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定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12:34
《多一盎司定律人生哲理故事》
多一盎司定律人生哲理故事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重量单位,一盎司相当于1/16磅,在这里以一盎司表示一点微不足道的重量。
所谓“多一盎司定律”,意即只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点就会获得超常的成果。坦普尔顿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有天壤之别。
我国著名企业海尔的产品合格率之所以能达到100%,其秘诀就是运用了“多一盎司定律”。
由于电冰箱对当时的消费者来说是家庭中的大件,许多家庭买来之后,都放在房间的显要位置。基于此,海尔对冰箱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主要的七项指标实测值均优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为满足当时用户对高档家电的特殊需求,海尔对外观、噪音等的要求特别严格。如冰箱外观,国家标准要求是1。5米以内看不出划痕,而海尔的要求则是0。5米以内不得看出划痕;噪音国家规定为52分贝,海尔的内控标准为50分贝,加强了自身的“修炼”。
其实,在工作中,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加一盎司”。多加一盎司,工作可能就大不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只能算是称职的'员工。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尤其是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这样的工作标准:对自己的要求要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表面看来,对自己的要求要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是如此简单,但真正做到者却为何寥寥无几?能做到“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的前提是能想到,因为想得到才会主动去做,并且必须比那些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多努一把力。
“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在所有的工作中都会产生好的效果。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就会取得非凡成绩,同时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其实并不难,我们已经付出了99%的努力,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再多增加“一点”又有什么困难呢?但是,我们往往缺少的却是“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所需要的那一点点责任、一点点决心、一点点敬业的态度和自动自发的精神。
“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秘密。在工作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增加的那“一点”。大到对工作、公司的态度,小到你正在完成的工作,甚至是接听一个电话、整理一份报表,只要能“多加一点”,把它们做得更完美,你将会有数倍的回报。
“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运用这一原则,在工作中你将受益匪浅。
【多一盎司定律人生哲理故事】
《《吸引力法则》读后感800字》
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
什么是吸引力法则?一种精神力量还是一种魔法?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在心里怎么想,他就会是什么样。每个人最终都会为他的情绪负责,如果他充满希望,未来也是充满希望;如果他怨天尤人,那么他就会寸步难行。有时候我们要给自己画一个甜美的饼,然后我们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具有目标意识的人经常吸引目标的实现,而没有目标意识的人总是脚踩西瓜皮,滑到那是那。当你知道什么是你最想要的目标的时候,你必须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想要的目标上,并且努力去做,这样你就会实现你的目标。如果我们在奋斗前弄懂吸引力法则,那么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这本书对于现在这个社会里的年轻人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适用于所有那些想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想法有多坚定,力量就有多大,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事情都会想着好的方面发展,也就意味着梦想可以实现,即使过程多艰辛,如果你有梦想,你就会一直有动力,吸引力会给你一心想要的东西。有我对自己既充满信心又充满担忧,会对自己说:“每次不停付出,但不会每次都成功,这一次招投标会不会又失败?”这些担忧伴我进入攻关过程,但是在营销开始后我又完全忘了这些担忧,抱着死马当活马的想法,反而完全沉浸在攻关的氛围中。撒的网越多,努力的程度越大,成功的概率越大,于是总有中标的喜悦。联想到吸引力法则,我认为是我最终战胜了那些消极的思想才获得了收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磁石,我们生命中的财富、成功、幸福、健康都是我们吸引而来的。同样,一个人之所以失败、贫穷,也是因为他内心吸引的结果。”
看了《吸引力法则》,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那些失败者总是行走在黑暗和不确定之中,我不要做一个失败者,所以我想朝着可能成功的方向努力,想办法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样我就走在了确定之中。用内心的坚定去实现未来的目标,用内在的富足去吸引外在的财富。在《吸引力法则》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神奇而有效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获得成功。我想感谢本书的作者和推荐这本书给我的人,这本书对我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探索这本书里的奥秘。
《追寻巨人的脚步——走进万有引力定律500字》
“嘀哒、嘀哒、嘀哒……”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滴又一滴,为什么雨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而不是在半空中往天上飞,或悬挂在空中,而是笔直的朝下落?
我带着满怀的好奇心,兴致勃勃的冲下楼。
我组成了一个四人小组,我们苦思冥想许久,终于有了一套满意的‘作战方案’,我在纸上飞快地记录下我的想法,做好实验计划,准备好材料(石头、纸、粉笔、),我便开始实验。
实验一:我先是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把一块石头轻轻的扔向地面,石头便照直落在地面上,我又把石头向上扔,石头就会先向上运动然后又向下落在地面上。
实验二:我又找来一张纸,从静止时扔向地面,可能是受到风的因素,纸在空中打了几个弯后,又重新落在地面。把纸向上扔,纸向上飘了一下,就向下落,且在空中转弯的圈数明显比之前增加,但也回到了地面。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不论是像石头那样较重的物,还是像纸那样较轻的物体,在空中可能会受到外界的种种因素干扰,但它们最终都回到了地面。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去询问了哥哥,他告诉我,这其实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力,各个物体间吸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对。而且,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无时无刻不受着引力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每时每刻每处都存在。
原来如此,看来科学的世界真如浩瀚的海洋!正如牛顿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捡到一块美丽的石子。至于真理的大海,我们还未发现呢。
《生活中的运算定律》
病号作文
生活中的运算定律
我学过好几个运算定律,其中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乘法的分配律。
有一天,妈妈和我去文具店买文具,妈妈给我买了四支八元的钢笔,四只两元的铅笔和一个二十元的计算器。我听见妈妈算钱的时候,是把4支钢笔花了多少钱先算出来,再把铅笔花了多少钱算出来,最后,钢笔总价钱加上铅笔总价钱,再加上计数器的价钱。我说:“妈妈,您这样算太麻烦了”,8+2是个整十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字“4”,所以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最后,加上计算器的价格,列式为(8+2)×4+20=60元。
服务员听了,直夸我聪明。
从文具店出来,我们又去超市买东西,妈妈买了八包五元的调料,八斤三元的土豆和两元钱的豆芽,算花了多少钱的时候,妈妈还是按照她之前的那样算法。我说:“妈妈,您又忘了用分配律了,这样算的,肯定慢。应该这样算的:(5+3+2)×8=80元”。我沾沾自喜地对妈妈说,妈妈直夸我小机灵鬼。
回到家,弟弟让我教他一道求周长的题,我把公式告诉了弟弟,弟弟高兴地去写作业了。突然,我脑海里灵光一闪,我又想到刚才那道题,求周长有很多方法。它们之间是否有运算规律呢?
让我想想……
别说,还真有!比如:(长十宽)×2就等于长×2+宽×2。这不就是乘法分配律吗?
本以为只会在计算里出现的运算定律,却在生活中出现很多。所以,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
能看到吗?
健康作文
生活中的运算定律
河南鹤壁牟山小学四(2)班 直利伟
我学过好几个运算定律,其中让我觉得最神奇的是乘法的分配律。
有一天,妈妈和我去文具店买文具。妈妈给我买了四只八元的钢笔,四只两元的铅笔和一个二十元的计算器。服务员一边微笑着接过文具,一边熟练的按起了起算器:4X8=32,4X2=……
“一共是60元!”我脱口而出。“你别捣乱!”妈妈训斥我。“我没有,我用的是……”我正准备跟妈妈争辩,服务员说话了:“真的是60元!小朋友你怎么做到的?怎么比计算器还快?”服务员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不可思议地望着我问。我自信地一笑:“8+2是个整十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字‘4’,所以可以用(8+2)X4=40,再加20,就是60元啦,这叫乘法分配律!”
“哇,小朋友你太厉害了!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数学家!”服务员忍不住对我伸了个大拇指,又冲妈妈说:“您儿子真了不起!”
“哼,怎么样?”我骄傲地瞟了妈妈一眼。“真的假的?”妈妈嘟囔着,半信半疑的又带我来到了超市。
到超市以后,妈妈买了八包五元的调料,八斤三元的土豆和两元钱的豆芽,过称以后,妈妈提着大包小包的商品,边走边开始念叨:“五八四十,三八二十四……”我一听,她还是按照之前那样的算法,忍不住打断她:“妈妈,您这样算太慢了!”妈妈停下脚步,不再像往常那样直接说我捣乱,将信将疑地盯着我:“那你倒是说说怎么算快!”我轻轻一仰头,认真说道:“您又忘了用乘法分配律了,应该这样算,这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字‘8’,所以(5+3+2)×8=80元”。。妈妈还是不太相信,又自己嘀咕了一阵子,才认可了我的答案。“怎么样?对吧!”我沾沾自喜地望着妈妈。“行,你既然这么厉害,马上期中考试了,有本事数学考个一百分回来看看!”
得!妈妈在这儿等着我呢,我还是少说话为妙,赶紧回家吧!
回到家,弟弟让我教他一道求周长的题,我把公式告诉了弟弟,弟弟高兴地去写作业了。突然,我脑海里灵光一闪,我又想到刚才那道题,求周长有很多方法。它们之间是否有运算规律呢?
让我想想……
别说,还真有!比如:(长十宽)×2就等于长×2+宽×2。这不就是乘法分配律吗?
本以为只会在数学计算里出现的运算定律,却在生活中出现很多。所以,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敢问路在何方》
美国拿破仑。希尔博士的十七条成功定律中有一条是说:“多走些路。”在人生漫漫征途上,怎样去“多走些路”是我们的探求所在,而最终去印证它的是脚下匆匆步履。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不容我们多么留心,多么刻意,唯有不停的步伐,心中永恒的信念不变。
有人说,婴儿呱呱坠地时那撕心裂肺般的啼哭声是在哭述他不愿来人世间受苦。我看这是消极悲观者的言辞,何不直截了当地坦白你不愿来人世间走路。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面有两条路让你选择:一条路是畅通无阻,平坦无厅奇的康庄大道;而另一条则是九曲回肠,崎岖坎坷有着无数未知危险的弯弯山路。一时间,你会做出怎样的心灵的选择?或许你不想生命过于平庸,不想走众人梦寐以求的捷径,富有冒险精神的你最终踏上了满布荆棘,遍地砂石瓦砾的山路。你对人生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不管未来如何,风云如何变幻,唯有执着的信念在支撑着你毅然决然的心,于是脚下步伐匆匆向前,一去分不回。
在这条缥缈的山路上,你并不孤单,并不寂寞。清晨你有启明星指路,旭日东升的第一束阳光会在第一时间到来,抚慰你疲惫不堪的心灵;山泉清澈淙淙,为你洗去一身的尘土和灰垢,带给你无比的清爽和飘逸,令你重新精神抖擞:树叶上,嫩草茎间,流莹的露珠晶莹剔透如璀璨的钻石,你不禁深感庆幸,如获至宝。面对满地的烂漫山花,扑鼻的馨香,你无悔当初的选择,无悔路途险恶所带来的诸多磨难。你认为这是人生旅途上最好的磨炼,最有意义的成长回忆。它铸就了你坚强不屈的性格,永不言败的人格风范。你权当这是一种切身的经验,远比那所谓的一帆风顺来得充实,有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上风餐露宿,日月为伴,行程千万里。待到登上顶峰那一刻,你沸腾了。一声满怀豪气的呐喊冲入云宵,回荡天际:“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成功的你坐在巨石上,细细品味一路的辛酸苦楚,抬头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你没有沉湎于胜利的狂热,只淡淡挥一挥衣袖,抖落尘杂。背起行囊,继续行路。
人生漫漫征途上,成功的道路无论是平坦大道,还是九曲弯路,唯一去印证的是脚下步履匆匆……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是物体(质点)间由于它们的引力质量而引起的相互吸引力所遵循的规律。
离心力概念—向心力概念—引力平方反比思想—离心力定律—向心力(定律)—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万有引力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万有引力定律.
伽利略在1632年实际上已经提出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初步想法。布里阿德在1645年提出了引力平方比关系的思想.牛顿在1665—1666年的手稿中,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离心力定律,但向心力这个词可能首先出现在《论运动》的第一个手稿中。一般人认为离心力定律是惠更斯在1673年发表的《摆钟》一书中提出来的。根据1684年8月-10月间牛顿写的《论回转物体的运动》一文手稿中,牛顿很可能在这个手稿中很可能第一次提出向心力及其定义。定义:我把将一个物体推或拉向可看作一(力)中心的任一点的力称作向心力·从离心力概念向向心力概念的转变,是发现引力平方反比定律的重要步骤.
万有引力与相作用的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是发现引力平方反比定律过渡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必要阶段.·牛顿从1665年至1685年,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眼中离心力—向心力—重力—万有引力概念的演化顺序,终于提出“万有引力”这个概念和词汇。·牛顿在《原理》第三卷中写道:最后,如果由实验和天文学观测,普遍显示出地球周围的一切天体被地球重力所吸引,并且其重力与它们各自含有的物质之量成比例,则月球同样按照物质之量被地球重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它显示出,我们的海洋被月球重力所吸引;并且一切行星相互被重力所吸引,彗星同样被太阳的重力所吸引。由于这个规则,我们必须普遍承认,一切物体,不论是什么,都被赋与了相互的引力(gravitation)的原理。因为根据这个表象所得出的一切物体的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ation)的论证……".
牛顿在1665—1666年间只用离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因而只能证明圆轨道上的而不是椭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在1679年,他知道运用开普勒第二定律,但是在证明方法上没有突破,仍停留在1665—1666年的水平。只是到了1684年1月,哈雷、雷恩、胡可和牛顿都能够证明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都已经知道椭圆轨道上遵守引力平方反比关系,但是最后可能只有牛顿才根据开普勒三个定律、从离心力定律演化出的向心力定律和数学上的极限概念或微积分概念,才用几何法证明了这个难题。
《牛顿发明了什么》
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建立牛顿力学。2.发现万有引力定律。3.建立行星定律理论的基础。4.致力于三菱镜色散之研究并发明反射式望远镜。5.发现数学的二项式定理及微积分法等。6.近代原子理论的起源
《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要点:(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D? D惯性;(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ma。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要点:(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的,可以用分量式表示,Fx=max,
Fy=may,Fz=maz;(4)牛顿第二定律F=m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D?D牛顿(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要点:(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
《牛顿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
内容
表述一: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Fnet=0),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的性质,因此我们称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所以此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表述二:当质点距离其他质点足够远时,这个质点就作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
质量越大,克服惯性做功越大;质量越小,克服惯性做功越小。
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定律
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F合=ma(单位:N(牛)或者千克米每二次方秒)N=(kg×m)/(s×s)
牛顿发表的原始公式:F=mv/t(见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动量为p的物体,在合外力为F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以t为自变量,p为因变量的函数的导数,就是该点所受的合外力。
即:F=dp/dt=d(mv)/dt (d不是 delta(△),而是微分的意思。但是在中学学习的一般问题中,两者可以不做区别)
而当物体低速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时,物体的质量为不依赖于速度的常量,所以有
F=m(dv/dt)=ma
这也叫动量定理。在相对论中F=ma是不成立的,因为质量随速度改变,而F=d(mv)/dt依然使用。
由实验可得在加速度一定的情况下F与m成正比,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F与a成正比
(只有当F以N,m以kg,a以m/s
2为单位时,F合=ma成立)
几点说明:
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负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3)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体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列方程。
(4)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质点的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
该定律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而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也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上述定律主要是从天文观察中,间接推导而来,是抽象概括的结论,不能单纯按字面定义而用实验直接验证。和实际情况较接近的说法是:任何物体在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都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惯性实质是物体相对于平动运动的惯性,其大小即为惯性质量。物体相对于转动也有惯性,但它跟第一定律所说的惯性不是一回事,它的大小为转动惯量。惯性质量和转动惯量都用来表示惯性,但它们是不同的物理量,中学物理不出现转动惯量的名词,可不必提两者的区别。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究竟是静止还是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除了和参考系有关外,还要看初始时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两个问题:⑴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并不是需要力来维持,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时,才需要力的作用。
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使受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⑵它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在不受力的条件下,由物体本身的特性来决定的。物体所固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物体不受力时所作的匀速直线运动也叫惯性运动。牛顿在第一定律中没有说明静止或运动状态是相对于什么参照系说的,然而,按牛顿的本意,这里所指的运动是在绝对时间过程中的相对于绝对空间的某一绝对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成立于这样的参照系。通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照系成为惯性参照系,因此这一定律在实际上定义了惯性参照系这一重要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是作为牛顿力学体系一条规律,它具有特殊意义,是三大定律中不可缺少的独立定律。不能将第一定律看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注意: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而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