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疏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1:13:00
《疏忽哥500字》
都说8班人才多,前阵子有张变本、王加厉、黄不管这般奇人,也曾热闹一时。但与我疏忽哥一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疏忽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熟悉也熟悉的人。大家只熟悉他的另一个外号,那就是:豪哥!
要说豪哥,那可就不得不提及一段十分著名的历史,那便是:30块钱一个月不还(忘记了)、上课卖萌耍宝(得意了)、突然惊醒inclass(睡着了)、上课吃东西被抓了个现行(嘴馋了)andothermatter。
总之,因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所以我们回忆起这些事情时,仿佛历历在目。
如今,疏忽哥这一外号的兴起,源自于疏忽哥的一句口头禅“都是我的错,这是我的疏忽!”
数日前10班的同学过来扫荡纸巾,疏忽哥笑眯眯地迎向10班诸位大佬说道:“各位大哥是来找纸的吧,不要拿我的纸,厕所里有大包的纸。”
WhenIbackto宿舍,我看到我的纸巾还有——一个包装纸!
疏忽哥试图以一种其他的方式安慰我,说道:“其实你的纸也没有多少了,大概就只有一个指甲盖长的高度而已。”
我口直心快的源哥当场就忍不住了,说道:“我信你个鬼,刚才我看到起码还有1/3手掌长的高度的纸巾。”
疏忽哥见瞒不住了又搬出他的口头禅:“行行行,我的错,这是我的疏忽!”
基哥听了,有些看不下去了:“总是这句话,是不是要叫你‘疏忽哥’啊!”
看,这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疏忽哥。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一个细小的疏忽竟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实在发人深思。这不由得使人想起欧阳修在总结后唐庄宗兴衰时的感叹:“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由于“忽微”或“所溺”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是随处可见的。我们且不说后唐庄佘因溺爱伶人而身死国灭,宋徽宗因沉迷酒色而烽烟四起,客死他乡这些历史故事,就说现在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吧,其中许多人,开始只是私心较重,爱贪小便宜而已。由于坏习惯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正,逐渐发展到小偷小摸,以至抽烟赌博。劣习进一步恶性膨胀,终于成了危害社会的罪犯。比如有个大学生,原先品学兼优,后因迷恋照相,弄得经济拮据,偶尔小偷小摸。几次得手后,竟精心策划撬窃商店里的进口高级照相机.以后又变本加厉,成了惯偷。结果受到法律的严惩。原先的聪明才智就这样湮没了。至于某些干部因沉迷于金钱酒色而丢官,某些人因沉迷于出国梦而危及国家安全等事例,报上不是常有披霉吗?因此,不注意品行上的“忽徽”或沉迷于“所溺”,就会给个人和事业、乃至给国家造成损失。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青年学生刚刚步入人生的道路,尤其应该养成不忽视小事和细节的好习惯。
愿每个人都能时刻告诫自己,“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防微杜渐,不让人生之提被奴穴所清,预防自己设计的“大桥”由于微小的疏忽而倒塌。
《编辑的义务》
漏写姓名,可以说是一时疏忽,字迹潦草,也还可勉强解释为无法可治。可是,明知还 有问题,却还勉强套上信封寄出,这就太不应该了,这至少是草率马虎,不负贵任的表现 ,是不能用工作忙,时间紧来作托词的。
文艺创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要说文艺创作有什么“秘诀”, 我觉得这就是最重要的“秘诀”之一。试看看古往今来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哪一个不是为 了他们的作品而呕心沥血,全力以赴的?李贺作诗,其母责日:“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曹雪芹著《红楼梦》,披刑十年始成,这类故事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鲁迅把喝咖啡的工 夫也用在工作上,更是被人们传为佳话。(顺带说说:鲁迅的手稿,字迹端秀,卷面整洁, 实在堪为楷模。)在外国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对文艺创作的严肃态度也 是脍炙人口的。他为了使自己写出来的作品成为真正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常常整夜整夜地 绞尽脑汁,反复推敲。为了寻找最恰当的表现方法,最准确的词句,他写得很慢。他曾写 信自述道:“转折的地方,只有八行,却花了我八天时间。·一已经快一个月了,我在寻找 那恰当的四、五句话。”这种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不但使他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 而且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一词说”。他论述道:“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 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 须不断地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老是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 避困难,用类似的词句去敷衍了事。”与此相比,那种明知有错也不愿花工夫去改的做法 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这怎么可能写出好作品呢?俄国作家果戈理对待创作的态度同样是非 常严肃的。他多次烧掉自己的手稿这件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据说,他烧掉过自己的小 说《海士曼》,喜剧《第三级写拉及密尔》,而《死魂灵》第二部更是一烧再烧,始终未 能留于人世间。关于他烧稿,还有一个挺有趣的小故事:在一次午餐后,果戈理给一位朋友 朗读新写成的戏剧征求意见,谁知这位朋友有午饭后小睡的习惯,听着听着便抑制不住睡 着了。醒来后,果戈理对他说:“我曾请求你对我的著作加以批评,你的睡觉就是给它的最 好的批评了。”说着,便把手稿扔进了燃烧着的火炉里。当然,付诸一炬并不是处理没有 写成功的稿子的唯一方法,可以说也不是最好方法,我在这里丝毫也没有提倡“付炬”的 意思。但果戈理扔进火堆中的手稿燃起的火焰,确实反映出了这位大作家对待创作极其严 肃认真和要求自己极其严格的精神。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这样评价他:“果戈理被赋予了那 飞向无限高度的鸳鹰的意志和愿望,在他所达到了或他所创造了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渺小 和低下。”是的,纵使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也有必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得高一 些。如果只是一味揭望成功,又不想付出应有的劳动,自己原谅自己,以至草率从事,把 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那只能是白白糟蹋纸墨,用一句成语来说,这叫“灾梨祸枣”。
每一个作者把稿子寄出后,都希望编辑能够认真负责地对待,这无疑是对的。作者有权 利这样要求编辑,这也是编辑应该履行的起码义务。作者把劳动成果送到编辑手上,这是 对编辑的信任,无论其质量如何,编辑都是没权利掉以轻心的。可是,作为事情的另一方 面,作者在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劳动的同时,自己首先要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劳动,这 个要求想来也不会太过分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起码的道德了,何况,作者不 仅要对自己的劳动负贵,更要对读者负责(在一定意义上,编辑也是读者),要对社会负责 呢!
在向“四化万进军的征途上,大家都很忙。尤其是业余作者,要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写点 东西,更是忙上加忙,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原谅自己的理由,更不该作为粗制滥造的借口, 还是让我们重温鲁迅先生的经验之谈吧:“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 、段删去,毫不可惜。”然后在抄正寄出之前,不要忘了注上真实姓名和保险的通讯地址 ,而且最好用正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