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劝君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14:18:37
《劝君惜时四年级作文》
劝君惜时四年级作文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戏,那么时间就是一个剧本,通过时间的推移记录下人生的点点滴滴。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那么时间就是一条小溪。只有通过一条条小溪的聚合形成奔腾不息的'河流。
如果说人生是一块巨石,那么时间就是一颗颗水滴。在不经意间它将以滴水穿石之功磨平你的棱角。
时间既是公平的也是不公的,这其中的奥秘则完全由人自己来掌握。
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它既有权让一个生命转瞬即逝,也可以让另一个生命浴火重生,
朋友,让我们共同珍惜时间,这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吧!
时间无限,生命有限。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劝君惜时四年级作文】
《劝君交友需谨慎千万莫交无信郎读《一罐橄榄》有感700字》
今天,我读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一罐橄榄》。
《一罐橄榄》主要讲主人公阿里要出门做生意,就将自己的所有家产变卖。他把变卖后的金币装在一个罐子里,罐子上面铺了一层橄榄,然后他把这个罐子托付给他最好的朋友保管。七年后,阿里从朋友那里要回罐子,却发现金子不见了,罐子里只有满满的一罐子橄榄。阿里找朋友理论,可朋友死活不认。最后在国王的审判下,阿里才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金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交朋友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结交不诚信、不正直的人。
我就曾经有过这样一次亲身经历。小学二年级时,我有一个自认为很好的闺蜜。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外出旅行。出发前,我把我最喜欢的陶瓷兔子交给她,让她帮我好好保管。这只陶瓷兔子有一个秘密的小机关,它底部的盖子是可以打开的,我在里面放了很多我珍贵的物品。旅行回家后,我从她那里取回陶瓷兔子,打开暗格后却发现里面的东西不见了。我找她理论,可却说不知道。最后我们不欢而散,友谊因此破裂了。
孔子曾说:“友谊者三,有直、有信、有量。”意思就是说真正的朋友有三个特征,正直、诚信、宽容。《孔子家语》里也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兰草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有红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希望大家能够吸取教训,不要像文中的阿里一样结交不诚信的朋友。结交朋友前,一定要想清楚他是否真的值得信赖、值得托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衣》杜秋娘原文赏析和翻译》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
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惜:珍惜。
堪:可以,能够。
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译文
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花开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尽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赏析
这首诗的含意非常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时光”这个词来概括。这原是一种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它使 读者感到愿望单纯而强烈,使 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全诗每一句似乎都在反复强调“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有些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啰唆,回环不快不慢,形成优美的轻盈旋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出现了两次,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第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的意思是相反的,这就是重复中的一些变化,但是主要意思是不变的。“金缕衣”是非常贵重的衣物,却“劝君莫惜”,说明世间还 有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自明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青春是非常宝贵的,一旦逝去是再也回不来的。一再“劝君”,用规劝的语气,情真意切,有很浓厚的歌味和娓娓道来的神韵。两句一个否定,一个肯定,否定前者是为了肯定后者,似分实合,虚实相生,形成了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旋律和节奏轻盈舒缓。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歌词这首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切的。
作者简介
杜秋娘(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人。15岁时成了李锜的侍妾。元和二年(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后来李錡造反失败,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赐归故乡。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劝君平地上,还似过坡时》
唐太宗接过魏征的奏折,漫不经心地瞅了几眼,忖道:“这小子又在小题大做,危言耸听。”唐太宗虽略不悦,可人家是忠言进谏,细细思量不觉汗颜暗惊。隐约之中,我似乎也看到了奏书上的八个字:居安思危,谨小慎微!
我躺在床上,任凭困意有多足,也无法使我入睡。今天的考试我败在哪儿呢?今早我们进行了一次语文基础测试,不知是复习好了,还是因为上次考得好,总之,我拿到试卷随意一瞟,就对这么简单的题目表示不屑。确实啊,我不用思考答案就顿时显现在脑中,于是我提笔就写——
下午批改完了,我信誓旦旦地对自己说,准备好迎接满分试卷吧。当我领到试卷时,我的笑容僵硬了,那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分数,而是一个个红色的圈圈。尽管我不相信我的眼睛,但我知道这是事实,可我仍希望这是一个恶梦。
我看了看,啊!全是因为填错字或语句不通顺,这儿少一字,那儿多一笔。我深深知道时间如斯,无法倒流,不能再重做一遍。刚才在晚修期间,我看到《古文观止》书上的一页,赫然印着“劝君平地上,还似过坡时”。我豁然一惊,好像懂了些许,在平地坦途之上,也要保持过坡时的谨慎与小心。
我这次考试不就是这样吗?走“平路”(容易)就大胆(骄纵)起来,却不料被坭坑与小石子绊倒啦,“阴沟里翻了船”。期末考试即将来临,考试必胜法在我心中就两条:温故而知新,且记“过坡心”。
唐太宗点点头,似乎接纳了魏征的谏言:时时谨慎,事事小心,成就了君明与臣直,也使唐太宗成了名垂千古的圣贤明君。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平地勿忘过坡心”,“小心驶得万年船”。
《毕业赠言》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天,我们补习班毕业。看着外面大雨滂沱,我不禁想起了与陪伴了我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母校告别的那天。多像啊,那天也下雨,也是这样依依惜别。
都说天下最温暖的,是拥抱。与老师拥抱的一瞬间,我是真的感受到了,那属于老师的温情。与同学牵着手,一步一步走下台阶,泪水也一点一点在眼眶中打转。雨似乎知道我们是坚强的孩子,在泪水溢出眼眶的同时,将雨点洒在我们滚烫的脸颊,让泪水像雨水般无声地滑落。
毕业的前几天,我总是满心期待着暑假到来,希望时间再快点。在毕业的那一刻,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希望时间再慢一点,再慢一点。可是时间依旧无情地拉着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这个如同家的地方。之后,每每路过学校,总会情不自禁地看向我们的教室,曾经的谈笑声又回荡在耳边,曾经的朋友仿佛就站在身旁,心中一阵温暖,又一段凄凉。迈出沉重的双腿,终是离开,学校门口的桐叶沙沙声却依旧在耳畔,在心田。
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回到我的座位,再听一堂曾经害怕的“大魔头”的课,再和“死党”说几句悄悄话,再填一张充盈着缕缕不舍的同学录……
时间无情,愿下一届坐在我们教室里学习的同学能好好珍惜这段稍纵即逝的时光。
六年的光阴,足以让人从一个顽童变成一个少年。六年的光阴,如同滴水穿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改变着我们。驻足回首,这六年,我长高了,知识广了,朋友多了,内心复杂了,勇敢了,自信了,但改变我的不是时间,而是在这似水流年里蕴含着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父母的爱,甚至是陌生人的爱,都足以让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此,感谢所有有爱的人。
伤感过后,便是期待。期待新学期的到来,期待新同学的模样,期待新的校园生活。我会带着那六年的热情,继续精彩地生活下去。
这份毕业赠言,它迟到了,但我们的回忆一直都陪伴在我们左右,挥之不去,这就够了。
《文明祭祖传文明》
青山园里绿茵茵,清明缅怀先祖辈,劝君爱惜祖先地,莫留星火把它焚——题记
“ 白纸串子、纸钱、香、烛、糖果、米粑粑……”清明节到了,我兴奋地和大家一起整理着祭祀的物品……
在四月暖阳的怀抱里,在温暖的春风吹拂下,我们的车在山路中盘旋而上。一路上有小鸟的鸣唱,有泥土的清香。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每个路口,每个山头,每条林道边都有三三两两戴着红袖章,写着“森林防火”的执勤人员。他们个个一手拿着笔和本子,一手挥舞着一面小红旗,远远望去,像极了山上星星点点的映山红。
我太爷爷的墓地在村头最高的山顶上。站在山顶环望,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尽收眼底。满山遍野的杉树,松树和成片的竹林。我们沿着竹林曲折环绕的小道往墓地走着。突然,耳边传来清晰的广播声:“进入林区,注意防火,文明祭祀……”我心想:咦?这深山老林子里竟然有广播?正想着,就听婆婆他们在议论纷纷。婆婆说:“如今的年代真是不同了,在这深山老林里还能听到广播声,防火工作做得这么好,今年这山火应该也没有了吧!我记得往年这时节,不是这里被烧了,就是那里扑火。我们年轻时候被救火搞怕了……”听婆婆这么一说,我仿佛看到了浓烟滚滚,熊熊大火烧得林子里的树“哔哔剥剥”作响,鸟儿,野兔们在四散逃命,火光照得大半个天空通红通红的,外公外婆在奋力扑火……
我随着大人的步伐来到墓地。坟头上,坟地周围杂草丛生。我们全家人可就忙活开了,有的砍来挂白纸的树枝;有的砍草;有的挂白纸串子;有的摆供品斟酒;有的点烛焚香烧纸钱……我却被那碑文迷住了,我仔细地读着。咦!我的名字怎么也在上面啊?妈妈被我弄得苦笑不得:“傻瓜,这都是我们一家人啊”。哦,这真是血浓于水!难怪到了清明节,各家各户不管多忙多远都赶来为祖先们扫墓,焚香,奉上几锭纸钱,献上一杯清酒……看,漫山遍野都有人在忙碌着。深深的思念涌上心头……
离开的时候,墓前的烛火依然很旺,火苗子在随风蹿动,像一个小舞蹈家婀娜多姿地跳着舞。我赶紧提醒妈妈:“妈妈,我们去找点儿水来把它浇灭了吧!”“好啊”,于是,我们找了一个瓶子出来,跑了好远找来水把香烛都灭掉了。为这绿色大地盖上了安全的“大衣”,妈妈直表扬我是“防火小卫士”,我心里美滋滋地,像吃了一块蜜糖。再听那广播,播音员阿姨的声音越来越甜美了……
火,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可是用不好,就会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俗话说:“水火无情”。要文明祭祖,让祖先们有块安祥的土地,让我们携手共护美丽家园。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请你在喝一杯.出关后就没有朋友陪你如此开怀畅饮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请你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只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知己的老朋友了。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彷徨年少时》
杜秋娘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年少时光,无比璀璨;生命之春,欣欣向荣。然而,光明的背后,将是段崎岖不平的漫长路……
俗谚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诚然,年少时,是人生之春,是那朝气蓬勃的美好时光。但,放眼天下,多少青少年因一时挫败,就此一蹶不振,甚而放弃生命,断送大好前程?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当你问溜冰的人,他是如何学会的?他必然告诉你:“跌倒了,再爬起来才能成功!”生路如此漫长, 纵使跌倒于此,只要无畏艰难,光明就会现于眼前。“草木不经霜,则生意不固;君子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此乃自古以来不变之真理,为何要因一时的不如意,而葬送前程呢?
然而,如今的青少年,却不懂如何走出阴霾,反而就此自暴自弃,甚至为犯罪集团所吸收,成为社会的害虫。随着犯罪年龄层的下降,不禁令人忧心:这些青少年,都是国家栋梁啊!而根据调查指出,这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们,有许多是因为家庭因素,甚或情场、学业失意等。这份调查,指出了现代青少年不堪挫折 打击,令人惋惜;在如此青春岁月,却沦落为过街老鼠,留下一个永不抹灭的污点。
人生长河中,风浪不免,关键在于能否克服。记得初一下时,一向全校前五名的我,因一时失常而落到全校第八。当时的我,灰心丧志,不愿接受这残酷的事实。但,母亲的一句:“原来要打败你,是如此的容易,只要让你退步三名就够了。”如同当头棒喝般,将不断自怨自艾的我点醒了。是啊!总是自负百毒不侵的 我,何时变得如此脆弱?若是如此容易被挫折击倒,我永远无法抵达人生的最终目标。终于,在第二次月考,我考了全校第四,看到母亲欣慰的脸,心里充满了征服的快感及喜悦;原来,挫折过后的成功果实,是如此甘美!
现代社会中,到处充斥着诱惑,年少轻狂的学子们,极有可能沉沦其中,只为追求一时的快感。染指毒品的青年们,更只为了逃离残酷的现实而葬送自己的健康。何必呢?与其抱怨生活乏味而从事不法,不如多读圣贤书吧!与其吸毒而逃避挫折,不如在浩瀚书海中找回自我吧!朱熹先生在《观书有感》中提道:“问渠哪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若能趁年轻时,好好充实自我,岂不比在外为非作歹有意义多了吗!
席勒曾说:“青年,是生命之晨,是日之黎明,纯净而无瑕。”生命之晨,充满了刺激与挑战。因此,别再彷徨了,少年们!勇敢追寻,向那光明的未来自信无畏的飞去吧!你将可体会,青春之美!
《青春的责任》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劝君珍惜青春的责任。在芙蓉纷飞季节里,青春灵动的生命在这座城市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场拯救友谊,完成在责任的运动。与其说是运动,倒不如说是战争,与拥有非法智慧者的战争。也许,这未免有着一些年少童话的幼稚。然而,在这本书里,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已经不再是永恒的话题。相比较之下,我们这些青春承载者的责任在书中更加显眼,更为突出。偶然的再次相遇,原被时间埋没的记忆重新苏醒,而等待着的,是另一场惊心动魄。在背叛友谊的平静与服从内心的危险中艰难抉择;在朋友的猜疑与敌人的诱惑中左右彷徨;在生的痛苦与死的解脱中进退维谷。生活中,书中的情景若隐若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品尝着生活的滋味,担负着生命的责任。因为对父母的责任,我们呱呱落地;因为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日夜苦读;因为对朋友的责任,郭周宁愿选择死亡;同样因为对自己的责任,桑薇信守对生的承诺。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雄心、恒心、事业心、孝心、关心、慈悲心、同情心、怜悯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由此可见,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心就无从谈起。
责任心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紧密相联。如果他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则对人对事漠然置之。
责任心以情感为基础。可以想像,一个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情,不可能对家庭承担任何责任,一个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没有情感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他不可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为国献身。
责任心靠意志来维持。尽责尽心并非听他说得如何动听,主要反映在行动之中,不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离不开坚强意志和毅力的支撑,只有在克服困难中,在抵制各种诱惑中,才能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感。
责任心的强弱通过行为来体现。从为家庭烧一顿饭,洗一次衣服,到报名义务献血,应征入伍,都是责任心的体现。不过这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责任心的体现罢了材料。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请你在喝一杯.出关后就没有朋友陪你如此开怀畅饮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请你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只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知己的老朋友了。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