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东郊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8:26:21
《香妃谜团》
在新疆喀什东郊5000米的浩罕村,有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在这座建筑的东北角上,有一座并不高大也不显眼的坟墓,但却一直是吸引游人的所在。当地人称其为“香妃墓”。
而远在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内,有一座安葬着清朝乾隆皇帝唯一的一个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的陵墓,许多人也把它称为“香妃墓”。
香妃,这个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就像一阵旋风般刮遍了大江南北,被编成了故事,写进了小说,登上了荧屏。人们不禁要问;香妃究竟是谁?这香妃和容妃是同一个人吗?近百年来流传着种种的假设与猜想。
据传,乾隆中叶,清军入回疆,定边将军兆惠俘获了一位回族部落的王妃,这个女子天生丽质,更神奇的是她身体会散发异香,人称香妃。乾隆帝对她大为倾心,执意纳之为妃。然而香妃性格刚烈,誓死不从,并身藏利刃,表示不屈决心。皇太后得知此事后,趁乾隆帝独宿斋宫之际,命人将香妃缢死。
传说中的香妃,是叛王的王妃,而真实世界里的容妃却来自平叛有功的家庭。据清宫档案记载,容妃出生在西域世世为回族部落首领的和卓氏家族,出生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的九月十五日,在宫廷中度过了28个春秋。
传说中,香妃最令人遐想的是她身有异香,但在史籍与档案中未见容妃有体散异香的记载,更无被皇太后赐死的结局。其实,皇太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比容妃早死了11年,岂有将容妃赐死之理?不仅如此,容妃由贵人晋封为嫔、由嫔晋封为妃,都是出自太后的懿旨。可见,容妃并无传说中香妃的曲折经历。
所以,有些学者提出香妃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人们给风流皇帝乾隆编造出来的故事,是追求好奇的人们根据容妃的籍贯身世创作的。由于乾隆只有一个维吾尔族妃子,人们都不十分了解,便在猜测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演绎,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香妃的故事。
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在紫禁城内武英殿西侧的浴德堂展出了据说是出自郎世宁手笔的“香妃戎装像”,像下附有一篇绘声绘色的小传,从而又刮起了香妃之谜的热议旋风。但是,这幅画像没有题记和落款,史书中没有记载,来源也并不是很清楚。虽传为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绘,然而至今尚无确切资料证明这一幅画像确为郎世宁所画。
面对是香妃还是容妃的争议,面对着不同的香妃墓,还有种种关于香妃的故事,人们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距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偏偏出现了这么多的谜团。
现如今,清东陵内的容妃墓经过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个少数民族女子的头颅,而在棺椁的正面及两侧残留的一些手写的文字,也清晰地表明了墓室主人的身份,证明了容妃确实葬于清东陵的事实。
那么,远在新疆喀什的香妃墓下,到底有没有香妃的身影?如果墓穴里面没有香妃,它下面埋葬的又是谁呢?如果没有真正的主人,那么它的下面究竟埋葬的又是什么?太多太多的疑问留给了我们去思索……
记忆巩固
1. “香妃墓”位于新疆喀什的_____。
2. “香妃戎装像”传为宫廷画家______所绘。
《《东郊》韦应物原文和翻译》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
跼(jú):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澹(dàn):澄净。虑:思绪。
丛:树林。憩(qì):休息。
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
“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
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
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
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
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
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赏析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白起墓,白起墓在哪》
白起墓:位置在咸阳城东郊,渭河北岸任家咀,秦时此地称杜邮。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三0工厂在施工时,曾发现公之墓道,出土兵器、佩剑等文物数件,现存咸阳博物馆。白起墓呈园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8米,一九八二年,白起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乡的兴庆公园》
兴庆公园位于西安市东郊,那里风景优美,花草树木像是用颜料染过似的,色彩鲜艳,美丽极了。
走进公园,就闻到一阵清香,我顺着香味寻去,发现前面有郁金香,郁金香的颜色可真多啊!有红的、黑的、黄的、粉的......走近它,就看到花儿有的才展开一两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开了,小蜜蜂忙忙碌碌在花芯上采蜜,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
再往前走,是一片很大的人工湖,湖的两岸种着许多柳树,柳枝随风偏偏起舞,像是在欢迎游客地到来。湖边有许多休闲娱乐的人,有的在欣赏美景,有的在钓鱼,还有的在喂鱼,湖里的小鱼们吐着泡泡,争抢着美味的鱼食。湖面上小鸭子在快乐地戏嘻,就算有游船从它们身边经过,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它们。
兴庆公园不但风景优美,景色宜人,还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古代的时候,它就是皇家园林。我非常喜欢这个美丽的地方。
《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春赏东郊青草枝,夏游南湖绿荷池。
秋饮西廊黄花酒,冬吟北国白雪诗。
——题记
桃灼灼,柳依依,山抹黛,水漾绿。
阳春三月,春风徐徐,吹绿了山,吹皱了水,吹得万树千枝叠锦披翠。
春风抚摸河水,冰层裂成了冰块,化成了流水,鱼儿像获得了自由一般跳出水面拥抱春天。春风拥抱大地,小草钻出地皮儿,摆弄着它婀娜的舞姿。春风亲吻花枝,花苞含笑待放,美丽动人。
你看远处那片片桃林,那盛开着的桃花朵朵泛着红晕,像几朵粉色的云,飘荡在天际,微风习习,片片花瓣,随风飘落水中。柳絮在桃林里随风飘荡,倒是像极了杜甫的《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有些柳絮落到了桃叶上,这让我有一种错感:桃花在雪中怒放,雪花仿佛是淡绿色的,显得桃花娇艳欲滴。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百花似乎经受不住炎炎烈日,像一起约好了似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
荷花池里,“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荷叶,层层叠叠,上面还有几滴晶莹的露珠,风儿吹过,露珠就像顽皮的孩子在荷叶里劲情狂奔。在绿叶的衬托下,粉红色的荷花更是娇艳无比,花苞菡萏待放,有的荷花在荷叶的庇护下慢慢生长,而有的荷花则挣脱了荷叶的庇护,迎着烈日,顽强的生长。真是有“远处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啊。荷花妩媚,荷叶清雅,总让我觉得那么惬意,自在。
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
金黄色的谷子刚收割不久,高粱又熟的火红一片,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是紧张秋收的人群。果园里,五彩缤纷,各种水果都已经成熟,黄黄的柿子像小灯笼,高高的挂在枝头;石榴像一个个孩子,正在开心的对着我笑;
天空上时而有几群大雁飞过,有的成一字排开,有的成人字行,还有的排成斜斜的一队,它们在空中鸣叫,仿佛在和人们打招呼。
秋风萧瑟,片片落叶漫天飞舞,似群蝶,又似在随风起舞的舞者,最终,落叶归根,遍地黄叶,满院铺金。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天的天空湛蓝湛蓝,就像被秋雨洗刷过一样,团团白云像弹好的羊毛,慢慢的飘浮着,有时像白兔,有时像骏马,有时像笑脸,还有时像雪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柳絮似的雪花,大的,小的,都像撒下的花瓣,纷纷飘落。看这北国风光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啊!
一切都成了白色,我突然看到了几抹红在雪中显得格外刺眼,一片梅花林,长在河边的石桥旁,火红的梅花立在雪白的枝头上怒放,飘出阵阵幽香。
冰凌挂在窗沿下,时不时的有几滴融化了的水从上面流下,坠落到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窗子上,与许多窗花,和淡淡的薄雾我小时常常对着窗子吹气,然后在上面画出我的大作。
《我家门前有条“五彩河”》
我的家在D市东郊,背靠工河大堤,人少车少,绿树掩映,本应是个极好的住处。然而,门前有条“五彩河”,却给沿河居民带来许多痛苦。
“五彩河”,非同一般的河。它既不是汇集潺潺的山泉,也不是源于巍峨的雪山,而是来自几家大工厂,可谓自成一条水系。“五彩河”汇聚化工厂、农药厂‘、地毯厂等几家的生产废水,而各厂放水时间又颇有规律,于是便形成循环变化的“五彩”:早晨黑,夜间白,上午是绿色,中午呈红色,下午却变成了褐色。
“五彩河”水气味独特:似臭非臭,说呛不呛,但潜在危胁却很大。沿河住户经常感到头晕脑胀,浑身发软。住在河畔的男女老幼,呼吸系统没毛病的寥寥无几。我在十儿岁的时候便浓痰不断,估计也是“五彩河”所致。
“五彩河”只有一米多深,虽没有激流漩涡,但那终日吐着白沫的污泥浊水却令人闻及欲呕。人若失足掉进水中,就是不死也得脱层皮。就连蚊蝇也不敢靠近河边。有人或许会问,这河就没人管?现实作答:没人管!我父亲厂的领导就曾到各厂交涉过,愿集资改建地下管道,不料对方异口同声:改建地下管道要耗费国家多少人力物力?而且万一阻塞了,影响生产,我们如何向党和人民交待?就这样,“五彩河”的治理便如同投石入水,只溅起儿片黑泥,之后便恢复了平静。
幸运的是,“五彩河”附近住着D市的市长。据说他曾表示:“若三年不能改变D市面貌,愿自动下台。”最近,“五彩河”畔又盗立起一座大厦,据说是D市环保大楼。于是,人们心中燃起希望之火,期待着那大楼中早日传出治理“五彩河”的福音。
《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澹县中和镇东郊,离县城30公里。它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从惠州贬请伦州时居住和讲学的场所。
从中和镇往东走半公里,便可达东坡书院。它像一颖熠熠生辉的明珠,缀在碧绿如茵的田野上。头门上悬挂着一块长一米宽半米的红色木匾,上面刻着“东坡书院”四个楷书大字,这是清代书法家张绩的手迹。字体道劲有力,堪称翰墨一宝。
穿过简朴的头门便是载酒亭,它是当年苏东坡会友议事的地方。亭子建筑富有民族特色,是上下飞檐的八角形状,造型古朴,做工精巧。亭内一横匾刻着“鱼鸟亲人”四个大楷字.据‘苏轼诗集》载,苏东坡在好友黎子云家里见五色雀集于树上,旋即离去,就举杯祝日:“若为君来者,当再集也。”说完,雀再来,因而写一首《五色雀》诗,借物抒发与当地人的鱼鸟亲情.亭子旁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记载着载酒亭始建的时间(元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和一些典故,可见其历史悠久。
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便是具有宗祠样式的载酒堂。抬头,“先生悦之”四个行体字映人眼帘,这是当年苏东坡讲学的旧址,已被《中国名胜词典》列为海南省十大名胜之一。
载酒堂有九扇门,高3.5米,里面左右两边竖立着七块石碑,高约1.5米、宽约0.5米的石碑上刻着杨万里(宋朝)、郭沫若、田汉等的诗文。这些石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言史纪实的碑记类;二是即景抒情的题咏类。碑记类中,年代较为久远的是元代延枯已未(1319年)范撑撰文书写的《东坡先生祠记》,是东坡书院现存碑刻中最有史料价值的一块。此外,还有明代舒大m的《祭东坡先生文》以及清代康熙、光绪年间刻立的碑文等等。
沿石块铺的路,步出载酒堂,迎面就是大殿和大殿前两边的耳房,这是后人为纪念苏东坡而扩建的。大殿正中有一组讲学彩雕,坐在中间的是苏东坡.只见他右手抬起,左手拿着书,呈正讲解的姿态。右边是幼子苏过,站立着似在沉思。左侧是黎子云,坐着,右手拿着书,神态专注地聆听苏东坡讲解。这组彩雕高2米,色彩鲜亮,栩栩如生。彩服组像上横挂着“鸿雪因缘”和“一代传人”两个横匾,高度概括了东坡在澹县弘扬文化、教育后人的事迹。耳房里陈列着60多幅许德衍、关山月等名家的书画艺术作品。耳房前分别种着一株高约5米的芒果树(1825年种植)和一裸风凰树(1933年种植)。两棵老树衬托着大殿,相得益彰,古朴幽深。
东坡书院主建筑群的两侧分别是东西两园,东园有新建的迎宾堂和望京阁,气势轩昂,富丽堂皇。西园花草簇拥中立着一尊东坡笠屐铜象,高2米,重约2吨。铜像取材于《东坡笠屐图》。图的由来是东坡一日揭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借竹笠木展返回扰榔庵,钥像铸得惟妙惟肖,形态遥真,是广州美院雕塑家李汉仪创作的,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具有褚州特色的东坡形象.铜像后面是陈列馆,陈列的遗物诗作,真实反映了东坡居塘的功绩和后人对他的景仰。
我来踏遍珠崖路,要览东坡载酒堂。
这两句诗充分说明东坡书院的巨大吸引力。东坡书院素有“天南名胜”之美称。联合国粮食行署主任亚历山大、美国学者唐凯琳女士等外国名人,曾到东坡书院游览访问。
东坡书院是几经兴衰,历代重修扩建才日臻完善的。现己有总面积2540平方米的建筑物。头门、载酒亭、载酒堂和后殿一条长龙似的建筑群,东西两园,犹如龙的双爪,腾腾欲飞,为东坡书院增添了许多风韵。
东坡书院—南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