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非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0 07:49:11
《掉在陷阱里的驴》
小马力闹着非得要姥姥给他讲一个故事,姥姥就给他讲了下面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在自己的山地边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陷阱,等着吃庄稼的野猪来,自己掉在陷阱里。有一天他把自己的驴子带去地里,驴子不小心掉进了那个陷阱,农妇大叫,驴子也在陷阱里又叫又跳,想要爬上来,只是陷阱太深,他根本爬不上来。农夫和农妇就去村里请人来帮忙。(那个时候的人没有起重机,也没有吊车。)
村民们带了自家的铁锹,铁铲过来,他们看到陷阱那么深,也知道根本没有办法救这只驴子,但是他们也害怕自己的牛和驴掉进去,就告诉农夫说他们要把这个陷阱给填平,农妇经常喂养这只驴子,就坚决反对,但农妇的反对没用,村长也发话说:“这陷阱太大太深,我们不填平他,以后还有别的驴子也要掉进去。”
驴子听到村长的话,哭了起来,但他似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只牺牲他自己,别的驴子就不会掉进来,就安静了。
于是,大家都拿起自己手里的铁锹,铁铲来填那个陷阱。这时候,驴子又急了,他知道自己要被埋在这陷阱里,就咆哮起来,不停地扭动身躯,想到亲爱的农妇妈妈的草料,他更加难过。不一会,他发现“咦,这土怎么都没在我身上,他们不就埋不了我了么?”他便安静下来,每次有土掉在身上,他只需轻轻地抖一抖,泥土就被踩在了脚下,而他又离阱口近了一点,又轻轻地抖一抖身上的泥土,他又离阱口近了一点,农妇看到聪明的驴子也很高兴,急忙吩咐大家看着点,不要把土弄到驴子眼睛里了。这样过了一个上午,驴子终于平安回到地面上。农妇高兴得直摸驴子的头,碰了碰他的小鼻子。
这是姥姥自己的故事,驴子就是她曾经养过的那只,她讲这个事是要告诉马力,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就是那泥土,“我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我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我们人在极端的环境中,只要呼求上帝,驴子可以靠着泥土脱离陷阱,我们也可以靠着耶稣基督的宝血来到天父上帝的面前,而脱离死亡的险境!
《解决矛盾的良药》
人生有些东西,非得走进某个环境或者站立于某个角度,方能看得清楚。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大约也就是指的这种境界。臂如说这纠缠于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人际矛盾,您非得有了相应的种种经历,才能悟出其中的奥秘。大约,也正是在理数了自己一生的磕磕碰碰的过程中,郑板桥先生才不无牢骚不无遗憾地写下了“难得糊涂”4个大字。
当然,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矛盾与郑板桥那个年代有着质的区别。但是,在今天,在处理人际间的大多数矛盾过程中,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糊涂”一下,反映的倒是我们的肚量和修养。
现实生活中,人际矛盾在所难免。随着社会生活的转轨,人际间的矛盾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倾向。
对于人际间的矛盾,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种是谦和忍让。当自己的利益、人格、尊严遭到别人侵害时,表现出一种度量和修养,用感化的方法,唤醒对方的良知。当然,如果对方变本加厉,我们也无须过于委曲求全,依靠领导或诉诸法律讨个公道,是维护自己人格、保护自己利益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的人为乘车的座位、孩子的玩耍斗嘴、你多我少等等诸多小事,互不相让,大动干戈,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实在是愚蠢而又荒唐。
其实,分析起来,在这类矛盾中,人们往往并不是在计较事情的本身。比如,辽宁一个农民,因为一只鸭子,同邻居发生矛盾,盛怒之下,将邻居夫妻两口残忍地杀死,最后,他本人也被处以极刑。这样,一只鸭子要了3条人命。在正常的情况下,谁会为了一只鸭子去送命?而这类矛盾的激化,往往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当然,顺便说一句,辽宁那个农民是个可悲可怜的法盲,他应该作为普法教育的反面教材。不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有不少类似的为争一口气、为争那一点可怜的面子和虚荣挺而走险的悲剧正在或即将发生。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人与邻居因垒墙发生争斗。后来,这个人便给在京做官的亲戚去信,以求帮助。不料,那位京官大人的回信只写了一首诗:千里投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田园认为,这个故事在今天还是有其教育意义的。人生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有人为了些许蝇头小利,你争我斗,实在也是一场悲剧。在农村,为了点墙头地角,多年的老少爷们亲朋好友反目成仇,实不罕见。其实,如果大家忍住一时之气,静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这些矛盾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在盛怒之下,将这些矛盾激化,对谁都没有好处。最起码,一个庄的乡亲爷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整日别别扭扭,得生多少闲气,这实在是不值得。
人的心理也实在是有意思。为帮助处于困境的人,十元百元地往外拿,他心安理得,满心高兴。而一旦牵扯到矛盾,几分钱他也要讨个说法。所以,人们总是在呼吁让爱心洒满人间。看来,也只有这爱心,才是真正解决矛盾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