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上游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1:53:26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氓江上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八点建议论文》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氓江上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八点建议论文
眠江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它既是一条自然的河流,又是一条蕴含无比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河〕特别是在眠江上游,这种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各种神奇、神秘、神妙的文化传说与文献传播,令我们口眩乃至痴狂。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神奇、神秘、神妙的江河文化,却没有得到应有高度的认识,至今这一地区尚未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找出其中的文脉,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合力打造与其历史票赋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山民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
眠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其正源出自眠山南麓松潘县北部水晶乡安备村境内弓杠岭南坡斗鸡台西侧,由北向南流经四川盆地西部,于宜宾市汇人长江,干流全长735 km,流域面积13. 54万km,天然落差约3650 m,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支流,也是我国水利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按照传统的说法,眠江干流都江堰鱼咀分水堤以上为上游,长约365 km;都江堰鱼咀分水堤至乐山大佛为中游,长约216 km;乐山大佛以下至宜宾为下游,长约154 km o眠江上游河段为最长。这一段河流,与中下游形成鲜明对比。中下游流经地域主要是平原和浅丘,落差不大,而上游则是高山峡谷,地形复杂,落差非常大。
就是在这样一个高山峡谷地带,孕育了至今都让我们惊叹且数量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富集的文化资源,至今没有产生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似乎一提到眠江上游,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有九寨、黄龙等自然风景,而忽略其文化遗产。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自然,轻人文。长期以来,眠江上游各地重自然景观宣传、打造,轻人文历史资源的梳理经营。毋庸讳言,以九寨、黄龙为代表的眠江上游自然风光,是上帝的馈赠、人类的珍宝。这里的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天空,对身处喧嚣尘世的现代人来说,是最好的休憩、缓释和净化之地,其世界自然遗产的殊荣,确乎实至名归。这些年来,通过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精心打造以及中外游客的口耳相传,九寨、黄龙不仅成为阿坝州乃至四川省的旅游名片和拳头产品,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胜地。 但是,与九寨、黄龙这类自然遗产持续热度旅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眠江上游各地的文化遗产旅游却未能形成真正品牌,游客到这一地区口的性很强,都是冲着九寨、黄龙世界遗产来的,文化遗产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是陌生的。相应的,文化遗产旅游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设计、营销策划等方面,也相当滞后。
2.各自为阵,相互争抢,淆乱市场。眠江上游地区有许多相同的票赋,这些票赋不仅包括自然遗产,
二、山民江上游的历史文化遗产
眠江上游是文化富集之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梳理眠江上游历史文脉,对认识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合力塑造这一地区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大禹文化。大禹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在多方面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史记·六国年表》中说:“禹兴于西羌。”裴胭集解云:“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张守节正义云:“禹生于茂州汝川县,本冉胧国,皆西羌。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汝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东汉趟煌《吴越春秋》云:,’(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其注云:“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元和郡县志》:‘禹,汝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水经注》:‘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广柔,即今石泉军。西羌是一个大的地理范围,而“石纽”则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关于“石纽”的出处以及与此相关的地名和传说,汝川、北川、理县、茂县等地都有,而且不少地名至今沿用,相关传说至今传颂。比如,汝川县绵厦镇飞沙关有“石纽山”题刻。
三、整合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崛江上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议
由上述梳理可以看到,眠江上游与中华文化、古蜀文化与民族文化等都有非常深刻的渊源。如此众多的文化交集,在整个中国文化区域板块中并不多见。为了加快眠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1.尽早拟定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眠江上游涉及到阿坝、成都、绵阳、雅安等市州,如果按照简单的区域规划各自为阵,各市州之间极易形成主次、真伪、优劣之别的争抢喧闹。甚至一个市州,如果没有统一规划,也容易相互拆台、恶性竟争。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由四川省文化与旅游部门牵头,联合相关市州尽快进行眠江上游文化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特别要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尽可能确保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到有效保护。今后这一地区应该严格按照此规划进行文化旅游发展。
2.抓好基拙研究。文化旅游发展与品牌塑造,离不开基础研究。对眠江上游地区而言,历史文化遗产如此富集,究竟这一地区有多少文化家底,这些家底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已经消失,哪些部分消失,哪些保存完好,这些家底该如何进行文化包装和营销策划……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必要一一厘清。大抵可分历史文献集成、遗址遗迹遗存考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以及保护与开发方略等进行梳理、研究。
3.加快基拙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借力“5·12”汝川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眠江上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地震前,已有较大的改观,都映高速、映汝高速的相继开通,极大地缩短了游客的时空距离。新映秀、新水磨、新绵厦、新漩口、新威州等一批灾后重建的乡镇拔地而起,加快了这一古老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步伐。但相对于灾民的安置和市镇的功能恢复,文化旅游需要更高层次、更多样化、更便捷性甚至更富个性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而这些恰好是这一地区的软肋。因此,这一地区一方面要借助成兰铁路建设的契机,推动境内支线铁路的建设;借助都汝高。在一系列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翻译实践的最终执行者,译者无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原文、原作者和译文、译文读者中起着融通生化的桥梁作用”。
因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然而语言、社会、文化等因素又在不断影响着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译者需要选择动态、有效的翻译策略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上夯实基础,加强双语理解、表达能力;在文化上关注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交际维上尽量接近译语读者,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裸”族词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特定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要尽可能地兼顾到三维转换,注意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平衡协调,注重英汉表达的差异,创造出最“适应”原文的译文。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氓江上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八点建议论文】
《游三峡》
我们研学队伍从上游出发,登上船后便向宜昌进发,很快我们便来到了三峡大坝。
早在文字中频频出现的三峡大坝便出现在了我的面前。长江在这里被拦腰截断,汇聚而成的水流"压″在了三峡大坝上,难以想象大坝承受着怎样的压力,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壮观”这个词,确实壮观,我们中国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船渐渐驶入三峡大坝,独特的过坝方式让我叹为观止。水流驶入闸室后,闸门开始关闭,但厚实无比的闸门把滔滔长江水紧紧地关在了闸内。淹没了水位线,我们乘坐的船已经与桥齐平了。
不一会儿,闸室的水位开始渐渐下降,水位线便渐渐的显现了出来。随着水位的下降,前方闸门中透出一丝光亮。这时,我才发现前方闸门正在液压机的作用下被渐渐打开。独特的设计原理,让我深受触动,多少科学家夜以继日的研究成果在三峡大坝上尽现,类似电梯的原理,更让我为"中国创造"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船从三峡大坝驶入广阔的江面,我也领略到了三峡的另一个特点——美与秀丽。先前早已在文字中阅览到了三峡那独特的美。但只有亲自驻足观看,才能彻底领略。两岸的山高耸入云,但陡峭的崖壁上总能发现松树的身影,而那绿松也正与碧水相互映衬,船从两岸间驶过,但留在我心里的只有两个字——秀丽。
而那两旁高耸入云的山,也正如郦道元在《三峡》中所载:"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早在文字中饱览的三峡,在这一刻真真切切得摆在我的面前,我也彻底领略到了"若不是正午和午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真实写照。,
这次的三峡之旅让我彻底领略到了郦道元在《三峡》中描绘的景色,而三峡工程的雄伟壮观,更激发了我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美丽的沭河公园》
沭河公园位于沭河上游莒县城区段,北起日照路,南至泰安路,全长15.3公里,总面积1180公顷,其中景观绿地856公顷那个,水域324公顷,是莒县最大的城市休闲公园和森林公园。
春天,树木吐出点点嫩芽,迎春花向你招手,杏花.梨花向你微笑,鸟儿们在枝头唱着春天的歌,解冻的河水叮叮咚咚,像是在为它们伴奏。孩子们在广场上拽着风筝奔跑着,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夏天,树木茂盛,向日葵基地的花开了,像小孩子们的笑脸,追随者灿烂又可爱的太阳,花盘上,唱的蜂,舞的碟,飞的蜻蜓,千姿百态,美妙绝伦。白天孩子们在金沙滩上堆着美丽的城堡,讲着美丽的故事;老爷爷老奶奶们在树下喝着茶水,下着象棋;还有骑着单车的人们,他们边聊天边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晚上,喷泉广场里的喷泉成了夏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一道道水柱在音乐和灯光下冲向天空,在空中飞舞,架起一座美丽的水桥,让人们忍不住赞叹。
秋天,河岸边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红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半青半红的桃子。最有特色的是栗子树了,大片大片的叶子里一只只小刺猬亲密的依偎在一起,孩子们在树下嬉戏打闹,偶尔捡到落在地上的“小刺猬”,总会兴奋地尖叫。
冬天,调皮的小雪花来到公园里,为公园添上了美丽的色彩,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孩子们在广场上打着雪仗,开心极了!河两岸的树木笔直而挺拔,像是守卫公园的战士。
沭河公园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叫人怎能不喜欢它呢?
《纸船》
河的上游
有几只纸船漂荡
拾取一只
洇湿了的纸上写着:
“看见请回复!”
“你好,愿意交朋友么?”
添上几个字,
这只纸船便重回航道
当它再次回归
身上必定留下很多
来自远方的问候
【简评】
小诗人的《纸船》很有自己的风格:“洇湿了的纸”“重回航道”等词足见你积累丰厚,语言老练。小作者以纸船为载体,传递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心与爱——“身上必定留下很多来自远方的问候”一句尤其突出了这一母题。(施民贵)
《初夏》
树叶幽绿天际蓝,
时有微风掠枝端。
惊见风筝天上游,
万丈碧空一点红。
初夏不请便自来,
鸟鸣蝉叫乐翻天。
《在那遥远的山门》
山门乡在牛头河上游,距清水县城三十公里处,山门林场是县上人都知道的,所以,山门多山,多树,多林。
1965年,母亲医学院毕业,毛主席一纸“六二六”指示,母亲被指示到了山门卫生院,父亲也随之到了山门中学,几年之后,我出生在山门。
我的名字过于男性化,我为此耿耿于怀,母亲说,她生我时刚看过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那里面的革命青年杨晓东很是让她崇拜,所以才给我起了这个名字。《野火春风斗古城》我看过,但是不记得杨晓东,只记得王心刚,王晓棠。人的名字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昭示了他的性格或命运,我深以为然,至少,我的性格中就有很多假小子的成分,打小,大人都这么说,当然,有史为证:
屋后就是山,山上永远苍苍茫茫,深不可测,那颜色也是四季不同。春夏多绿色,葱茏悠远,秋冬多红黄色,“晓来谁染霜林醉”大约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景观。有山有树的地方,必定是我们的乐园。
进山,是成群结队的,我永远是领袖。夏天,着大家折了树枝,一人编一个帽子戴上,是邱少云戴过的那种,威风凛凛,一路行去。山上有小路,羊肠一样,细细弯弯,我们不走那路,专往树多草深处去,我在前面拿了棍子打草惊蛇,后面的喽啰也做侦察状。突然,一个小喽啰跑到我跟前,“啪”一个敬礼,报告队长,前面有情况!我手一挥,停止前进,其他人都站住不动了,我两手比划成望远镜,眺望片刻,严肃地说,有小股敌人,不要理他,继续前进。我在前面平端着木棍(我们唤作红缨枪的),猫着腰,撅着屁股,像潘冬子搜查胡汉三一样凝神屏气。后面一个喽啰说,队长,你的裤子烂了,我说,阿里烂了?他说,屁脸上。我还没说话,另一个说,一阵儿抓一个敌人,抢一件军大衣给队长。我说,不是抢,是缴获,缴——获!这是刚从《南征北战》里学来的。敌人当然没有,所以警惕性一阵儿也就懈了。
漫山遍野的五味子、野莓子、酸梨子、野葡萄,我们的目标也正是这些。五味子就像缩小了的葡萄,一串一串紧紧密密挤在一起,紫红色的,果实有羊粪蛋儿大小,揪一串在手,丢一粒入口,酸甜中有些药味儿。我最爱吃的是野莓子,虽然生的低矮,半山坡到处都有,但那黄黄软软的果是包裹在一丛刺里的,一不小心就会扎手,所以,摘野莓子不容易,小半天也摘不了几颗。但是我不着急,因为母亲看过病的乡亲经常会拎着满满一篮子野莓子到家里。母亲在炕上铺了报纸,哗啦啦一倒,我们姐妹仨就小猪样连鼻子带嘴在野莓子山上拱。吃累了,捏一颗野莓子在指尖轻拈。它的形状有些像鸟窝,表面是针尖样突起的小颗粒,成熟的野莓子色泽金黄,放在手心,颤巍巍,水灵灵的,真是吹弹可破。野葡萄的味道也是酸酸甜甜,因为山里人不稀罕,所以很多沟沟坎坎的野葡萄都熟透烂掉了。风一吹,发酵之后的甜味儿弥漫在山谷,嗅得久了,真有些醉醺醺的感觉。
山里最多的是松树,山大树密,一入松林,就好像进入夜里,几米之外要看清楚人就很困难。进松林,多是为了采蘑菇。山里人都知道,最好吃的蘑菇是松树底下长出的,大概是吸足了松香的缘故,蘑菇因此鲜香浓郁,我们专挑嫩蘑菇,老一些的看不上。辨别蘑菇老嫩的办法是看它的形状,蘑菇似伞,那伞盖若是撑开的,必然是老蘑菇,伞盖紧紧抱成一个疙瘩,才是上好的蘑菇,其实,当地人管蘑菇叫狗牙苔。一场透雨之后,我们便三五成群拎了柳条篮子进山采狗牙苔。手快的,一个下午能采满满两篮子,我经常连一篮子都采不满,大约是我的好奇心比别人重一些,总是撇下篮子一个人到处走走看看。看林间窜来窜去的小松鼠,看密密的松枝间漏出的一两点蓝天。
山门的松林如此茂密,当然也就盛产松子了。我还没上学时,两个姐姐就已经开始和大家一起进林打松塔了,我也跟着去,姐妹仨一人背一个柳条编的小背篓,她们俩是为了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我是跟着凑热闹。低处的松塔可以直接用手掰下来,高一些的,就有特制的工具,一根顶端成V字型的长木棍,卡住松塔的根部,朝左或者朝右一个方向使劲一拧,松塔就掉了,我们赶紧捡了放背篓里。墨绿色的松塔,真的像小小的宝塔山,上面小下面大,鱼鳞一样的塔衣紧紧包裹着,那里面就是肥胖滚圆的松子了。松塔背回学校,有专门的人褪了里面的松子,学校操场上的空松塔堆成了几座山,每个老师分一座塔山,于是,一冬的炕就烧得滚烫。松塔多油,塞进炕洞,噼里啪啦的声音也格外响亮,那火、那烟,也是有香味的,松香。
大火燃尽,热灰里埋几个洋芋,片刻功夫,扒拉出来,就蹲在炕洞边掰开来,热气腾腾,松松软软,舌头打着卷,嘴里哈着气,又烫嘴又舒坦。吃松子,最讲究的吃法其实就是我们当时的吃法,拿松枝点一堆火,丢几个饱满鼓胀的松塔进去,过一会儿熄了火,木棒子敲一敲松塔,松子纷纷蹦出,每一粒都是浓香,在唇齿舌尖上回旋半天,舍不得咬开,咬开了,半天又舍不得咽下去。
小背篓不光背过松塔,还背过粪,驴粪、牛粪之类,也是学校分配的任务,每个人都有数量要求,于是,我们就在路上寻寻觅觅。老远看见一堆黄金,个个两眼发光,一窝蜂跑过去,这个说,这粪我占下了!那个说,我先看着的,是我的!说着说着,就推搡,就动了拳脚。有聪明些的,就拿了铁锹守在驴呀、牛呀跟前,感觉它似内急,就赶紧把铁锹接在下面,有一个男生因此被驴踢了一蹄子,后来他的眼睛有些斜视,大家都说是给驴踢斜的。一次我拾了半背篓粪往家走,路上有一条浅浅的小河,我使劲一跨,脚底下让碎石子儿一垫,一屁股坐到河边,起来后拍拍屁股,继续往前走。半路上遇到几个相熟的,一个大声喊,快看快看,她屙裤裆里了!其他几个都转到我后面看,我说,谁屙裤裆里谁就不是人!他们嗷嗷直叫,你不是人,你不是人。我追,他们一溜烟跑了。回到家里挨了母亲一顿打,原来我的屁股上果真都是黄黄臭臭的东西,是水浸湿了背篓里的牛粪,一路流到了裤子上。
剜野菜是开春时候的重要活动,工具很简单,一个小铁铲,一个小袢笼。苜蓿芽儿、荠荠菜、薤蒿,开水里打个滚,捞出来晾凉了,没有香油,没有味精,只是一撮盐,几滴醋,吃着就是爽口。可以热炒的野菜,记忆最深的是小蒜。细长管状的绿叶,白嫩的根部是一个小拇指肚大小的圆滚滚的蒜头,干红辣椒丝,和切成寸段的小蒜热锅爆炒,白烟升腾,香味呛鼻时,嘶啦一声添一勺刚从缸里舀出的浆水,红的绿的飘在白白的浆水汤上,滚开后浇一勺在刚出锅的手擀长面上,一气吃三大碗是平常事。如果晚上有电影看,这一顿浆水面就更是吃得痛快淋漓。
放电影是在学校的操场上,两根木桩子之间扯一块大白布,前面不远处放映机吱吱呀呀转,投出一股白亮的光,打到白布上,那上面就是车轮滚滚,红星闪闪,南征北战。放这些片子之前,一般要放纪录片,多是毛主席接见外宾之类。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一出来,我们就在下面怪叫。纪录片不打战,不热闹,但是是彩色的,所以我们也都爱看。电影里的毛主席红光满面,在众人的簇拥下微笑、招手,可是这片子才演了没几天,就说毛主席逝世了。我心里觉得奇怪,将将儿还好好的,咋就逝世了呢?逝世是大喇叭、收音机里的官话。那些天,操场里的大喇叭一直放一种让人难受的声音,大人说,那叫哀乐,是为毛主席放的。
那几天,学校里的老师学生都扎白花,做花圈,一个又一个花圈挤得密密的,大家站在大操场里,最前面放一排桌子。有人讲话,讲完话后,所有的大人突然都低了头,一动不动。我们也被集中在一起,左前胸和大人一样戴一朵小白花,我不明白怎么回事,但也感觉得到这种气氛不敢乱说乱动。突然旁边有人哭出声来,我扭头一看,是语文老师,一个从湖南下放的小个子男人,曾经给我们家送一些奇奇怪怪的鱼干的。他撇着嘴,声音沙哑,胸前已经湿了一大片。他一哭,很多人都哭了,操场里哭成一片。跟前有我的手下悄悄说,这些人都咋了?哭啥哩?我说,可能毛主席是他们的亲戚。
回到家里,母亲的眼圈也是红红的,我很纳闷,毛主席和我们家好像不是亲戚么,她哭啥哩!这个疑问也是一闪,我很快就兴高采烈了,因为晚上不在家里睡觉,要住帐篷。
那些日子,没完没了下雨,听大人说,还有地震,房子要塌,不敢住人。操场里搭了几个大帐篷,席地放几块转头,上面架上床板,十几张床板连在一起,是大通铺。男男女女和衣而卧。我睡在木板上,听着帐篷顶上唰唰唰下雨的声音,听着身子底下哗哗哗淌水的声音,兴奋得睡不着。趁母亲不注意,朝旁边睡着的伙伴身上抓一把,他爬起来抓我,我掀起被子捂住脑袋,母亲骂几句,我再不敢动。
去了了院看电影也是值得一提的。了了院似乎很远,吃过晚饭,大人小孩挤在一辆解放牌汽车上,敞篷的车厢里挤得满满的。我夹在大人的腿中间,鼻子顶着大人的屁股,挤得扁扁的,透不过气来。若是夏天,必憋出一身臭汗。冬天好些,等于进了保温箱,暖烘烘的,三摇两晃,站着睡了一觉,就听见枪炮齐鸣,一睁眼,说是已经到了了了院。赶紧从腿缝里挤一挤,看得见银幕了,就忘了周围的一切。《火车司机的儿子》,朝鲜片子,我念念不忘。结尾处,儿子高坐在驾驶室里,车闸一扳,“呜”一声,浓烟滚滚,火车喘着粗气哐当哐当动起来了。那儿子真是威风凛凛,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理想就是开火车。电影看完了,连夜往回赶,我依旧挤在很多大腿之间,一边想象自己开火车的样子,一边迷迷糊糊睡去。后来,我才知道,我所说的了了院,是清水温泉工人疗养院。
冬天很快来了,住帐篷的好日子结束了。横穿山门的大河结了冰,冻得实实的,铁锤子砸半天也只是溅出些白沫子,这宽宽大大,一眼望不到头的冰面,就是我们新的阵地。
打木猴儿,是每天都要进行的赛事。要赢对手,木猴儿是关键。木猴儿就是木头旋成的上面圆,下面呈锥形的东西,谁的木猴儿转的时间最长,谁就赢了。六大是木匠,一手好木活,我的木猴儿就是他旋的,最瓷实的木头,抛光打磨得溜光水滑,上面涂了薄薄一层清漆,好闻好看更好用。我的鞭子也高级,是父亲做的。竹棍上拴了一尺多长的尼龙绳(他们的都是草绳),绳子是红绿色绞和在一起的,绳稍上缀了指头长的一绺红布头。鞭子一甩,空中划出一道红艳艳的弧形,木猴儿就在冰面上飞转,我抽一鞭子,转得更欢。边里有人喊,倒了,倒了。我说,咋啦,受不得了?另有人说,你能啥哩?你当了是你能?是你的木猴儿好!我说,你能得很你也弄一个好木猴儿。正说着,腿一软,坐到了地上,是有人给我使了袢子。我还没爬起来,背后又有人一推,哧溜一下,我滑出了丈二。再爬起来时,人跑光了,木猴儿也不见了.
父母常常带我们姊妹仨来溜冰。找一片瓦,我坐在上面,瓦面凹下去的地方,我的屁股放着正合适,母亲在我腰里拴根绳子,她在前面拽着。父亲两只手分别拽两根绳子,是大姐和二姐,他们在前面走,我们的瓦车就在后面滑。母亲围着大红色的围巾,穿着碎花棉袄,我看看她的背影,看看周围的山,白茫茫一片,一点声音都没有。
母亲刚到卫生院的时候,我还没出生,乡里人都知道卫生院来了个年轻漂亮的洋大学生。母亲端坐在一张桌子前面,等着她的病人。二姐扒在门框上偷看,母亲紧张地一摆手,二姐赶紧缩了头。对门的老中医,屋子里的病人挤得满满的,老中医说,都过去,都过去,寻外大学生看去!边里人说,外还是个碎娃娃,会看个啥病?一看就不牢靠。乡里人说话声音大,母亲听见了,就低了头,拿手指头抠桌子,一抠就是小半天。这种情形持续了没多长时间,母亲就在四邻八乡出了名,人都说,原来外个大学生会看病,还看得好,开的药又便宜又管用。卫生院里正经医学院毕业的就母亲一个,最忙的时候,几个病房里全是住院病人,看病、打针、输液、手术,母亲又是护士,又是大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样样都上。很多年以后,母亲常说,那些年其实是她收获最大的十年。
父亲似乎经常不在家,母亲半夜里被病人叫走了,我们姊妹仨就用木棒子顶了门,继续睡。睡梦中听到窗子上、门上有抓挠的声音,我们大气不敢出挤成一团。母亲临走时交代过,听到这声音千万不敢开门,我们心里都清楚,是狼。冬夜里出没的狼一定是饿疯了的。母亲有时候在卫生院一忙就到天亮,有时候忙完看看天还没亮,惦记着我们,就折回来往家里赶。从卫生院到家里要过一个独木桥,母亲提着马灯,灯罩子里的捻子着了一点火,是灯油不足。风大,那点火也被吹得歪歪斜斜。还好,河里结了冰,桥好过。过了桥,是一大片麻地,听到唰啦啦的声音,还有飞跃而过的黑影,母亲赶紧捡个石头,一边扔,一边大声喊。半夜里遇到狼,母亲不是第一次了;半夜里提着马灯去看病,母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时间长了,乡里人都叫母亲“马灯医生”。
回到家里,炕上的席子铺盖卷成长筒堆在一边,我和二姐挤在墙角睡得东倒西歪,大姐两手搂着铺盖卷,不让它散开,一见母亲,“哇”一声哭了,一边说,褥子又着了,她家两个光瞌睡多,我一个人不敢睡一直守着。母亲一边表扬,一边安慰,一边把炕洞里的旺火埋一埋。松塔烧炕,火势太猛,被褥被烧焦,点着是经常的事。
母亲要是一夜未回,我们仨就一直赖在床上不起来。天亮了,大姐下地把顶门杠子拿掉,上了炕,钻进被窝继续睡。天大亮了,外面有人喊,周大夫,周大夫,听不到回应,那人就推开门,半个身子探进来,我们仨齐唰唰抬起头,趴在枕头上看他,他说,你妈哩?我们说,卫生院里去了。那人出门后见人就说,周大夫的三个女子,一人穿哈个夹夹子,一个比一个心疼。夹夹子,是说粉红色的棉马甲,是《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穿过的,母亲照着样子给我们一人缝了一件。
母亲病看得好,乡里人心里感激,就不时送一些土产到家里来。当年的苞谷面,新麦面,自家养的母鸡,胡麻油,刚从鸡窝里捡出来的鲜蛋。住在山里的拿的是木耳,蘑菇。那木耳又肥又大,柔滑无比,从小吃惯了最地道的木耳,后来进了城吃啥木耳都不香。我到现在在吃食上非常挑剔,大概也是那时候惯出的毛病。
最稀罕的是野鸡,山里人拿麻绳穿在野鸡的鼻眼里,一次少说也要串上个三四只。母亲总是坚决不要,乡里人实诚,你不要,他脸上的表情就很挂不住,让人看着难受,所以,推来推去,只好放下。野鸡的吃法有讲究,清炖不香,因为野鸡脂肪少,炖着吃太寡口。最香的吃法是爆炒。鸡肉切丁,胡麻油在锅里冒烟了,鸡丁入锅,快快地翻炒,加椒盐之类,马上出锅,这才是第一道工序。泡发好的黑木耳、黄花、豆腐加大葱炒制,八成熟了,添加炒好的鸡丁,翻炒均匀,出锅,这就是货真价实的野鸡臊子了。与之最搭配的,是荞长面。当年的新鲜荞面,做成细细长长的面条晾在案板上。煮好的荞长面,从后锅里舀一大勺调好酱醋的清汤,汤,越多越好,面,越少越好。筷子一扒拉,那面条在清汤里松松地散开,这个比例就合适,最后浇一勺野鸡臊子,淋上油泼辣椒,尝一口,那滋味能让你记一辈子。
山里人打猎,多是在冬天,所以,野鸡臊子荞长面,我们在冬天常吃。围坐在火盆旁,看着红彤彤的炭火,端一碗烫嘴的清汤面,一边刺溜溜吸着面条,一边说着闲话。一碗面下肚,浑身冒汗,须得解了棉袄的纽子,一边掀半边袄儿凉一凉,一边吃下一碗。进城以后,野鸡见得少了,有一天谁说是想吃荞长面了,母亲就说,没野鸡臊子,吃啥荞长面哩?是的,任是多么肥嫩的家鸡,也比不上野鸡与荞面的搭配,不是那个味儿。
父亲不在家,多是下了乡,有时候是开批斗会,有时候是带学校宣传队演出。若是前者,回家后的父亲就闷闷不乐,天天拉二胡,调子听得人想淌眼泪,后来我知道,他拉的是秦腔里的一段,叫《祭灵》。
父亲在西安上大学时是数学系的高材生,酷爱秦腔,经常买了站票去易俗社看秦腔,一站就是半晚上。我的音乐启蒙大概就是秦腔了,从记事时起,家里那台红灯牌收音机就天天唱秦腔。父亲是宣传队的板胡手,演员在台上唱,他在台子边上拉板胡伴奏。排练的时候,父亲还是导演。父亲一手抬起做拭泪状,一只手的两个指头成V字型斜斜地从身后伸出,似在控诉: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是小常宝的唱段。演小常宝的是父亲的一个学生,总演不好,父亲一遍一遍示范,次数多了,父亲就骂,这数学差的学生就是笨,啥都学不会。数学学得好与坏,直接证明一个人智商的高与低,这是父亲一直坚持的观点,这个观点也直接决定了父亲对我的评价标准。
1978年,父母调进县城,之后很多年,我再没有去过山门,但我陆续知道了,原来我家屋后的山,叫石洞山,因山上有一个不知其深的石洞而得名。洞口上方悬一巨石,风一吹,那石头似乎在动,似乎马上要掉下来,但是一悬就是千年。
两年前的国庆节,携父母回了一趟山门。看见浅浅窄窄的河床,逼仄萧条的小街,印象中无比辽阔的山门,原来不过是群山之间狭长的河道,我说,我记得山门大得很,怎么这么一点?父亲说,那时候你还碎,就觉着山门大,现在你大了,山门就小了。
上了山,原来的羊肠小道辟成了宽宽的一条,汽车可以一直开到山顶。山顶上有寺院,那一天正好有佛事活动,进了后院,正在忙乎的众人认出了父母,我们被簇拥着进了屋,上了炕,一人吃一碗斋饭。边里人说,周大夫头发都白了,母亲说,七十岁了,老了。
我出了屋,站在山顶,看山下的牛羊,山边的云烟,看远处的松林,只是觉得这山也比记忆中低矮了许多,那松林也稀疏了些。儿子跟出来,催着要回家,我说,松树林里有野蘑菇,有松鼠,好玩着哩。儿子急急地说,快走快走,我的动画片快演完了。我看着他,张了张嘴,还没说出话来,他已经小跑着去开车门了。
作者简介
李晓东,女,70后,甘肃天水人,天水市《秦州文艺》执行主编,秦州区作协副主席。
《八一建军节祝福词》
掉过皮、掉过肉,只为比武争上游;流过血、淌过汗,不做掉泪男子汉;爬过冰、卧过雪,心里还是一团火;战过寒、斗过暑,默默奉献情永驻。
假如我是园丁,我要把最美丽的鲜花送给你;假如我是诗人,我要用最美丽的诗行赞美你。我是军人,我要把和平献给你——祖国母亲!
军人用理想充实头脑,用意志铸造信念,用绿色装点青春,用生命抒写忠诚,把情感思念打入背囊,把责任荣誉刻入心田。
流星划过天空,我错过了许愿;浪花溅上岩石,我错过了祝福;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人生只有一回,我却结识了你这个好战友,“八一”邀你共快乐!
轻轻拨动你的手机键,让你知道我的到来;慢慢放飞我的祝福,让你感受我的热情;风送去心声,星传递问候,祝战友们“八一”建军节快乐!
东海有大海晨曦,南国有椰海蕉林;北方有长风骏马,西域有牧歌苍鹰。我站在高高的哨所,向火红的军旗敬礼!
一声警报凭空起,二话不说就定位,三七高炮原地列,四方搜索敌空情,五指紧握转轮把,六门火炮呈圆形,七(齐)发射,八(靶)机落,九州庆佳节,十方捷报传。
齐步、正步、跑步走,走强军之路;向左、向右、向前看,看美好未来。
吼吼吼,吼出个地动山摇;练练练,练出个气冲云霄;演演演,演出个波谲云诡;打打打,打出个独领风骚。
穿上军装就不再留恋都市的繁华,融入军营就不再羡慕花前月下,仰望军旗我们意气风发,坚守战位是对党和人民的最好报答。
“八一”祝福:一马当先行军路,一鼓作气进攻路,一路高歌得胜路,一气呵成事业路,一心一意爱情路,一呼百应友谊路,一帆风顺人生路,一马平川身前路。嘿!庆功的时候,可不能一毛不拔哟!!!
抗洪抢险需要你,扑灭山火辛苦你,扶弱济困也有你,除暴安良还是你,守疆戌边只有你,保家卫国不能没有你,家中老母念着你,心中情人想着你,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你.
有一种追求,叫精忠报国;有一种日子,叫与星相守;有一种情愫,叫思家念亲;有一个佳节,叫“八一”建军。祝福战友!
《夕阳半入江底》
葫芦口,在大桥上游一百多米处。漫江飞泻的浮冰,进入葫芦口,江面陡然变窄,猛地扎住。随后的又飞驰而来,挟云曳雾,撞击在一起,带着砰然脆响,溅起丈高冰凌。大者如盘,小者如珠,似一树树怒放的瑰宝,熠耀晶莹。一树才凋,一树又放,不由人头晕目眩,而又惟恐不见。一时间,你已分不清哪是冰声、水声、风声、人声,天地之间,只有奔流涌泻,吞云沃日,壮烈激射的阔大气派。
冰排流经葫芦口,奇迹般的竟象进入了雕塑工厂,顿时有了各种造型。有的凸团一堆,似山头凝雪,有的象座尖脊冰房门窗向你洞开,有的块块相叠,似群羊挤卧;有的束束丛丛如出水的海葵.....
从葫芦口到大桥,江面骤然变宽。蓦地,唰.....”冰山倾纪了,留下一柱倩影,象身披白纱的仙女,踏云亭亭而立,冰房塌洛了,成了披蓑垂钓的老人,羊群散乱了,变就了一堆堆珊瑚,海葵不见了,又铺砌了一片片玉石……变幻之快,雕工之妙,不仅使你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更会惊叹那天工之巧。
站在大桥看冰排,最好是中午和傍晚。早晨气温低,冰排显得沉滞冷涩。而中午,气温升高,时有天风忽发,呼啸骤至,泛冰起伏,推波逐浪。这时,依身桥栏,脚下冰排片片,急急西去,头上云团簇簇,匆匆东行。你会觉得抬头悠悠,俯首悠悠,天悠悠,水悠悠,神思悠悠。似乎你的脚正踏浮冰西丢,你的头又紧随云影东游。迷离、孩然,一时间恍若超脱人世而置身于仙境。
傍晚,大片的冰排已逝,天风早息,江面分外平静。块块残冰随流缓泛,轻轻地相磕相搏。“叮—叮—”,“咚—咚—”,那声音,如轻风拂铃,水中抛豆,细细碎碎,巡邀远远而又真真切切。“喇—喇—”,这音响,又如轻挑琴弦,幼童击磐,忽轻忽重,节拍强而乐韵浓,只觉得抚心慰魄,百骸共鸣。
当夕阳半入江底,江面中心是一片金红,又被玫瑰红圈嵌,再外是淡紫淡粉,最外是一轮悦目的金黄。金黄渐渐谈下去,又晕入美丽的孔雀蓝色。临近桥下,再又变得沉黑。那浮荡的零散的冰块,就在这各种颜色上跃跃闪光,恰似朵朵开放的江花。红的是石榴,粉的是桃花,黄的可是金蔷薇?那么蓝的也许是勿忘我吧l那白的一定是婀娜的白莲了。噢,这半江流水不就是一片美丽的大花圃吗?
忽地,一队顶着冰下水的捞沙船归来,载着一船船金沙,一船船笑语,一船船希望,驶进了花圃中。年轻的捞沙女工披裹了满身的霞光,手持沙锨立在船头。夕阳更红,江流尽染。船红了,帆红了,沙红了,人红了。“啊,江花开了!”这不也是枝枝迎春花,朵朵万年红,丛丛山丹丹,片片红杜鹃吗?这,才是真正的江花—故乡的北国江花。
《心中的月亮》
游镜湖,给人一种静谧平和的感觉,和上游奔珠跳玉的珍珠滩下游暴涨砰旬的诺日朗相较,别有一番情趣。宽阔的镜湖闪着鳞鳞的翠光,真如一枚明镜纤尘不染。蓝天近树齐纳湖中,真景绚丽,倒影清晰,天上人间,无从分辨。传说这里是男神仙达戈和女神沃诺色摸朝暮幽会的地方。 身着白色藏装的导游员介绍,镜湖是著名赏月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三个月亮。人们惊奇,怎么会看到三个月亮?
我们几个好奇的游人,晚饭后,结伴去镜湖赏月。夜色四周,群星眨眼,青山变为深黛,墨绿的镜湖静寂无声。我们乞盼着,巴望着。东南山梁上,现出朦胧的白光,逐渐地铺向天宇。 月亮爬上山梁,橙红橙红,好圆好圆,在别的地方从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艳这么美的月亮。啊,嫦娥在翩翩起舞,吴刚在挥动金斧,玉兔在欢快地捣药,这是山顶树枝闪现的幻影。人们在翘首凝望着。 月亮傍着洁净的天宇缓缓地上升,颜色变得金黄金黄,银白色的光洒向大地。
镜湖中映出一轮圆月,如翠盘上捧出的一颗耀眼明珠,分不清天上月和水中月。 “那第三个月亮哪?”人们追寻着,思索着。忽然一个游客说:“那个月亮不是在我们心上吗!”啊,人们恍然大悟。是的,“千里共掸娟”,“中秋盼团圆”·一这不都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月亮吗?
《家乡的泡柑》
我的家乡—忠县城,坐落在一民汀的上游。这里的景色四季迷人。放眼望去,对而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茂密的树林。 我的家乡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有驰名中外的特产—泡丰甘。 春天,果园里的泡柑树展开了嫩绿的叶子,在春风吹拂下,叶子展在空中迎风摆动,并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树上是白色的桔花,一层层,一簇簇缀满绿色的柑桔树,仿佛绿山上挂起了雪白的纱幢似的。桔园花香,引来群群蜜蜂下翻飞;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一ll’露。 ·初夏,泡柑树的叶子颜色跟春天,.不多。一个个折头般大小的积挂在树枝上。
由于时间的变化,已经山小积逐渐一长大了,颜色也由青渐渐变红了。 深秋时节,果园里的景色十分诱人。特别是那一片桔林,远远望去,密密层层的桔树就像团团绿雾,把起伏的山峰遮盖得严严实实。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从星光雾气中浮现出来,简直就像神话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一般。仔细一看,绿雾‘卜,无数红的小星星在眨眼睛,可比雾夜中的星星要密得多,亮得多。在深绿色的叶子的衬托之下,象一盏盏吊着的 “红灯笼、在秋风的吹动下,又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轻轻地拨开绿叶,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此时假设你到果园游一游,你一定会认为自己进入了仙境呢!
走进一瞧,有的桔树被压弯了腰,果子简直要触到地面,你要是在果园里玩累了,便可以躺在地上,这时会有一股浓浓的芳香使你垂涎三尺,忍不住地摘下一个,剥开皮放到嘴里尝尝,甜得舌头凉丝丝的,桔汁就会流满嘴唇,使你回味无穷。你会忍不住再摘下一个。 这就是我家乡的特产。朋友,请来我家乡做客吧!那时我一定会将家乡的特产给您品尝·…”。
〔简评〕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只要以真诚的心灵去感受,以擎爱的眼睛去捕捉,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闪光点。 你看,本文的小作者,就是抓住人们司空见惯的家乡特产,进行生动细腻的描写,赞美了可爱的家乡和家乡特产,表达了她热爱生活的思怒感情。 小作者由春天泡柑展叶开花写起,写到夏坐果,秋成熟,从色香味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使人看了“忍不住”想尝一尝。这样,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