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餐馆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21:58:11
《古怪餐馆》
“叮铃铃……”铃声响起,学校放学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走出校门。这时,小明发现学校门口对面开了一家餐馆,招牌名字十分引人注意——“古怪餐馆”。小明觉得很好奇,于是,他背着书包和小军、小王一起进入餐馆吃饭。
他们坐下后,立马翻开桌子上的菜单,他们大吃一惊叫道:“哗,好奇怪的菜名!”只见菜单上写着:成绩优秀吐司、长高葱油饼、大力士紫菜、勇敢拉面、爱运动炒饭……他们都选了自己喜欢的饭菜。不一会儿,服务员为他们摆上了丰富的午餐,桌上五颜六色的饭菜看起来香喷喷的,他们很快就把它们一扫而光。自从在古怪餐馆吃过后,小明由不爱运动都马上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每天放学后都会和同学们一起打球,周末还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身体一下子也长高了不少。小军做事情也不那么胆小了,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遇到困难还会主动请教老师。小王更是厉害,脑筋变得特别灵活,学习成绩一下子名列前茅。
不久后,“古怪餐馆”的名字就传开了,全校的学生都去光顾餐馆,奇怪的是,凡是吃了古怪餐馆食物的学生,都改掉了自己不好的习惯,身体上感觉充满了正能量。但又想再去的时候,古怪餐馆就消失了,十分神奇。
《家庭的回忆》
那个小花园
是我和妈妈的回忆
那个小餐馆
是我和爸爸的回忆
那个小游乐场
是我和弟弟的回忆
那个小玩具
是我一个人的回忆
《无把儿茶杯》
城里有家“知青餐馆”,一位己成为大款的“老插”请我去“怀旧”。餐馆的设计与装修,着意再现当年的“典型环境”:墙壁上贴满火红的“忠”字,音响一遍遍地播放“语录歌”,还有锈迹斑斑的桅灯和已经发黄的“战斗天地”的照片……
然而,在这家“知青餐馆”里,真正引得我怀旧的,并不是这些制造出来的气氛,而是服务小姐递上来的一个无把儿茶杯。
这种没有把儿的小茶杯,我们那儿的农民叫它“盅子”,它比碗要小,价钱也比碗便宜。有一次,村里开社员大会,大队书记在台上讲“对伟大领袖,我们就是要突出一个‘忠’字!献出一个‘忠’字!”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大妈小声嘀咕:“献出一个盅子算什么,献出一个碗我也舍得。”
“忠不忠,看行动。”知青下乡,是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因此是关涉“忠”的具体行动。只是到了后来,眼见得有门路的战友,通过各种途径返城了,大家才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眼前最紧要的,并不是向“伟大领袖”献忠心,而是向包括“大队书记”在内的大大小小的乡村干部献忠心,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自己返城的步伐。
说来有趣,在下乡知青出于功利目的所献出的“忠”之中,就包括了用来喝水的“盅子”。当然,知青送给干部们的“盅子”,不是农民家里的那种粗磁茶杯,而是很精致的玻璃杯,配有一个镀铬的杯盖,外面罩一个杯套,用各种颜色的塑料线编织而成,既好看,又不烫手。杯盖镀铬的亮度,以及杯套的图案、色泽与质地,常常就决定了这个无把儿茶杯的档次;而不同档次的无把儿茶杯,则分别献给不同级别(或者说起不同作用)的干部。(每每忆及此类旧事,便觉得那种将“行贿受贿”归罪于“开放搞活”的论调.是缺乏“历史眼光”的)
本埠某刊物,请当年的知青座谈一部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会上,大家为“青春无悔”还是“青春有悔”争得面红耳赤。一位主张“有悔”的老知青(现在是某大学的哲学教授),说一个没有忏悔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时间性的民族;过去失误的根源支配着这个民族的未来,永远是一些同样的失误。
向伟大领袖献一份忠心,与向大队书记献一只盅子—这两件事情似乎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但在“自我意识之失落”这一点上,二者是相通的。将个体的人生与人格交付他者,无论是“以革命的名义”,或是出于“正当的需求”,都昭示着人格价值的丢失。
在“知青餐馆”品味无把儿杯里的绿茶,听我们的“大款”谈他下海的经历,谈他做成一个项目须打通多少关节。我真想插一句:用来“打通关节”的礼品中,是否有无把儿茶杯?
《鱼》
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家小小的餐馆,餐馆的外面,有一个硕大而透明的玻璃缸。常常有几条银色的鱼,在水里轻捷地游着。一天走过那儿的时候,恰好看见一个年轻人很娴熟地用手在水里那么一抓,一条鱼就被稳稳地带离了水面,泡沫样的水花溅了一地,醒悟过来的鱼在他手中惊慌失措而又剧烈地扭动着,鳞上的光一闪一闪的。年轻人嘻嘻笑了,是那种很满足,很有征服感的笑。他不知道,站在一边的我,心里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一下。“其实,只是一条鱼,也没有什么。”我不由地暗暗劝慰自己。
时间,也就一天天地过去了。过年的时候,去一个很阔气的朋友家吃饭,上的最后一道菜,是一大块棕色有鱼块。正当众人疑惑此为何鱼时,女主人得意地笑了:“这鱼如今可是吃不到了,是我们老李好不容易才摘到的。知道不,这可是‘中华鲜’,国家保护的!”在座各人顿时作崇敬状,纷纷执著,想要大喝一番这难得的美味。热情的主人甚至夹给我一大块,说是“让孩子多见识见识”。我低头,白色的细瓷盘子里有一段悲哀的鱼,它坚硬的鱼皮有着一种特殊的光泽。说它悲哀,是因为虽然自己并没有看到它的眼睛,却相信那双清澈灵活的大眼睛绝没有闭上,更是因为当我俯身舔它一下的时候,分明感觉它的身上,有一段泪水般苦涩的咸味和一种水底青荐的甘凉。
妈妈告诉过我,还在小的时候,有一回家里买了一条活的卿鱼,养在木头的盆子里。那是条顶调皮的鱼,常常在水里撒欢跳跃。不巧的是,偏偏它在爸妈上班的时候一下子跃出了盆子,于是乎,那条不知轻重的鱼在地上不停地跳动,挣扎,而我在旁边知所措。因为年纪小,实在不敢用手抓住那扭动的滑腻的鱼身,把它重新放进水里;又不忍心看着那可怜的鱼徒劳而顽强地努力,看它的鱼尾“啪”“啪”地打在地上,也打在我心里,于是,我用一个小的玩具桶,不停地对着它的腮浇水,好上它好过一点,等到妈妈回来的时候,家里已是一片汪洋。
《适着生存》
在美国想找一个赖以生存的工作并不难:到餐馆打工、到别人家当保姆、替别人割草除尘,只要你放得下架子、吃得了苦头,总会找到能赚钱的差事。然而,如果你要想找一份可以实现你的远大理想、可以把你苦读硕士、博士的知识学以致用的工作的话,恐怕你要首先学会摆脱掉中国人那种“学位越高越可以优先录用”的思想,学会不失时机地包装自己和推销自己,否则,你会在一次次的求职碰壁后怀疑自己也许“狗屁不是”!
不是夸张,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国抱过“铁饭碗”的人来说,要想一下子适应美国求职市场的机制,绝非一招一式的功夫就可以功成名就。
原因之一,在美国求职能否成功并非与求职人的学历和资历成正比。
原因之二,美国的就业市场有它自身的运行程序和模式,“顺者存、逆者亡什的权威性使吃惯了“大锅饭”的人对它的变幻莫测总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原因之三嘛,恐怕便是美国人崇尚“胜者为君”的理念,中国人尊崇“谦谦君子”的传统而造成主雇失之交臂的困境。
在美国,有这么几个程序是求职人的必经之路:看广告、或经朋友推荐,给中意的公司和机构写求职信,信中包括自我推荐信和个人简历(Resume)。如果得到约谈面试的通知(lmterview ),那么就一定要准备面试的“行头”,一般是男人要西装革履,女人要衣裙整洁。然后,自然是准时去面试,也许一次,也许两次,有时还要三次。可以说面试的次数越多,成功率也就越大;然后,如果第三次还没有被录用,求职者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也就越加强烈。
那么,是不是跟着这个程序走就会成功呢?非也。如果美国的求职真的这么公式化,也许我就没有必要以此命题写文章了。
事实上,如何写求职信和如何应付面试才是能否求职成功的关键。
一封好的求职信会带给你面试的机会;反言之,如果你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即使你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才子,也会和雇主失之交臂。因此,写求职信并非小事一桩,不可以洋洋万言,而要字字珠巩地把自己的长处推荐给老板。
能否得到雇主的青睐,不是以你的学历和资历而定,而是由你申请的职务是否和你的工作背景有关所决定。如果你所求的职务要求大学学历,那最好不要炫摧你有硕士文凭;如果所求之职要求硕士水平,则最好不提你有博士文凭,否则,雇主会因“庙小养不了大和尚”而拒绝用你—虽然你已经做好了屈就的准备。
我有一位朋友,她从北京来,她的丈夫也从北京来。我见到他们夫妇俩的时候,朋友的丈夫正在读博士,所以,匆匆聊了几句便分道扬该。后来的聚会上,我总是碰到这位朋友而看不到她的先生,所以每一次都要问其原因,而每一次的回答都是:开会。后来听说朋友的丈夫拿到博士文凭,心想这下子他可以从苦海里跳出来享受一下美国式的轻松,和朋友小聚一下,谁知,其答案仍是:开会。后来,我的另一个朋友告诉我这位博士生并不是在周末开会,而是Deliver Pizza—为一家快餐店送比萨饼!
虽然在美国读博士、硕士和学士的人在业余时间DeliverPizza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我对这个“小道消息”仍持怀疑态度—他毕竞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可以找一份适合他的工作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