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可持续发展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08:22:46
《森工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论文》
森工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论文
[摘 要] 森工林区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与压力,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现代化替代产业体系,形成多元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实施完善的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和文化体系的新战略。
[关键词] 森工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森工林区经济存在着可采资源短期难恢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转型积累的社会矛盾和负担较重,产权制度与林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长期制约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为改变这一局面,国家先后启动了伊春国有林权改革试点、清河局内部政企分开试点、鹤北国有林资源管理改革试点的工作。实践证明,森工林区经济要实现强企、富民、兴林的目标,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与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现代化替代产业体系,形成多元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实施完善的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和文化体系的新战略。
一、全面推进国有林区和森工企业改革
(一)巩固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所属工厂要全部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林业局有经营项目的事业单位要实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要按照局情重新调整单位布局,本着能并的全并,能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全部推向市场,增加企业发展活力。
(二)改革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实施分类经营战略
国有林权改革是在森林管护经营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是解决林业企业产权虚置、经营与责任主体缺位、责权利不统一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公益林按照公益事业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落实管护责任制,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管理,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进行必要扶持,由林业职工承包经营。一是对森工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的15%左右的农林交错的浅山区、零星分散的、立地条件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易于分户经营,适于林农、林副、林药、林果等多种经营发展的商品林地。在坚持林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经营权全部交给林业职工,由林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经营权一定50年不变。在确保不破坏地表植被、不降低森林生态功能、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允许管护承包者依法开发利用林资源,适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林副产品加工业,最大限度地调动林业职工的积极性,把管护森林资源与培育、保护、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与林下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与发展多种经营、家庭经济和职工致富结合起来,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副资源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培育的长期效益和职工群众的即期收益有机结合。二是对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地,关系到国土资源安全、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管理国有林的经验,建议在重点国有林区所在的省设立省级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局,依法加强对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林的管理、保护,并负责对森林资源资产的经营管理。在森工企业局设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分局,在林场设立林务所,同时落实管护责任制,切实保护培育好森林资源。森工企业局和林场设立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由省级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局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经费由中央财政解决。
(三)调整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解决森林经营培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方案要求,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按森林功能区不同,将森林资源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和商品林区两大类。由于现行森林资源的结构和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结构单一、质量低劣、林地生产力低下。一是低质、低效林分得不到有效改造。二是禁伐区内急需抚育的林分得不到及时抚育,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和森林恢复进程。三是禁伐区内人工幼壮母树林得不到合理疏伐抚育。开展上述森林经营活动,既受采伐政策限制,又受经营成本制约。鉴于此,为科学合理经营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加速森林资源恢复进程,国家要解除禁伐区和限伐区内林分改造限制政策。允许对禁伐区急需透光和抚育的林分,急需疏伐抚育的人工幼壮母树林适时开展合理的经营活动。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或政策扶持,逐步建立起森林经营培育的激励机制。
二、延长天保工程实施年限,完善相关政策
(一)现有森林结构决定了需要延长工程实施期
国家天保工程规划为11年,这一期限与东北林区40-60年的木材生产周期差距较大,与现有的.森林结果也存在矛盾。合理的森林结构(各龄组的比例)是森林获得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提条件。但是,现有的森林结构不合理,幼龄林、中龄林比例过大,成过熟林比例过小,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少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个林龄级,因此,国家应天保工程期限延长到30年为宜。这样,将使现有森林龄组结构趋于合理,单位面积的蓄积大幅度增加,单层林向复层异龄林转化,森林的质量将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将随之提高。
(二)完善并延续相关政策
1.解决天保工程地方配套资金问题。黑龙江省森工是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配套资金总额大,财政十分困难,省财政难以全额配套。国家应降低全省地方财政配套比例,由原来的20%降至5%,或者比照大兴安岭作法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
2.解决天保补助标准问题。国家对天保工程资金采取动态管理办法,随着有关政策出台定期调整补助标准,对养老保险和社会性支出补助标准按每年5%递增比例进行调整。对森林管护费中央补助标准提高到5元/亩,年,或每年按一定的递增比例实行动态管理。
3.街道社区管理、消防等社会性经费纳入天保范围问题。目前的天保经费中只包含森林管护、文教、卫生、公检法、伊春政府经费、养老统筹、四险等社会性费用,不包含街道社区街道、消防等费用。为此,每年林区需要支付上亿元的费用,建议国家将上述费用纳入天保范围。
4,森工加工企业债务免除问题。森工加工企业债务比重大,这些企业大部分已处于停产状态,面临着是企业破产,经济十分困难,根本无力偿还债务。国家帮助协调尽快出台加工企业债务免除的具体政策,同时协调各金融机构解除破产企业抵押担保问题。此外,应纳入政府解决总局、林管局行政管理费。
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强企富民步伐
(一)提高林产工业规模效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以扩大基地规模、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创立提升品牌为重点,推进林产工业加快发展。要依托绥棱、绥阳、清河、穆棱、东方红的工业园区和兴隆中密度、万力木业、牡丹江木材厂、松江胶合板厂、海林装饰材料厂等骨干企业,打破区域界限,实现资源整合,扩大规模,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要利用资源优势,立足招大商、引大户,要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劳动密集型的林产工业发展项目,实现多种经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多元化替代产业格局,带动全局职工增收致富。对上争取政策,建设林产工业园区。成立林产工业管理委员会,改松散型为联盟型,形成信息共享、品牌共享、资源共享的板块效应。
(二)做大做强多种经营,努力提高质量效益
巩固和扩大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壮大多科经营产业化规模。要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加快食用菌栽培、北药生产加工、畜牧养殖、粮豆种植和绿色食品等五大基地建设,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努力打造品牌,加大
“黑森”等品牌宣传力度,强化管理。对鹤北来讲,一是要扩大黑才耳栽培规模;二是要积极争取省农业开发专项资金,规翅设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农田、道路进行升级建设,提高农作物亩产;三是继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挥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继续执行对职工的扶持政策,大力推广种植五味子、沙棘等经济作物;四是招商引资建立山副产品加工厂,建立产品加工精选车间,对山产品、林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形成集散市场,使林副产品就地增值增效,从而增加职工收入,安置富余人员就业。
(三)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努力提高经营水平
依托森工林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坚持高超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尽快把森林生态旅游建成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以组建森林生态旅游集团为龙头,组合优势精品景区,开发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伊春森林旅游、中国雪乡、山河屯凤凰山、镜泊湖蕨苑岛、柴河莲花湖、亚布力滑雪场、平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森林旅游精品,带动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森工林区的风、水、矿等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建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对鹤北来讲,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借助局县共建区域合作机制,依托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做出近期和中长期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形式进行开发建设,将零星景区、景点整合上线,开发全局红松原始生态林、梧桐河漂流、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和抗联历史遗迹等旅游项目。
四、依托地缘优势,实施对俄森林资源开发与合作
国有林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其地缘、人力、技术、设备等优势,扩大与俄罗斯的合作,盘活闲置的采伐设备,扩大就业渠道,弥补国内木材需求缺口。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对俄资源开发项目,组建控股公司或对俄森林开发采运集团公司,避免无序竞争,整合队伍,壮大实力,提高开发能力,打造对俄资源“航母”。同时,通过与俄罗斯方面合作以扩大对俄森林采伐量带动境外木材加工为突破口,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企业实现利润可观。走出了对外资源开发的成功之路,同时繁荣了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当地经济,使其已经成为林区经济。
【森工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论文】
《可持续发展900字》
自生命起始那刻,人类从未停止对自然的探索。在彼时人眼中,依托自然的意愿,生命得以延续,文明得以发展。走过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的自我意识在不断繁衍中得以觉醒。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社会生产力空前,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亦空前。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挑战自然的权威,却逐渐忘却: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生命紧紧勾连。
甘地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沟壑”。物质的稀缺性意味着这个世界的资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人性的贪婪驱动人们无止境地透支当下甚至未来。物质需求与资源限制间的冲突矛盾,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无法避免的长远命题。
作为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理性的产物。“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食其实者不毁其枝”,竭泽而渔者,不久便无鱼可食;杀鸡取卵之人,往往因小失大。一个拥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人,不会在吃完食物后就摔掉饭碗,也不会在摘果时把树枝也给折断。孟子有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人的生态智慧,至今仍给我们珍贵的启示。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丹麦人以尺量鱼,量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国安民要顺应自然之势”,对利益的渴求超越了面对自然的理性,这从来不是发展的真正目的。“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生命孕育于自然,皈依于自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身处自然,接受自然馈赠,人类与自然天然具有同一性。毫不节制的进犯,不经思考的耗损,终将受到反噬。
“我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当自然界向人类进行报复时,没有一个人能幸免于难。经历资源耗竭后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唯有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千秋万代的发展;构建命运共同体,不是以孤立个体的力量,而是世界共同谋求永续发展之路。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从恐惧、征服到顺应、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凝结了千百年人类对自然的反思。历史更迭不止,文明从不会因欲望膨胀的掠夺而得以延续,惟有顺应规律,融入自然,才能在万物平衡间达成永恒共识,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