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高一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0:06:51
《论重点》
高一时,学妹拿着初中的数学书,让我勾画重点。记得她那学期将要学习的是“负数运算”,涉及到的知识框架十分严密,当时看看学妹的数学教材,实在不知道从何下手,只好说:其实都是重点,要好好学,这是打基础的阶段。
今天在看鈡叔河先生的《过去的大学》时,了解到过去的北京大学(大概还是京师大学堂的时候吧),就已经开始时兴勾画重点了。学生上课的时候看看杂书,期末了看看讲义,“幸运”的话,老师会给学生一个重点范围,学生是省力气了。但究竟学问长了多少,存乎疑问。
最近也在思考,为何北大在那个年代能够大师云集。我想与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有极大关系的。
做学问,有博雅之家,也有专攻一方之士。这是个人的风格,无关对错。更多情况是,针对一个“重点”,苦心经营数十载,更易获得成就。特别是针对文史科目,没有丰厚的积淀与钻研精神,是不可能获得深入的体悟的。当然,这里的“钻研”也是相对的,只要与宏旨相关,皆属钻研学问之列;甚至饭后的散步,也可以成为启发灵感的手段。
做学问,固然不能面面俱到,固然需要重点攻克。但这与“勾画重点”差异极大。做学问选择的重点,是主动思索,甚至皓首穷经,寻得的“真问题”。而学生时代勾画重点的做法,是在众多的“真问题”中,挑拣应试条目,而不是为了增长学养,这样做的后果是减损掉自身的积极性。
大数学家陈省身强调了“自动的能力”的重要性,即:人需要有自主性。
而过分地依赖于老师勾画重点,便将自身的学习精神抛弃掉了,将探索未知领域的执着劲头消解掉了。逐渐地,这些依赖于老师划重点的学生,将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当生活中没有人为之勾画重点的时候,将不知所措。
我们国家的学生,为何能够在少年时代领先于很多国家的学生?我认为,这不是学生的胜利,而是学生背后的“智囊团”——老师——的胜利,代价就是,少年少了许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导致诺贝尔科学奖鲜有光顾华人。即便聊聊的几个,也多是国外体制下,大展手脚的人士。同时,我国少年的“早慧”,往往是以牺牲兴趣为代价的。少年,应当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在绿茵场上奔跑,在夜深楼高处吟诗作赋。而真正又有多少人敢于突破社会的紧箍咒呢?
以上论及了学术上的“真重点”,与建构知识体系时偷工减料的“伪重点”的区别。
“重点”是需要需找的,而寻找重点的正当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寻找重点的目的。目的是否纯正,也是康德意义上“善”的标准。
《我知道的师洋》
师洋我是早就认识了,高一时,她是我女儿的同学兼好友,来我家玩过几次,是个很文静、不苟言笑的女孩子,然而一旦笑起来,一边一个笑膺很好看。从女儿嘴里得知她看过很多书,文章写得不错。我能看到韩寒的《三重门》,还是得益于女儿决心要改变自己写作中“理屈词穷”的境况,要多读几本书时,向师洋借来的。 到了高二,我担任了文科班的语文课,也就正式成了她的语义老师。百闻不如一见,初次读到师洋的作文,立刻感受到一股逼人的气息,那是文气!师洋同学驾驭语言的能力及写作技巧,右:同龄人中绝对是上乘的,读她的文章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不得不一次次在班上读她的作文,“奇文共欣赏”,以免我独占这一份美丽。 师洋的作文有如此厚的功底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冰冻三尺,非一旧之寒。
首先,她得益于阅读!她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阅读大量的作品,《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及中外民问故事无所不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大量阅读中外名著了!“逐渐地,冰心、老舍、鲁迅、托尔斯泰、歌德……的名字开始被我熟悉,他们的作品也使我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我发觉我已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徜徉在书海中的我感到犷莫大的满足……”还是在别的孩子只知道跳皮筋、跳房子的年龄,师洋就已经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几“在书海中感到r莫大的满足”,这是缘分呢,抑或是天分?也许是二者兼而有之。其次,她得益于笔耕不辍!我的案头放了三大本厚厚的“札记、周记本”,从初一到高三一周不落,不是摘抄的札记,就是写的随笔,这是师洋的。从中我看到r师洋的文笔从稚嫩到成熟,认识从浅显到深入,思维从简单到周密的全过程。我惊诧于她的毅力,我佩服她的认真。
正是这种坚强的毅力、不懈的认真,才使师洋走到了今天的成功。请看: 1.“我的名字是爸爸给起的,一听到这名字,就会使人想起中国共产党一名伟大的律师一一施洋。我很荣幸能够得到这个和伟人同样的名字,我一定要向我的同名人“施洋”律师学习,不屈不挠,不怕困难,永往直前。”(初一时的师洋多么天真、真诚!) 2.“前一段时问,我改名字的决心非常大,理由很简单,年级中竟然有3个叫shlyang的。在阶梯教室卜大课时,恰与五班的施阳分在一个班,老师只好用男施阳、女师洋来区分了。 “于是我便动员我身边的同学、朋友、家长为我换名字,但效果不好。也许姓“师”的不好起名字吧,失败、失恋、失去,甚至尸体这些敏感的名字都曾经被别人列入我的候选名字中。后来,我都甚至动过姓‘帅’的念头!(多么可爱的想法啊!)
“公元1999年9月22 },在去天安门合练的路_匕我结识f 另一个施助。当我告诉她,我曾经想改名字时,她说,其实这也没什么,要不是这个名字,我俩现在还不认识呢!……这时,我突然感觉到一种自豪:我有一个同名的朋友!这段历史将载入我的周记中,也将会烙在我俩的心灵中!这一天对我来说永生难忘。”—《缘,妙不可言》(初三时的师洋懂得了“友情”,而目她真诚地对待这一切。)[教师批语:如果你叫“师娘”的话,不是占尽了所有人的便宜吗?(开个玩笑)」(评:这位教师很幽默,也很有水平,有这样的好老师,师洋怎能不喜爱文学呢?) 3."《茶馆》演完了,耳畔还回响着常四爷、秦二爷和工利发的笑声。他们这笑是苦笑,是嘲笑,是惨笑,笑中有泪。他们是在用笑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强压住生活的艰辛!……
现在的生活好了,也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因为我们正是不断地从这 ‘笑并痛苦着’的生活中吸取教训,才换来今天‘笑并快乐着’的生活的。”—《笑并痛苦着》(高二时的师洋已经学会了思考分析事物的本质原因了,她成熟了。) 我记得师洋跟我说过,在上小学时她参加了一个作文辅导班。那里的王殿新老师是一个年届退休的老教师,是一个非常好,非常认真的老师。他训练她们40分钟必须写一篇作文,这就要求有生活的积累;师洋的班主任郝淑芹老师要求她们每周写3篇日记,而且要求她们每天都去观察生活,并眺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应该感谢这些老师,他们给师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师洋养成的一个良好的习惯。王老师、郝老师的认真,再加上师洋的认真,就使得她的写作功底越积越厚,以至于今日能厚积薄发。
上高中了,她来到了一六一中。这时她已是一只羽翼渐丰,等待在文学的天地里翱翔的雏鹰了。但高中的议论文写作,对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记叙文,尤其是散文怎样才能百尺竿头,再上一个台阶呢?师洋有些惶惑了。我告诉她,议论文说理要深人,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就要用所学过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学会有逻辑地分析问题,才能使读者同意你的观点,你的文章才算成功。写记叙文一定要有情趣,没有情趣就不能算好文章。写散文不能光并意 一些优美的词句,而要有哲理性,句子要有意蕴,能引人思考,给人以启迪。 师洋是勤奋的,她反复实践着,有时一篇文章要改两三遍,她进步了。请看: “罗莎一卢森堡的这篇《狱中书简》引起了我对生命的重新审视。作者以她那特有的女性的细腻地论释着她对生命的理解 —平静地去面对、承受前面的一切。……也许我们身边并不缺乏这样的人,陆幼青---一一个身患重病还坚持把自己的感受留给人间,笑对死亡的人,是我看完《狱中书简》后想到的第一个人,不也是同样的伟大吗? “生命如此宝贵,我们需要留心的事物太多了。那还等什么?
就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把我们的爱献给那些需要我们的人们。这样在我们临终的时候,才会无愧地说:‘我的生命有意义!”,-—《读<狱中书简)小感》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我们在面临困难、坎坷时,如果能够乐观地面对,去超越自己,也会感到生命的美好。美好是相对的,重要的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感悟生命—有感于5·7空难》 “很多人感叹韶华易逝,却不懂得去珍惜现在的生活,到头来只能自怨自艾;很多人懂得‘寸金难买寸光阴’,却仍旧每天混混沌沌地过口子,到头来当然只能是光阴透支;很多人都懂得 ‘生命诚可贵’,遇到困难挫折时却想要放弃它,到头来只能是落得个‘』濡夫’的下场。 “我们其实都明自,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 “自信的人最美丽,自信的人生命也最精彩。
自信也要把握好尺度,过分自信即为自大,自大是万万要不得的。自信使我们与别人的距离拉近,自大则是疏远我们与其他人的罪魁祸首! “如果把生命视为一场战争,我以为,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好的武器是自强、自信、和自立,最忌讳的战术则是自私和自大。而最后裁定这场战争孰赢孰输的就是我们生命的质量。 “生命有时很神秘,有很多未知因素,不管是输是赢,有所领悟就不徒劳,莫以成败论英雄,我心自有英雄气!”-一《莫以成败论英雄》。 不难看出,师洋的文学触角是敏锐的,看问题是尖锐的,分析问题是深刻的,思维是填密的,她成熟了。 师洋是勤奋的,她成功一r,这次高考的满分作文就是她勤奋的最好回报。
《难忘的60分》
高一时我的化学出奇的差。尽管初中时我这科的成绩一向不错,可是一年过后,"4',字开头的分数却频频出现在我的成绩册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讨厌化学题目的枯燥,讨厌计算过程的繁琐。尽管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补习化学,但丝毫没起作用—因为只花了时间,没有花心机。似乎从第一次没考好开始,我就对这门课产生了一种无名的厌恶,再也没有兴趣继续学下去。第一次不及格,我把它归咎为对高中课程的不适应,对小测验没有重视。于是,望女成凤的爸爸妈妈满怀希望地等着下次。可我却那样不争气,一次一次让他们失望。我不敢面对父母忧虑的眼光。对他们善意的提问,我也仅仅避让性地回答:“我实在不知道原因。”—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不喜欢化学,甚至可以说,我恨透了化学。我就这样在浑浑沌沌中过了一个学期。在领到第二张开了红灯的学期总结性成绩单时,我终于忍不住大哭了一场。我并不是有意这么做的。谁不想考出好成绩?谁不想出类拔萃?我其他的科目都不错,可是每次都因为化学不及格而影响总成绩。我想改进学习方法,可却总是力不从心:只要我一捧起化学书,大脑就开始不听使唤。我落泪,因为我的无能,更因为化学老师尖锐的声音:“某些拖班级后腿的同学,你们怎么一点上进心都没有?”老师也是恨铁不成钢,这样说也不是出于她的本意,我不能怪她啊!可是这些话却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我强压下自己对化学的厌恶感,逼着自己一本一本地做题,一点一滴地背。可出乎我的意料,结果竟然一如既往。我的信心被彻底击碎了,我开始害怕化学。又是一次小测验后,我坐在座位上一边忐忑不安地等着老师发我的卷子,一边提心吊胆地听老师喊名字,报分数,心里还琢磨着这次到底能得四十几分。
“黎青青,601”老师简洁地喊着。我愣住了,那一刻,我简直不知是悲还是喜。“黎青青,60!”老师重复了一遍,同桌也推了我一把,我这才如梦初醒,快步上前接过卷子。老师对我微笑了一下,低声说:“加把劲,你能行!”我含着泪微笑着回到座位。60分,我及格了!真的,我及格了!我笑了,泪水也止不住地滚落下来,喜悦充满了我整个心室。是,我能行!那一刻,我那早已粉碎零落的信心重新树立起来了,厌恶,害怕?不,它们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60分,对许多“尖子生”来说是难以启齿的分数,可对那时的我来说,却如同取得了一次大捷。y分万岁!”我跳了起来,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从那天起,我找回了初中的感觉,拼命地学,学懂为止。在最后半个学期里,我的化学水平开始突飞猛进,高一毕业时,我已经考到了80分以上。由于对语文科偏爱,高二时我报考了文科班,但我的化学成绩再也没有掉下来过,这都是因为那一次难忘的60分呀!阳光男孩BOOBO传奇初二,开学。一张崭新面孔出现在教室。瞧他,满脸“小痘痘”,戴着一顶黑乎乎的帽子,身后背着一个容量达“几千升”的书包,穿着一套红黑相间的球衣,竟然还是9号。笑得蛮灿烂,不,不是灿烂,是“皮笑肉不笑”地站在教室后面。我对旁边的人说:“看样子不是好东西。”倒霉的是,那个“老古董”班主任竟然……竟然把那件“东西”放到我后座!看着他正与周围的人联络感情,我对此不屑一顾。我以一个最酷的姿态端坐在他面前,大有一副“杀无赦”的表情。“哎哟,糟啦,忘记扫地了。”当我满头大汗从球场飞奔回教室时,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那么干净?课桌那么整齐?莫非……莫非有“田螺姑娘”?咦,是……是他,他扫完了整个教室?难以置信。因为在平时,我们初二(5)班绝不可能有人肯做出如此壮举。“好,兄弟,我服了你!”和他相处一段时间后,熟络起来,改变了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他叫BO。聊天中,知道了他原来是留级生,因为太热爱足球,被父亲逼着留了一级。BO说自己学习不好。第一次数学测验,我捧着那张刚过“生死线”的试卷时,教数学的“无坚”老师照例表扬考第一的学生。天,从他口里念出的竟是BO。我猛回头,一把抢过BO的试卷,鲜红的90。哇,这小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BO的理科很棒,我甘拜下风。
BO侃得最多的是足球。我对足球一窍不通,甚至想不明白,为什么22个男生围着一个球转,要球,就给他叹,何必抢。坐在BO前面,算不算“近水楼台先得月”?每节课间,他就拉住我,大侃特侃他的足球经,说中国足球为何冲不出亚洲,范志毅如何,罗纳尔多又怎样。看他讲得唾沫横飞,还时不时紧握拳头,大有一副“中国足球要靠他”的表情。他要培养我成为一个“准球迷”,整天灌输一些足球经,之后有点恨铁不成钢地拍拍我那—据他说是含铁99%的脑袋。好啦,讲讲BO在球场上的威风事。别看这小子平时吹自己有多棒,嘿,还真有两下子。BO司职中门,那个“等到花儿也谢了”的位置。他可以完完全全为了一个球而奋不顾身—不,应该是置生死于度外地扑过去,不论他脚下是石地、草地还是沙地,全当成是“席梦思”。BO常常是一拐一拐走回教室。他向我炫耀脚上那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略带骄傲地说:“喂,瞧,这是我奉献给足球的。”有一次,BO守门时被别人踢中头部,昏迷了三天三夜,还是钟情于守门。BO崇拜区楚良,说要做区楚良第二。我问BO为什么选择这个位置,BO说,因为这是最后一关。一个学期过去了。开学,BO来向我们道别。他又要转学了。他拍着我的肩,故作深沉地说:“保重啦!或许我们后会无期。了!”我使劲点点头从此,就真的再也没见过BO了。BO是个SunnyBoy。“BO。一路走好!”
《爱戴的老师》
我很喜欢我们高一时的英语老师—王岚老师。王老师她高高的个儿,很匀称,也很苗条;一头披肩长发,很洒脱;一副银色镜框的眼镜把那双不是很大的眼睛修饰得蛮好看;略施淡妆,显得十分精神;衣着方面嘛,都是很轻便的。总而言之,不论什么时候都令人觉得清爽、富有朝气和活力。我喜欢她,决不仅仅因为她的这些好,更是因为她总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
无论什么时候,上王老师的课都可以感受到青春的韵律。踏着预备铃,王老师走上讲台,在黑板偏右的位置上写出“历史上的今天”所发生的重大事件(or course in English)—她的字写得很整齐,是那种自然表现出来的规整;每到这时,我们就条件反射地准备好教科书,拿出笔记,边抄“今天”的事件边留意不认识的生词。我们并不需要急着去翻字典,因为老师一会儿就会用简单、准确、明了的词为我们解释生词,解释句子。正式上课前,老师还会介绍一个俗语或是典故给我们。这些都是课前的序曲,为的是丰富我们的知识。打上课铃了,已经进人“状态”的我们随着一声“Good morning, teacher!”不觉便有了一些兴奋,期待着老师开启金口。进人正课,我们随着老师的思路学习领悟课文,汲取课文中的知识。接着我们学习语言点和知识点,王老师的语速并不快,很平和,却神奇地将我们带人英语的语境,使我们不知不觉地用英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问题,去体会英语语言的气息;我们随时把老师在黑板的圈圈点点记录到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老师不时地提问我们,让我们来推测某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说来也怪,那些我们并不怎么知道的不同含义的词却总可以被我们推测个八九不离十,这也许就是语言的魅力吧!“铃—”下课铃声打断了我们的“好梦”。有什么样的课堂比这样的课堂更神奇,有什么样的老师可以使我们达到比这更好的状态?
王老师的课令我留恋。
王老师对我们很严厉,记得有几次,我们(一部分)没完成她要讲的卷纸,王老师让我们站着听她的“询问”。事后想想,我们真的太愚蠢了—卷纸上的考点老师上课时讲得一清二楚,做起来应该没什么障碍,况且老师讲卷纸又那么透彻,使人醒悟,我们真的是不应该。
王老师什么都好,只有一点不太好,就是总不见她对我们笑。以至于我们不敢单独向她提问题。一次,我碰巧有几道语法题不性,憋得直难受,就去找老师。一推门,看见有六七个外班同学正围着她,我心一横:不管怎么样,今天非问不可。王老师抬头看见我走进来,冲我微微一笑说:“李婷,先等一会儿啊。”语调仍是那么柔和,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微笑着的王老师竟是这么亲切,这么真诚!
我的好老师,我喜欢您教给我们的一切!与您朝夕共处的日子是有限的,但您教给我们的知识将化作精神动力,时时刻刻伴随我们,我们将带着它去挑战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