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常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4 15:10:45
《取之有度800字》
丹麦人钓到鱼后常以尺度量,放小鱼归河继续生长,这与我们对眼前之利照单全收的行为相异,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要做到数罟不损,鱼鳖可食,应如张居正所言: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得前须思度。
用短镜头看生活个人时,取之有度是个人正确的价值判断。人的短浅目光和狭窄眼界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影响巨大,可怜如哀溺文中的永之氓,扭曲如对金钱的疯狂将葛朗台异化成鬼。正如屠格涅夫所说,意志薄弱的人永远不会自己结束,总是等待结局的到来。那么意志薄弱的人也不会自己停止对外物的索取,或是醉生梦死而后大厦将倾,或是欲望横流至自己的生命尽头,自私的密网连接缠绕,拿不起,放不下,空余一身累赘。
用长镜头看时代团体时,取之有度是精神的导向。人类也不过是日月下的生命,可我们却违背了这一恩泽,堂而皇之地将大自然视为盘中餐。究其根本,是人精神图谱中拜物的显赫和敬畏的萎缩。自然的感召和注视下,文化与天地共栖。科技的膨胀与利益的诱惑下,我们在自然万物面前愈发骄傲,不知收敛。想起《拿来主义》中所描述的场景,几百年后,地下的煤已掘尽,我们化为魂灵而子孙只讨得些残羹冷炙。所谓食后毁器,不节而乏,此时耳畔传来的巨响正是世界消亡的呜咽。
为做到取之有度,首先我们的欲望要是高贵而绵长的,我们通过外物界定自己的索取是否合理正当,阅历增长而眼界也随之不断拓宽,是以让我们懂得索取远利而不是没有欲望。其次,保持对物的永远敬畏,池中鱼,山间鹤,阳光下它们都是蒙恩的生命,仅只属于它们自己,我相信意识非人类独有,生杀予夺非人的权利职责所在,且以深深的谦卑与虔敬与之相处,心灵自此拥有度的衡量和姿态。
步入新世纪,经济发展虽是世界主流,实现与人自然和谐相处仍刻不容缓,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取之有度,有长远而科学的规划考量,不走过度索取的极端,也不陷入丝毫不取的停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即是“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之有度,参赞化育”的梳理发展。
正是在自然的孕育下,人类印证自身的足点,确立无限和有限。取之有度,从而完成从“占有”到“节制”的过渡,无论是为了舍小利而谋大利,或是为了远方的风吹向更远的远方。
《从“牛”谈起》
不少人在生活中常常以“牛”自勉,决心做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对此,我在赞同之余,还想再说几句。 牛自从成为一种家畜,伴随着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以来,就以它那任劳任怨的高尚风格、坚韧不拔的刚强毅力、辛勤耕耘的无私精神受到人们的称颂。牛的一生,吃的是草,出的是力,死后还将自己的皮肉贡献给人类。它历来成了人们心目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象征。鲁迅先生就曾写一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的确,在牛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做人民大众的“老黄牛”。 可是,你是否注意到老黄牛性格的另一面。
它仰人鼻息,百依百顺,四肢强健,却头脑简单,行动迟缓,缺乏紧迫感。当人们在繁忙的播种季, 却依然故我,没有一点朝少不了让主人抽上几鞭子,还要骂它几声“老慢生”。 在现实生活中一,也不乏行动迟缓,反映迟钝的“慢牛”。他们墨守成规,把青年人敢于创新的精神贬称为“初生牛犊”、“好高鹜远”,认为青年人在新的征途中能做一个脚路实地、百依百顺的“垦荒牛”就很不错了。须知,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是和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当今华夏,改革的浪潮势如破竹,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革除循规蹈矩、四平八稳的陋习,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干前人所未的事业。
此看来,在改革的征途中,仅做一个埋头苦卜的“垦荒牛”,是远远不够的。 改革,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攀前人没有攀过的险峰,前进的征途是艰难曲折的。首先我们要认准正确的方向,以牛的韧劲为前提,吃苦耐劳,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其次还要敢闯,要具有柴鹜锋利的性格,勇于进取,敢于摒弃那些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再就是要有谋,审时度势,掌握好各种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讲究效率,提高速度,做生活中的快节奏者,决不能象“老慢牛”那样不紧不忙。总之,作为一个改革者,不仅要有股一般牛都具有的韧性.还要有“初生牛犊”的胆量和“翘尾奔牛”的速度。 在改革的征途中。愿我们人人以牛的长处为榜样,克服牛的短处,做一个坚韧不拔、有勇有谋、跳跃腾飞的“现代牛”。
《中考作文结尾技巧》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请看近中考满分文的结尾技巧。
技巧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 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 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选自湖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技巧点拨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你看,在上例中,小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首) 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 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 (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技巧点拨 :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上例相比,此例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技巧二: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不是我们的父母,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选自福建省中考满分文《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技巧点拨: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上面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的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技巧三:巧妙发问,引入深思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吗?
技巧点拨: 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你看,在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体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选自湖北省中考满分文《哈哈镜中的我》)
技巧点拨: 这段结尾针对老师的评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用排比句的形式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不必磨灭学生个性,最后再以问句结束,启示人们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技巧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 (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
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很多……” (选自陕西中考满分文《阅读身边的人》)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选自四川内江中考满分文《创造美好的明天》)
佐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种的时间,一分种微笑、一分种叹息、半分种的爱……”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天其中了…… (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文《陶醉》)
技巧点拨: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同学们应加以学习,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技巧五: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
春光似海,青春如花。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愿天下的人们都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文《花样年华》)
技巧点拨: 这两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技巧六: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雨中品读》)
技巧点拨: 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小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已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选自湖北省仙桃市中考满分文《在阳光下成长》)
技巧点拨 :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但愿莫学苏模棱》
古人常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作为自己的处世信条。为人做事,常思己过,检点言行,这确是理智之举,现在看来,仍不失积极意义。但“莫论人非”之古训在我看来却未必那么正确了。在适当的场合,向人善意地指出过失,给予批评,倒是一种帮人进步的好方法。
先哲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上没有至圣至贤之人,因此对人对事的议论,或贬或褒,或誉或毁,乃是常事。当事者如何对待别人的议论呢?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回答。气度恢弘者能从中广纳良言,知错就改;心胸狭窄者,往往强词夺理,文过饰非,一错再错。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爱嚼舌头的“长舌妇”,对别人的缺点,说长道短,横加挑剔;对他人的失误,津津乐道,幸灾乐祸;有的甚至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诽谤低毁,欲置人于死地。“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熟识人的丑闻……其自私狭隘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鲁迅这切中肯綮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市民这类人的“论人非”只不过是其狭隘、阴暗心理的表现。这样的“论人非”不仅有害于团结,也有损于人类起码的道德文明。
在我们的周围,小市民之类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人论的“人非”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以纠人之错,促人进步为目的,这样的“论人非”我们应大力提倡。实践证明,这样的“论人非”对社会发展能起积极的推进作用。战国时的齐威王听取大臣邹忌的劝谏,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下达对论政者三等设赏的命令。王令刚下,论君之过,议政之弊者门庭若市。齐威王从谏如流,几年之后,使得“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齐国成了强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臣民敢于议政、进谏对齐国的强盛起了何等大的作用!对于领导者来说,能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议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轻信也不偏信,善于分析,确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报载,天津市市长李瑞环为了改进市政府的工作,多次走访于天津的大街小巷之中,听取普通市民对市政府工作的意见。许多市民面对自己的“父母官”议论市政府的功过,李市长一一听取,对可行的建议逐条付诸实施,为市民办了许多实事。读罢这则消息,我们除了对李瑞环能从民之“谏”,听民之“声”发出赞叹外,对敢论时弊的普通群众又怎能不产生钦佩之感?很遗憾,社会上不是所有的人对“人非”都敢议论。有的人明明发现同行或领导的讲话、计划有错,实施起来会给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却仍洛守“莫论人非”的信条,缄口不语,明哲保身。这样做,说轻一点是胆小的表现,说重一点则是对人民犯罪。据《庸书》记载,唐武则天时的宰相苏味道——人称“苏模棱”,为了永保禄位,信奉“莫论人非”的人生哲学,为人处世十分圆滑。一次上朝时,武则天问其对时政和百官的看法,这个苏模棱唯唯诺诺,什么意见都不敢提。武则天见其胆小怕事,就把他贬了官,流放蜀地。我认为,武则天此举值得称赞,对那些只潜心于如何保自己的太平官,对人民的事业,国家的前途不热心的人,就该革他的官,贬他的职。这种人对社会发展只会起抑制作用。
总之,在生活中,对于国于民都有利的“论人非”我们要发扬光大。但愿我们莫学苏模棱!
《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郑大姐经常以肖伯纳的格言勉励自己:“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她73岁从顾委会退下来离休后,并没有想歇一歇,把工作和学习放下来,而是又投身到另一个老人天地,继续发挥她的光和热。
首先,她参加了广州市老干部大学学中医和经络学,把在文革时被折磨患上的心脏病,摸索着用中医经络理论和气功方法来治疗。在4年的学习期间,她每课必到,从不迟到早退;每课必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从不马虎了事;每课必认真抄黑板,做笔记,一丝不苟,一字不漏,从不间断。她说,“一个老人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过去长期因战争环境不允许或工作太忙,无暇坐下来学习,现在有机会坐下来学习,这是难得的机会”。她把青春年代曾经追求过的东西重新作为追求的目标去争取,把老年的人生当作青年过,仿佛又回到充满活力的青春年代。她在学习经络的同时,仍然天天练功,从不间断。由于她的坚毅不拔,勇于实践,经过自我的点穴治疗和气功治疗,她的慢性心脏病竟然被治好了,甚至可以帮助家人医治一些小病痛。她经络班毕业后,还参加了广州市经络点穴专业委员会,经常到一些单位讲课,传授经验,也经常听到一些有关气功方面的报告,从而使她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快乐,越学越年轻,身体也越练越充满活力,不感到衰老和疲倦。
在老干大学学习期间,她参加了该大学组建的关心下一代讲师团,经常到一些中小学校、党校和市直机关讲课。因她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革命经历和人生真谛,向广大青少年讲理想信念,讲人生哲理,向广大党员、于部讲党性、讲党风,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干部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她第一次讲课是在登峰中学的礼堂里,全校学生穿上整齐的校服,戴上红领巾,列队吹号击鼓欢迎。讲课期间全场鸦雀无声,全神贯注。课后,全场热烈鼓掌,一位红领巾代表上前给她系上一条红领巾,她感动万分,她说:“这是一件多么珍贵的礼物啊!使我这个70多岁的老人变得年轻了!”这次讲课的体会,使她意识到应该让更多的离退休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的讲师团,发挥他们教育青少年的作用。于是,她亲自向当时的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汉青同志提了建议,张汉青同志十分重视,很快就召开了这方面的会议。广州市的老干部讲师团蓬勃发展起来了。
十多年来,郑大姐一直坚持在讲师团讲课,从不计较报酬,从不讲究讲课条件。每次讲课都用生动的事例,个人和党的经历来鼓励广大青少年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积极向上,做一个对四化建设有用的人才。例如,有一次她在中山二路小学讲《苦难的童年和幸福的童年》,用旧社会穷人孩子的童年和今天新社会幸福孩子的童年进行对比,使全校学生听后,很受教育和感动。有一次,党的“七一”生日,她在朝天路小学为1-6年级的小学生讲党的七十年奋斗史。她用形象的、生动的、讲故事的方法,带着激动的心情讲党的历史,全校学生肃静听课,不少学生认真做笔记。课后,她听取学生对讲课的意见,学生们竟然说:“我们第一次听到这样好的党课。”郑大姐心中突然想到原来童心与党心是相通的。
郑大姐经常用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话来要求自己:“共产党员就是义务的宣传员。”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宗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具体事务类说明文》
中考试题中的说明文通常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现。具体事物的说明一般要求抓住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写一段话或用一段话介绍某一具体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若是后一种类型的话,其各个方面的特点往往不作细致描述或深挖内含,只抓其中最重要的特点进行解说,其他作简单的表面特征介绍即可。
具体事物类说明文在考题中出现较多的是对学习用品、生活用具的介绍。如介绍课本、介绍自行车、介绍热水瓶等。对此类物品的介绍,应做到以下几点:1.弄清命题要求。命题者可能要你介绍物品的某一特征,也可能要求你对物品进行全面介绍,这就需要作文者读懂命题要求。2.明确特征,安排思路。写介绍物品的说明文,必须将物品特征理解清楚,然后对其特征按方面或按类别进行解说。解说时还要注意安排好顺序。先说主要的,后说次要的;先说总体特征,再分别细陈。3.说明语言要简洁、准确。平实的语言可以把事物说明的很准确,生动的语言可以将事物的特征形象化,便于理解。另外,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我们对其作用更不可小视,否则,说明文字极可能不准确。
对具体事物类的说明,考题中也常出现介绍生物体或建筑物的。生物体的介绍主要是动植物类的。对建筑物的介绍主要是说明本地著名的建筑物或学生熟悉的建筑物。说明动植物,首先要了解其特征。例如长颈鹿其显著特征就是颈长,荷花的显著特点就是其高洁。但是,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其特征不可能唯一,介绍时要先对其所有特征尽可能了解。同样是鸟类,就有大雁、黄鹰、老鹰等不同类别,同样是玫瑰,其早、中、晚所表现的形态,气味可能不一样,这些,都需要写作者注意。其次,要抓住主要特征确立介绍的重点。一篇说明文,不可能对所介绍动植物的所有特征在较短小的文章中全面细致地介绍,在考场作文中,就必须选取此类生物最主要的特征进行介绍。例如介绍青蛙,它的特征包括形态、习性、种类、价值等方面的,但写考场说明文,除了考题有具体要求的外,一般应抓住其捕食害虫的主要特征进行介绍。
介绍建筑物,要把建筑物的形状、大小、结构、功用等介绍清楚。在考场作文中,怎样写这类文章呢?第一,了解特征,,明确建筑物总体风格。建筑物的结构征和形状特征是写作时必须明确的,但是,注意一个建筑物,其设计,构造等必然有其独特的东西,把其各方面的独特之处放在一起,一定可以找到的和谐的地方,这个和谐一般就是其建筑风格。第二,要合理安排顺序。在考场上写介绍建筑物的文章,一般按空间方位顺序介绍。比较单一的建筑物,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立足点确定方位,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立足点可根据写作需要灵活选择。
《人虫“情”未了》
近日,某生常以一胶制仿真蜘蛛‘锅害’班里。众女生整日疑神疑鬼,恐怕在自己的铅笔盒或是书包里发现什么“异物”。面对重重危机,我自是不屑一顾,着实令人刮目相看,以为我真是什么巾帼英雄女中豪杰呢!殊不知我也曾是个闻“虫”生畏的柔弱小女子呀!
事情的一切改观均在于两年前的那次灵山生物夏令营之行。胆小如鼠的我走进那十人一间的大屋子,就像是被推进了火坑——我要是知道这地方的特产,说什么也不来了。要问这儿盛产什么?虫子!各种纲、目、科、属、种的虫子!但凡我知道的,这儿都有,更有我无论如何也没听说过的。
第一夜,漫长的一夜。
先是“人虫大战”,满屋子苍蝇自不必说,就连蛾子(鳞翅目)都是五花八门、种类凡多。总算知道什么叫“全民皆兵”了—一人手中拿着一张捕虫网或是扫炕条帚之类,见虫就抡。为之欣慰的是,从小到大这十几年统共没打死过几只苍蝇的我,一小时之内就“灭”了它不下十只。真不知是我变得身手敏捷了,还是这儿的苍蝇太过迟钝了!至于虫子的密度,不言而喻。
在虫比人多的环境里睡觉的感受,体会过的人恐怕不多。不过可以设想一下,当锐利的目光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窥”到虫子的移动(或许根本称不上是“窥”,只不过是一种不样的预感),打开手电照照头顶,在距自己不过一米的天花板上,看到一串长着好几十只脚的“钱串子”在闲庭信步,那是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于是引吭高歌“祝你平安”。真担心虫子“一失足成千古恨。”
更有可怜人士,半夜警觉到耳边似有声响,定睛一瞧,竟是一只面目甚是丑陋的怪虫。多亏此君道行极深,定力极强,才没喊出声来。只可惜那大半瓶“欧护”(一种杀虫药水)——用置之多足以把虫子淹死——还是没能护送此虫“一路归西”。哈——与“虫”共枕,这是何等伟大的勇气啊!
一夜险象环生,每个人的生杀予夺似乎都已经完全掌握在虫儿们的手中了。整夜脑子里都绷着根弦儿,于是一早起来,个个脸色发青,印堂发暗。揉着惺松的睡眼,一改中国人以食为本的传统,“睡了吗,您哪?”理所当然的成了最富人情味儿的一句问候。
某文学狂大发感慨:“一二三四五,上床打蜘蛛,蜘蛛没打尽,苍蝇又进屋。”或曰:“昨夜雨疏风骤,蚊子让人优愁。试问灿蜒何时休,灿蜒乱扭。知否,知否?吾命将休!”岂料一语触及众人痛处,均像李奶奶,痛诉革命家史一样,大谈一夜之间如何如何与虫“斗智斗勇”,才晓得诸位之悲惨境遇,都不比与虫共枕差到哪儿去。
唉——这才是一个开端啊!
夏令营历时五天,天天度日如年,到最后竟也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身。对于某种膜翅的小生灵(蜜蜂)在身边徘徊也能作到不闻不问心静似水。至于当初几乎令人精神崩溃的“钱串子”更是仅凭一对肉掌,沉着应战。手法稳、准、狠,保证掌到毙命。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就凭这个,区区一只胶制蜘蛛又奈我何?瞧瞧,瞧瞧,“蜘蛛”又飞过来了不是。哼!哪儿来的回哪儿去。于是有力的一掷,在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再于是,身旁一声赞叹:“真勇!”
是啊,真勇!
(谨以此文纪念我和“虫儿”们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