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余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8 20:38:16
《江南水乡,魅力衡阳》
当夕阳的余光透过垂柳叶间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时,两旁的房屋烟囱中的炊烟也出来溜溜了,小村庄被烟雾笼罩,如梦似幻。若你问,这是哪?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衡阳,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巍峨耸立的高山连绵起伏,明亮清澈的湘江奔流不息。最特别的,就数南岳衡山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是著名旅游景点。
衡山四季景色各异,却都美不胜收。春天万物复苏,满山遍野的花朵竞相开放;夏天树木繁茂,引得万千游客云集于此,看日出的万道霞光射破云霄;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飘飞的落叶伴着风儿奏起欢快的交响曲;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顶远眺,大地一片苍茫,让人不禁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
衡阳不仅有怡人的风景,也有繁荣的城市。纵横交错的街道四通八达,鳞次栉比的高楼巍然耸立,街道上车水马龙,蚂蚁运食般密密麻麻。商铺更是多得数不胜数,熙来攘往的人群步履匆匆……伫立在马路中央,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祖国真是繁荣强大,我的家乡经济发展真是日新月异!
将夜,城市更加活跃了!瞧,五彩的霓虹灯交相辉映,亦真亦幻,让城市的夜空不再单调。人们从房里走出来,有的散步,有的迫不及待冲进商场,还有的与好友畅谈,互诉衷肠……此时,若你站在高楼上,往下看去,整个城市如同盛装的小姑娘,美丽不可方物,温暖了整个夜晚。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湘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让人念念不忘的,当属家乡的美食了!衡阳衡东坐落江南,是地道的“鱼米之乡”,被誉为“土菜名县”。黄贡椒、米烧酒、山茶油三宝用作辅料,一道道地道土菜闻名遐迩,不必说色香俱全的“衡东头碗”,也不必说“杨桥麸子肉”,更不用说口齿留香的“石湾脆肚”,单是地方特色点心“神曲米饼”,便俘获了无数人的芳心,形成了一种特色土菜文化。
家乡美食那么多,最让我难忘的却是艾饼。当艾叶成熟,向人群散发出诱人的艾香时,外婆便会背上竹筐,向山上进发,采摘艾叶。我也总喜欢吊在外婆身后,做她的小帮手。摘好艾叶后,洗净,切碎,和面粉,反复搅拌揉捏,最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小圆饼,如同小孩子的笑脸。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每逢这时,我就会兴奋地飞身上前,给外婆帮倒忙。然而外婆并不生气,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乱捏乱按,笑起的皱纹如同绽开的菊花,成为了我最深的记忆。好不容易等到艾饼蒸熟,我立马飞奔到厨房,急急忙忙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浓浓的艾香四处弥漫,那种满足与幸福,溢满了我的心头,伴随着我最纯洁的梦。那是,我家乡的味道。
故乡的一切永远那么使人难以忘怀,它哺育了我,给予我它的柔情、美丽与善良,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会牵挂着她——衡阳。
【评析】
最是难忘故乡情。小作者诗意开头引出家乡,第二段从故乡的风景入手,描绘了著名景点衡山四季的美,第三四段写了城市的繁荣景况,第五六段写了家乡的美食,尤其是着重描写了内心深处的记忆,描写了故乡的景况。文章写家乡有序且自然,首尾呼应,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富有韵味。
文章最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不是“冷眼”描绘,而是怀着无限的自豪、热爱与眷恋之情描写文章,语言优美而凝练含蓄,擅用成语或四字词语,如“纵横交错的街道四通八达,鳞次栉比的高楼巍然耸立”。引用诗歌,体现了家乡文化特色,全文处处洋溢着对故乡最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家乡就是小作者心灵的归宿。
《余光里满满都是你高一作文》
余光里满满都是你高一作文
时间会走远,岁月会流失,那些美好的记忆却将永远定格。
依旧是那方土地,依旧是那个小院,依旧是那间小屋,只是,人已走,茶已凉……
外婆,这个陪伴了我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人,这个不辞劳苦,今已归去远方的慈祥的老人,曾用她那又充满了老茧的双手照顾了一个顽劣的孩童三年。
到外婆家没多久,我便和邻居家的.同龄人阿木打成一片。
阿木很喜欢吃糖葫芦,阿木的妈妈也就经常去镇上买。那时候,一串并不贵的糖葫芦竟成了小小的我大大的奢望。
每当阿木手里拿着串糖葫芦,我都会站在一旁眼馋地看着:那红的诱人的山楂,那甜丝丝的糖浆,就那样映入我的眸中,撩动着我的心。
但我不敢告诉外婆,因为这一串并不贵的糖葫芦不知外婆要多干多少活儿。可我的心思还是被外婆知道了。
那日,外婆说自己有事要到镇上一趟,然后便赶我去阿木家。就这样,外婆一天未归。傍晚,外婆终于从镇上回来,手里拿着串糖葫芦。我惊叫一声,忙扑到她身上,将那串糖葫芦看了又看。珍惜地慢慢咬下一小口。唔,酸酸甜甜真好吃。外婆用她那慈祥的双眸看着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只是,年幼的我只顾吃糖葫芦时的开心,却未曾想过,这串糖葫芦是怎么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串糖葫芦的来之不易。外婆一大早便带着刚采摘的新鲜蔬菜赶向集市,一上午的奔波忙碌,外婆好不容易凑够了钱,连午饭也没有吃,便勿忙赶到卖糖葫芦的小铺上,刚掏出钱,便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地。恰巧一位同村的叔叔路过,将外婆送进了医院。外婆醒来后,赶忙带着那些浸着血汗的钱奔向铺子,买了一串糖葫芦,为了省钱,又步行十几里路,我才吃上这酸酸甜甜的糖葫芦。而这一切,外婆从未给我说过。
难怪外婆来时脸色苍白,浑身无力,满脸疲惫。
我走到那个街口,早已物是人非。那卖糖葫芦的小铺历经沧桑却依旧开着,生意却显得异常冷清。
我掏出零钱买了一串,轻轻咬了一口,依旧是那熟悉的味道,只是少了几分甜蜜,多了几味苦涩。
我再也崩不住,任泪水肆意在脸上流淌……
【余光里满满都是你高一作文】
《乡愁》
余光中老先生曾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浓浓的乡情,落叶归根,很多人离开家都会怀念从前的生活。
尤其在这个节奏异常迅速的时代,习惯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生活,也会更加有些怀念在乡下时那种安逸踏实的生活,虽说比不上现在的生活质量,但是一粥一饭都很真实。
从我开始上学,就跟爸爸妈妈搬到了城里生活,爷爷奶奶住在乡下,只是在节假日的时候会回去看看他们,聊聊近况。可是每次我回到乡下老家,乡里人的热情总能够掩盖我许久未归的生涩害羞的心情。
记得那次,我跟奶奶去菜园采摘新鲜蔬菜,准备中午做饭用的,邻居的李奶奶看到我,注视了好久,才认得出来,一边说着小时候她还带过我,另一边已经把自己家菜园里最好的蔬菜摘给了我,我一时有些慌乱,竟不知该如何是好。在奶奶的应允下,我还是热情的收下了,并且连说了好几声谢谢,在我看来这是应有的礼貌,但是对于李奶奶,这是真诚的祝福。
还有我跟奶奶去赶大集的时候,有一些跟奶奶熟悉的老板,看到带着孙女过来,着实给加了好多海鲜肉类,为了让孙女常回来看看。
乡亲们的热情让我有些意外,但也觉得很自然,很舒服,因为他们都特别真诚。
《成长的滋味》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路灯照在大树的枝头上,洒下的余光拼凑成了一幅画,就在那个深夜,我感受到了成长的滋味……
那已是临近新年的夜晚,吃过饭后,我回到房间,不由地看向衣柜,咦!?平时都是爸爸妈妈帮我整理衣柜,要不这次我就自己整理衣柜吧。
我推开柜门,里面是随意丢在那儿的衣服,裤子,袜子,甚至还有底裤,不堪入目啊!我将手和头埋进衣柜,固定好位置,一把将他们拉了出来,又费了好一段时间才把衣柜清理得一丁点灰尘都没有。
我跳上床,俯视了一眼撒满了床铺且凌乱的衣服,立马开始工作。我将衣服分类好:“这是卫衣,这是睡衣,不对,它的裤子呢!?早知道这么辛苦,当初为啥要把衣服弄乱!”这让我悟到了: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一个小时后,这些乱成一团的衣服,裤子被我分类得井然有序,但因为长时间的挤压,许多衣服早已皱得不成样了,我只好把它抹平整了再折;首先,将袖子放在中间,再把两边往内折……
月亮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点亮了光明,同时也在我的心里点起了一丝灯火。衣服、裤子在我的劳作下变得整齐,美观,我拖着透支的身躯把一叠叠衣服放进了衣柜,让人看起来极度舒适。
我趴在地上,回味着成长的滋味,不知是先休息,还是先笑。
《关注那抹月色》
为自己的心灵开一窗,让自己的余光留一眼。留下这一星半点的闲暇,只为那窗外的那抹月色会融化其中。
中考的倒计时像日历一样无悔地流淌而过,剩下的只有令人担忧时光飞逝的背影。一张张课桌,一叠叠课本将同学们死死地束缚其中。埋头苦读的人们仿佛与世隔绝,月光绕过窗,爬上帘子,洒在桌上,留下一席皎洁,却无人为之动容。
班主任缓步而来,悄悄打开教室前后的门窗,面带一丝闲适的微笑:“孩子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吧!你要面对的不是只有冗长的公式与冰冷的字词。你的未来,还有诗和远方。”此话一出,瞬间沉没在了沙沙的奋笔疾书之声中。
晚自习铃响,停笔,让我觉得辛勤的付出与挥洒在白底黑字答卷之中的憧憬与理想难成正比。酸疼的胳膊只是一次又一次敲响了放弃的丧钟。走到教室门前,忽觉地上雪白的一片,波光粼粼,流动的丝绸一般在路面上蔓延开来。追寻着这一地的皎洁,我来到了窗边,不经意间的一眼让我陶醉于窗外的那抹白色。
今宵的月色格外出众,将一切都笼罩在了其神秘朦胧的面纱之下了。月光在窗旁桂树中留下一丝足迹,渐隐入花香中,在枝枝叶叶间羞涩地泼下一缕露液。目光微抬,月亮又淡然浮现在叶影之上。丝丝月光从四面八方涌来,暗紫色的苍穹与月光相争,一个幽深,一个银白,两者交相辉映。恍惚之间,我瞥见白居易唱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我寻见李白正与月光“对饮成三人”,欢舞成乐。多少文人墨客与月为友,在月下独酌,同月亮诉说。丝丝愁绪本萦绕在心头,无奈这月影绰约,竟与之相离了。
铃响恍觉,那抹月光不知何时从我手心滑走,融化在心间。又悄悄地溜到他人的心田里,盛开了。身旁的同伴也沉醉其中。
生活,本该不只有愁绪与离情别恨,零星琐碎。古人因与月光对白而拥超然心境,我们也应该打开心扉,感受万物,拥抱万物。不执着于心中的枷锁,不迷失在笔墨之间,像月光一样,把心洒向生活中的丝丝缕缕,照亮自己内心的迷雾。
关注一抹月色,消一腔愁苦;
莫负月色相伴,于点滴动容。
指导老师:周伊莎
《难忘的中秋佳节》
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品着余光中的乡愁,不经意间,又是一年中秋,又见月儿圆。人生弹指一挥间,真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啊!
中秋的夜晚,月色迷人,远远望去,月亮就像一块皎洁无暇的美玉一样挂在闪着光茫的天空中,格外耀眼。月光照在花朵上,花儿们好像都在翩翩起舞。
赏月物品准备好后,我们开始赏月了。我和家人坐在明亮的月光下赏月,一家人有说有笑,观赏着分外明亮的圆月,谈论着中秋节各种美丽的传说,享受着中秋团圆、家庭和睦的欢乐时光。
此时此景,我提议由我和姐姐轮流对说月亮的诗句,看谁更胜一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姐姐想了想念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最终姐姐赢了,可我并不服输。忽然一飘眼,望见了远处正在发光的月亮,看着桌上的月饼,我灵机一动,对家人说,如果我能讲出一个关于月饼的故事,这场比赛就算我赢,大家一致表示同意。于是我开始讲有关月饼的故事:月饼的出现始于元朝,由于元朝的残酷统治,中原广大人民纷纷起义,当时朝廷搜得十分紧张,军师刘伯温就想出了一条妙计:特制大圆饼,内暗藏字条,字条上写着“八月十五起义”,再将饼运进义军军营,八月十五一举攻城,攻下了元大都。朱元璋欣喜若狂,让全体将士与月同乐,将“月饼”作为食品赏赐群臣,于是中秋就有了吃月饼的习俗。姐姐听完后,说:“好,你讲得真精彩,今天晚上的冠军归你了。我一听,顿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之夜。
中秋佳节真是一个浪漫、温馨、祝福、思念、团圆的喜庆日子啊!
《筝筝琴声韵,共同奏华章》
傍晚的余光洒落在练琴房的古筝上,古筝在阳光的相衬下拙朴闪耀,如同它旁边的两个女孩一样耀眼,琴瑟和鸣,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
清晨,太阳才刚刚勾勒出轮廓,淡淡的、暖暖的。又是一天,离比赛又近了一天,我走在去往练琴房的路上,沐浴着碎碎的阳光,也压抑不了内心隐隐的兴奋与忐忑。琴房里,老师旁站立着怯生生的她。
“祎祎,这是你演奏的搭档,你多帮帮她!”
没来得及相互认识,小姨就把我拉到一边,苦口婆心“你虽然弹得熟练,但是动作欠优美,你还是只管自己好好练,别耽误时间。”一字一字贯入耳中,砸在心里,说不出的别扭。
我缓缓地走向古筝,在她对面坐下,缠着胶布的手轻轻搭落在琴弦上,奏出第一个音符,毫无生命的曲子立马被我赋予了生机,摇指、扫弦、爬弦,每一个技法我做得一丝不苟。最后一个音符奏出,像一股细流汇入,瞬时坠入万山深谷的清脆。抬头撞上一双清澈的眼眸,少了畏怯,充满敬佩与温度。迎着这样的眼眸,我心中的别扭像乌云遇上了阳光被驱散的无影无踪。我坚定的自己心里的想法,走向她,俯下身子,一手指着琴谱,一手抚琴轻转,“这段确实不容易,技巧很多,我们先带你从基础练。”我明显感觉到清澈眼眸里黯淡转瞬透出光。一遍又一遍,指甲与琴弦摩擦,淬炼出行云流水般的熟练。
“你的动作有点僵硬,我来教你吧。”我猛然抬头,依旧是那双澄澈的眸子。“嗯!”两个女孩会心一笑,抬手、落手,轻柔缓,在她不断引导下,慢慢地我的双肩自然垂落,我的双手时而轻拨慢抬,时而掷地有声,逐渐优美起来。
灯光下,两台古筝对放,两个女孩对坐,四只手的滑动,四只手袖起落,弹悲欢、奏离合。一曲终了,掌声与笑容相映,两个女孩耀眼胜于十五的明月。
莫言说:“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共奏华章,用青春谱出属于成长最美的旋律:丰盈生命、丰盈自己。
听,琴声又漾起……
(指导老师:蒋博)
《悼念诗人余光中》
诗人余光中,
在台湾高雄病逝,
这一声霹雷,
使华人惊愕哀伤!
在几十年的光阴里,
你远悬孤岛,
念念不忘失去的故乡。
故乡令你魂牵梦绕,
故乡是你的精神寄托!
故乡是中国,中国是故乡。
你的经典(乡愁)被全球华人传颂,
你对故乡,对民族,对中国,
那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你留下的杰作,
已成为中国人共有的精神财富。
你是华人文坛上一座屹立不灭的丰碑!
今天,你驾鹤西去,
我们永远怀念你......
作者:落叶飘零
(2017年12月20日)
《余光里满满都是你》
时间会走远,岁月会流失,那些美好的记忆却将永远定格。
依旧是那方土地,依旧是那个小院,依旧是那间小屋,只是,人已走,茶已凉……
外婆,这个陪伴了我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人,这个不辞劳苦,今已归去远方的慈祥的老人,曾用她那又充满了老茧的双手照顾了一个顽劣的孩童三年。
到外婆家没多久,我便和邻居家的同龄人阿木打成一片。
阿木很喜欢吃糖葫芦,阿木的妈妈也就经常去镇上买。那时候,一串并不贵的糖葫芦竟成了小小的我大大的奢望。
每当阿木手里拿着串糖葫芦,我都会站在一旁眼馋地看着:那红的诱人的山楂,那甜丝丝的糖浆,就那样映入我的眸中,撩动着我的心。
但我不敢告诉外婆,因为这一串并不贵的糖葫芦不知外婆要多干多少活儿。可我的心思还是被外婆知道了。
那日,外婆说自己有事要到镇上一趟,然后便赶我去阿木家。就这样,外婆一天未归。傍晚,外婆终于从镇上回来,手里拿着串糖葫芦。我惊叫一声,忙扑到她身上,将那串糖葫芦看了又看。珍惜地慢慢咬下一小口。唔,酸酸甜甜真好吃。外婆用她那慈祥的双眸看着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只是,年幼的我只顾吃糖葫芦时的开心,却未曾想过,这串糖葫芦是怎么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串糖葫芦的来之不易。外婆一大早便带着刚采摘的新鲜蔬菜赶向集市,一上午的奔波忙碌,外婆好不容易凑够了钱,连午饭也没有吃,便勿忙赶到卖糖葫芦的小铺上,刚掏出钱,便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地。恰巧一位同村的叔叔路过,将外婆送进了医院。外婆醒来后,赶忙带着那些浸着血汗的钱奔向铺子,买了一串糖葫芦,为了省钱,又步行十几里路,我才吃上这酸酸甜甜的糖葫芦。而这一切,外婆从未给我说过。
难怪外婆来时脸色苍白,浑身无力,满脸疲惫。
我走到那个街口,早已物是人非。那卖糖葫芦的小铺历经沧桑却依旧开着,生意却显得异常冷清。
我掏出零钱买了一串,轻轻咬了一口,依旧是那熟悉的味道,只是少了几分甜蜜,多了几味苦涩。
我再也崩不住,任泪水肆意在脸上流淌……
《中小学生如何去读余光中的诗》
最近,诗人余光中去世了。对一个诗人最好的纪念,当然就是读一读他的诗歌了。那么,中小学生应该如何去读余光中的诗呢?
一、了解余光中的生平
据说,余光中喜欢的数字是4,他这一生有很多地方跟4有关。比方说,他一生主要生活在4个地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大陆。
余光中在多个方面都很有成就,他自称这一生拥有“四度空间”,也就是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其中,在文学创作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诗歌创作和散文创作,作家梁实秋曾经盛赞余光中,说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双。”
他的家庭生活也算得上美满,娶的妻子是自己的远房表妹。生了4个女儿,4个女儿都很有出息,其中两个是博士。
二、正确看待有关争议
孩子们心地非常单纯,一听说某个诗人有什么缺点,会马上说,原来他是这样的人,我不要读他的诗了。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完人能有几个呢?我们呼吸的空气不是纯氧,我们喝的水也不是蒸馏水。
大家都知道,唐朝诗人当中有一个叫宋之问的,说他的人品有问题并不是冤枉。宋之问结交权贵、阿谀奉承在当时就人尽皆知,但是他仍然有不少好诗得以流传。比方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就叫“不因人废诗”。最近不是有一档很火的电视节目吗,叫做《国家宝藏》。第一集里面,就出来了宋徽宗和蔡京两个人物。宋徽宗荒唐误国,却是了不起的书画家。蔡京是著名的大奸臣,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现在,我们仍然提到这两个人,这就叫“不因人废艺”。
对待余光中也是如此。你可以觉得余光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对他的诗歌,该读的我们还要读,该学的还要学。
三、赏析借鉴余光中诗歌
有家长和孩子又要问了,老师你觉得他哪种风格的诗写得最好,我们就只读这些最好的。错了,对处在学习阶段的我们来说,这种著名诗人的每一首诗都值得我们好好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