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人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2 22:36:18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曲》李白原文赏析和翻译》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释
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袂:衣袖。全诗校:“一作袖。”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骝: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译文
若耶溪旁,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正在采莲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只见那高高举起的香袖在空中飘荡。
那岸上是谁家公子在游荡?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赏析
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来表达 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以及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首联是说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最后尾联则是说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细腻温婉的笔触,引人遐思。“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独酌》中一身孤傲与月为伴,与影为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创作背景
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翻译】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赏析】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中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中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学会放弃作文600字》
古人语:“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而得知,放弃往往是生活中常常突发的难题。
罗丹勇于放弃,在费尽心机、付出血汗而雕琢出的巴尔扎克面前,他毅然选择放弃,抡起大斧砍断了那一双举世无双的手,因为它以局部美掩盖了整体之美。
陶渊明勇于放弃,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guān chǎng中毅然选择了离开,回到静谧的田园间,回到了悠闲的生活。虽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却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志。
王顺友勇于放弃,在自由追求幸福权利的面前,他毅然放弃,选择了孤独,十年以来,他创造了邮政史上的传奇,十年来,不丢失一封邮件,在孤独之间徘徊着,用自己的双脚谱写了自己成功的人生,在放弃之中赢得人们的赞赏与尊重。
林肯勇于放弃,在种族歧视,黑人丧尽人权面前,他毅然地选择放弃和平,虽然他不想也不肯,但是抉择面前他无奈,带领解放战争,在敌对势力面前毅然挥下了钢刀,狠狠地刺进了敌人的胸膛里,在放弃之中他成就了自己,为黑人奴隶赢得了自由。
韩愈勇于放弃,被贬至潮阳之后放弃了荣华富贵,在势力面前,他学会了放弃,带领潮汕先民除鳄鱼、举办发展乡学,振兴潮汕经济,短短的八个月,却在千代万代人们心中留下了感恩的根。
多一份单纯,少一点心机;多一份善良,少一份邪恶;多一份付出,少一份贪婪。
学会放弃,勇于放弃,因为放弃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通往多姿多彩生活的金钥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王维《鹿柴》这两句诗以人声反衬空山静寂,以动显静,情韵悠远。
全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意思: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赏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赏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流浪人语》
有一次给研究生讲魏晋人“宁作我”的独立人格,有学生问:我也愿意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在社会上处处碰壁,您说该怎么办?
我真想告诉他:回家。
八年前,我遭遇到与我的这位学生相同的窘困;而且我向我的导师提出了相同的向题。导师赠给我四句诗: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处处不留人.我就回家住。
于是我决定回家。
归心早已似箭了,列车却在大巴山的隧道中艰难而缓慢地爬行。熬过不眠的夜晚和漫长的白昼,在次日的夜幕中,终于远远地望见了城市的灯火,望见了灯火后面妻子和女儿焦急的目光。列车晚点,到家已是午夜,女儿的笑靥在梦中绽放,妻子一个接一个地讲述女儿在幼儿园的趣事。我们都笑了,但我们都知道这笑声掩饰着或消解着什么。这是我们婚后的一个最寒冷的冬夜,雪花在窗外无声地洒落,屋子里弥漫着凯丽·金的萨克斯独奏《回家》,没有低徊与缠绵,在徐缓的高亢中透着执著与伤感……
《老子》说“归根日静”,任继愈先生将“归根”释为“回到出发点”。我回到了我的出发点,虽说无功而返,毕竟是“知常曰明”,尤其难得的是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虚静”。每周除了到郊外上几节课,大部分时间便是独守书房。我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心远斋”,重新开始已持续了多年的与包括陶潜在内的魏晋人的“对话”。
在“心远斋”读陶渊明,发现五柳先生的诗文中用得很频繁的一个词就是“归”。看标题,四言有《归鸟》,五言有《归园田居》,赋辞有《归去来兮》;读正文,“归”字乃至归心归意归情渗透于字行间。陶渊明之言“归”有两重意:一是与“仕”相对的“守拙归田园”,二是与“生”相对的“乘化以归尽”。前者是对生存方式的选择,是可见性行为;后者则是对生命的感悟,是形而上思考。
人生的出发点是“家”。但人生在世免不了有功名之念,于是便想要“出家”(离家出走)。然而,就在他离家的那一刻,“归与之情”便已宿命般地铸成。或者说,“出家”这一人生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酿造出“归家”情结。从此以后,无论他离家多远,也无论他是辉煌显赫还是穷困潦倒,他总是在“归家”的途中。人生旅程看似“征途”,实为“归途”。《庄子·齐物论》有“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列子·天瑞篇》则说“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失家”之可哀,不只是失去给予他生命和起点的家,而是失去赋予整个人生以意义赋予个体生命以价值的精神家园。
关于“回家”的这些思考,成为我撰写《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一书的最初动机。考察魏晋人的行迹,发现他们总是在“过江”,总是在迁播流徙之中;而细读魏晋人的诗文,则又可见他们总是在“思归”,总是在永无归期的“归途”之中。离家而又思家,思归却又不归—这一生命悖论,既酿成魏晋人的生命悲剧,又铸成承载这一悲剧的魏晋人格与文学的诗性魅力。我们看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既有从“邺下”到“南山”的空间之归,更有从“孕育”到“重铸”的心路之归;而魏晋人格的诗性建构,以“生死焦虑”为基点,在心历并神越了各个层面的人格冲突之后,最终归于对“生死焦虑”的消释和对“终当归空无”的体认。
我对魏晋人格的一个基本看法便是:悖论或冲突。岂止是魏晋人.今人何尝不是如此?我有将近六年的时间是“生活在别处”。流浪的日子,最爱唱的一首歌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经常策划的一件事是找一个理由(或机会)回家。而一旦真的回家了(不是暂居而是久住),却又渴望着再去流浪。这一部《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就是新一轮流浪的果实。
姑苏城南的东吴园是静谧而青翠的。与她周围那些典型的苏州园林相比,东吴园拥有难得的大器与随意。我常常在午夜的校园里独自漫步,听维格堂前塔楼的钟声在夜空飘荡,悠悠地,似乎来自一个遥远的年代;而路旁的草坪泛着新绿,柔柔地,吸纳着从运河边飘来的梅的幽香。走进东吴园的静夜,仿佛走进我正在叙说的那些古老的岁月与古老的心灵。在士衡的故乡,我读懂了他的乡关之思怀土之情,读懂了他“欲闻华亭鹤映”的生死悲切;我也进而明了为何魏晋人的心理焦虑和人格冲突,只有到了江左玄言诗时期才有了消释与散豁的可能。
冬之夜,东吴园开始飘雪,我收到女儿寄来的明信片,上面醒目地写着“盼望爸爸早日回家”。我在心里呼喊着女儿和妻子的名字,想象着几天后与她们重逢时的情景。对我来说,是她们构成了“家”的全部意义,是她们赋予“回家”以永恒的魅力。风风雨雨十几年,妻子以她的爱心和聪慧,以她的坚韧和勤勉,支撑着这个家也支撑着我的流浪。也许有一天我又会“生活在别处”,但流浪者的归与之情永远在“回家”的途中……
《窗内人语》
我试图将我的整个脸都贴在玻璃上去欣赏外面霓虹缤纷、车水马龙的世界。
这个世界很美,它永远没有黑夜。它喧嚣,它热闹,它忙碌。身处其中的人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一,或跳,或舞,都是跟着感觉的。
而这时,我的心也舒畅。并不因为我融合于这个世界,更不因为远离它,而是:
我一抬眼,便是闪亮的色彩映在我的眼眸,渗人我的心。我的心便因此而澎湃,沉醉。我会冲动地伸出手,迫不及待的,要抓住它或被它抓住。
但指端触到了一种冰凉、坚硬的东西——玻璃。在屋外的繁华和屋内的深沉之间,它再无法被我的目光所捕捉,然而它是实实在在的。它与夜晚空气下的凉爽,卷曲成一横冷峻的风,吹进我的头脑,将我同外面隔开,使我漂浮的身体重又站稳。
我喜欢这样的若即若离。因为我喜欢审视整体而不喜欢审视局部;喜欢审视别人而不喜欢有人在我背后指点。我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中庸的边界正合适一个人更准确地拿捏自己的心。由此就不会迷茫,而是在熟捻中获得自由。
我在这种心满意足的心境下向窗外看。近处是一家迪厅。高耸着的紫色、蓝色的头发熙熙攘攘的进去;超短裙,长指甲叫叫嚣嚣地出来。那是新新“帅哥”、“美眉”云集的地方。不知卫慧、绵绵是否在其中狂歌热舞呢?我没法回答自己她们究竟是有个性还是迷失了自我。所以,我像对所有人类一样敬重她们,但如果把她们定位为作家,我却怀着一丝疑惑。
不远处,是一所皮革研究所。研究所只有一幢三层小楼,楼上只有一个窗口亮着灯。这与周围很不相称。向那亮着灯的窗口望去,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支着脑袋,呆坐着。过一会儿,他的头便会猛的一垂。他吃力地用脖子把头拽起来,再架到手掌上。对他,我也像对所有人类那样尊重。但他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却怀着一丝悲凉的同情。
我开始向远处看。那里是一个十字路口。车辆行人川流不息。只有一位老人带着他的孙子在每个街角站一阵子,最后选择一条通往公园的分岔向前踱去。我笑了笑:也许我会选择……真难。不过我知道,交通会越来越发达。相应的,十字路口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