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你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9:00:17
《用生命最后的光照亮你读《云边有个小卖部》有感1000字》
“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能够照亮你一点,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题记
浅白的云,充当着远处天空的纯白幕布,蝉鸣持续不绝,此起彼伏地在树林间响起。视线越过参差的瓦屋,远街上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谈天。立在窗旁,望向远方,只是觉得,突然间明白了什么。
坐在窗旁的床沿边,视线落在一本方正的书上,云海缭绕,广阔无垠,像是一片可以吸收容纳所有人悲伤与希望的大海。云海的尽头,是火红的夕阳,在青葱山顶上两人的注释下缓缓落幕。光线从玻璃窗中倾落,细小的灰尘在书封上着陆。窗边经过的飞鸟说:那里有朵盛开的云,缓缓滑过山顶,随风飘向天边。
高大的树木拢出一条隧道,太阳从叶的缝隙中投下点点细碎的光。男孩骑着单车后座载着女孩穿行而过,激起的风并不让人觉得凉爽。书说:童年就像童话,这是他们在童话里第一次相遇。那么热的夏天,少年的后背被女孩的悲伤烫出一个洞,一直贯穿到心脏......
于我来说,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美丽。男孩没有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女孩没有如愿以偿幸福快乐地和男孩在一起。嘴毒心善的外婆没有盼到外孙结婚生子。儿时的刘十三机敏,好学,自信且自律。长大后的刘十三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曾经发着光一样的他现在甚至染上了一丝自卑。热情大方的女孩在别人小心翼翼的眼神下无所谓的说:病危通知书这玩意儿我多了去了,从小时候到现在,我收到过很多次了。外婆一边嫌弃着这个外孙,一边又开着拖拉机去到城市里灌醉失恋的刘十三将他带回家。
或许有的爱就是一定要由这种方式表达在人们面前。可是最后女孩程霜还是没有躲过死神的镰刀,外婆王莺莺还是无可避免地倒在了病魔的折磨下。可以说,《云边有个小卖部》这本书将真实的百态人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真实让我与故事的主人公共情,一起撕心裂肺,一起凄入肝脾。
点点萤火在消逝之前照亮了迷途者的路。程霜在病危通知书这一悬着的巨石下的威胁下依旧阳光快乐地成长。在四年级时陪伴了十三一个难忘的暑假,十年后再次遇到十三仍然选择陪在他的身旁,却又在真正意识到自己时间不多后默默离开最终离开这个世界。程霜的出现为刘十三成年后暗淡的生活打亮了一束光。王莺莺总是骂刘十三:没良心的。却在得了癌症那么痛的时候都不愿麻烦远在城市的外孙回来照顾自己。离世前怕十三别扭,又将想说的话都留在了录音笔里。这是那个刘十三从小就总说小气的王莺莺啊,这是那个将所有遗产都留给她傻外孙的王莺莺啊!
爱这个家伙,可能像光,摸不到闻不到,却可总能温暖你的心,哪怕在生命消逝之前。
王莺莺和程霜笑吟吟地说:“十三,让我在生命的最后用光照亮你吧。”
“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之前,能够照亮你一点,就是我所能做的了。”
“我爱你,你要记得我。”
《在绝境中会有希望等着你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1000字》
《鲁滨逊漂流记》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奇幻冒险小说,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它,读完这本书才感觉人类的求生意志和创造能力出乎意料的强,或许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一直生活在这颗星球上。
作为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出彩的,主人公几次航海的经历、死里逃生的惊险、辛苦劳作的垦荒……都让人投入其中,仿佛跟着鲁滨逊一起在荒岛生活。
小说开始就介绍了主人公——鲁滨逊是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他的父母反对他从事危险的航海工作,只想让他待在家里继承家业,但鲁滨逊不会屈服,他逃出家,跟随着认识的船长出了海,他以前就这么干,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有了丰富的航海经历,他来到美洲当起了种植园主,
他发财了,读到这里我以为他会安安分分地生活,他的理想和雄心壮志会磨灭在生活和岁月里,转念一想这本书的名字是历险记,岁月静好显然不符合历险记的意思,于是我安心读下去了。
当了一段时间的种植园主他终究不会安于现状,他随着最近一次的船只出来航海,这一次却不会像前几次那样有死里逃生的好运,鲁滨逊心里也有预感,但他没有退缩,有一种人真的只能死在海上,安逸活在陆地始终不快乐,鲁滨逊就是这种人,宁愿死在海里不会在陆地上苟活。
这一次他所乘坐的船出了海难,整船人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被冲到荒岛上的他不知道要怎么活下来,我想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可能会绝望,会颓废,会放弃,可鲁滨逊没有,努力找寻沉船物资和求救信号,他没有获得求救信号,只能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
活下来的鲁滨逊为了生存奔波,我好像看到了艰难条件下人类的极限生存,渴了就喝溪水,饿了就打鸟类烤着吃,还好海难的船上有火药和盐,不然根本想象不到鲁滨逊是怎么活下来的。时间飞快过去,鲁滨逊有了自己的羊群和麦田,他能吃上源源不断的肉类和面包,他还学会了酿造葡萄酒,驯养各种各类能活下来的动物,他还养了一只鹦鹉,因为他实在太寂寞了,没有人能和他对话,他的语言功能也有了退化,看到这里,我实在很担心鲁滨逊脱离了人类的生活,他会渐渐变成一个忘记自己是人类的生物吗?鲁滨逊日复一日的划下痕迹记录时间,拿出身边唯一的书籍也就是《圣经》来安慰心灵,打消了我的担心。
鲁滨逊迎来他的第一次转机。在荒岛上不只有鲁滨逊一个人类,也会有食人族部落出没,有一天他救下了一个部落的人类,他教会他吃上正常食物,为他起名“星期五”,至此他终于有人类陪伴他了,他教他说话,教他劳作,他们以主仆身份实则是朋友一起生活在岛上,又过去好几年,有艘船路过了荒岛,鲁滨逊和星期五得救了,在阔别了十多年后,鲁滨逊重新踏上了人类的文明社会,他回到美洲,成家立业,星期五总是陪在他身边,他们又经历了很多奇幻冒险,他们会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点。
《小旺450字》
你读了题目肯定想问小旺是什么吧?问得好,小旺其实是一只小狗,一只从外地流浪到外婆家的小狗。最先收养它的是舅舅,后来渐渐地它也成为了我们家的一员。
它通体是小麦色的,一钻进成熟的稻田里,就与身旁的稻谷、小麦融为一体,谁看不见它,仿佛穿了一个隐身衣。它的两只尖耳朵平常都是耷拉着的,但它一但警戒起来,两只小耳朵就会立马竖起,如果听见什么动静,小耳朵还会抖一抖,很是可爱。
小旺和别的流浪狗一样什么都吃,可它最喜欢吃的还是肉了。每逢吃饭的时候,它都会钻到桌子底下,静静地等候。如果我在吃什么东西,小旺就用可望的大眼睛望着我,用舌头添着嘴唇,小尾巴摇来摇去的。看着它这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我总会丢给它一块带骨头的肉,看着它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很是高兴。
小旺跑步的样子常常使我们发笑。只要它一跑起来,小屁股就一扭一扭的非常有趣……
小旺不但可爱,还很负责,夜深人静的时候它就是我们的“保安”,一有动静它就立刻狂吠起来,不论多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事,或来了什么人。
它可爱、活泼、淘气、负责,因为它是小旺,它是一只忠诚的小狗。我爱外婆家的小旺!
《儿童诗》
书
书像个精灵,
只要你读完了它,
它就会钻进你的大脑里。
你那比白纸还空的大脑,
就觉得知识快溢出来了,
根本装不完。
树叶
东华小学东城校区214班戴铭海
树叶原本还是个宝宝,
转眼间就长大了,
它成为了一名轻盈的舞者。
从树上飘下来,
在空中转了几个圈,
真像只枯叶蝶,
在空中舞蹈。
《我希望》
我希望你读很多书,
爬更高的山。
我希望你读书时,
品味每个字背后的故事。
我喜欢你家的小猫,
淘气时踩下的小梅花。
我喜欢你难过时,
也不忘笑一笑。
我希望你喜欢很多的故事,
我也被你的气质所感动,
我希望你的希望有希望!
《老师简评》
你读了这两篇对比作文,可能一下子就看出来了,第一篇《扭秧歌的奶扔》,由于作者没有认真观察,只凭自己的印象去写作文、给我们大家的感觉就是内容太空洞了。跟小作者一聊天,才知道,老师让大家写《我熟悉的一个人》这篇作文,他马上想到写自己的奶奶,写奶奶的什么事呢?小作者立刻想到写点儿新鲜事,便提笔写了《扭秧歌的奶奶》。从选材来看,的确不错,但由于没去有意识地观察,读后我们会提出不少问题呢。如:奶奶怎么打扮的?换了什么漂亮的衣服?奶奶扭得怎么样?都没有交待清楚。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是熟悉的事物,如果不去有意识地用心观察,你就不会把事物的特点,展示给读者。
读了第二篇作文我们的感受就不同了吧,第一篇作文中我们所提出的疑问是不是都解决了?你看,奶奶打扮得多漂亮:头上插一朵粉红色的绢花,穿一身粉红色绣白边的衣服,脚上穿一双黑色绣大红花的布鞋。……还涂脂抹粉,连眉毛也描得浓浓的。这样的描述,使我们马上想到我们曾在马路上或电视里见到的扭秧歌的老奶奶的形象,多逼真呀!另外小作者听说奶奶扭秧歌特别棒,到底怎么样,他也不清楚,便有意识地到小花园,亲眼目睹奶奶扭秧歌的风采:一会儿用扇子挡住脸,显得有些羞涩;一会儿又展开双臂,抖擞着绸褂,好似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这优美的语言是作者有意识地观察后,有了真切的感受而流露出来的感情。这两篇作文一对比,你是不是也感到有意识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不但是我们获取作文材料的源泉,同时也是写好作文的依据呢?
《关于《听潮》的回忆》
亲爱的读者,你读了《听潮》这篇文情并茂的散文,也许很想知道作家夫妇当初“听潮”的情景。我们十分欣喜地告诉大家,这位20世纪30年代作家鲁彦的夫人覃英同志还健在。去年,《语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专程前往上海师范学院古籍研究室访问了覃英同志—这位75岁高龄,身体健朗的老人。
专访者告诉她,鲁彦先生的散文《听潮》选进中学语文教材了,特意请她谈谈听潮的事。覃英同志兴奋地叙述起那已经逝去了半个世纪的岁月……
“那是1929年署假,鲁彦同我到浙江普陀山避署。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听潮的地点就在那里。同避署的还有楼适夷、任均等人,郁达夫和王映霞稍后也到了那里。楼适夷先生最近给我写信还提到那次避署。
覃英同志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在岛上与鲁彦一起听潮时的情景:
“我和鲁彦在岛上住了一个月的时间。鲁彦非常喜欢听海潮的声音。他喜欢大海,对潮声特别欣赏。当时,我听到潮声,感到很害怕。而他不然,他听得出神,仿佛是千军万马。他常常一个人走到门外听潮声。我们住的楼房濒临大海。海潮起伏,潮声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声音。”
专访者插问:“鲁彦先生听潮的时候说过什么?”
“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像大海。”老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想,这句话也许能帮助读者理解《听潮》。应该把作家对大海的感情和作家对人生的态度联系起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追求作品的意境同追求人生的道路是一致的。作品描写的意境往往表现出作家思想的境界。我是这样理解鲁彦的。”
她还提到一年以后,鲁彦在厦门同她一起回忆普陀听潮的事:“第二年,在厦门鼓浪屿海边,那里也是一望无际的海。鲁彦问我,‘你还记得普陀的潮音吗?’‘现在为什么不怕潮声了?’我说,‘那时在普陀山的潮音洞,岩石很多,海水冲进岩石间,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时时有变化。现在是在海边的平地上,海潮虽然也有起伏,但是海岸平坦开阔,海潮就显得平缓,我也就不怕了。’鲁彦说,‘你说得有些道理。’”
说到这里,覃英同志微微笑了一笑,看得出,这遥远而珍贵的记忆使老人感到亲切和欣慰。
读了以上有关听潮的回忆,你再去阅读《听潮》一文,一定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家对大海倾注了如此深挚的爱,对潮声作出的那样一往情深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正是作家对生活和对未来的热烈追求.
《亲身经历 思考写出》
也许你读了《集市见闻》与《不该发生在我们中间》二文,会引起很多想法,同时也会研究一下其中的层次安排与写作方法。
那么,我们这里要谈的是作文要写亲身经历:而且要思考写出。亲身经历的事,谁都不止一件、两件,这样写时就要经过一番思考,思考成熟后再写。
集市见闻,热闹非凡,歌曲震耳,应接不暇,人如云集,货物琳琅,好家伙,够写一阵子的。写起来,似乎不难,因为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必然生动真切。富有生活气息。然而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同学之间究竞发生了什么事?
当然,给人教益的事、好人好事是很多的,可这里写的是不该发生的事!这种事,是亲身经历。“一刀两断”的纸条,及其来龙去脉,十四岁的女孩,一个会“嫁祸于人”,一个会“伺机报复”等等,这些事,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两文所写的事,内容不同,角度不同,但因为是自己见闻,则写来逼真、具体。而这种写,又是有事可思,有感而发。
“走出集市街,我开始静静地思考:过去,我们一直是‘买的求卖的’,可是,在这里,却是‘卖的求买的’。…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我们时代正经历一场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搏斗,这是历史变革的阵痛……这也许是我感到生活的脉搏,思想的折光。”
“唉,人啊,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互助互爱都哪儿去了,分数、名利、脸面、私心就那么重要,那么超越一切码?朋友之间,就不能真诚相处吗?就非得拼个‘鱼死网破’吗?我久久地思索、寻觅着答案……我想大声疾呼:
朋友们,让我们互相互爱吧!那些无聊之事,不该发生在我们中间。
两文的作者在叙事、写完见闻后,皆动脑筋思考,思考透过“见“与“闻”之现象里所蕴念着深层东西。这种思考,是带有理性的认识,是力图挖掘出带有本质的东西,给人以深省、促人回味的东西。
如此看来,写所见也好,写所闻也好,作为一名高中生,绝不能单摆浮搁把事情原原本本摆出来,就算了事,如是那样,纵使文笔不错,内容充实,也往往有于表面,缺乏深层的认识。
这两文,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范例2,从中告诉我们,写亲身经历的事(无论事情本身是好是坏)均应以一种高屋建筑的姿态,以一种超乎一般的思想境界,去探求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哲理。
想想看,是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