候得到的宠爱估计是要月亮都会给摘下来那种。薛宝钗得到了父亲精心的呵护与教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那时的小宝钗,一定也和黛玉一样随心所欲,口无遮拦,一副天真烂漫的少女模样。
作为大家闺秀,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那时她过得何等滋润,何等逍遥自在啊。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父亲的突然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哥哥却只会欺男霸女,担不起家中事务。
有人说进京选秀,是宝钗想当凤凰,可你们知道吗?
她想像林妹妹那样随心随性地活着,但如果你有个没主见的老妈,又摊上个草包哥哥,而你又是个很要强的人,请问,除了去抓住选秀这根救命稻草,让家族咸鱼翻身之外,你,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而且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独自进京选秀,没有任何后台,你觉得她不怕吗?
但现实逼的年幼的宝钗只能从小抛头露面,处理哥哥的烂摊子和家中事务。
可你们忘了吗她也只是一个少女呀,心疼黛玉的时候,有谁曾想到过宝钗,大家都知道宝钗扑蝶吧,这不正是宝钗的少女情致体现吗?
但是,如果她敢像黛玉那样真性情,处事不圆滑些,也许他们薛家早就破咯了吧。
所以,在大观园里,其实她的处境比黛玉还险,明哲保身,对她而言是为上策。
所以在你们心疼黛玉时,也不要忘了有一个人更需要你们的心疼。
她性格外温内冷,她高洁的秉性,她看破不说破的无奈,感受到她内心的隐忍与克制,她甘愿放低姿态去体谅他人的处事态度。
这才是薛宝钗呀!
《薛宝钗,我想对你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益友。照这么说,我已经有一个老朋友了,它就是——《红楼梦》。今天我要跟其中那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老朋友——薛宝钗,来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
提到宝钗,也许在许多人心中你不是一个讨喜的人,你没有黛玉的率真可爱,讨人喜欢,也没有探春那侠肝义胆,令人钦佩。我甚至对你也谈不上喜欢,但不可否认的是,你的的确确是个复杂,深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人物。
初读红楼,薛宝钗这个角色倒是十分讨喜,你宽容大度,善解人意。不管是对小姐,还是对丫头们,都一视同仁,都那么友好。比如:宝玉房里的小丫鬟林红玉,因怕黛玉多心改了小红,就是这么一个连宝玉都不认识的小丫头,你见了也能主动打招呼,可见你待人之友好。对于我这个慢热、交往恐惧者来说,就需要你这份热情。
可是,在我第二次翻阅《红楼梦》时,发现宝钗不那么讨喜了,甚至惹人讨厌!这时我发现你之前的待人友好,善解人意都是伪装的,只是为了在贾府收买人心,成为贾府的宝二奶奶,想到这我不禁大失所望,我最喜欢的大家闺秀,居然只是一个城府颇深的心机女!对于我这个思想简单、没有能力洞悉人心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你这样的人!
但是在我第三次细细品味《红楼梦》时,我又对你有了深深的怜悯。你之前拼命把自己伪装得完美,只是为了成为一个别人眼里无可挑剔的宝姑娘,却丢了真正的自己。我认为,没有一个女孩子天生就想做一个恪守妇德的大家闺秀,可是你为了延续家族的繁荣,不得不这么做。你为了家族的荣耀,白白蹉跎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实为可怜。这时我对你的厌恶瞬间消失了,剩下的有悲悯,有遗憾,也有了些许敬意……
都说:少不读红楼,老不看三国。我在还未到豆蔻年华的年纪就迷上了《红楼梦》,不知是喜还是忧。
《我眼中的薛宝钗》
惜红楼梦断,宝钗,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还没完结,就已经不能再书写了。薛蟠有个比他小两岁的妹妹,名叫薛宝钗。她父亲在世的时候,特别喜欢这个女儿,让她读书识字,她的人品比她的哥哥薛蟠高出百倍。
美
宝钗生来肌肤丰泽,樱桃小嘴不染而红;如花似玉,粉面桃腮的脸,看上去像一朵刚刚开放的桃花;白皙酥臂,还有那水杏似的眼睛,很深的双眼皮,又亮又黑的眼珠转到眶中的任何位置都显得灵动俏媚;长长的睫毛加上浅浅的眉,看起来给脸上加了无数的风采。她柳叶般眉毛时而愉快地舒展 ,像一个感叹号。微微翘起的小鼻子,使她显得很清秀。这是一个如此精致的,不,堪称完美的脸蛋。
她的腰是那样的细,仿佛用两只手就可以箍起来;细而修长的腿,让人感觉这就是真正的筷子腿,人人都想拥有的腿,身材像一朵亭亭玉立的水仙花,苗条极了。这样的逆天颜值和身材,哪里比的来。
才
宝钗哪里只有颜值超群,当然还有才学。
元妃省亲赐园名中,宝钗同姐妹作诗。《凝辉钟瑞》便是出自她手,这对她来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贾妃依次看完姐妹们的诗,笑道:“终究还是宝钗和黛玉两个姐妹的诗作的不同凡响,不是我们姐妹可相比的。”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凝晖钟瑞:阳光瑞气凝聚,会聚之意。上句说高高的柳树欢迎黄莺从幽谷中飞出来;下句说修长的丛竹时刻等待着凤凰的到临,这里喻元春归省。正是这样的聪慧,才让宝钗给人感觉她总是那么的完美
雅
宝钗咬着嘴唇,带着抽泣,眼睛里浸满泪,像葡萄上挂满露珠,她强颜微笑说:“是时候了,不必说这些唠叨话了,快走吧!”宝钗明知宝玉这一走,就不会回来了,但却藏在心底,自己一旁暗自哭泣,自叹命苦,宝钗始终是微笑的。
别人眼中,宝钗举止端庄优雅,容貌美丽,待人友善,人人都说黛玉不及她;丫鬟们便多和宝钗亲近,还经常八卦说: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像黛玉那样目无下尘,所以深得人心。
宝钗是这样的才貌双全,无可挑剔。
虽然都说金锁和宝玉是一对,但是如果宝钗没有答应嫁给宝玉,那黛玉也不至于早逝;
如果黛玉这棵铁树能开花,就不会发生那么多误会了,那结局也不会那么悲剧。
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
《论“湘云醉眠芍药裀”的独特性》
“湘云醉眠芍药裀”“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历来被认为是《红楼梦》中几个唯美的场景,而我最爱“湘云醉眠芍药裀”。
先看看那个经典情节:
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个片段,光读读就觉唇齿生香。落英缤纷,美人醉卧,扇子半埋,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性灵,独属于湘云,香梦沉酣的湘云定也让你“又是爱,又是笑”了。在悲情浓郁的《红楼梦》里,这“醉眠芍药裀”与众各别,意境美得让你异常欢喜!“黛玉葬花”虽美,但其境过清,悲戚太甚;宝钗扑蝶,我不能不联想到她当时的机心。由此,我独爱这“湘云醉眠芍药裀”。
孙逊先生认为这是“美的意境”与“美的性格”的完美结合,深深赞同。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湘云的热情天真,不拘小节,更将她的豪阔憨厚烂漫展现得淋漓尽致。醉眠花丛,香梦沉酣的,只能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湘云,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或者其他女子。此处我对曹雪芹的钦佩又多了一层,曹公写人写事造境,全是贴着人物来的。为什么林、薛等断不会做出此事呢?我们来细细的分析一番。
首先来分析一下什么样的人才能“醉眠芍药裀”。这个人首先应该豪爽不拘小节,其次要懂得欣赏美,有一定的才情,湘云便很符合这两个条件。她自幼父母双亡,少人管教,又受贾母喜爱,所以她不会为条条框框束缚,不会有太多闺阁女子的扭捏作态。她的不拘小节也在故事中各处体现,如被嘲笑穿得像孙行者时,她能坦然将外褂脱了,说:“瞧,我里头穿得更酷呢!”又如她能弄来一块鹿肉烤着吃,不仅不顾忌旁人看法,还说这叫“真名士自风流。”她也有才华有情调,她是大观园众姐妹中少有能与黛玉斗诗的,第五十回:芦雪广即景联句时,她一边战黛玉、宝钗、宝琴三人,一句紧似一句杀得人喘不过气来,宝玉来联句,她反嫌宝玉不中用耽搁了她。这样有真才情真性情的少女,才配得上醉眠芍药裀的美,才会醉眠于红似火大如碗的芍药花下,而不是醉眠桃花树下,或是荷花湖畔,更不是醉眠桥边,醉眠小凉亭。
接着谈一谈黛玉为什么不能“醉眠芍药裀”。第一,因为她身子弱。书中第三回写道她父亲林如海教她惜福养身,因此她是断不会睡在大凉石板上的,这与“惜福养身”显然不合。第二,她心中一直认为自己是客居贾府的,是“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他人耻笑了去”,像喝醉了睡在石板上这种事是定会被耻笑的,因此自尊敏感的黛玉是不可能“多做”这件事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黛玉不可能喝醉。她身子弱,该喝多少她自己有分寸,旁人知她身子弱也不会像灌湘云那样灌醉黛玉,黛玉连茶都只喝半杯,又怎会喝醉?既然没有醉,也自然没有“醉眠芍药裀”了。
再说宝钗,宝钗是一个很注重维持自己大家闺秀形象的人。她不戴花儿粉儿,不穿让人觉得奢华的东西,用品一应都是半新不旧,尽力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她在长辈面前乖巧懂事,在姐妹面前体贴亲切,在宝玉面前也多次劝他读书,她一直在尽力保持自己大家闺秀的身份,对礼教也很是看重,黛玉行令时说了戏文中的词句,她都要给黛玉讲一番大道理;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饭前的那几句话将众人逗得笑到不能自已,作者描写了黛玉、湘云、宝玉、贾母、薛姨妈等人的反应,却独独没有宝钗,是作者漏了吗?大概是宝钗此时碍于维护大家闺秀的礼节,想笑却未笑吧。蒋勋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宝钗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她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有益于自己的。”试想,这样一个拘于教条,目的性强,看重自己身份的人,会做“醉眠芍药裀”这种有损自己大家闺秀风范的事吗?
大观园中的其他女孩子会“醉眠芍药裀”吗?元春入宫前会不会,我们不甚清楚,但入宫后肯定是不会的了,她那么持重明理;迎春胆小,不会做出此等出格之事;探春精明,也有些端身份;王熙凤也要维持自己管家的威严,并且她算半个文盲并没有什么生活情调;惜春对生活没有热情,缺乏才情;李宫裁青春丧偶,早如枯木死灰一般,也做不出这种小女孩做的事;妙玉清高又有洁癖;巧姐尚未长大,没来得及创造这等闲情逸致;秦可卿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更是悲情,更不会有这个闲心了。
这样细细算来,十二钗中除了湘云皆不可能“醉眠芍药裀”。这便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会让她们做出不同的事。曹公不仅用这件事写出了湘云的性格,也用湘云让“醉眠芍药裀”这个场景更美。他不是在用故事写人物性格,而是用人物性格写故事,不是精彩的故事让人物形象丰满,而是饱满的人物形象使故事精彩。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可叹停机德”
她有封建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是封建时期“大家闺秀”的典型。
总结起来有: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大家闺秀”9点
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确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
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
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
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
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打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
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为了笼络王夫人——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
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
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
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
“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引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
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
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
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
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有感之宝钗》
窗外三点两点雨,执一杯香茗,斜倚窗旁,轻轻翻开那珍藏已久的《红楼》名着……
你的端庄,你的美
款款走来,温婉和善,端庄有礼,不失为名门闺秀。“丰年好大雪”并没有使你养成那跋扈骄纵的性格,反而与那薛大傻子不同,蕙质兰心,为人冰清玉洁。“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在外人看来,这“雪堆出的人儿”自是无忧无虑,如在天堂。黛玉曾感叹你好歹有一孀母和一兄长,可你深知那兄长净是个惹祸的主儿,而母亲又不能处处周全,这担子只能落上你的肩。你并没有展露人前,喊冤诉苦,反倒是处处谨小慎微,引得主仆好评。
记得那次湘云作东,你因害怕湘云花费过多引姨娘们抱怨,便出谋划策,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更从那次主动帮湘云做活,使这位心直口快的小姐赞你:“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你的才华,你的情
不同于别个闺阁女子,你的心中自有主意。不同于别个闺阁诗般小家碧玉,你也曾吟出“好凭风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又是何等的气魄。但你是封建礼教的遵从者,自然“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黛玉行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话来,你也急忙指点。面对宝黛,你只有内心中有着些许无奈与纠结,终不敢表现什么。
你的结局,你的痴
礼炮声响,人声鼎沸,末世贵族的婚礼虽不奢华,但也隆重。你轻抿口脂,穿着红装,引得四方拍掌。而你的心,又真正高兴吗?你疑惑宝玉与你结为秦晋之好的原因,或许也猜想到是因为他以为盖头下的人儿是林妹妹。当晚,不出所料,宝玉犯起了痴,大脑要去找林妹妹。人生三喜之洞房花烛夜,竟成了一个可笑的讽刺。但你不悔,慢慢使宝玉回转心意,去科考功名。但你错了,从他走出家门起就错了,于是注定你只能独守空闺,暗自抹泪。
泪眼朦胧间,想起当年“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夜半梦靥时,忆起当年“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轻轻合书,窗外雨已成势,窗内早已是啜泣不止……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也许冰山一角都未触及,还搞错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意。
《薛宝钗的悲剧》
薛宝钗的性格,恰恰和林黛玉相反,她也同样爱着贾宝玉,但却很少有真实感情的流露。她把爱情的希望寄托在父母之命的金玉良缘中。她“藏愚守拙”,“随分从时”,象王熙凤所说的:“拿定了主意不甘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依靠着这种“会做人”的周旋,在荣国府那样复杂的环境里,和周围的上下老幼,无不相处得八面玲珑,尽得人心,使“金玉良缘”成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但是,象这样一个封建主义的忠实信徒,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努力奉守着封建礼教、封建秩序的规范,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居,她的“温柔敦厚”,“庄重典雅”,她的“怒于中而不形于外”、“心如城府之严”,虽然可以攫取荣府中宝二奶奶的地位,却怎么能得到那叛子之心呢!“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殊寂寞林。”
在曹雪芹前八十回的《红楼梦》里,我们虽然没有看到这冲突的结局,而贾宝玉对她的“立身扬名”、“仕途经济”的规劝,已经表示了十分憎恶的态度。所以最后和贾宝玉成为夫妇的薛宝钗,不可能得到爱情的幸福。封建势力无情地摧毁了宝黛的爱情,但也没有给它的忠实信徒带来更好的命运。贾宝玉终于为了黛玉的毁灭,为了生活理想的破灭,不妥协地出走了。这位封建礼教王国中的“冷”美人—薛宝钗,得到了什么呢?封建主义的叛逆者和封建主义的奉守者同归于尽!这是大观园中的悲剧的高峰。“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被封建礼教毁灭的无数少女的婚姻和爱情的悲剧中,簇拥出了宝黛钗的爱情悲剧的复杂冲突,曹雪芹唱出了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叛逆之歌,使他对封建礼教的愤怒谴责,对封建贵族腐烂生活的无情揭露,更加深沉、更加有力了!
然而,《红楼梦》毕竟描写的是大观园中的悲剧,它虽然受到了新的思想的冲击,但它又毕竟是在花团锦绣的绮罗风光中培植起来的。那些脆弱的爱情的萌芽,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却并没有离开贵族生活的环境。当大观园风和日暖的时侯,它们滋生出来,而变天的乌云一出现,那柔情似水的幻梦,就不堪一击啦!封建贵族的主子们,一个“抄检大现园”的行动,就使得这女儿国的满园春色“花开易见落难寻”了!即使那一对叛逆者—宝玉黛玉—的爱情,虽然有动人的内容,表现了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但它也依然是在侯门绣户中产生的,带着先天的脆弱。优裕的贵族生活,使他们无力摆脱寄生的依赖性,剥削阶级的“富贵闲人”的惰性,也给他们的叛逆性的爱情,注人了过分缠绵、纤细的娇花弱柳的气质。这一切,虽然是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由于它是那样浓重地渗透在艺术形象的感情世界里,对今天的读者,就不能不散播着消极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加以批判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