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猪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2:13:11
《切猪肉》
我的外公是一个猪肉铺小贩。他每天早出晚归,生活过得十分繁忙。
有一天,我妈妈和外婆出去散步。让我切肉,并交待了切时要注意安全。我虽然心里很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切猪肉,难的就是切有骨头的部分。因为它们粘得紧,还不是骨肉相连,而且里面的肉最有弹性......总之,就是很难切。
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光嘴答应,不付诸行动。我以最快的速度拿来一个砧板,然后开始切肉。很快,好切的肉都切完了。
看着那一块块猪肉,和面前一个个被大骨头包着的上等好肉,我狠了狠心,一砍——没切到,再砍——还是没切到。
我气得“怒发冲冠”,于是用力地一砍,——“咔,咔!”上等好肉出来,砧板——也裂开。
外公看着我切好的一条条的猪肉摆得井然有序,和被我一刀切成两“半”的砧板,却没有心疼砧板,而是关心地看着我说:“有没有受伤,砧板坏了没事,人没受伤就好。”并表扬我切得很好,还给我加油打劲,并接过刀,又重新拿了一块新的砧板,让我站远点,教我要看准肉,稳点再砍下去,因为我年龄小的原因,外公说等我长大了,有力气就可以做得很好了。
我知道,外公是很爱我的,通过这件事情我对外公又多了一份敬佩之情。
很快,妈妈和外婆就回来了,拿了我切我的肉去煮,并夸我切得很好。我坐在一边,看着他们三下五除二并煮了一餐“猪肉宴”,并将我的劳动成果——几块上等好猪肉“消灭”了。吃得是津津有味,并回味无穷。
我要回去了,外公把我们送到了门口,依依不舍地挥着手——再见。他虽然只是一名小小商贩,但他在我的心中永远像天上的太阳,时刻都会给我们带来温暖。
《外婆牌咸猪肉作文700字》
台州十二月里,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着做年糕,这也表示年越来越近。但我更期待的是年糕的绝配——外婆牌咸猪肉!
当谢年祭拜结束后,外婆就把猪肉用盐炒制起来,这样既可以长期保质又可以保味,而我这00后,却偏偏爱上这口独特的味道。
炒咸肉特别讲究,一定要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这样炒出来的肉咸香十足,肥而不腻,让人欲罢不能。首先猪肉要焯水一遍,去去腥。冷水下锅,加入料酒,把一块块肥瘦相间的猪肉下入锅中。“咕噜咕噜”水开了,猪肉在锅中翻腾、起舞。很快,颜色变白,外婆施展“佛山无影手”,手持漏勺,一下子捞出了所有猪肉,控干水分。接下来就是炒咸猪肉的关键步骤!
炒咸猪肉用的盐可不一般,我们平常吃的都是细盐。而那种在海边盐场晒制起来,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粗盐,才是炒制咸猪肉的主料。这种盐颗粒大而饱满,晶莹剔透,能让猪肉更加入味。
外婆不愧是大厨,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只见她娴熟地一手扶袋口,一手托袋底,白花花的盐便如同白雪一般倒入了锅中。“噌”的一声,橙红色的小火苗窜了出来,活泼地跳动着。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本白花花的盐,慢慢变得焦黄。
看准时机,外婆把一块块猪肉下入其中,顿时,厨房里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外婆赶忙使劲翻炒起来。这一步看着挺简单,其实非常考验厨师的水平。只有恰到好处的温度,才能让盐刚刚好变成焦黄色,稍不留神,盐一旦焦了,就会前功尽弃。
而火候不到,肉则不入味。火焰就像是融合剂,逼出肉里多余油脂。在外婆行云流水的操作下,猪肉与盐充分融合,盐的咸味与猪肉的鲜香交织在一起,整个厨房都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香味。
平淡无奇的汤糕里加入咸香的咸肉,顿时增味百倍,它可以在炒饭里、汤面里…只要你喜欢,无处不在。对于我,外婆的咸猪肉就是年的味道!
(小作者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街道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
后 记
我喜欢吃年糕,更喜欢吃咸猪肉,每次吃汤糕时,外婆知道我爱吃咸肉,都会偷偷给我多加一块咸猪肉,外婆万岁!
家长感言
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炒咸肉,只是每家的味道各不相同,这就是外婆的味道,外婆的爱。
教师赏析
读了小作者的文章,我们仿佛看到了外婆咸猪肉是如何做成的,也仿佛尝到了外婆咸猪肉的味道。(李海红)
《猪血肠》
东北的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吃猪肉,灌血肠。我最爱吃爷爷灌的猪血肠。
今年的春节,我有幸参与其中,帮爷爷灌血肠。血肠好吃,制作过程也很讲究。首先,爷爷准备好了一盆猪血,这盆血是加了肉汤的猪血,里面放了好多种调料,闻起来香喷喷的。另外,还得准备必不可少的原料——猪大肠。大肠事先已经被翻过来,并反复清洗过,处理的干干净净了。当然了,还需要准备好一些经过清洗的长约10厘米的白色细麻绳,是用来绑血肠给血肠分段用的。作为爷爷的小助手,麻绳可是我重要的工具。
接下来就是正式开始灌血肠啦。首先,我帮爷爷把大肠的一头用麻绳绑紧,防止血流出去。然后爷爷用筷子撑开另一头的肠头,将漏斗底部插进肠头,用勺子慢慢地舀一勺血,灌进漏斗顶部流入大肠,直到将大肠灌得八分满,我就用麻绳把肠头系上,必须系得紧一些,打个死结,防止松开漏掉。接下来重复相同的步骤,一共灌了十根左右。虽然我的手指已经有些麻木了,但是看着一大盆的血肠在我这个小助手的帮助下制作完成,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最后一步就是煮血肠了,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必须爷爷亲自完成。先把血肠放进肉汤锅里,控制着火候,不能大火煮,容易崩开。大概用小火煮了十多分钟,血肠煮好了,热气腾腾地出锅啦。切血肠的任务当然要交给刀工最好的奶奶。奶奶说刀一定要锋利,这样切的又快又好。不一会儿,一盘厚度均匀的、带着亮光的血肠就切好了。冒着热气,色泽红润,香味扑鼻,我哈喇子都快出来了,已经迫不及待去拿筷子,准备品尝啦。蘸上调好的蒜酱,放入口中,鲜美的味道立刻充满口腔,真是人间美味呀。
猪血肠是每年过年做杀猪菜时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从这道菜里我吃出了浓浓的年味,也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小作者是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南山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我喜欢吃猪血肠,这是家乡的味道。我喜欢过春节,喜欢这阖家团圆的喜悦,更喜欢包含在美食中的浓浓亲情。它也充满爱的味道,让我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细心的呵护。
家长感言
猪血肠是东北的特色美食,孩子参与制作美食,体会劳动与美食的关系,以及一家人幸福团聚的美好。
教师赏析
以参与制作猪血肠为视角,描述东北农村过年特色活动,同时充分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同制作美食的幸福感。(孙莲 )
《我们的宝藏》
祖国的北方,是雪的天堂,
冰壶冰球冰雪节,猪肉粉条杀猪菜,
寒冷中独特美好的存在,
这是东北人民赋予生活的宝藏;
祖国的南方,是美食的天堂,
虾饺肠粉糯米鸡,云吞凤爪榴莲酥,
建议你走遍南方的大街小巷,
这是岭南人民赋予传统文化的宝藏;
祖国的西方,是风景的天堂,
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
独特地貌展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是美好的生态环境赋予我们的宝藏;
祖国的东方,是繁华的天堂,
熙来攘往繁华处,咫尺之内造乾坤,
都市车水马龙,园林静谧悠扬,
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藏。
啊!祖国大地是那样的多姿多彩,每一处甚得我心!
《我学会了猪肉炒青椒》
自从爸爸得了重病不能做事后,妈妈就去广东打工了。带我们姐弟四个的重任,就落在了奶奶身上。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我从小就学会了做很多事:洗菜、切菜、洗碗、扫地、洗衣服、洗鞋子……其中,我最喜欢做的事是猪肉炒青椒。
首先,把猪肉和青椒洗干净切好来。猪肉切成片,装在盘子里,加点小粉、酱油搅拌均匀。青椒切成块,放在另一个盘子里。
然后把锅洗干净,准备炒猪肉了。 等锅烧干到没有水的时候再放油。 有一次锅没有烧干,我就放油,结果油溅到我脸上来了。等油冒烟的时候,我就把猪肉马上倒下去翻炒,炒到两面都不会红红的了,就浇点冷水。加点盐,再煮一会儿,就把猪肉铲到盘子里。这样炒出来的猪肉熟了,而且又很脆。有一次我煮得太久了,结果猪肉一点都不脆,还特别有嚼劲。还有一次我没有浇冷水,就不是很脆。
接着再把锅洗干净,准备炒青椒了。这时,你千万不要偷懒,一定要洗锅,要不然炒出的青椒会有黑黑的东东。青椒炒得变软了,就可以了。
最后把盘里炒好的猪肉倒进锅里去,跟青椒一起炒一会儿就可以出锅了。这样一道又香又脆、微辣美味的猪肉炒青椒做好了。
这一道菜特别下饭,每次我炒了这盘菜,我就能吃下两碗饭。
猪肉炒青椒,一开始我以为很难。没想到只要自己认真去做了,就一点都不难!
《包饺子》
今天上午奶奶买了饺皮和玉米、猪肉,红萝卜。奶奶把准备好的食材剁碎,加上油和盐一起拌一拌,这样都仿佛能闻到饺子的香味。
开始包饺子咯,我说:“奶奶我能帮你包做饺子吗?”奶奶答应了,然后妹妹和弟弟赶紧的跑过来,奶奶吩咐我们不用帮忙,可弟弟妹妹就是偏不,弟弟说他学过,妹妹说她包的可漂亮了,奶奶就让他们尝试一下,弟弟十分的调皮,包饺子的时候不是好好和,就是把还没掺合好的面粉到处乱撒,弄得是满脸狼狈不堪。而妹妹呢?包的饺子,东倒西歪,一个个都成了“开口笑”皮薄馅厚,每个饺子都被撑开了一个口,刚补完这个,又开了一个口,真像全身满是补丁的胖将军。妹妹和弟弟给了奶奶看,奶奶评价道:“弟弟的虽然包的少,但是包的都还蛮不错,妹妹虽然包的多,但是都是带补丁的,还要继续努力”接着我们很快就包了两大盘,大家的肚子也很饿了。
于是奶奶赶紧拿饺子下锅,饺子很快就煮熟了,饺子的香味扑鼻而来,弟弟和妹妹吃的很开心,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奶奶说明天吃什么早餐,我说继续吃饺子,弟弟妹妹也拍手同意了,弟弟妹妹笑的跟喝了蜂蜜一样。
通过这次包饺子,我才明白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才是最甜的!
《包饺子》
今天,妈妈说中午吃饺子,还是猪肉香菇馅,我一听,高兴坏了,我兴奋的等到了中午,忽然,我想如果我学会了包饺子,那我不就能给爸爸和妈妈包饺子吃了吗?就这样决定了。
中午到了,妈妈准备好了擀面杖,饺子皮和饺子馅,开始包饺子了,妈妈把擀好的饺子皮往左手上一铺,再用筷子夹一些饺子馅往饺子皮里一放,再拿手把饺子皮两边一合,最后拿拇指和食指一捏,一个大饺子就做好了,看完后我觉得挺简单的,结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照猫画虎的包起饺子来,马上就要包好了,我突然得意起来,心想:“包饺子其实也不难嘛,我一定能包很多很多的饺子。”我正准备包下一个饺子的时候,一看,呀!饺子的肚子破了,我匆匆忙忙的拿了一个饺子皮补上。当我拿我的饺子和妈妈包的饺子一比较,妈妈的好似常胜将军,而我的就像一个大胖子,肚子还破了......当我要放弃时,我忽然想:“这么点小小的失败就轻言放弃,不行,我一定要学会包饺子。”在我的努力下,我终于学会了包饺子。
在下锅时,妈妈从我的饺子里挑了几个“精英”放进锅里。出锅后,我夹了一个我包的饺子一尝,真好吃!
《做腊八蒜》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天要吃猪肉,喝腊八粥,腌腊八蒜。因为腊八蒜的颜色很有趣,我想做腊八蒜。
腌腊八蒜需要大蒜、醋、白糖和一个有盖子的容器。首先要剥蒜,奶奶和我一起剥。然后把剥好的蒜倒进容器里,再放醋和白糖,醋大概放到淹没蒜就可以了。再加两勺白糖,最后盖上盖子,放在家里比较冷的地方。
第三天的时候,大蒜的颜色有点绿,第四天的时候一半的大蒜变绿了,第七天全部变绿了。大蒜为什么会变绿呢?
(小作者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行知小学一年级学生)
家长感言
孩子好奇腊八蒜为什么是绿色的,亲身体验了腊八蒜的制作过程,动手动脑,每天观察腊八蒜颜色的变化,最终能通过文字记录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过程,既增长知识又丰富了假期生活!
教师赏析
杨若言同学这篇作文朴实流畅,所写是孩子所见所想。一年级孩子能将制作过程有条理地记下来就是一种成功!(成玮)
《致敬“白衣战士”》
“本以为2020年春节猪肉会是最抢手的,没想到竟是囗罩杀出重围。”网络上流行着这样那样的段子,随着除夕临近,新型冠状病毒打乱了中国的过年。新闻的透明报导,微信圈的分享,爸妈决定居家不外出走亲访友,就在家待着,如果外出就一定戴口罩,我开始并不很在意,但注定这是一个不一样的2020年春节。
大年初一,习主席对疫情防控作了超强部署。随着时间疫情进入爆发期,由1例增至7766例.看着“雄鸡”的任何区域都因病例被点亮。这时逆行的白衣战士刷亮了朋友圈,一份份“请战书”,红手印,一句句“我可以”“我报名”……他们迎难而上,一个个最美白衣逆行者身上显示着坚守阵地,勇于承担,付出与奉献,守望相助,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精神一次次地震撼我的心灵。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在这些天都是凌晨2点刚睡,4点就起,他是医生却也是渐冻症患者。他说的“如果你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事”,他每天坚守一线的事迹令我泪目。
杭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从1月20日接收了市第1例疑似病例样本起,实验室的灯光就再也没熄过,朱科长就是其中一名白衣战士,他上午穿上防护服进实验室,下午1点半结束第一批样本检测,吃午饭。下午第二次穿上防护服进实验室,晚上8点吃晚饭。晚上10点半第三次穿上防护服进实验室,做完所有样本检测出来巳是凌晨2点半。这样连轴转的状态已经连续一周,为了抢时间,他们将继续坚守。
除了张院长和朱院长,还有很多白衣逆行者,正是这一群人,从未忘记自己的誓言,冲在前方,为身后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湖北是疫情最严重地方,从上海首批医疗队136人驰援武汉起……截至1月28日晚6000多白衣战士从全国各地奔赴驰援武汉。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几天我经常会默念这句话致敬战士,鼓励自己。白衣战士在前线奋战,作为普通一员,我响应号召: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少为他人添麻烦,监督爷爷奶奶,宣讲防护意识,爱家爱自己,只要人人都能贡献平凡的力量,我们一定能打蠃此次防疫战。
《猪肉摊》
早上,我在买早餐时,看到了一个生意不错的猪肉摊。一个猪肉小摊本没啥稀奇,这儿卖鱼的、卖海鲜的、卖蔬菜的、卖日用品的摊子都有,卖猪肉的也不少,可是卖野猪肉的我还是第一次见。
我把滑板车放在摊子旁,仔细打量起这个摊子来。
这个摊子不大,如果让人往那一站,三个人足以站满。放肉的木板放在一辆运货的车上,这是小贩们惯用的手法,专用于防城管,城管一来,拉上车子就能跑。
被放在木板上的肉绝对出自一头大肥猪,那个大得惊人的猪头和肥腰子完全出卖了它主人的身份。长着鬃毛的猪头上有一对乌黑发亮的小眼睛,长长的猪鼻子直直地伸着。猪嘴张了一半,似乎能听到它最后一次的叫唤。整张猪脸布满黑漆漆、乱蓬蓬的猪毛,显得十分丑陋又有几分可怜。那块肥腰子上面是一层厚厚白白的脂肪,像裹着厚厚棉被一样。腰上的瘦肉最引人注意,暗红色的瘦肉渗着血丝,十分新鲜。瘦肉里不夹带一丝脂肪,可以想象这猪活着时该有多大劲!
不断有顾客在摊上购买猪肉,摊主的钱夹里已经塞了许多钞票。我暗想,摊主这下赚大啦!野猪肉真那么好吃吗?
(小作者是浙江省温州市瓯越小学五年级学生)
后 记
这天早上骑滑板车买早餐,见到这个卖野猪肉的小摊,因为以前没见过,所以好奇,多看了一会,印象比较深,就写下了这篇周记。
家长感言
我平时常教育孩子要细心观察,去发现生活,去感受生活。很高兴孩子能在细致的观察下写出这样一篇生动的习作。
教师赏析
梁文松同学这篇作文观察敏锐细致,白描勾勒传神,生动再现了农贸市场一景,犹如一幅写生画。(应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