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反过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3:36:40
《北京地域歧视》
反过来想,刚才形容或是嘲笑外地人的我是什么?我的父辈呢?祖父呢?尽管我父母都是3辈以上扎根北京的老北京,可是我的姓却暴露了我祖先是山东人的事实。也许我的曾曾曾祖父也曾经为了扎根北京进京赶考,或是进京经商。那我还有什么理由再嘲笑外地人?即使你说你是纯种老北京,你姓爱新觉罗,你姓叶赫那拉,你和你的祖先也只不过顶多在北京生活了几百年吧,更何况你还不是汉人。不过如果你真证明了你是北京猿人的后代,到真是给自己正名了,我们也就不再说些什么。
地域歧视真是大部分老北京的通病,不知这种遗传病来自何时来自何方,也许从北京第一次成了都城就开始了的吧。
说起地域歧视那就不得不提上海,京沪恩怨真是解不开的怨念。
上海人精打细算,北京人说他们抠儿;北京人大方开朗。上海人说他们狂。
都说北京人对上海人最高的赞誉就是—你真不像上海人。
我曾经问过家里的老人,为什么咱北京人那么看不惯上海人,他们无一都回答说俩大城市总有各方面的比较,上海人有诸多的不是……这种思想在老北京之间无声无息的流传着,而且这思想愈演愈烈越传越邪。在皇城根儿呆惯了的北京人养成了大爷的脾气,看你不顺眼就只挑你的毛病。
自我感觉良好的确是北京人改不掉的性格,这种性格可以是洒脱,可以是大度。可以是开朗,可以是奔放,但不能是孤傲,不能是排斥,更不能是歧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希望北京如此辽阔的土地孕育的是包容的性格,宽广的胸襟。
《《红楼梦》情节解说》
写小说应该是因人设事(情节),反过来,又可以见景生情(新的情节),这样循环往复,就成布局,就成结构。
《红楼梦》写了一些大排场,比如秦可卿之死,这是为了表现王熙凤的才干而设,写了元春归省,则借此机会表现很多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这些大排场,我们也可以叫它中心事件。《红楼梦》里这些大事件都不孤立,前因后果都很清楚,而且潜伏很长,波及很远。比如元春归省,这不只是繁华场面,它牵动着全书的布局。最明显的是归省修造了大观园,使姐妹们都住进去,作为故事的中心场地。它又包括着许多小情节:比如,归省买来了小戏子,这就是芳官等人的出处,归省要用尼姑,这就是妙玉的出处。而这些人在书中,并非十分次要的人物。在这里,大的情节又起纲的作用,它牵动着很多小的情节。
曹雪芹在处理大情节时,总是象观览大江大河一样,先找它的发源,细察它的汇流,看好它的来龙去脉。比如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受答挞”,先是用“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拨”这样一个小动作,极其生动地写宝玉和金钗之调情。然后,出乎意外的王夫人一巴掌,已经使事件严重,但作者暂把这个危机放下,接着写“划蔷”,写“撕扇子”,写“麒麟”,写“诉肺腑”,这就是写贾宝玉自己仍在随波逐流地浮在爱情的无边孽海之上,而林、薛、史、花等人,却以他为中原之鹿,正在进行殊死的情场大角逐。直到宝玉迷离恍惚,六神无主,才写“老爷叫他”,接着又是忠顺王府来要人,又是贾环告状,这才是“不肖种种”,步步紧逼,气上加气,使得“大受答挞”有声有色。打过了,接着又是贾母训子,林黛玉抹眼泪,这样情节相连,还容易揣想。而因此引起宝黛交讽,甚至薛蟠耍无赖,玉调羹这一系列的小情节,都写得这样合情合理,自然生动,就非曹雪芹不办了。
他写一个中心事件,总是象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一大石,不只附近的水面动荡,摇动荷花,惊动游鱼,也使过往的小艇颠簸,潜藏的水鸟惊起,浪环相逐,一直波及四岸,投石的地方已经平息,而它的四周仍动荡拍击不已。
这就叫做精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