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那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5:14:07
《家门口的那口老井作文700字》
老家门口,有一口老水井,圆柱形的井口是用灰砖石堆砌而成,井盖是铁皮制的。
从有记忆起,我就常常看到奶奶端着菜盆或者洗衣服的盆子到井边洗刷。每次看到奶奶吃力地将空水桶沉入井底,再将盛满井水的水桶从五六米深的井底网往上拉时,我都替奶奶捏一把汗,担心瘦弱的奶奶被拉入井中。但是这样吃力的动作,奶奶却要重复上十几次,才能彻底把一家人的衣服清洗好,衣服洗好的那一刻,奶奶的衣服也彻底被汗水浸透了,但是阳光下,满脸汗水的奶奶却笑得很开心,汗珠被阳光照耀得熠熠生辉,如同水晶般晶莹剔透。对于这口在我看来很是令人费力的老井,奶奶却倍感满足与幸福,因为这口老井是爷爷花了好几个月的工资挖掘而成的,也是我们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源泉。夏天井水冰凉甘甜,适合冰镇西瓜;冬天井水温和醇厚,可直接洗脸刷牙。
这口老井虽好,但每到下雨天,特别是大暴雨,老井里打上来的水都会很是浑浊。有次,淋着大雨跑回家的我,直接把被雨水淋湿的纯白色上衣脱掉扔进脸盆,再顺手把从井里打上来的井水倒进脸盆里,眼前飞快闪过一道黄色的液体,浑浊的井水瞬间将纯白色的上衣吞没。哎 ......好好的一件白上衣转眼变成一件黄衣裳。那一刻,我感到无比郁闷与懊恼。
后来,村里开始陆续安装自然水管道,只要转动开关,水流很快就涌出来,不仅方便,还省力。而且听姑姑说:自来水洁净卫生,消毒可靠,可以放心饮用。即使是暴雨天,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也是清澈剔透的,再也不用担心白衣裳变黄衣裳了。
虽然有了自来水,但那口老井仍旧被保留着,因为那不仅承载着我们一家人的回忆,也见证着村里饮用水的变迁,同时也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国家的经济进步,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那口老井》
这是一口被人遗弃的老井。
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水面浮满了各种各样的枯枝败叶,散发出烂叶特有的霉臭味。
井沿的护墙不知何时倒塌了,溶入了黑色的泥土中,成了一滩不太起眼的烂泥,湿流流的,蔓生了一堆堆的野草。
老井是孤独的。
它的旁边,只有两棵早已落尽叶子的花心树,也已老态龙钟,光秃秃的枝上有几个鸟窝。
黄昏时分,鸟雀们一个个驮着夕阳归来,吱吱喳喳的叫声唤醒了昏沉沉的老井,这是老井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老井半眯着眼睛,静听鸟雀高声演绎当今的世界,农家也有电视,有自来水,有煤气炉……
老井陷入深深的回忆!
老井过去的日子多热闹啊艺取水之人络绎不绝,整日整日,耳边总是响起水桶有节奏的晃动声,和着亲切的说话声···
亘古至今这清例的井水究竟养育了多少代人?老井记不清了。
老井满足地笑了。
挑水的日子以后也不会有了。老井说。
因为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年代……
老井已经成为历史了。
《泉水清清》
暑假前不久,爸爸来信说:村前的那口莲花井又冒出了清清的泉水。这真叫人高兴。
家乡的莲花井,原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好井,它水量大、水质好。听水文勘探队的同志讲,这水里含有一种矿物质,能治病,说得还挺玄呢,可是,那些年村里尽搞形式主义,东挖西凿,把好几处的水流斩断了,莲花井也就从此冒不出水来。现在好了,莲花井又流出了甘甜的泉水,这确实是个吉祥的兆头。
暑假探亲,到家的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走到屋外,只见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帷梭,没有一丝风,经过一夜还未散尽的署热,使人感到憋闷。我心里到底惦念着莲花井了,在熹徽的晨光中,我沿着田间的小径,踏着细碎快捷的步子朝井边走去。
来到井边,我就仿佛感到透心的舒适凉爽。井,深约一五米,井口四四方方,周围是新抹的水泥平台,平坦坦的。一条水沟从井旁流过,溢出的泉水流进沟里,再欢欢快快地注入稻田。井台的北端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莲花井”三个阳文字,有茶盘那般大,涂着红漆,很是耀眼。—这些,显然都是今春修复时搞起来的。
我在井口蹲下,仔细地看那井水,只见水面上贴着一层薄薄的青雾。我想,我身上的清爽大概就是从那青雾里来的吧。井水清澈透明,可以看到泉涌。泉水从地里冒出,象朵朵莲花。有几条小鱼在“莲花”旁边穿来穿去,悠闲自得。我伸手从井里掬起一捧水喝下肚,清甜的水沁入心脾,立时感到了一种从来未有过的畅快。我情不自禁地说:“这水多甜啊!!!”
关于这口井,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天大早,田土龟裂,禾苗枯黄,村民心里万分焦急。虽然大伙儿四处打井,可就是打不出一滴水珠儿来。一天,有个道人路过这里。他发了慈悲,把一朵莲花扔进了一口井里。顿时,井里便m出了一股股好水,救活了禾苗,救活了全村老少。人们欢天喜地,跪在道人面前不住地叩谢。道人说:“要永远勤劳、正直,才能流水不绝,五谷丰登。”说罢,飘然而去。后来,人们就把这口井称伪莲花并了。
“小昊,放暑假啦?”
一声叫喊,把我从神话中唤醒,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人腿上挂着泥巴,眼里放射出慈祥的光。他正望着我微笑呢!
“明山大伯!这水……”我高兴地叫起采。
大伯说:“这水今春就有的,先是不很大,后来就胃得猛了”老人蹲下身,喝了几大捧水,立起身津津有味地顺顺嘴,接着说:“这水多好,喝下肚去提神醒脑。禾苗经它灌溉,也格外长得好些。”他转身指着大片大片的稻田说:“你看,今年的稻子长得多好生”
我望望周围的稻田,只见黄澄澄一片,在刚布满的朝霞里闪堆着金光。井旁的田里,稻杆有筷子那么组,谷穗低垂着头,沉甸甸的,十分喜人。
大伯又说:“这莲花井是神仙踢的水,仙人说过。‘要永远勤劳正直,才能流水不绝,五谷丰登。’所以在那是非颠倒的年月里,仙人发怒了,绝了这水源头。现在好了,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大伙儿实心实惫了……嘿嘿,泉水清清,呵!”
老人说罢,朝我点了点头,笑眯眯地朝东山坡走了。
望着老人的背影,我想起了昨晚到家时,小侄子健华在我面前一蹦一跳地唱起的那几句新歌谣:“大饭锅,清水汤,二锅饭,有点香,小锅饭,赛蜜糖。”当时我没有怎么在意,现在仔细地品味品味,好象看到了一股清清的泉水流进了家乡人们的心坎里,比蜜还甜呐!
太阳出来了,山乡一片新色。回头再看这莲花井,“莲花”开得更娇艳了,鱼儿也游得更欢了。我清瘦的身影映在井水里,那“莲花”仿佛就在我的胸间开放!
《老人井》
又是夏天了。我不觉又想起了那口井,那口孤零零站在窗外的井。除了太婆外,恐怕也不会有人想到去用它了。而现在,太婆也去了。望着太婆的遗像,我突然想去看看这口井。
井台边的地是干的,我用那废置已久的小桶从井里打上一桶水来。凝望着这水:水中的倒影慢慢变幻成太婆慈祥的面容。啊,这老人与井!
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太婆爱用井水。我家窗外的那口井和太婆结下了不解之缘。平时,太婆总是用那皮球做成的小桶从井里打上水,在井边默默地洗衣洗菜,又总是默默地将井边的地打扫干净。到了夏夜,太婆更是早早地把盆中灌满井水,将买来的菜瓜洗净,泡在井水中。在我们看电视或者乘凉时,便有一块块冰凉爽口的菜瓜在手中了。太婆吃生瓜果前都爱先将它们在井水里泡一泡,外婆怕她吃坏了胃,曾劝她把瓜果用温开水冲洗后再吃。太婆听了很不高兴,说:“井水咋不好了?井水泡过味道好咆!侬小辰光就是吃井水长大的!”
太婆是个文盲,但她有一套“古法”医术。有一年,我生了大嘴巴病,整天躲在家中不能出来。太婆提议用井泥医治,并且把握十足地操着浓重的宁波口音说:.‘倷莫看不起老法,这井泥阴笃笃的,敷在面孔上,保侬好得快!”于是太婆天天早晚两次替我从井里挖来井泥敷上。那黑乎乎的泥巴弄得我很不舒服,我想把它擦掉,但太婆坚决不许。有一天我趴在窗前看太婆挖井泥—拘楼着背,吃力地将一根顶端带着勺子的长长的竹竿伸到井里,来回地摇晃着,头上沾着汗水的白发也在随之晃动——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太婆老了!她提水的手再也不是挺直有力的了!将一桶水提出并口时往往要拨掉小半桶。从那大后,我再也没有拒绝敷井泥。太婆高兴地夸我很听话,井泥也敷得很仔细。摸着腮边的井泥,我觉得心好像在流泪。病终于治好了——是井泥的功劳——太婆也益发喜欢井了。
家里装上了小水表.商议着要填掉这口并。一向少说话的太婆却说什么也不让填。大家很能理解太婆,因为井是她的命,于是就顺从了太婆。只是以后都习惯用自来水,很少再用太婆打来的井水了。太婆是越发老了,老得几乎打不动井水了。但她仍让人给她打来井水,用井水替大家洗洗菜,冲冲地面……
现在,井也老了,井水离井口越来越远,很少有人再用这口井了。甚至夏天,也因为有了冰箱而放弃了它那与冰箱相比微乎其微的一丝冰凉。又有人在商议着填井了。井是不知道的。因为它仍然忠诚地站在那儿,日复一日地等候,等候着向它走近的带着水桶的脚步声,直到最后一滴井水的干涸……
水中的倒影慢慢地、慢慢地化开了,融进了这清凉的井水中。我想,太婆是在这水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