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诗经鉴赏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2:30:47
《读《诗经》、《诗经鉴赏》有感国学经典读后感300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经如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星,熠熠生辉。朗朗乾坤,堂堂中华,诗经风采,啧啧有音,飘扬千古。如今,吟读诗经,辅以鉴赏,以个人浅薄,感受古人智慧。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广泛地反映了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关雎》一篇我在初中就有所了解,如今《诗经》第一篇又看见了它,它被古人冠于三百篇之首,可见其重要性。关雎关雎,一首真挚动人的情歌,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关雎》巧妙地写出了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用兴寄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的思慕到结婚的愿望。这过程有追寻不得的痛苦,有求之不得的忧思,有倾之一切的勇气。诗歌的音韵美展现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正如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一般,让人感到美好,让人不禁祝福: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葛覃》唱出了当时女子的心声,女子纺纱织布,洗衣做饭,但是并不觉得劳苦,而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去歌唱,想要赶紧做好自己的事情,“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最后一句的歌唱唱出了女子迫切盼望回家看望父母的愿望。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如今在第三次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已经看不到河边杨柳依依流水缓缓、女子浣衣的场景。洗衣机早已进入广大人民家中,社会在进步,但是环境却不容乐观,令人堪忧。然而,浣衣归去那份美好却随着《葛覃》穿越千年,随着缓缓细水流入我们心中。
《卷耳》是一篇思怀之作。文中的卷耳是北方山石上常见的一种伏地而生的植物,可以入药,也可以当野菜食用。“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女子上山采卷耳,却心不在焉,采了半天连半筐也未采满,就兀自怀念远行的心上人。在古代,“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频繁,烽火四起。江山人才代代辈出,有多少热血青年保卫国家,奋战沙场,又有多少女子日日思念远方的人?男子只愿“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女子只能“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战争所带来的,关乎国家安危,关乎百姓幸福。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这世间才会更加美好。
《螽斯》是一首庆生之作,古人逢生辰庆典,宾客来仪。用螽斯之多祝愿寿星多子多孙,福寿绵长。古人把人生的幸福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相联系,在封建社会下,以小农经济为主,多子多孙,人多势众有利于家族的繁盛。但对于现代而言,少生优生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桃夭》,这首诗词表达出了古代人民对新婚女子的纯真美好的祝愿,也表达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而且,此诗开篇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是"兴"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艳丽盛开的桃花,随风摇曳的桃枝,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桃树硕果累累、枝繁叶茂,象征着未来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预兆。结婚自古以来就是人间一大喜事,结婚祝愿也各种各样。而《桃夭》将这种祝愿发挥得淋漓尽致。
《芣苢》这首诗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贯穿全诗,意境优美,节奏明快。以一种简单的语言表述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但我们似乎看到劳动者的勤快的动作,感受到她们喜悦的心情。通过《芣苢》,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劳作的火热氛围,团结就是力量,正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的艰辛付出,才会创造出震撼世界的佳作,如那盘山蜿蜒的万里长城,如那金碧辉煌的阿房宫……
《汉广》传达出一种爱而不得的忧伤。古代强调三六九等,强调门当户对。当一个渔夫爱上一位即将出嫁的美丽姑娘,这一段爱情注定是失败的,或者说只是单相思。就现代而言,多少平凡女子都希望找到一个高富帅,多少平凡男子都希望找到一个白富美,这些就像海市蜃楼。渔夫深知自己所爱之人是不可得的,却仍不能忘怀,为其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可谓一片痴情,一往情深。“乔木”是神话传说中一株美丽的大树,渔夫以它象征美丽的女子,就说明了对于美丽的女子,虽然心里向往着,却不可能得到,就好像神话传说中虚无缥缈不可企及的乔木一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追求如此困难,但是男子依旧义无反顾,企望以自己的努力去得到。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心中有了爱,便可以所向披靡,便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便可以坚守至海枯石烂。
《汝坟》可以看做是一首闺怨诗。古代的女子,当夫君外出,自己只能独自守着空房,膝下有儿女,上有年迈父母。家里没有了男人,只能一个人苦苦支撑这一家,不仅要承担许多琐碎劳苦的活计,细致周到,温柔体贴,而且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刚毅坚强,不屈不挠。其中的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对于丈夫在外远役的妻子来说,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莫过于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如煎如熬,如饥似渴,如在深渊。“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希望如星火闪现,如镜中影像,想拼命抓住,绝不放手。等待给人希望也会个人绝望,苦苦等待,希望像是黑暗漫漫长夜的几颗寥落星辰,渺小而遥远,但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希望却足以让一个女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尽等待,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等不到远方人儿的归来。当等到夫君的归来,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等待都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有心中的喜悦。最后结尾,“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迩。”用了一个很奇特的比喻,就算王室已经快要完了,但愿父母家人能够团聚,犹能差强人意。
《鹊巢》这首诗写女子出嫁,满载财物的众多车辆,庞大的迎亲队伍前呼后拥,吹拉弹唱,场面十分壮观。但是对于这首诗,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在今天多用于贬义,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它的本意居然是好的,是理所当然的。鸠占鹊巢是婚娶的象征,鹊生来有修巢的义务,就好像男子本来就有照顾家庭的义务,男子将家庭房屋修好了,才能吸引女子的到来,组合成一个家庭。但在当代,男女子的地位平等,在照顾家庭方面也不再是男子主力,有些时候甚至是女子主力,对于修建爱巢,有时候也是两个人的事情了。
《采繁》写出了古代被压迫阶级的日常,“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在池沼,在水塘,在山涧采繁,采繁来干嘛呢?采来的繁层层叠叠地叠跺在一起,只为给王公贵族做衣服。劳苦人民的日日夜夜工作,换来的是王公贵族的优越生活。看了让人忍不住为古代劳动人民所痛心。
《草虫》是一曲以悲哀忧愁的音调弹奏的心歌,低回往复,缠绵悱恻,尽情吐露出了一位闺中少女对丈夫怀恋的深情……“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四处在蹦跳。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开篇生动勾画一幅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声声催人的虫鸣,增添一层凄凉孤独的阴影,思念与忧愁交织,汇成一篇深情动人的诗篇。让人不禁感慨:小别如新婚,久别盼重逢。长相厮守,日月淡如水;离别重逢,平静中泛起层层波澜。平淡如水,可以长久永恒;波澜起伏,可以激情澎湃。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离别的忧思,相聚的喜悦,以想象为心灵的慰藉,应当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永恒的生存状态。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重读诗经,从中了解到的不仅仅是古代百姓的生活、习俗,还能从中获得感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诗经》如细细春雨般滋润,如夏日炎炎的微风般爽朗,如秋风萧瑟的落叶般凄凉,如皑皑大雪的雾凇般美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