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家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08 16:43:55
《一个人在家》
早晨我刚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眼,就发现家里格外安静。接着我大喊一声:“妈妈,我饿了。”可是没人回应我。我来到妈妈的房间,发现床上只有那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这时我才想起妈妈今天要去上班,看来今天只能靠我自己了。
我穿好衣服下楼去买面包,在去超市的路上我遇到了一条大黄狗。我十分害怕狗,之前每次遇到狗,妈妈总是站在我身前将狗赶走。这次妈妈不在,我只好一边硬着头皮往前走,一边在心中默念:看不见我,看不见我。可是不好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条狗看到了我,并冲着我汪汪大叫。我赶紧马不停蹄地向超市奔去。那条狗在后面紧追不舍。好像要把我吃掉一样。最后还是狗主人把那条狗带走了。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回到家没有了往日那番喧闹的氛围,而是十分安静。我多么希望妈妈可以在家呀。一个人在家真得好孤独。
我盼呀,盼呀,终于到中午了,妈妈下班了。开门的那一刻,我就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并流下了复杂的泪水。
《逛菜场》
今天,我在家里没事干,就想跟着外婆去菜市场买点儿菜。
我来到菜市场,想好了要买些什么,就开始找买我想要吃的菜了。我在菜市场里卖土豆的好几个摊位看了一遍,看准了一个一直有人买的摊位,准备去买土豆。我随便拿了几个要去付钱,外婆说:“拿土豆要拿黄的,不要拿有一点绿的,也不要拿发芽的土豆。”我又把土豆放了回去,换了几个黄的土豆。
我来到了卖螃蟹的摊位,我不知道螃蟹什么样子才算好,就去问外婆。外婆说:“如果是公螃蟹,就看它的“腹肌”是不是鼓起来的,如果是鼓起来的就说明它有很多肉,如果是母螃蟹,就看它的肚子,肚子越黑就说明肉越多。”
最后我来到卖青椒的摊位,我选了一个很大的,外婆说:“选青椒要选又绿又有水份的。”我重新又选了几个好的青椒。
这次逛菜场不仅让我知道了很多小技巧,也让我懂了怎么买菜。
《家徒四壁的典故》
“家徒四壁”或“家徒壁立”——家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只有四面墙壁。这是形容极度贫穷的一句成语。《史记》和《汉书》记述司马相如贫穷时的家境,曾用过这样的话: “家居徒四壁立”。(徒,“只”或“仅仅”的意思。)司马相如是汉初的一位作家,他的辞賦写得很出色。可是当时的汉景帝(刘启)不喜欢辞賦,却爱打猎。司马相如当过陪录帝打猎的官(武骑常侍),不感兴趣,就到梁孝王 (即景帝之弟刘武)那里住了几年。当时的所谓梁,在今河南的开封,,商丘一带。梁孝王在那里修建了梁园,招纳了不少文士。司马相如的名作《子虚賦》,据说就是在那里写的。
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就回到故乡四川。他是成都人,家里很穷,因为和临邛【qióng】(今四川邛崃县)的县官王吉相识,便到临邛去找王吉。王吉对他十分敬重,留他住了下来。临邛有个大财主叫卓卫孙,家里的仆人就有八百之多。卓王孙听说县官有贵客莅临,想趁此结交权势,并炫耀自己,便大张筵席,宴请司马相如和王吉。陪客的人到了好几百,席间非常热闹,司马相如还弹了琴,博得满座称赏。
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新寡在家。她爱好诗文音乐,偷听了司马相如的弹奏,对他很是爱慕;司马相如知道了,也对卓文君发生好感,可是卓王孙嫌司马相如贫穷,不同意他俩结合。他俩就在一天晚上,偷偷离开临邛,逃往成都司马相如的老家。司马相如的老家是怎么个情况呢?——“家居徒四壁立”,屋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可是卓文君并不嫌弃,愿意跟随司马相如过艰苦的生活。他俩开了一家小酒店,文君当垆,相如身穿犊鼻裈〔kūn〕 (无裤腿的裤子,即短裤或短围裙,形如犊鼻),亲自操作,一点也不以为苦。后来汉武帝读到了司马相如的文章,十分叹赏,传诏把他召进京去,给了他官职,司马相如从此远近闻名。卓王孙的势利眼也不再瞧不起他了。
又,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薛慰娘》: “仆故家徒四壁,恐后日不如所望。”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3篇》
第一篇:《藏在生活里的“问号精灵”》
提纲
1. 家里的“问号工厂”:水龙头、镜子、冰箱里藏着“自来水从哪来”“镜子为何反光”等问题
2. 精灵的“悄悄话”:用“空气棉被”“亮闪闪银衣服”等比喻,听懂科学原理
3. 我的“追问号日记”:记录冰箱结冰、肥皂去污的答案,像抓调皮精灵
4. 观察里的小乐趣:用树叶追流水、和弟弟玩勺子镜子,发现科学就在身边
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太神奇了!它像在我家每个角落都藏了“问号精灵”,以前我路过水龙头、镜子时从不在意,现在却总停下来找问题。书里说“水龙头里的水,可能来自远方的河流,要经过过滤、消毒好多步骤,才能跑到家里”,我盯着厨房水龙头看了半天,还放了片小树叶在流水上,看着树叶顺着水流进下水道,好像看见水在地下管道里“旅行”的样子,真像一群透明的小鱼在跑。
最让我着迷的是“镜子为什么会反光”。书里说镜子背面有层银,就像给玻璃穿了件亮闪闪的衣服,光碰到银层就会“跳”回来,所以能照出我们的样子。我赶紧找了把不锈钢勺子试了试,用凸面照脸,我的鼻子变得又大又圆;用凹面照,下巴都快翘到天上了!弟弟看到抢过去玩,笑得直不起腰,喊着“我变成歪鼻子小怪兽啦”。
现在我有了“追问号日记”,专门记书里的有趣答案:“冰箱结冰是因为里面温度太低,空气中的水汽碰到内壁,就变成了小冰晶”“肥皂能洗脏衣服,是因为它会和脏东西‘拉手’,把它们带到水里”。每次写完一条,都像抓住了一个调皮的问号精灵,心里甜滋滋的。原来科学不是躲在课本里的难题,而是藏在生活里的小惊喜呀!
修改建议
1. 增加“验证答案”的细节:比如“为了看冰箱怎么结冰,我故意在冰箱里放了一杯水,第二天早上真的变成了冰块,和书里说的一模一样”
2. 补充“分享发现”的情节:比如“我把镜子反光的原理讲给同桌听,他还带我看教室窗户玻璃反光,说‘这也是小镜子呀’”
写作建议
1. 用“五感观察法”写事物:看水流的样子、摸勺子的质感、听弟弟的笑声,让科学场景更生动
2. 给“问号精灵”起名字:比如把“水龙头精灵”叫“水宝宝”,“镜子精灵”叫“亮闪闪”,让科学更有童趣
3. 记录“不懂的问题”:比如“我还没搞懂‘为什么自来水没有味道’,把问题写在日记最后,打算下次问爸爸”
第二篇:《伊林的“魔法实验室”》
提纲
1. 书里的“魔法实验”:冰块做放大镜、观察面包发霉,材料简单又安全
2. 我的“实验准备”:找冰块模具、选面包片,像小科学家一样做准备
3. 实验里的“小意外”:冰块冻出小树枝、面包发霉被妈妈提醒,藏着小知识
4. 实验后的“大收获”:课堂上回答问题受表扬,明白“动手做才懂科学”
米·伊林就像一位藏在书里的“魔法老师”,他教的实验不用复杂的仪器,在家找些小东西就能做。看到书里说“冰块能当放大镜”,我立刻翻出冰箱里的冰块模具,还往每个模具里插了一根小树枝——我想冻出带“小森林”的冰块,这样照东西肯定更有趣!等了一晚上,冰块冻得硬邦邦的,我把冰块举到课本上,哇!原本小小的“人”字,一下子变成了“大巨人”,连笔画里的小毛刺都看得清清楚楚。
书里还讲了“面包为什么会发霉”,我选了一片没吃完的吐司,放在窗台的小盘子里。第一天面包还是软软的;第二天边缘有点干;第三天早上,我发现面包上长了白白的“小毛毛”,像给面包戴了顶毛茸茸的小帽子。我刚想伸手摸,妈妈赶紧拦住我:“发霉的面包里有细菌,不能碰哦!”我赶紧在实验本上画了个戴口罩的小人,提醒自己“科学实验也要注意安全”。
我的“实验报告”画得满满当当:冰块实验旁画了个变大的“字”,标注“冰是透明的,能让光线变弯”;发霉实验旁画了个哭脸,写着“细菌喜欢暖和的地方,面包要放冰箱”。上次科学课,老师问“冬天窗户上为什么会结冰花”,我想起书里说的“空气中的水汽碰到冷玻璃,就会变成冰晶”,立刻举手回答。老师笑着夸我“懂的真多”,其实我只是跟着伊林老师,做了一次“魔法实验”呀!现在我更爱动手了,因为我知道,科学不是纸上的字,是亲手做出来的惊喜。
修改建议
1. 补充“实验失败”的经历:比如“第一次冻冰块没插稳树枝,树枝倒在模具里,冰块变成了‘歪脖子森林’,但照样能当放大镜”
2. 增加“延伸实验”的想法:比如“我想下次用不同形状的冰块做实验,看看圆形冰块和方形冰块,哪个放大效果更好”
写作建议
1. 按“时间顺序”写实验:准备材料→做实验→等结果→得出结论,让过程清晰有条理
2. 写下“实验心情”:比如“等冰块冻好时,我每隔十分钟就去看一次冰箱,像盼着礼物一样”
3. 联系“课堂知识”:比如把实验发现和科学课学的“水的三态变化”结合,让读后感更有深度
第三篇:《问号背后的“世界地图”》
提纲
1. 一个问号串出一串:从“白天黑夜怎么来”,连到“地球会转”“太阳是恒星”
2. 我的“问号链条图”:用箭头串起“云→小水珠→地面水→蒸发”,像连珠子
3. 观察里的“新问号”:看云飘、下雨、月亮圆,又生出“风从哪来”“雨滴怎么掉下来”
4. 链条的“小尽头”:接受“地球为什么开始转”没答案,保持找答案的好奇心
读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发现每个问号都像一颗小珠子,能串出长长的链条。书里说“白天和黑夜,是因为地球像陀螺一样在转”,我马上就想:“地球为什么会转呢?”书里又写“它从一开始就转,像小朋友转呼啦圈,停不下来”,我接着追问:“那是谁让它开始转的呀?”虽然书里没找到答案,但我闭上眼睛想象:黑漆漆的宇宙里,蓝色的地球裹着白云外套,一圈圈慢慢转,太阳公公在旁边笑着看,真像个调皮的皮球。
我还画了张“问号链条图”:最上面是“为什么天上会有云”,用红色箭头连到下面“云是地面的水蒸发后,变成小水珠聚在一起”,再用蓝色箭头连到“地面的水来自下雨、河水、自来水”。奶奶路过看到我的图,笑着说:“你这是把天上的云,和咱家的水龙头连起来啦!”我赶紧点头,又在图上添了个小水龙头,旁边写“云的‘老家’可能在这里”。
现在我走在路上,看到飘得快的云,就会想:“风是不是在推云宝宝?那风又是从哪来的?”看到下雨,就琢磨“雨滴是不是云里的小水珠抱在一起,太重了才掉下来?”看到圆圆的月亮,又猜“是不是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把光挡住了一部分?”虽然好多问题还没答案,但带着问号看世界,连平常的走路都像在探险。伊林老师好像在告诉我:“别害怕没答案,保持好奇,就是在慢慢认识这个世界呀!”
修改建议
1. 增加“链条图的细节”:比如在“地球转”的箭头旁画个小呼啦圈,在“云”的旁边画朵小云彩,标注“像棉花糖”
2. 补充“请教他人”的情节:比如“我问爸爸‘地球为什么开始转’,爸爸说‘这是宇宙的秘密,等你学更多知识就能懂’,我把这句话记在了链条图旁边”
写作建议
1. 用“画图+文字”记录问号:比如在笔记本上画简单的链条图,旁边写简短的想法,直观又好记
2. 把“问号和生活结合”:比如看到妈妈晒衣服,就想“衣服为什么会干”,让好奇心融入日常
3. 写下“未来的计划”:比如“我打算把没弄懂的问题记下来,长大当科学家去寻找答案”,培养探索精神。
如果您想帮孩子留住好奇心,又想让科学变得有趣好懂,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绝对是性价比超高的选择!
这本书不像传统科普书满是枯燥术语,而是把“为什么”藏在孩子每天接触的生活里——水龙头的水从哪来、镜子为什么能照出脸、冰箱怎么变出冰块,连冻冰块、观察面包发霉这些在家能做的小实验都写得明明白白。孩子读着会发现:原来科学不是课本里的难题,是厨房、卫生间里藏着的小惊喜。
它还能帮孩子养成“爱问、会找答案”的习惯:从“为什么有白天黑夜”,能串出“地球会转”“太阳是恒星”的知识链;跟着书做实验,孩子会主动记“实验日记”,连科学课回答问题都更有底气。文字浅显,四年级孩子能轻松读,还能为写作积累素材,写读后感时不愁没内容。
让孩子翻开这本书吧,用好奇的眼睛看生活,用动手实验探真相——这份“主动探索”的能力,会比知识本身更让孩子受益!
《我的乐园——乡下的小院子》
我的乐园就是乡下家里那个充满回忆的小院子,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个小院子是我外婆和外公精心打理的。每次来到乡下,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冲进这个小院子。这里住着六只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是奇奇——一只活泼的中华田园犬,还有它的三只刚出生不久的狗宝宝,它们还没有名字呢。另外,还有两只腼腆的小猫,一只橘色,一只三花,它们总是羞涩地躲在角落,不常露面。
某个温暖的下午,朋友们来找我玩摔摔炮。我们兴奋地带上“装备”,冲出院子,在草地上欢快地玩耍。小狗小猫们被我们的欢声笑语吓到,纷纷躲在一旁,露出无奈的小眼神。看到这有趣的场景,我们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夜幕降临,我们把桌椅搬到院子里,桌上摆满了诱人的美食。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美味的晚餐,同时欣赏着美丽的日落。只见一个巨大的火球缓缓从天空划过,最终沉入西边的地平线。随后,一轮明亮而柔和的月亮升起,成为夜空中最璀璨的光芒。晚餐结束后,天空已经完全暗下来,只有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玩起了捉迷藏。
小伙伴们又来了,这次他们带来了仙女棒。我赶紧从家里拿出过年剩下的烟花,找出仙女棒,我们在院子里点燃它们。一群“小仙女”在夜色中挥舞着闪光的仙女棒,欢声笑语回荡在小院子里。直到仙女棒都燃烧殆尽,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睡觉。睡前,我的目光仍然停留在那个充满欢乐的小院子。
这就是我的乐园,一个充满快乐与回忆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我家的新成员》
今天,家里迎来了一位毛茸茸的新成员—一只可爱的小狗。它是爸爸的朋友送给我们的,是一只刚出生四十多天的小家伙。
刚见到它时,我就被它那美丽的模样给迷住了。它的浑身洁白无瑕,宛如冬日的雪一般。它的那双眼睛,就像两颗黑珍珠,里面充满了灵动、天真与好奇。
这个小家伙刚到新家时,害怕得哆哆嗦嗦地蜷在纸箱里,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我急忙上前抚摸它的毛发,它渐渐放松。过了一段时间,它适应了新家,在新家里开心地跑了起来,小尾巴一摇一摇的,可爱极了!
这时,我心想:它会是一只什么品种的狗呢?我便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它是一只拉布拉多。我想:拉布拉多这种狗很聪明,我要把它训练成一只厉害的狗。于是我便教它用两条后腿站立,可能它还太小,总是站不好,看到它一站就摔倒的那幅模样,简直萌化了我的心。
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开始讨论给小狗起个名字。爷爷说:“叫旺财吧,这名字多吉利呀。”奶奶说:“叫小白,因为它的毛发很白。”妈妈笑着说:“叫千岁,祝愿它活到千岁!”我们都觉得妈妈取的名字更好,于是这只可爱的小狗便叫“千岁”。
这个新成员的到来,为我们的新家带来了许多快乐与欢笑。
《琴键上的蜕变》
六岁那年,家里买了一台门德尔松125钢琴。6岁的我站在比我高出一大截的钢琴旁,手指小心翼翼地按下白色的琴键,“哆——来——咪……”清脆的音色在房间里回荡,仿佛一束光突然照进了我懵懂的心。从小就害羞内向的我,在班上朗读课文时,总是涨红着脸,声音小得自己都几乎听不见。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自信,甚至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表现自己。而那一刻,我的指尖却能流淌出如此美妙的音色,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或许我也可以像别人一样,勇敢地表达自己。于是,6岁的我开启了学琴之路。
起初,练琴并不顺利。枯燥的音阶练习让我手指发酸,复杂的乐谱让我眼花缭乱,总会认错音。有一次,我因为总是弹错同一个音符,气得用力拍打琴键,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妈妈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每一个坚持都不会被辜负。”于是,我擦干眼泪,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指尖记住了每一个音符的触感。渐渐地,我的演奏越来越熟练,《雨的印记》听过一遍就能弹奏出来,也能在钢琴比赛现场流敞地演奏《乌苏里船歌》。我发现自己不再害怕犯错,因为每一次失误,都让我离流畅的演奏更近一步。我越来越热爱弹钢琴。
这份热爱,也悄然在改变着我。以前站在讲台上发言时,我的手会发抖,声音会发颤。但每当我坐在钢琴前,那些紧张和胆怯仿佛都被音符冲散了。我开始相信,只要像练琴一样坚持,我也能在其他事情上做得更好。终于,机会来了——老师选我做学校周一国旗下的演讲,那个集体朝会上,我拿着话筒站在全校师生面前,望着主席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那一刻,我深吸一口气,想象自己正坐在钢琴前,指尖触碰琴键的熟悉感让我平静下来。我的声音不再颤抖,而是像演奏一首练习过无数次的曲子一样,流畅而自信地演讲。演讲结束后,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微笑着向我点头,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热爱的力量带给我的自信。
钢琴带给我的,不仅是音乐的享受,更是成长的勇气。它让我明白,只要坚持,再胆怯的心也能奏响自信的乐章。无论遇到什么挑战,只要像热爱钢琴一样去坚持,我一定能弹奏出属于自己最精彩的人生乐章。
《我的“昆虫迷”表哥》
我的表哥是个十足的“昆虫迷”,家里养了好多有趣的小昆虫,像把小自然搬进了家!
他养的毛毛虫超有意思,浑身黑乎乎的,个子和小拇指差不多大。我和表哥给它搭“豪华小窝”:用柔软的桑树皮当床,田螺壳当玩具,鲜嫩竹叶当美食。小家伙吃得开心,扭来扭去,像在跳可爱的“波浪舞”!
表哥的蚕宝宝也很有趣,一只只白白胖胖,串在桑叶上,活像会动的“小糖葫芦”!它们每天就两件事:“吧唧吧唧”吃桑叶,“呼呼大睡”长肉肉,偶尔还会吐出银亮亮的丝。要是观察它们,能看到奇妙画面:有的仰着脑袋啃桑叶,有的歪在一边吐丝,还有的藏在桑叶下面,像和我们玩“猜猜我在哪”!
最酷的要数独角仙啦!它有根犀牛一样的大角,浑身黑亮亮的。有次我撞见两只打架,大的想把小的撞飞,结果小的超机灵,等大的冲过来,“嗖” 地用角一顶,把大的顶得打转,像在演 “昆虫武林大会”,太好玩啦!
表哥养的昆虫,个个圆滚滚、胖嘟嘟,把它们照顾得这么好,表哥这个“昆虫迷”,真的厉害!
教师评语:文章生动的比喻和拟声词太赞啦!把昆虫写得超可爱,表哥的“昆虫迷”形象跃然纸上,语言活泼,情感真挚。
《我家里的“小可爱”》
我家的阳台上养了一只呆萌的“小可爱”。听到“呆萌”这个词,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它就是乌龟。自从在外婆家的花鸟集市上多看了它一眼,我们的缘分便开始了。我给它取名拉拉,以此表达它带给我的愉悦心情。
拉拉有着一副可爱的模样。它三角形的小脑袋只有一颗花生米那么大,两侧嵌着一双芝麻似的小眼睛,时不时的骨碌碌转,看起来倍儿可爱。眼睛下的两个小鼻孔更是只有针孔般大小,再搭配上一张恰好比例的小嘴儿,非常的萌!还有哦,四条小短腿带着些许锋利的小爪子,外加一条又细又长的小尾巴,叫它小可爱真是太贴切啦!
拉拉不止可爱,还是我认证的“吃货”。当它饿了,会把小脑袋缩进龟壳,四条小短腿疯狂拍打水缸,似乎在抱怨供养不周。每当这时候我都会赶忙倒些龟粮,它会渐渐探出小脑袋,伸长脖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口一个。没过一会儿工夫,龟粮就全没了。饱餐之后的拉拉美滋滋地又把头缩回龟壳里,接着呼呼大睡。
我还会经常和拉拉玩耍。有时我会把它放在沙发靠垫下,而把龟粮放到高些的地方,引诱它爬上靠垫。怎知拉拉每次都是以“龟界跑步冠军”的速度爬上靠垫成功吃到战利品。你们猜它是真的想吃龟粮还是想玩耍呢?
这可爱又有趣的一枚“小吃货”怎能不让人心情愉悦呢?我喜欢我家的“小可爱”——乌龟拉拉。
(学生系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404班张艺曦 指导老师吴芳)
《烘焙中的数学世界》
我妈妈的烘焙技艺十分高超。明天,家里即将迎来客人,妈妈决定制作一份6寸的焦糖奶油蛋糕,而这个过程,宛如一场数学与美食的奇妙交融之旅。
妈妈常说,做蛋糕的灵魂在于精准地掌控每一种食材的克数。这一点,就如同数学中的精确性要求,容不得丝毫马虎。对于这个6寸的焦糖奶油千层蛋糕而言,它需要两种食材配料。首先是千层皮的配料,精确到克:200g牛奶,75g低筋面粉,25g玉米面粉,10g巧克力粉,5g咖啡粉。这些数字看似简单,却是制作出千层皮独特口感和风味的关键。其次是奶油馅料:500g淡奶油,45g糖,220g焦糖酱。每一种食材的用量都像是构建一个数学等式中的元素,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最终蛋糕的味道。
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拿出烘焙秤,像一个严谨的小数学家一样,将食材精确地称出来放在对应的容器里。此时,妈妈拿出一个6寸的平底锅,开始了千层皮的制作。只见她手法娴熟,将准备好的千层皮糊均匀地摊开,一张又一张薄薄的皮在锅中诞生。15分钟的时间里,妈妈做出了20张千层皮。平均每张千层皮耗时 0.75 分钟,这个简单的除法运算,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妈妈制作千层皮的效率。
接着,妈妈又拿出打奶油器具开始打发奶油。不一会儿,765g奶油打发好了。此时,千层皮已经冷却,妈妈开始组装蛋糕。她先把一张千层皮放在转台上,再用刮刀抹上一层奶油,如此一层一层地往上叠加。20分钟后,一个精致美观且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蛋糕就诞生了。我仔细地思考着这个蛋糕的结构,总共20张千层皮,中间就有19层奶油,765g的奶油均匀分配到 19 层中,每层奶油约40.3g。这个计算让我对蛋糕的内部构造和奶油分布有了清晰的认识。
妈妈将蛋糕小学放入冰箱冷藏一晚。次日,客人们如期而至。妈妈让我把蛋糕切成6块分给大家。我看着这个直径约15厘米、高 10 厘米的圆柱体蛋糕,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 = πr²,半径是7.5厘米,计算得出底面积约为176.625平方厘米。再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 = S×h,所以蛋糕的体积约为1766.25立方厘米。将其平均分成6块,每块体积约为296立方厘米。我参照计算好的比例,把蛋糕均匀切成 6 块,逐一递给客人们。客人们品尝后纷纷称赞妈妈的好手艺。
在这个看似平常的烘焙过程中,数学无处不在。从食材的精确称量,到制作千层皮的时间计算,再到蛋糕内部奶油的平均分配,以及最后蛋糕的切割与体积计算。每一个步骤都像是一个数学问题等待解答,而妈妈就像是一个掌握了所有数学奥秘的大厨,将这些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味的点心。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学运算,不仅让蛋糕拥有了精确的口感,更让我懂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都需要“精准”与“用心”的调和。烘焙,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制作技艺,更是一个充满数学元素的奇妙世界,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也让我对生活中的数学有了更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