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老夫子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2:04:42
《《老夫子》观后感作文》
《老夫子》观后感作文
今天,我和姐姐一起去看《老夫子》的`电影,电影观后感---张馨月。里面的主人公有老夫子、大番薯还有一只小老虎。它们和东海龙王、南海龙王一起劝说北海龙王让它不要给火爆王做坏事,可是北海龙王不听。
于是它们一起去打火爆王,火爆王被守护海洋的小老虎打死了。最后北海龙王被罚去扫卫生了。这就是干坏事的后果。看完这部电影我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们人类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要多多做好事,观后感《电影观后感---张馨月》。人类的生活才能美好,世界才能和谐。
【《老夫子》观后感作文】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老夫子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处世为人方面,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就如现在把和而不同用在人文、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上,也是恰到好处的。
“和”是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和而创新;“不同”则是相异互补。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正好用来解释三者的关系,人文、科学与生活三者之间既有着相同互通、共生互动的关系,又有着相异互补的区别。
想起电影《阿凡达》的结局不禁思考:为什么拥有了高科技的地球人最终却败给了原始的土著纳威人?其实思考后会得出这样一个道理:社会、人类要想和谐健康发展,既离不开科技的发达,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提升,而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就像材料所给的那个故事一样,如果没有瘟疫,也不会有人想去研究微生物,而有了瘟疫却没有显微镜的发明,那么单靠人文精神的力量是拯救不了那些瘟疫中奄奄一息的人们的。所以三者有了联系就要发挥各自的不同,在不同中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好的效果。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有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一个白发苍苍的学者思考片刻后回答道: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记者不解的问。“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表示歉意等等。”学者这样回答了记者。正是这一番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一位为世界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影响他的东西不是哪个实验室,而是幼儿园,是幼儿园里渗透给他的一种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来自于生活同时也作用于生活。所以说这种来自于生活的人文精神需要科学的力量做奠基,这正是它们三者相同互通的地方。
我们离不开人文情怀,也离不开科学探索。南丁格尔的事迹众人皆知:她开护士学校,并带领护士将战场的死亡率由42%降低到2%!没有心系国家,心忧百姓的人文情怀,她就不会做出这般举措。取而代之,她会尽情享受父亲提供的优厚的物质生活,终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幸福”中。没有科学探索,她不可能把救死扶伤做到极致。空有一腔爱国心,却没有任何的实际工作,只是站在战场上大喊“我要降低死亡率!”有何作用?因此,我们说,我们呼唤人文情怀,也追求科学探索。
玛丽修女的质问让大家感悟人文情怀,施图林格的回复让大家警卫科学探索。人文情怀饱含对自身的关切、对他人的关怀,对世界的关注;科学探索富有对物质本真的探究,对未知事物的探秘,对理想假说的探求。我想,对于个人至于全人类的幸福生活而言,总离不开悲天悯人、关注当下的人文情怀,更离不开务实求新、开拓进取的科学探索。
现如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张,运算速度已可高达每秒万亿次以上,计算机应用的触角几乎深入到各领域,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然而网上的黑客、病毒却肆意横行。这种科学的进步正需要合理的人文精神做导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和健康。有了正确的人文精神做导向后,要想让科学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很显然,这一切又回归到了生活中。人文、科学和生活这三者正是从“和而不同”的基点出发,在相同互通中进行相异互补。
从这些事例延伸的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我们可以试着理解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呢?其实理解了人文、科学和生活三者“和而不同”的联系后就有了答案。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民族传统和人文文化,那么它在精神上是空虚的,不论这个国家在科学上多么进步在科技上多么发达,它的战斗力终归是空心的;如果一个国家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后盾,那么它早晚还是会受人奴役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人文精神,我们也需要科学技术,他们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共同作用于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繁荣,国家才能更加昌盛。
人文、科学和生活三者相同互通、相异互补,我们要在“和而不同”思想的引导下,正确认识这三者的关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为人文创建载体,人文为科学充实意义,二者分饰两角,共同构建起幸福生活的大厦。科学探索使人更好地把握外在世界,提供物质准备,人文情怀使人更好地把握内在宇宙,带来精神满足。科学与人文,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使得人类的身心趋于完善,从而获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致孔夫子》
留给了敬爱的孔老夫子:
您好,很抱歉,在这个时间冒昧的打扰到您,打破了您上千年以来平静的生活,难免有些唐突。还请你见谅
孔夫子,您生于春秋时期,乃是鲁国人。但不幸的是,此时的鲁国正处于战乱时期,战火连天、狼烟四起的事情时有发生;民不聊生、尔虞我诈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当时,鲁国以不再是一个富庶之地,而是一个魔鬼般的人间炼狱。
当时,鲁国的大臣们都主张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不理百姓的痛苦。所有人都苦不堪言。您不忍心见到大街上有太多的乞丐,太多失去亲人孤苦无依的痛苦呻吟的场面,主动提出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各国的战争。
可是,却没有一个人采纳您的意见。于是,您便到各国去游历。向各国的君主进谏,提倡和平,希望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却没有一个人体会到了您的用心良苦。
于是,您提出了儒家学说。可即使如此,还是没有人中用您,不过,那并没有关系,虽然您没有被委以重任,但您的儒家学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您拥有了三千弟子,还包括七十二个最杰出的弟子。但您并不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您的弟子遭受了怎样的伤害。在秦朝的时候,秦国的第二位皇帝秦二世,他听信了宦官赵高的谗言,进行了历史上为之轰动的一次大事件。您永远也想不到这个事件的名字就叫做“焚书坑儒”.可想而知,秦二世对儒家弟子进行了怎样惨无人道的伤害。是儒家弟子遭受到了多大的打击。
但是孔老夫子您请放心,二世的“焚书坑儒”不仅没有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激起了您剩余弟子那视死如归的斗志。坚决与敌人斗争到底,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认输。所以,他们并没有辜负您的期望,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儒家弟子。虽然,他们被坑害了,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会永远存在。就如同您一样。虽然您不在这世界上了,但您的精神满天下。您至今还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孔老夫子,您的一生都在为人们着想,即使是失去了生命,也人们向之不尽的财富。那就是您的儒家学说。
孔老夫子,人们尊敬您,因为您是长辈;人们拥护您,因为您为全天下人着想,人们爱戴您,因为您值得我们爱戴。孔夫老子,您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唯一的,一个只为人们着想的人。
再次说声对不起,孔夫子,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只是希望交流一下,您当初那轰动世界的学说,并不是想打扰您平静的生活,还望您见谅!
《庭院荷花池》
明末清初有个李渔老夫子,十分喜爱种芙蕖,并虔心撰写《芙蕖》一文,赞美不绝。世上的事无独有偶,我村现今也有一位与李老夫子兴趣相投的李达老人。他们同属李姓,可否是后辈继承前人的“事业”,谁也无从考究。
李达老人虽已年逾六旬,但身体颇为健康,且性格豪爽,把个庭院拾掇得整齐干净,别具一格。院中央,花墙围绕的小池塘,方方正正。每逢夏秋两季,池中荷叶田田,院内荷花飘香,鲤鱼跃出水面,令人心情舒畅。饭后茶余,李老总是踱着步子,欣赏荷花游鱼,怡然自得。有时诗兴大发,便顺口吟出“祖上”佳作:“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其无穷逸致矣”!
说起李老当年修建庭院池塘,也曾招来过许多非议。那是他刚刚告老还乡时,出钱请人修池塘,村里几位“智史”纷纷议论。有的说:“还是留着你那几个养老金买烟抽吧!咱从没听说过在家里挖湾的。”有的说:“那可真是三九天开桃花——稀奇古怪了”而李达听后,毫不介意,仍然按自己的主意办。他深信,人们迟早会看到开挖池塘的好处。就这样,他请来老师傅,并亲自率领子孙打下手,奋战了二十多天,终于把庭院花池建起来。
现在,时值盛夏,漫步李老家中,便会感到: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此堪为芙蕖可人之处。然而种植之利更为可取。李渔当年曾写到:“霜中败叶,摘而藏之,又可备经年裹物之用。”在今天,芙蕖的经济价值已远不止“霜中败叶”了。李老还在池中放养各种鱼:上层“鲢”,下层“草”,中间又分几层,每年光是出售各种鱼苗就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别具一格的庭院荷花池,既可供人欣赏游玩,又能增加家庭收入,更妙者是调节了院内小气候,改善了生活环境。再看李老本人,耳不聋,眼不花,红光满面,精神矍拣。那些曾经评头论足的“智叟”们,来到李老家“观光”之后,也都心悦诚服,赞不绝口。
《扬起“志向”的风帆》
“匹夫不可夺志也。”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为我们点出了“立志”的重要性。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成功的历程告诉我们:人不可无志。
“有志者,事竟成。”立志是人们做成任何一件事的基础和前提。志向就是一张风帆,连这张风帆都没有,人生远航何以实现呢?没有志向的人就没有生活,因为他的一生是没有目的和方向的,更是可悲的。古今中外,凡成功者无不早已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然后再为之奋斗。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在青年时代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文学家,巾帼英雄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立志革命救国救民,马克思中学时代就立志为全人类服务。有了志向才能有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
“立志”二字并非仅仅愈味着要有志向,更要求人们要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志向拼泌和奋斗。立下志向并不难,难就难在是否肯为它付出巨大的努力。我们“立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之奋斗,实现志向。志在顶峰的人绝不会因疲惫而停止攀登的步伐。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卧薪尝胆,以发奋图强使越国兵精粮足,繁荣昌盛,终于光复国家。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为建设新中国不惜赴汤蹈火,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 换来新中国的到来。因此说,敢于勇于为自己的志向付出代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志之人。
不同的志向引导不同的人生,如果想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立志当高远。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学无成。”那么什么样的志向才算高远呢?周恩来少年时的校长曾提出过“读书为什么?”的间题。当时许多同学回答为家父,为明礼,或为光粗门橱而读书,而周恩来毅然说出:“为中华乏崛起而读书。”在场的人都深深为之感动和鼓舞。的确,正是有着祟高而伟大的志向,才能使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不朽的功勋。
不同的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历史使命。20世纪末的今天,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祖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的志向就是民族的强盛,我们拼搏奋斗的目的就为这一伟大的目标。然而受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一些人的头脑中的信念发生动摇。对那贪图发达国家高度的物质享受,为换取一张“绿卡”而不惜改换自己国籍的人,我只能深表叹惜。外国的物质文明诚然发达,然而什么能抵得上高尚的民族自豪感呢?志向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的精神支柱,永远都是坚不可摧的。
朋友,扬起祟高的志向这面风帆,载着你生命的活力,去远航吧,去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获得永久幸福的途径》
孔老夫子当年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按照今天我们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田园想,如果把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应用到我们的家庭中,应用到处理夫妻关系方面,还是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这几天,田园一直在同朋友们谈论夫妻相处的艺术、夫妻矛盾产生的现实原因、矛盾的协调等等问题。为什么我们又集中讨论起这个老话题来了呢?原来,最近,田园了解到,1995年一年,仅仅某市一个区法院就审结了754件离婚案。另外,如果再把该区通过民政部门协议离婚的统计在内,按最保守的估计,两下加起来恐怕得有近2000个家庭走向破裂。如果这些离异的夫妻当初能够从点滴小事做起,学会处理夫妻矛盾,懂得体谅对方,了解对方,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那么,田园想,这其中恐怕会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离婚的案件中,夫妇年龄50岁以下的占大多数,也就是说,对夫妻关系来说,50岁左右是个关,一般来说,过了这一关,婚姻也就相对稳定一些了。无论是从人的生理上、心理上还是从社会环境的变化上来分析,这样说是有一些根据的。
从生理上讲,40多岁到50岁左右,人的身体开始出现逐步衰老的迹象,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体力减弱的感觉。人一累了,必然要烦躁,在这种情况下,人际之间关系最为密切、接触最为频繁的夫妻之间,免不了要出现一些矛盾。特别是女同志,在生理上,除了经期的困扰之外,还面临着更年期内分泌失调的折磨。而更年期综合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极度的烦躁不安。当然,这也因人而异。
从心理上来分析,问题就更多了。实际上,以上我们所讲的生理方面的问题,最终还是反映在心理上。昨天一位朋友打进电话,谈到他一天忙到晚,回到家得不到妻子的理解,感到非常苦闷。这也是一种心理困惑。田园不知道这位朋友的妻子,过去的性格是否如此暴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婚后的这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的妻子不会一直都是这样来对待他的。我们不妨冷静地考虑一下,对方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脾气如此暴躁?当然,如果找到了原因,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她体谅她,给予她亲情的温暖。在这个问题上,最忌讳的是怄气。惬气往往使人陷于一种偏执的心理状态,考虑过来考虑过去,怎么想也觉着对方对不起自己。而夫妻感情,往往也就是在这种偏执心理状态下,开始出现裂痕。
当然,田园也不是说,女同志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或是其他问题,就可以随心所欲,大发脾气。可能您也要上班,还要顾家,还要管孩子,非常辛苦。可是您的丈夫在外忙碌奔波,是不是同样辛苦?所以说,现实生活中,能吃苦耐劳的妻子,并不一定会得到幸福的爱情,只有那些真正能够理解体谅自己的丈夫,并得到丈夫同样的回报的妻子,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
《“好听的话”》
孔老夫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教养的体现不仅需要品质仪表的构架,也需要知识的支撑,尤其在世界宾朋汇聚一堂时,只有顾及到国外友人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举止言谈才能更为恰当得体,显示出落落大方的君子之风。
去年我有幸赴新加坡参加了当年APEC系列活动之一的青年科学节,当时每十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分成一组活动。有一次我和同组的澳大利亚学生Phillip聊天,他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听懂,好在这种情形在初中已经操练过多次,我随口就说:“Pardon?”对于这种处理,我十分自信甚至还有些得意。谁知Phillip大笑,后来他向我解释“Pardon”一词太郑重其事了,这样会使别人“受宠若惊”,你只须说“Exeuse me”就一切搞定。
曾有一位摘外事的老师告诉过我,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学生都非常喜欢随身携带电子词典,以便交谈中遇到生词即时攻破,可这样的话就犯了大忌。因为当你在与他人对话时查字典会被认为是对说话人不够尊重,不明白的生词你最好直接询问说话者本人,如果他的解释实在无法理解,这个词你又非知道不可,万不得以才可以递上文曲星之类让对方把这个词找出来。这些都是与外国友人交流中的细节,没有经历恐怕很难想到这一层,但确是一个人风度内涵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展现,绝不可以忽略不计。
要当好APEC会议的东道主,我们讲话(尤其是讲外语)的措辞、语音、语调都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可能闹笑话,甚至伤害远道而来的朋友。只有说“好听”的话,才能让宾主尽欢,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