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微观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2:46:04
《浅析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论文》
浅析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学得是否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继课程的学习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这门课程,要选用合适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许多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多年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讲授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该门课程对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认为其理论太抽象,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对该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从课程设置来讲
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并且内容与数学结合。但是高校微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部分专业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笔者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讲到微观经济学一些结论的数学方法推导,运用微积分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总是滞后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的时候,认为自己数学还没有学到这些知识,所以不愿意去学习;对于大二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来说,学生不能把微积分知识和微观经济学知识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例如讲到边际分析的时候,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分析,数学上讲就是导数,授课时往往仅仅给出求导的公式,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意义上的理解,学生总是不能把边际分析方法和导数结合在一起。在讲到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公式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把微积分中的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的区别运用在该公式的理解。而且讲授微积分的老师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这些老师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1.2 从教师方面来讲
高校的微观经济学一学期的授课计划中,一般课时不多,不能把整本书讲完,要把整本书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让学生透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一些老师对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原理解释不到位,或者没有时间讲授到位,造成学生对这些原理理解不透;一些老师在讲授内容时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系统性把握不住,只就部分知识点大讲特讲,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微观经济学的系统性。
1.3 从学生方面来讲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一看到课本上的图表,公式,计算就不愿意学习;第二,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就某个知识点看,没有把前后知识连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逻辑框架,拘泥于某个知识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应付考试,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记住就行。不会把书本上的理论用来解释现实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而且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鉴于此,本文就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高有帮助。
2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
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如下。
2.1 编写针对经管系专业实用的数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建立的脉络数学无处不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高校应针对经济管理学系专业的学生专门编写一本实用的数学书,这样的数学书中应该有大量的关于经济方面的习题,而且在授课时候最好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讲。这样学生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就很容易从数学知识过度到微观经济学。
2.2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在讲课时候注意,重点讲细,难点讲透,有取有舍。注意让学生掌握整个微观的结构框架。第二,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使这些理论回归真实的经济世界中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自己去分析解释原因。第三,多采取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适当开展讨论式的教学,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第一,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只有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有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把一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否把这门课学好与他们的习惯有密切关系。听课习惯是否良好,直接导致学生的听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强调学生每次上课不但要带课本,还要带上笔和练习本,以免在上课时因为寻找这些用具而影响听课效果。
3 结语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要从课程设置,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出二十一世纪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大学生。
【浅析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论文】
《十二公民观后感》
真理与偏见
微观其实就是宏观的缩影。
——题记
一桩证据确凿的血案,一个法院存疑停审的决定,却正提供了一份机缘让十二个素不相识且身份各异的人共聚一堂,开展了一次关于凶手的讨论。
楼下老大爷的证词,街对面女人的目击,与被害者的复杂关系,蹩脚的不在场证明,一切似乎都将凶手指向了富二代,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
举手表决“富二代是否有罪”,十一个人赞成“有罪”,一人投”无罪“,到底是一个人的错误,还是十一个人的偏见?
答案总是毋庸置疑,真相却常常出人意料。
这世上有人风光无限,挥金如土,却也有人从来无人关怀与在意,还穿着胳肢窝处开线的衣服。所以当他第一次可以上电视时,一直夹着自己的手臂,生怕被人看出自己的窘迫;第一次受人瞩目时,一直努力地使自己瘸了的腿显得不那么瘸,而别扭地走路;第一次自己的话受人重视,甚至要被人印到报纸上时,不自觉地便歪曲了本不是如此的事实,而坑害了一个无辜的孩子。
这世上的人们,同样的两只胳膊两条腿,同样的血肉,同样的灵魂,却似乎从来不存在平等之说,凭什么是河南人就天生狡诈多计,凭什么富人违法背德而不能勤劳致富,凭什么从牢狱中出来的人就都是罪大恶极而不可能是被冤入狱,在阴冷潮湿的狱中煎心日日复夜夜后终于得以释放,可迎来的却只有数不尽的白眼和唾骂,就好像一颗心被千刀万剐后还要扔进冰窟。
也许是这世上的人们都太忙太忙,A有他的店铺要开,B有他的房租要收,哪来的时间讨论什么真凶是谁呢?你看网上人人都那么说,你看证据证人都那样摆在那里了,你看那凶手是个富二代肯定从小就骄奢蛮横,这便是真相有什么好怀疑的呢?但世上根本不会有百分之百的事,而是人们理所当然地四舍五入,可真相往往在那些细枝末节中,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啊!劳碌而冷漠的人们怎会懂一个人在狱中用指甲盖划墙数着过日子,整整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地煎熬后被告知自己是被冤枉时那种世界崩塌的感受,怎会懂一个人无辜被安上一个滔天罪名,万人唾骂,人人指责的绝望?几年前聂树斌案,呼格案血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即使最后终于真相大白,但终究人死不能复生啊!
所幸正义总是存在,在八号先生的引导下,人们终于渐渐认识到此案的疑点重重,渐渐摒弃了个人偏见和彼此矛盾,团结在一起共同揭开了层层迷雾,最终以十二比零一致通过”富二代无罪“。法院最终也还了富二代一个清白。其实在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温暖,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陡峭的树,比如那些充满爱的心。也像文革中那位可敬可爱的姑娘安慰老大爷所说,忍忍吧,会过去的,终究能迎来柳暗花明。
最后,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谬误难免,只希望人类可以用爱与希望融化冰雪,使得一切,为时不晚。
《微观尽头读后感》
曾经开尔文勋爵说过:“未来物理学的真理将不得不在小数点后六位去寻找。”物理学家就如同花园里的骑士,在尽头苦苦探寻,读过刘慈欣的《微观尽头》仿佛亲身经历了末日边缘,让我又有了新的解读。
《微观尽头》讲述了两位代表两个派别的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去夸夸克,寻找宇宙终极的故事,在醉人的星下,我被刘慈欣笔下的乳白色的世界所吸引,好奇那一个个黑色斑点的背后是否是浩瀚的、触手可及的星海、宇宙,但相比之下,与之俱来的更是这绮丽景观后可怕的真理:没有终结,也没有回到起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此刻那黑白颠倒的夜空就好似一张明暗反转的底片,这也正是英国科幻作家同瑟克拉克曾在小说里提出的“宇宙负片”,这是一个深奥的、又矛盾的说法:“人类战胜了神,但人类将永远找不到出路。”就像文中的放牧老人所说的:“你们在做神的事……宇宙之深奥远远超过了凡人的想象……”
或许是“疯”了,才会满纸荒诞言?
不,其实并不是,我渐渐越发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不禁让我回想起《苏菲的世界》中那恰切的比喻——宇宙就是魔术师的一顶帽子,地球就是一只兔子,人类此刻正从皮毛走向肺腑……我们无法理解,只是因为这超出了现代人的认知范围,就好比孩子有一个父亲,他是宇航员,于是自孩子出生便认为自己的父亲会“飞”,以后再看到父亲失重时是样子便觉得习以为常,可对于外人,则要惊得掉下巴。
继续深入思考,我联想到了薛定谔的猫的定理,就是打破常人思维,认为一些“不确定”事件在微观物理学中是确定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让一个戴着防毒面具的人进入盒子呢?如果他看得见猫的生死,而外人不知罢了,那么这岂不是又成为了“确定性”事件?这么说,人类的意识岂不直接改变了物理学的性质?结论就是:人的意识控制了微观世界中的物质,人,就是神。联系宏观的世界,正应证了《未来简史》中尤瓦尔赫拉的想法:人类从智人走向“神人”,追求无限的生命。
我陷入了沉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微观演进与宏观架构》
在现代文学批评课上,学妹提出一个很好的学术研究进路:了解学术史架构,再进行微观研读。
最近也是在实践这套逻辑。
不过,置身于研究领域前沿的学者(当然,首先是要成为一个学者,而成为一个学者少不了宏观架构),有时却有身在庐山的困惑。
反之,从微观层面出发,是否一定能够得到宏观的景观呢?首先,全景由不同的流脉组成。因此,如果想要由微观的阅读,掌握整体的图景,必须要选对素材,——即选对路径,——阅读的作品要覆盖到流脉的各个子集。
不难看出,微观的演进,少不了宏观的线索。加之宏观的认识,需要微观加以丰富,于是,两套学术进路发生了叠合。
微观演进大体有两条进路。一条,是从底层到上层的革命式颠覆,另一条进路是不断互动微调,利用良好的反馈机制获得最终的良好效果。前者我们可以称为激进的;后者我们可以称为保守的。激进与保守的方法论合法性,都是充分的。问题是面临具体的问题,如何选择的问题。
究竟是选择脚踏微观,步步为营,管中窥豹;还是选择高屋建瓴,稳扎稳打,逐个击破;这也是新时代所面临的抉择。严格说,这是人类演进史以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毕竟,我们的基因中有一部分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康德的“先验”,大概也是基于进化论的。当然,脱离了进化论,主体性是否会被消解,还不得而知。
结合宏观微观,于是有了我所谓的“全息”研究法。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独成一体;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整体图景的有机组分。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参考全息视角,宏观布局,微观着手,自成一代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