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南渡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2:29:44
《群星南渡照中国读《南渡北归南渡》有感1000字》
夏日正长,浅醉流年。在这个淡淡墨香浸润的七月,我携一本书与光阴促膝长谈——《南渡北归》。而在逐渐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渐渐知道了一些光辉的名字——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梅贻琦等众多伟大学者,一个个故事让我回到了那个文化与烽火并存的年代。
《南渡北归》第一部《南渡》主要描述了平津沦陷后,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大学和中研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学术研究团体向西南迁徙以在炮火下延续文化薪火的历程。一批批的知识分子以瘦弱而笔挺的文人之躯,为文化挡住侵略,成就一代大师风范。
大师成为大师,源于他们对国家毫无私心的热爱。北平沦陷之时,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冒着被日军抓捕的危险,在夜晚将校园内的50毫克镭悄悄“偷”了出来,并带其只身一人前往长沙。他一路上几乎丢失了所有行李,唯独存有镭的咸菜坛子从未丢弃。
这看起来微乎其微的50毫克镭,却为未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国破家亡面前,赵忠尧教授本完全可以将镭置之脑后,但他仍旧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我们不知道他在离开前是否有着充足的信心,是否曾与眷恋的家人告别。但我们知道,虽然前途未卜,存亡未知,但他心中绝对没有后悔,那份赤诚的爱国之心足以让他抛下一切挚念。在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正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一庞大的群体,或或弃笔从戎,或以笔代枪,在国难面前挺身而出,为泱泱中华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围墙。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身后不须念,身前不足惧。这便是大师们的家国情怀。
大师成为大师,还源于他们对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西南联大在昆明定居后,师生们便在茅草作顶、尘土飞扬的教室里从事学习和研究,同时还要不停忍受日军空袭的骚扰。然而学子们依旧斗志高扬,不因物质上的困顿而精神颓废,还有大批学生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沦陷区奔赴后方学习,使联大不断发展壮大,在一个边境小城散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为热爱的理想献身,用生命守护知识,用青春传承文化。因为有了他们对学问的热情和虔诚,我们的中华文化才从未断流。而现在,衣食无忧的我们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驻足不前。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新一代学生的我们也不能退步,就像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一样,不能让未来的国家栋梁越来越低矮和脆弱。
人们常用“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来缅怀那战争年代的一代伟人学者,而我想说“大师远去仍有大师”我们也会像那些青春无畏的学生,追随大师的脚步,永远怀揣赤诚的爱国之心,肩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保持乐观沉着的好学之心,不虚度年华,不浪费时光,不枉费青春,不丢弃热情,让盛世中华在新一代少年的手中熠熠生辉!
《《利州南渡》温庭筠原文和翻译》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
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嘉陵江流经其西北面。南渡:指渡嘉陵江。
澹(dàn)然:水波闪动的样子。对:一作“带”。
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zhào):船桨,代指船。
“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
译文
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赏析
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实如此。
创作背景
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因为语言多犯忌讳,开罪了皇帝和宰相(唐宣宗和令狐绹),长被摈抑,只好到处流转,做一个落魄漂泊的才子。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于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渡江时所作。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