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曲终人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6:03:16
《曲终人散》
晌午,猫在古老的高墙上坐了很久。四周,空气中弥漫着稻香。
那个地方静了,静的出奇,恍惚间察觉不到当年的热闹了。
他周而复始地过着昏沉的每一天,似曾相识的场景,他一次又一次地堕入自己最空虚的世界,和五年前一样,他还是一具尸体,依旧是行尸走肉的样子。
那个地方不大,就是静的出奇。想必那一定很偏僻。空气很好,他躲在树荫下静静望着远处的猫,可他察觉不到一丝生气。阳光洒落人间,在他眼中却是一道道利剑,灼伤他的眼,刺痛他的心,源于发自内心,灵魂的疼痛还有抑制不住的颤抖。满载世间,浊如温情肆火。明明是夏天,为什么空气中夹杂着一场刺骨的寒气?吹入心房,一片冰与凉。他知道因为心太冷了,所以才需要血液给予的温暖。
回到那个破旧的老房屋,他一步一步小心地走在那早已腐朽的木板上,在他眼里,那早已成为一片死人堆了。
“五年了。”他小声嘀咕。“太多的现实让我们显得世故。"突然记不起她的模样让他心慌了好一阵。心?他没有心。他也没有鲜血,他一无所有。他唯一拥有的,是一个不属于他的灵魂在古屋游荡。他虽然看不见,可他知道她依然存在。
猫睁开双眼,见那不在了的身影略显得有些失落。她站起身跳下墙,又一次来到那个禁锢她离开的边界。一片荒土,与别的地方,区别就是那条淡淡的血迹,那条红线像个圆形包裹了整个空屋。她知道,那是当年他用生命给她设下的界限。而关于那条印记,这就是边界,几年了,她的鲜血留下的。每次当她想跨过那个界线时,反作用力使她反复受伤,到头来也是将她伤的体无完肤。她就静静地站在屏障的这一头看着另一个世界。
他绕过一片狼藉,走到当初抹杀她的地方。那片血迹还在那里,浸透了的木头透着暗暗的红色,看着异常醒目。少年愣了一会,“嗵”的一声跪在了一旁,看着那个印痕,记忆深处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生根发芽,慢慢地覆盖,缠绕了那最柔弱的地方。时间戛然而止,记忆的阀门被打开,一个个片段闪现而过,最终汇聚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不凄凉的回忆之中,那片土地又热闹了。
五年前,他还只是个孩子,因为一些权势遭人陷害,生平凝结了大量怨气,成为第一个活死人。等他重新睁开眼睛,世道都变了,他曾想寻找过去的痕迹时,恍然发现,有关那一切如同从未存在的事实。
直到他回到了那座古屋,他曾经住过的地方。一切都没有变,只是过去的记忆变了,你可还记得她?那个女孩?他记起来了,他深爱着的人,也是那个亲手杀了他的人。是她,亲眼看着他倒在血泊中,看着一脸惊恐的她。他宠溺的对她笑着说:“别怕,我没事。”她慌了,那是一个不过几小时的片段,讲述的却是一个赎罪的故事。她还在那里,还在那个原点等他。
她很平静,就像当初一样,那种平静就像他一样,看不透,看不穿,别说什么破绽。眼神中没有任何波澜。“谎言早已堆积如山,所以看不出破绽。”
“无论你用什么身份,一直陪在我身边吧。”他说。
他用生命想要将她束缚在身边,他想,那样她就不会走了,知道他灰飞烟灭,她也就自由了。即使她想尽一切办法,到头来换得一身血肉模糊。
所以,请你别走好吗。
你走了我也活不成。
《惜海棠无香,叹身世浮尘,伤曲终人散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为婉约凄美的一本。它缺少很多戏剧性色彩,其内容也不像其他三本名著那样激昂传奇。仔细品读,她似乎只让人看到了大观园中人最初的日常生活图景与最终的曲终人散。但正是这种掩藏在面纱下的凄美,才让《红楼梦》具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力量。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以及薛宝钗之间的恋爱与婚姻悲剧为明线进行创作。但是书中并不单单描写这一事件,而是以此为中心,写出了整个家族的兴衰史,进而拓展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全面反映整个时代的特征。书中的大事件并不多,从秦可卿之死,到贾元春省亲,到宝玉被打,到抄检大观园,再到晴雯之死,黛玉之死……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大事件”,却每一次都推动故事情节向更远更深发展,直到组成了这一本书。
《红楼梦》中通过事件对人物进行细致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从黛玉进大观园的那一刻起,就从她和其他人的相处中看到了她的刻薄娇弱和伤春悲秋;薛宝钗八面玲珑,是一个大家闺秀;袭人温和善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宝玉;晴雯虽是侍女,但她内心的骄傲与敢爱敢恨的性格,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对权贵的蔑视。贾宝玉在长辈的评价中,是一个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但真正懂他心的似乎只有林黛玉一个。薛宝钗,史湘云都曾劝宝玉去做官,只有林黛玉对这些闭口不谈,只与他讨论一些阳春白雪。从最初到最后,林黛玉与贾宝玉相互的知己只有对方,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不免产生爱的火花,却因为封建势力的顽强而被迫掐灭。在那个时代,不被支持的爱无法排除万难,越坚固的爱对他们来说越会成为悲剧。书中还增加了对人物的判词,从判词委婉告诉我们人物的经历与命运,似乎让我们看到曲终人散是必然的结果。
书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不只是人物描写,还有处处的伏笔。早在秦可卿去世托梦给王熙凤时,一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便是对所有人结局的暗示;再到贾母带夫人小姐去踏青时,对于戏曲的选择,从《白蛇记》到《满床笏》再到《南柯梦》,象征了贾家从起家到鼎盛再到万事一场空的结局。除却这些大的暗示,一些小的细节处的暗示更是让人啧啧惊叹:黛玉与湘云联诗时,黛玉做了《葬花吟》,其中“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等句读来句句伤感。这看似只是林黛玉一贯的作诗风格,但在细品之下却另有文章。在这其中,黛玉不就是将花比作自己,自己死去不就是花魂么。由此看来,林黛玉也在一个中秋之夜,沉湖而死。同时,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名字,也象征着将真事隐去以及掩盖要说的事情。伏笔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十分敬佩作者的文笔。
惜海棠无香,叹身世浮尘,伤曲终人散,从家族最初的鼎盛,一家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情逸致,到大观园被抄,贾府由盛转衰,再到最终许多人呈西风而去的悲惨结局,我们看尽了贾府的兴衰。全书让我们看到的或许正如结尾诗句所言:说道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那年·雪落·花开》
岁月的风,吹得命运分分合合,曲终人散,唯留花开。
—— 题记
又是一年雪落。窗前,我棒书托腮。独坐,聆听雪落之声。时间无痕,慢慢流逝,我早已没了勤学的孜矻。作罢,合书,静望雪中的一树寒梅,倾城住事,尽流泻眼前……
那年的雪,纷纷洒洒,与古人的“风起柳絮”不差毫厘。奢华而执着的雪弥漫着湿润而清冽的气息,胸腔中回荡着凉意。地面如铺上些高贵的天鹅绒,白得刺眼,却疼在心中。
“回去吧!接下来的路,你得自己走!”斑白的鬓发存留着岁月邀你走过的足迹,深深浅浅的皱纹满含沧桑,憔悴且枯黄的脸上,凹陷的眼眶中,滚动着浑黄的泪。你松开我的手,利落转身,不留痕迹,亦没有再回首。
我停留原地,兀自悲伤,轻声抽泣,全然不顾路人复杂的目光。又是一次别离,又是一次失去,人生带给我的伤痛,唯有离别最重,亦如未愈合的伤,一次又一次地被撕裂。怎奈,却无可治。脸上流的,早已分不请是雪水,还是泪水,身体颤抖着,全然消释不去内心的悲伤。
缠绵悱恻,世界静了。抑制内心的悲苦,举目凝望着惺忪绽放的梅花。黑黑的桠枝上,雪瓣稀疏点缀着,冰肌玉骨,从容依旧。几瓣红梅形成一朵,几朵梅花形成一簇,几簇血红形成一树。白茫茫的雪地里,这树梅花,很是别致。轻倚树干,信手折落一朵雪梅,用手为它抚去沾在花瓣上的雪,弄湿了指尖。忽想起,我将它折下,花儿不就这样与此树别离了么?
是呵,这次作别,即使满蕴凄凉,可待下一个雪季,它仍会盈盈绽放,失去树干的扶掖,它仍可以再创自己的辉煌。
哪怕有一天,花残枝竭,可落红有情,还可孕育下一季的绽放,不是么?且下一次,它应会开得更绚目,更耀眼。我惊了,亦悟了:梅可如此,我也可以将离别化为成长,哪怕会是遍体鳞伤,我也会无谓地走下去,绝不驻足。
人生似水岂无涯,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而所谓的生活,只不过是把往事成诗,用回忆下酒。其中微妙的小插曲,实是灵魂的洗涤,只为我们学会坚强,更好的成长。
那年,雪落得很憔悴。花开的芬芳,没过了枯黄……
《曲终人散》
曾经看过刘墉的一本书,书中写道:“有时我不得不劝自已,把情放淡一些,因为没有爱,也就无所谓伤心不伤心,离别的时候也就不会太难过。”
是的,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人不得不为自己柔软脆弱的心装上一层又一层恺甲,以一种尽可能冷静与客观的心情去面对离别,面对环境的变迁。没有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没有日久生情,也就无所谓分离两地。于是我总很悲伤地想起“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的,人互相间那种客套关系往往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说什么“交际艺术”,也是可笑。肤浅而泛泛的,每一句话都渗透着精明而有分寸的语气,是一种轻松啊!可是我不要,尽管我的真心曾经被人辜负,被人伤害,但对朋友,我不愿用“交际”来应付,来打发。那样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我不喜欢女孩子一副刚毅乐观的模样,当然太柔弱也让人受不了,这个社会要求我们要像男人一样的适应生存,适应残酷,但我的理想决不是做个所谓“女强人”,即使我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我也还是会保持一种女孩的天性。敏感的心灵……因为这世界并不需要再多一个有男孩性格与气魄的女孩,而需要再多一个真正的好女孩。所以我对学校不开设礼仪课而遗憾,也为自己到现在对坐、立、行的正确姿态一无所知而遗憾。
我深深感受到在这个机器大工业时代,我们就像一块块有棱有角的石头被学校打磨成社会需要的成品,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要学会服从与妥协,要足够果断,足够坚强。供方不得不为求方服务,我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只是作为被动的一分子感到有些无奈。
付出了真心,必将会面临许多痛苦,如果你对每一个人都真心,那就必须承受每一次离别的痛苦,被伤害的痛苦。生活让我们的交际圈变化得越来越频繁,有的人走进了我的心,有的人又走出去。但对每一次的离别,心里都同样的难过,但我宁可心痛,也不愿敷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