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贤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26 00:09:00
《一夔已足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一夔已足
【拼音】
yī kuí yǐ zú
【释义】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出处】
《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解释: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多多益善
【用法】
作谓语;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一个足够了。
【成语故事】
相传在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时代,在东海之中,在一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形状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敲击鼓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骨头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用夔的皮制作的击鼓作为军鼓,用夔的骨头制作成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败。
后来到了尧统治天下的时候,在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他的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擅长各种乐器,特别擅长击鼓。击鼓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据说夔一击鼓,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
到了舜继位后,舜认为音乐是最能体现出天地的精华,于是打算任命一位乐官,舜便派重黎到民间去物色寻找一位乐官。当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荐给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重黎向舜说:“只有夔一人去传播音乐,是不是难以胜任这个重任”。并且建议舜再多寻找几位乐师,协助夔一同去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造句举例】
人们常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真正的人才一夔已足,不需要那么多。
《勿以亲疏定是非700字》
《出师表》有言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一亲一疏,导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看来,勿以亲疏论事非。
纵观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乱相续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百姓们的生杀予夺之大权,也毫无疑问地掌握在其手中,真可谓:"君主一跬步,皆关民命。"就是这样,我们往往能看见一些小人,他们溜须拍马,阿识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们的每一个毛孔无不弄得舒坦至极。于是这些人深得君主之"亲",甚至独揽大权,破坏朝纲,明末的魏忠贤专权不就是明证吗?而贤明的君主求贤若渴,对人才亲之信之,恰恰是因为明是非,懂事理,才知孰亲孰疏之分。
在人类社会中,自"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子其子”以来,亲情就成为了维系这个社会的稳固的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人们往往认为亲人们总是对自己好,因而他们总是对的,没有错的,而对于旁人,难免存着此疆彼界之心,所谓"人心隔肚皮",难免对别人有着成见,故事中的富人即此类典型人物,而有两位人物的行为却值得我们的赞叹。
祁黄羊的"内举不避子,外举不避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了,不以亲疏好恶来定是非,而是惟贤是举,诚可贵矣。
另一位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担任了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权力可谓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各界人士1致推举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担任广东的都督,当此之时,孙中山先生只需微微首肯,便定能保证自己的哥哥飞黄腾达,然而这位伟人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婉言地谢绝了,说:"我哥哥才力有限,不堪担此重任。"如此高风亮节怎能不让人仰慕不已。
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抛弃小我,舍弃一己之私利,来成全大我,寻求真理;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克制感悟,注重理性,让理性之光熠熠生辉!
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