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1948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6:59:16
《关于新乡的历史故事,新乡的历史故事成语》
1948年,我军开始全面反攻,各个战场,捷报频传。在中原战场,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原儿女,又迎来了新的解放。在这一年,郑州、洛阳、开封等一大批城市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为了配合全国大反攻,策应淮海、平津各大战役,我太行军区广大指战员在豫北一带对蒋帮四十军及其地方土顽部队发起了歼灭性打击,并一举解放了新乡外围的修武、获嘉、武陟、汲县等县城及焦作矿区,迫使伪四十军龟缩在新乡、安阳一带、使新乡、安阳成了敌军在华北的孤立据点。
为了限制敌军,迫使新乡守敌放下武器,我军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统一战线的指示,向守军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成功地迫使伪四十军一0六师三一六团以及补二团、炮九团各一部在团长庞庆震率领下向我投诚。庞清震是国民党军阀庞炳勋的儿子,他的投诚对四十军震动很大,下级官兵纷纷起义,有的三五成群结队逃跑,致使伪四十军内部更加混乱,互相猜疑,互不信任,而我党我军的影响更加深入人心。
1949年初,我解放大军挥师南下,蒋家王朝土崩瓦解。为了支援大军南下,太行军区党委决定对新乡守敌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退守新乡的残敌陷于四面被围,孤立无援的境地,内心十分惶恐,几度妄图突围均被我军挫败,军长李振清唯恐步其前任被我活捉的后尘,早已乘机南逃。副军长李辰熙预感到突围无望,数度请求空运,但呼叫不应。此时,新乡残敌已成瓮中之鳖,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他们苟延残喘,便四处抢粮、抓夫、抢物资、拆民房、伐树木、构筑工事,妄图负偶顽抗。
北平,天津解放以后,新乡守敌更加绝望,阴谋空运南逃。我太行军区察觉敌人动向,即命令独立第七旅于三月十日夜,一举攻占城西飞机场,斩断了敌人的逃路。当时,我党充分估计到,和平解放新乡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估计到由于伪四十军长期驻扎在豫北,与我多次交锋,其部下有不少豫北一带的地主子弟和还乡团分子,他们当中的顽固分子是决心与我决一死战的,因此,太行军区党委要求所属部队及新乡地下党组织,做好打得准备,同时力争和平解放。我地下党铁路支部、鲁堡支部根据党的指示,争取并掌握了新乡铁路警务段,陈堡镇保安队等一部分敌伪武装,从敌人内部瓦解敌军,起到了里应外合的作用。鲁堡支部街道支部还绘制了大量地形图、敌军兵力分布图等,在解放新乡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临近灭亡的敌人妄图孤注一掷,他们在一些工厂、机关及交通线上的重要部位安放了炸药,准备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我解放军总部及时对新乡守军发出警告,指出:“残留在新乡的国民党匪军准备在逃跑时大肆破坏。匪四十军近日在电场、面粉厂等机器间暗埋炸药数百斤,企图在逃跑时将机器全部炸毁。本军特向该处国民党军军官提出严重警告,要求他们放弃此项破坏计划,如果他们胆敢执行此项破坏计划,则本军必对该处国民党军军官以战犯论罪,决不宽饶。”我地下党组织纷纷组织工人、学生、市民成立护厂、护路纠察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敌人慑于我军强大威力,未敢轻举妄动。
我地下党各支部及时掌握城里守敌的动态,用各种巧妙办法,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向我太行军区提供了可靠的情报。当地下党了解到守敌通过伪政权对居民的粮食储备情况进行摸底,发现全城粮食只够五天食用,并将这一情况向我太行军区反应,使我军领导机关抓住有利时机向驻新守敌发出了最后通牒。
五月一日,我主力部队四十二军在十四纵队和独立七旅的配合下,为了迫使敌人放下武器,开始紧缩对新乡的包围圈。守敌在我大军兵临城下,并对其发出最后通牒情况下,被迫向我请求和平解决,于五日下午在城西北的陈堡镇向我军呈递了投降书。与此同时,我军向安阳守敌发起总攻,经一个多小时激战,一举解放了安阳城,至此,华北全境宣告解放。
五月七日,是新乡人民翻身解放的大喜日子,我军英雄健儿开入新乡市内,并发布了第一号军管会布告,五月二十六日,新乡各界人民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庆祝新乡解放大会。翻身的工人、学生、市民和解放军指战员一起,载歌载舞,共庆胜利!
《孟泰仓库》
1948年11月底,孟泰知道党要尽快恢复鞍钢生产的消息,他全家愉快地回到了鞍山。一到鞍山,他顾不得安家,顶风冒雪地往厂里走去。他一到厂,就没黑夜没白天地千起活来。
那时,厂里活不多,工人除护厂外,没事时就拔拔草,清清垃圾,再不就给自家拣点柴火。孟泰却不拣这些,他成天扒废铁堆,把那些高压气门,活塞头,螺丝钉……收拾起来,并劝配管工段的同志们一道来回收。在他的说服下,大家一起动手收拣器材零件。大大小小都拣回来,磨擦净,修的修,配的配,抹上油,摆上架,面目一新。不到三个月,他们拣了足足够修两三座高炉的材料。后来,领导给命名叫“孟泰仓库”。
“孟泰仓库”里装的是什么?是宝。自己动手收回的器材零件,是宝;为国分优,克勤克俭的主人翁猜神,更是宝中之宝。“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人们从无数事实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我仍耍豪得训化建设的成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需要建设“孟泰仓库气发扬孟泰精神!
《光明赞》
1948年,我拿着燕大录取通知书走进燕园,听到的第一支歌是《光明赞》。“兄弟们向太阳向自由 ……”歌声里,向着那光明的路,我找到了熟悉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把自己汇入的人生,迎来一批又一批新同学,激励着他们走向严峻追求光明,赞颂光明,为光明而献身。那是回荡在母,那是我在母校怀抱里倾听的摇篮曲血液里,它刻印在我的心上。将近四十年已。过去了。每当我走进北大朱红的西校门,贝公楼(办公楼)前庄严的华表,它浸透在我的等待着回答: 啊,燕园熟悉的校园总使我激动不,深沉地注视着我,仿佛 “记得母校的期望吗?”!这里留下我们青春的脚步生时代对未来的希望,对祖国的奉献。,这里记载着我们学穆楼(外文楼)朝阳的一面墙壁曾成为民主墙,这里曾留卜我们的签名,为反对黑暗统治,怒吼、抗议、呼吁、宣言 ……
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穆楼深思地伫立着。楼前不断热血澎湃的人流,一颗颗赤诚的心,团结得紧紧。睿楼(俄文楼) 的教室里,曾请来秘密奔赴解放区参观的教授们讲述见闻。他们带回了令人鼓舞的消息,他们用大家都能理会的语言,含蓄地描绘了激动人心的情景。指出了中国的希望。 姊妹楼的麦风阁(北阁),成为学生运动积极分子经常出人的活动场所。对面的甘德阁(南阁),却日夜不断音乐系的古典乐曲声,两座小楼里的活动形成强烈的对比,真是各有各的天地。 幽静的燕园里,湖光塔影、石桥竹林……但它并没有成为世外桃源,多少有志青年肩负起民族的希望,为新中国的诞生英勇地战斗着。石舫、岛亭,美景如画,成为民主运动最好的秘密接头地点;星光月色,林间小路,为革命者扮成情侣罩上朦胧的纱幕。同学们组织的各种社团:“高唱队”合唱团、“海燕剧社”、“永恒诗社”……
活动在学运里,成为一支先进的力量,同学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才能。强烈的爱国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师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对民族,对祖国,都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感。 燕园,这里有欧洲的民主习惯,也有古老中国的东方传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一种混合体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素质。圣诞节师生欢聚的活动,充满了西方情趣; 而宫灯、硬木桌椅、文房四宝、古瓷、线装书,又完全是中国的传统格调。高唱队合唱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令人振奋,燕京合唱团合唱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也使人感动;圣母玛利亚的画像和中国书法的条幅,同样引人瞩目地悬挂在教授家中,都给人以美感。 最难忘的是那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记得教文学课的老师让我们写自己的故乡,指定同学们去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我惊讶地发现:在这座宁静的楼房里,收藏着中国每个县城的志书。
不同省籍的同学都借到了自己需要的地方志,就是很偏僻边远的小县城,它们的历史和概貌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记述。这件事深深感动了我,强烈地激励着我奋发图强。多少天我坐在图书馆里翻阅乐亭县县志,对自己的故乡有了历史的完整印象。我感到自豪和欣慰。同学们彼此传阅作文,使我们了解了祖国的许多地方。我们在内心深处更加热爱祖国。 解放战争进人最后阶段,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游行、罢课、宣传……不久解放军攻下天津,迅速围困了北平城。新中国即将诞生了,我们期望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留给它。燕大将为新中国培育人材,不能让它受到任何破坏。深夜,同学们在校园里巡逻护校,寒霜凝冻在眉毛上,变成了冰眉雪发。狂风呼啸,扑打着单薄的棉袍,大树东歪西倒,甩动着光秃秃的枝条。湖面的坚冰闪着寒光,跑步顿足还冻僵了手脚。没有夜餐,女宿舍有女舍监,准时紧闭宿舍的院门,夜间不能自由出人,男同学从宿舍里拿来热水瓶,使大家一阵阵欢呼。 那是人生道路抉择的胜利。
有的同学决定随父母飞离北平,我们诚挚地劝留。成功了,抱在一起又蹦又笑;失败了,依依不舍地送别。记得深夜里传来消息,清华大学梅校长准备飞往台湾,清华的学生涌去挽留他,恳请他留下来,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贡献。燕大的同学们闻讯也赶到清华园去,只见夜色中人群黑压压一片,静静地站在梅校长的楼前,冷风腮赔,寒星闪烁,大家期待地望着楼内的灯光,校园里一片沉寂。后来,梅校长说请同学们回去,他将考虑大家的愿望,同学们才欣慰地散去。第二天,听说梅校长终于走一r,大家觉得很遗憾。而燕大的陆校长没有走,大家又何等高兴。 当燕园里敲锣打鼓地扭秧歌,欢呼解放军到达海淀区时,教授们都从楼里出来,和同学们共欢乐。雷洁琼教授和严景耀教授热烈地拍手,向着同学们微笑。 第二天,我从教室楼里出来,只见地下组织(C, Y)里我的联系人龚理嘉站在楼门外向我微微笑着,她身边站着一位身穿军装的解放军。啊!原来是我那久无音信生死不明的大哥从解放区回来了。我发出一声欢叫扑了过去,紧紧抱住哥哥,惟恐是一场梦。大哥在清华大学时名字是葛琴林,到解放区后改名为吴明,我一时竟不能习惯这名字。他和燕大地下党的同志们有联系,急着去找他们,竟顾不上和我多谈就离开了。
后来,又见到从解放区回来的同学们,望着他们身穿制服腰扎皮带,脚穿毛底儿布鞋,朴实中显出一种坚定勇敢的气质,对他们真是又羡慕又尊敬,心中对解放区怀着一种神圣的感情。 紧接着,燕大组织宣传队去石景山发电厂。几十位同学乘坐大汽车开赴石景山,明知夜晚要演出,大家却控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一路歌唱一路说笑,到演出上场时,很多同学哑了嗓子。解放军齐唱《解放军进行曲》,满怀激情,声音洪亮雄壮,很有气势。同学们演唱了学运歌曲和苏联歌曲。而《光明赞》的歌声,成了全体大合唱,白区红区的歌声融合在一起了,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唱到结尾又返回来反复唱,情绪越来越激深沉的夜空,星儿眨着眼睛,大家精神百倍,用歌声迎来了黎明。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解放区的代表许立群同志,北平解放后他是第一任团市委书记,后来任过中宣部副部长。 解放军驻进海淀区,燕大地下党派同学去欢迎,随后党就派了工作组进燕园,是两位电影界的女同志,邸力和岳慎。后来诗人光未然也来到燕大,美籍教授向他提出多种问题,记得他在贝公楼前一一回答,其中谈到:“我们把美国当局、美国侨民,区分开来……” 解放军宣传队到燕大演出《血泪仇》。
礼堂里挤满了人,许多美籍教授也跑来看,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想了解解放区的戏剧和演员。同学们则兴奋地跑来跑去像过节日。 新中国即将诞生了,我们将是新中国第一代青年,怎样作好准备呢?当时只有一个想法: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解放大军浩浩荡荡进人北平城,燕大组成宣传队在街头马路上宣传,冰天雪地,同学们背着乐器,敲锣打鼓一路演唱一路又写又画,口袋里装着窝窝头,咬开了满口冰碴碴儿,没有人掉队,没有人叫苦,大家沉浸在憧憬新中国的欢乐和兴奋里。夜晚,住在和平门北师大教室里,地上铺干草,砖块当枕头。天天演出,一天几场,露天、礼堂、车站、货场……革命歌曲激动人心,每次结尾都唱《光明赞》。 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向着光明的路…… 当我们完成了宣传任务,回到燕园,立即被卷进“走出校园”的热浪里,广大同学纷纷报名参加南下工作团,随着解放大军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北平军管会需要我们参加宣传队伍,我们毫不犹豫地脱下学生装,换上了列宁服。 告别了,母校! 秀丽的校里给予我们美的陶冶,也启迪我们为创造美好的世界而奋斗;优越的学习环境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也赋予我们远大的理想。在这里,我们认识到个人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血肉相连。无私地奉献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我们怀着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憧}r},走出了校门。母校,你教会了我们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知识、爱人生。这深沉真挚的爱,在苦难的磨砺中,在艰辛的岁月里,都激励着我,不失望、不动摇、充满信心地,向往着祖国光辉灿烂的未来。 向着光明的路…… 葛翠琳,1930年3月生,河北乐亭人。1948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现为专业作家。三..三.呀.......‘.皿扭妞祖扭粉毅翻拉妞妞舞共柑妞傲祝
《红岩读后感200字》
这本书主要讲了:1948年,重庆正处在国民党统治中最为黑暗的一刻。共产党员为了配合工人运动,江姐、许云峰、成岗等共产党员便为其他工人传递革命的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后,虽然有些共产党员英勇牺牲,也有一些无耻的叛徒,但是共产党员仍然取的了最终的胜利,迎来了胜利的朝阳。
在我看到江姐面对敌人似的心声: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一直是钢铁。看到这里,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我们的前辈和共产党员用钢铁般的意志让敌人输的一败涂地。同样,在今天的我们也应该如此,要用钢铁般的意志去面对困难,不退缩、不畏惧。
我曾经还看过《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和《红日》等抗日战争的书,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中国人的钢铁般的意志——不退缩、无畏惧、迎难而上。
我们中国人拥有像钢铁般的意志,拥有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既然有幸成为一名中国人,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运,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像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那样,练就自己的意志,为祖国尽一份应有的力量。
《容易写读后感的书》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的摇动,男人摔倒时,刀子插进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乌紫。6岁的女儿被父亲的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拔出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此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为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面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她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心脏,他却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伤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用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的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罗广斌与“红岩”》
1948年10月的一天,重庆歌乐山下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关进了一个个子不高,很瘦的青年学生。他很快被看守特务塞进了楼上第一号牢房。一号牢房的同志通过几天了解,知道这个青年是从成都捕捉来的,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名叫罗广斌。
集中营里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敌人有时要玩弄花招,派特务装扮成犯人来破坏监狱里的斗争,因此,每进来一个人,同志们都要仔细审查考察,何况罗广斌是这样的家庭出身。他的哥哥又是蒋介石嫡系兵团司令!过了不久,女牢房中的江竹药(江姐)带信来了,她说:罗广斌是西南学院的学生,在校表现不错,没有问题。原来,江姐领导过西南学院的地下组织,她是罗广斌的入党介绍人之一。
1949年春节,渣滓洞的革命者举行春节大联欢,其中有一个节目是“铁镣舞”。原来是罗广斌等四个带着脚镣的同志要为大家跳舞,沉重的铁镣铿然有声,他们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由于罗广斌不“安分守己”,敌人把他转到白公馆集中营去了。
在白公馆里时,罗广斌的父亲曾专门从成都赶到重庆,和特务机关一道,把罗广斌押到伪西南长官公署二处谈判,要罗广斌保证在出狱后不再参加共产党活动。如能做到,可以恢复自由。但是罗广斌的回答是:“办不到。”他又被押进白公馆。
1949年11月2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的炮声已经传来,解放重庆的白马山会战已经开始。就在这天下午,敌人开始对革命志士进行大屠杀,罗广斌的另一个入党介绍人刘国,以及许晓轩等先后被杀。白公馆楼下剩下的16个人组织起来,编成小组,英勇地作最后的斗争—越狱。罗广斌和同志们一起,在敌人慌乱之际,冲出牢门,越狱获得了成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团中央向全国各地的团组织发出了向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号召,在共青团重庆市委工作的罗广斌和也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越狱出来的杨益言常常一去学校、机关、工厂讲述“中美合作所”遇难烈士的事迹,给许多同志生动的阶级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以满腔激情回顾了过去的峥嵘岁月,写出了《圣洁的血花》、《在烈火中永生》这两本革命回忆录.他们的经历和宣传活动,引起了团中央的重视,胡耀邦同志到重庆时,一再要求罗广斌他们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反映这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罗广斌接受任务后,和杨益言一起,整理了二百多个烈士的生平小传,写下了上千万字的材料,然后在三百余万字的初稿里大改六次,最后留下了40万字,交出版社出版。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岩》。
当初,曾有十多个名字作为这部长篇小说的候选书名,如《地下长城》、《万山红遍》、《激流》、《嘉陵怒涛》等等,但最后定名为《红岩》。这是因为毛泽东同志曾在红岩村住过,党中央代表团在那里住过。《红岩》意味着党的光辉照耀着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党中央指引着全国人民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