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丹麦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3:02:25
《留有余地900字》
丹麦人将尺寸不够的小鱼放生,孟子也曾说过不用细网捕小鱼就会“不可胜食”。可以说,留有余地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总结出的独到智慧,是从长远谋大利的生存之道。
留有余地,是人在与自然相处中习得的谋利准则,“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留给生灵自由生长的余地,达到自然的和谐时,人类也从中获取了不竭的鲜美食物。而在我们距农耕越来越远时,这样的准则也同样被用于商业谋利,宋清为无力还债者留有余地,其中有成大业者便返还他足以致富之大利。留有余地,舍近求远乃是智者谋利之道。
留有余地,更是探求和谐的必修课。追求个人的内部和谐时,无论是满足欲望或是严于律己,都要做到留有余地。桀纣之流放纵欲望,不给道德留余地,不给百姓留余地,终于亡国;而对自己过于苛刻的人不给快乐留余地,总有一天会掉入痛苦的深渊。而追求社会的和谐时,与人留有余地,宽容待人,才会赢得相互的尊重,走向理解。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留有容纳差异的余地,进而不同而为友,避免因矛盾引起的战争,获得和谐。(始终保持从材料本身入手,再进行拓展延伸,莫要喧宾夺主,甚至离题千里。)
然而,留有余地随着人类的进步,似乎正在悄然消逝。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资本的狂热追求,正将这种“慢观念”驱逐。人心浮躁,社会迫切需要利,似乎“余地”已留不得,对工人的无情压榨,对环境的无尽索取……获利的多少与速度成为了竞争对手间的筹码,没有“养利”的时间,目光所及之处有利即谋,无人再有能力以未来的巨大损失留一份仍无保障的余地。
事实上,在人类渐渐抛弃“留有余地”之时,世界正在给人们警告,冰川融化、大气污染,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对大自然近于压榨的索取,最终引来了大自然对人类资源与健康的威胁,促使人们忆起古老的智慧,使可持续发展获得新生。而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打击惨重,如今利益争端、民族矛盾的战乱仍不断,对人民的安全造成了威胁。这无不警示着人们互不相让的浮躁是时候该为留有余地的宽容让路了。
在导回“留有余地”的道路上,我们对内要行“中庸之道”,多留余地,寻求心灵的和谐;对外则多几分宽容,不计较眼前小利,以发展为贵。而对于社会来说,削弱一切以利为目的浮躁价值观,给发展留下喘息的余地刻不容缓,这正是消除激烈冲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留有余地,是时候回到人类所奉行的准则之宝座上来了。
《取之有度800字》
丹麦人钓到鱼后常以尺度量,放小鱼归河继续生长,这与我们对眼前之利照单全收的行为相异,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要做到数罟不损,鱼鳖可食,应如张居正所言: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得前须思度。
用短镜头看生活个人时,取之有度是个人正确的价值判断。人的短浅目光和狭窄眼界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影响巨大,可怜如哀溺文中的永之氓,扭曲如对金钱的疯狂将葛朗台异化成鬼。正如屠格涅夫所说,意志薄弱的人永远不会自己结束,总是等待结局的到来。那么意志薄弱的人也不会自己停止对外物的索取,或是醉生梦死而后大厦将倾,或是欲望横流至自己的生命尽头,自私的密网连接缠绕,拿不起,放不下,空余一身累赘。
用长镜头看时代团体时,取之有度是精神的导向。人类也不过是日月下的生命,可我们却违背了这一恩泽,堂而皇之地将大自然视为盘中餐。究其根本,是人精神图谱中拜物的显赫和敬畏的萎缩。自然的感召和注视下,文化与天地共栖。科技的膨胀与利益的诱惑下,我们在自然万物面前愈发骄傲,不知收敛。想起《拿来主义》中所描述的场景,几百年后,地下的煤已掘尽,我们化为魂灵而子孙只讨得些残羹冷炙。所谓食后毁器,不节而乏,此时耳畔传来的巨响正是世界消亡的呜咽。
为做到取之有度,首先我们的欲望要是高贵而绵长的,我们通过外物界定自己的索取是否合理正当,阅历增长而眼界也随之不断拓宽,是以让我们懂得索取远利而不是没有欲望。其次,保持对物的永远敬畏,池中鱼,山间鹤,阳光下它们都是蒙恩的生命,仅只属于它们自己,我相信意识非人类独有,生杀予夺非人的权利职责所在,且以深深的谦卑与虔敬与之相处,心灵自此拥有度的衡量和姿态。
步入新世纪,经济发展虽是世界主流,实现与人自然和谐相处仍刻不容缓,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取之有度,有长远而科学的规划考量,不走过度索取的极端,也不陷入丝毫不取的停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即是“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之有度,参赞化育”的梳理发展。
正是在自然的孕育下,人类印证自身的足点,确立无限和有限。取之有度,从而完成从“占有”到“节制”的过渡,无论是为了舍小利而谋大利,或是为了远方的风吹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