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道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8:23:20
《初心不改、铁肩道义终圆梦想读《西游记》有感800字》
在暑假中我重温了《西游记》这本书。 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我“深陷”其中。
书中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等是本书的经典回目,而这些经典回目所叙述的事件也让我们读者不由得想去多看几遍。
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是真假孙悟空。唐僧误会了孙悟空,将孙悟空赶走,而孙悟空的性格不允许他受了气任留在这里。后来六耳猕猴假扮孙悟空,偷袭了唐僧一路人。而猪八戒沙和尚,也分不清是猴哥还是六耳猕猴,于是把罪名都强加在孙悟空头上,他怎能忍受被人给错怪,于是设计抓到了六耳猕猴。这一战打的是十分激烈,因为六耳猕猴和孙悟空一样,外人无法轻易分辨。于是他们跑到了各大仙人那里想要去求证身份,后来硬是跑到佛祖那里,才分清真伪。他就是这样一个性格较真、善恶分明和有仇必报的人。
三打白骨精这个章节同样也展露出孙悟空这样的性格。白骨精三次变换人物,而孙悟空也三次用火眼金睛辩清她的身份,并把她打死,但是唐僧不清楚白骨精的身份。认为孙悟空滥杀无辜,并将孙悟空赶走。于是孙悟空就回到花果山做他的美猴王。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个逍遥的人。
孙悟空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它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绝不气馁,并相信正义永远能战胜邪恶的精神也是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的。好吃懒做也是绝对不行的,只有机智灵敏、英勇果断、坚持不懈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在学习时,或者在生活中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动动脑筋,努力一把,咬咬牙坚持一下就过去了。一旦战胜了困难和挫折,那胜利还会远吗?
在西天取经之后,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沙和尚封为金身罗汉,猪八戒则是净坛使者。这不由得让我们深思,为什么孙悟空和沙和尚封的是佛?而猪八戒则是一个使者。我认为是因为在取经途中,猪八戒的心不够坚定,总是在受到一些小困难时吵嚷着要散伙,而且贪图美色,又十分懒惰,所以到后来只是封了一个使者。一切结果都是有原因的。
西游记这本书虽然表面上说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由得让我们深思惩恶扬善始终是正义的,坚持不懈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走向成功,我们也应当像孙悟空一样做一个对他人甚至对社会有用、有帮助的人。读完《西游记》总是令人回味无穷,而且每读一遍都会有有许多不同的收获。
《铁肩担道义,铮铮英雄骨700字》
记得2019年建军节,中央台的一组镜头深深的打动了我。一个袖管空空,两眼失明的解放军叔叔,有力地向习主席敬了一个军礼。主席紧紧地握住他的肩,关切的说:把身体养好。从此“杜富国”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脑海。
经过深入了解他的事迹,我才知道他是 “排雷英雄战士”、“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在这无数的荣誉背后,我真切的体会到杜富国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和他那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你退后,让我来”,扫雷险境,杜富国挺身而出,“轰……”,一声巨响,他应声倒下。杜富国就这样把危难留给了自己,却把安全带给了战友。他失去了眼睛,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美好的世界;他失去了双手,却为我们绘制出了最幸福的生活画卷。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时代楷模,他的行为充分诠释了一个新时代英雄的勇敢与担当。在他曾经为之倒下的中越边境,那里雷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拔节而生的南洋杉,一蓬蓬静静舒展的老山兰,一片片重获新生的茶园已成为边境群众的致富树、幸福树,而他们一提起杜富国,如今依然是热泪盈眶。
前不久,我通过新闻得知他身为护士的妹妹杜富佳也受到哥哥高尚品德的感召,在祖国人民危难之时做出了同样勇敢的选择,逆风出征。2020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杜富佳两次请命终赴湖北前线参加抗疫工作,她出色的表现再次兑现了杜家儿女对祖国和生命的承诺!
特别让人佩服的是杜富国的两个弟弟杜富民和杜富强,也毫不例外地踏着哥哥的英雄足迹,分别奋战在基层医院的一线和戍守在喜马拉雅山脉边关。不论是救死扶伤或是保家卫国,国佳民强四兄妹都用他们的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他们忠于人民、报效祖国的誓言。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铁肩担道义,铮铮英雄骨!我必然以杜富国这样的“英雄”为榜样,将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好儿郎!
《时穷节乃见,道义为根本作文800字》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何谓有人品?看人品重在看做事,需要恰到好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何谓制宜?首先讲究为人的正气,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这便是讲究做人,人品之所在,是天长地久的法门。
古有伍子胥为楚国所通缉。在被追逃的途中,他偶遇一渔夫。那渔夫见其窘困便备饭食招待他,也认出了眼前这位便是万金悬赏的伍子胥。但渔夫并没有为高额赏金所动,为了保证伍子胥的绝对安全,渔夫甚至选择投湖自尽。
好一位渔夫,在选择利与义的关口,他毫不犹豫,用自己的死来誓守伍子胥的秘密,这种选择,又是哪些人可以轻松作出如此决定的!
义是什么,是可以用生命维护的最崇高的人品。
一个人品质的高贵,并不在于身份的高贵,而是看你可以为之付出什么,可不可以为之牺牲。
海不择细流,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故能就其高。而水不成溪,尘不成漠,关键就是看其对于义与利的价值观,并非是来者不拒,而是有着其自身海纳百川的胸怀。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发动机发生了故障,所有维修人员都无法解决。有人向公司推荐了恩坦因曼斯。他来到之后,铺上一张席子,什么也没有做,仅仅用耳朵听,三天之后便找到了问题所在,这使得福特公司的经理福特先生大为称奇。
当时,思坦因曼思只是供职于一家小公司,而且是一位小小修理工。福特先生得知此情况,亲自去拜访思坦因曼思,并用1万美元的薪水,欲聘任恩坦因曼斯来福特公司工作,没想到却遭到了思坦因曼斯的拒绝,其原因不是其他,而是因为那家小公司的老板在其最窘困的时候伸出手帮助了思坦因曼斯。在思坦因曼斯看来,自己绝对不能因为高薪而离开这个曾经有恩于自己的公司。
这令福特甚是感动。最终,福特选择花大价钱将那个小公司一并收购,就是因这家公司有一位技艺高超且人品高尚、不顾名利、知恩图报的恩坦因曼斯。
人品,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最难的财富。崇尚人品,可以汇聚细流,成就其天地浩渺。
德者,得也。要有所得,就应有所德,有崇高的人品。
正气,时穷节乃见,道义为根本。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正气,才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
《有关于道义的作文》
李亮是生物系二年级的学生。家境贫寒的他,几经周折,终于在一家小小的生物技术公司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虽然只是个临时打工的小角色,但不久他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天斌鱿显落出来了,也底得了大家的赞巷。这天下班时,和鸽可亲的王总将他请到了办公室。这是一位慈厚的老人,他许诺帮助李亮完成他深入的系统学习,但条件是李亮毕业后要回到他的公司。李亮从内心感激这位善良的老人,他发誓要好好学习,报答这位好心人。
从此,他再不必为学费发愁了,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每次都拿最高的奖学金来减轻王总并不富裕的小公司的负担,最后李亮又提前一年完成了学业。李亮每取得一个成绩,都会写信给老人,老人也每次热情地鼓励他。这一年,李亮要毕业了,由于他小有名气,一些大公司纷纷找上他,待遇优厚。面对诱惑,李亮必须作出选择。关健时刻,老人来信了,信中说:“孩子,在这个社会里,你的选择是自由的,我对你的资助已通过接受你在打工期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技术改进后挣了回来,你不欠我什么!”面对现实的诱惑和老人的气度,李亮最终还是决定回到那个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踢恩予他而现在由于产品更新慢而走下坡路的小公司。他将他的想法写信告诉了老人,并承诺他将带回他祈产品的开发。老人回信了,他很为李亮的诚实讲馆用所感动。他在回信中告诉李充,他早已将原有的会司并入了一家知名的大公司.原公司已成为新公司下属的一家分厂,希望李亮加入他的新公司。收到回信的李亮时未来更充满了信心,他不仅可以报答老人,又可以有那么好的待遇。接下来的几个月,他投入了日以继夜的新产品研究,终于名声大噪。但令李亮不解的是,这几个月来老人没来过信,在新公司也没见过老人.英非……
李亮驱车前往那个小公司,大日锈迹斑斑,一片破致不堪。心乱如麻的李亮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公司以前的一位老职员。得知会司早在两年前鱿例闭了,而老人也在三个月前死了。心如纹痛的李亮来到了老人的墓地,看到墓志铭上写着老人最后的忠告:“要讲道义,但不要生活在道义的阴影里。”
《革命者出与道义》
他们偶然相遇了,只能面对面地站着,脸上带着凄厉的、甚至是严峻的神情,谁也不看着谁。”因为他们“曾经相约,让我们互相忘记”。而实际上却是互相欺骗着自己。我同意作者的这样一个评价:“那简直不是爱,而是一种疾痛”二。但难道这两位男女主人公所信守的道德标准,是我们社会人类感情生活上所造成的“难以弥补的缺陷”吗?伟大导师列宁曾经引过匈牙利伟大诗人裴多非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w可抛”,以激励社会主义革命者。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在精神道德、思想感情境界中,不是应当比裴多非更加崇高丫些吗?
一位老工人,为了掩护一个革命者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位革命者“出于道义、贵任、阶级情i宜和对死者的惑念,老不扰豫地娶了那位姑娘”,几十年来,他和她既然生派得那么“和睦、融洽”,能说相互间没有爱情吗?(否则,这位男主人公就是一个虚与周旋的伪君子)可是,忽然有人来“呼唤”他的“爱情”了,他本来也可以象解放初期有一些干部那样,“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用这位“呼唤自己”而又能“相互答应”的知识妇女代替那工人的女可他却考虑到不应当这样背齐患难夫妻,而宁愿痛苦地‘割舍了自己的爱情’。这样的“道德,,就是“精种枷锁”吗?就是没有“合理的成分”那要让这位革命者怎么办呢,适不是要他完全摈弃“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去听从那个爱情的“呼唤”,离开这个多年来肯定是十分爱他的妻子,去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才算做“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