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艺术创作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4 11:41:54
《如何培养孩子有创造力》
本活动让幼儿通过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掌握图案的特点与规律,从中有所发现。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感受各种材料制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幼儿的创作欲望和创作能力。
二方连续纹样,它的特点是纹样的连续性,一个单元纹样反复排列连续而成。花边的用途很广,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图案形式。本活动让幼儿通过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掌握图案的特点与规律,从中有所发现。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感受各种材料制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幼儿的创作欲望和创作能力。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此来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与感受,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使幼儿逐步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在整个教学中,我运用了尝试探究法进行教学,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索、思考、实践,幼儿积极思维,最终学会知识,解决问题。
我通过创设情节,用故事贯穿着整个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尝试、欣赏、观看示范,大胆想象,设计并剪出了许多具有创意、图案新颖的二方连续纹样。
本活动重点在于幼儿如何制作出漂亮的二方连续,所以,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对幼儿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至关重要,我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本着重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按照他们自己的创作思路加以适当的辅导为原则,切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在幼儿的作品中。当幼儿提出“老师,我不知道要剪什么?”“老师你能帮我画吗?”的问题时,我常常说:“认真再想想,你能行的,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做的,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把它做的更好。”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自主性学习,同时也留给他们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能设计出自己喜爱而且新颖实用的二方连续纹样来。
二方连续是属于设计艺术领域的内容,这一艺术形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课堂向生活的延伸,更能拓宽幼儿的艺术视眼,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逐步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关于艺术创作》
从认识事物这一点来说,一个人不能认识某一具体事均全部,或者说,对象不能全部进入人的认识之中,人不有尧全把握、反映、描绘对象的全体,在描绘某一具体事衡画时,永远只能接近于这事物的本身,假如我们能轻易书地把握认识的对象的全部内容,那我们就可以穷极真遥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正因为这样,工人哲学家约。狄慈考于会说:“图画不包括对象的全部,画家落后于他的模牛儿……图画怎么能够和它的模特儿‘一致’呢?只是近似地一致。”这就说明,在创造艺术形象的时候,不是只靠一个一定的人,一往往要把平时所认识的事物都凑合上去,编成一个故事,捏成一个人物,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对象的全部,任你怎么描绘‘也不可能把它描全写尽,不能和它一致,而你还不添进任何,点别的东西,却又企图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来,我看是办不到的。
在通常情况下,生活的原型,或者说是模特儿,在创作中往往只是引起作者想象、构思的一个基础,甚至只是一个胚胎,还要经过作者在头脑里培养才能成“形”,才能鲜明、活动,如同一顺谷粒,需要泥土、水分、阳光,认真培植,才能成苗,长出谷稚。原型,必须附上作者平时的生活积累,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形象,而这个艺术形象,跟原型相比较,已经有很大的差别,或者只留下某些影迹,’甚至连影澎都被后米人、物所掩盖。所以,认真地,创作并不是照事临幕,不是一般的写生画,所谓忠实于原型,不加一笔,不添一划,并不是现实主义创作的要求,它需要概括、一构联想,把同”类型或近似的犷些人的特点、行为、命运,集中在丫个人物的身乌使它更丰满、生动和真寒。这里,堆想和虚构要的:高尔基就说,“投有虚构,就不可能有艺术性.二 为了塑造好人物,;使作品反睐的卑活、比实啄的更可衡:勇完整和食理,不单不是不加不娜相反,必须按照人物性梅帅需要,吮定去掉不适会于这人物的东西,添进这人物需要的成分。
我们不是说“真《三国》”吗?顾名思义,它是真有其人其事的,可就在这个“真《三国》”的里头,就有过不少加减的材料。比如鞭打督邮一事,本来是刘备的行为,按忠实于原型这一要求,就应该放回刘备身上,但作者会不会认为这会降低了刘备的身分?我以为这是次要的,恐怕这还是为了塑造典型的需要,认为这是偶然性的行为,未必合适于表现这蜀汉的开国主的本质,放在张飞身上倒是非常合适的,于是就作了这样的转移,现在我们读来,不是很生动,很真实吗?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的真实比起生活的真实更为真实可信一些。现实主义的创作,并不等于纯客观地描幕生活的原样。合乎情理的改造,绝不排斥真实性,恰恰是更好地强调了它。自然主义地记述事件,并不是艺术创作。
《读短篇小说》
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然而,光有生活只是提供了创作的素材,还不能成为一篇完美的艺术作品。要完成一篇精美的艺术作品,还须经过作家的思想熔妒的冶炼以及借鉴前人的艺术成果才成。这里所说的艺术成果,指的是一切艺术作品以及它们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等等。自然,借鉴不是模仿,更不是复制,借鉴的目的是创新。借鉴可有两重意义:一是学习别人的术技巧,使之为己用,二是读别人的作品,由于它们的题材、意境的触发,或者为其独特的气氛所感染,引起遐想联翩和强烈的创作冲动。因此有和没有这个借鉴,那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作家集中、提炼了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汲取它们各具的艺术特色、艺术手法和一切有用的养分,或者加以改造,有所取舍,或者经过点化,融会贯通,或者反用其意,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来。可以说,从广义来看,任何一篇作品的产生,包括从生活中摄取的材料,都是借鉴、创新的结果。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借鉴而创新,鲁迅从生活中“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也是借鉴而创新。因此,注意观察一些文艺作品从借鉴到创新的过程,研究其中对主题的提炼,情节的安排与取舍,以至艺术上的优劣、得失,对于我们文艺创作者来说,不是没有稗的。
《我应该怎么办》是一九七九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情节,与五十年代出版的苏联长篇小说《收获》大致相同。《收获》反映的是,法西斯侵略战争给苏联一个家庭造成的不幸事故:妻子以为丈夫在战争中栖牲了,招来了另一个丈夫,战争结束后,前夫突然回来,三面相对,一时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场面。后来由于前夫见到后夫额角上的伤疤,才将一股怒火压了下去,没有动武。这时他才清醒地意识到,他和对方都是战争的受害者,造成这个不幸事故的不是对方,而是德国法西斯匪徒。这场纠葛终以后夫退出这个家庭而结束,但这对夫妇爱情的伤痕,一直延续到他俩以后在共同建设农庄的事业中,才逐渐消除。《我应该怎么办》却以同样的故事情节反映十年浩劫中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妻子得知丈夫被“四人帮”害死,又嫁了别人,并生下了孩子。粉碎“四人帮,后,前夫从牢狱中出来,找到他的妻儿,因前后夫都有孩子留下来,遂造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这两篇情节大致相近的作品,也许是偶合,也许是后者受到前者的启发,不管怎么样,看了《我应该怎么办》后,都不会使人有重复或雷同之感。从借鉴、创新的角度看,它也是有创新,能给人以启发的。《收获》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残酷破坏,而是侧重写了人们战后如何满怀信心地去建设自己的家园,并且在建设家园中同时把战争造成的爱情创伤治好。《我应该怎么办》则把《收获》中没有直接写出来的东西“战争的残酷破坏”加以改造,变成“四人帮”的凶残破坏,并通过血淋淋的事实描绘,形象地揭露了这帮暴徒的滔天罪行,结尾时,不是以后夫离开而告终,而是造成难以解决的矛盾(前后夫都有孩子,真不知应该怎么办?)。这无异把“四人帮”的罪证摆到审判台前,成为对他们有力的控诉。这个结局是意味深长的,它显示出十年浩劫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成堆,千万宗冤假错案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