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鲁昭公被逐出国,逃亡到了齐国。齐景公对他说:“你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怎么就把国君的位置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鲁昭公说,“早些时候,人们都对我很好,有很多人经常鼓励我,而我没有亲近他们,也有很多人经常劝诫我,而我也没有听信他们。因此,逐渐地内无心腹、外无群众,真正爱护我的人一个也没有,奉承我、欺骟我的人反倒很多。这样,我就好比秋天的蓬似的,表面枝叶似乎还很好看,其实根茎都已枯萎,秋风一起,于是连根拔掉了。”
齐景公听了,认为颇有道理,便把这番话转告晏子(齐大夫晏婴),并且说:“要是现在有可能让昭公回鲁国去,大概他可以成为一个贤明的国君了吧?”晏子说:“不会。溺水的人,多半因为事先不探明河水的情況,迷路的人也多半因为亊先没有问清路径,等到他溺水以后才去探水,迷路以后才来问路,不是已经晚了吗?这好比‘临难而遽〔jù〕铸兵,临噎〔yē〕而遽掘井,一样,虽然非常急切,可是怎么来得及呢?”
这段故事,载《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临到战乱已经爆发了的时候,才急着去铸造兵器 遇到吃东西在喉咙里干噎得想喝水的时候, 才急着去挖井),这句话,后来略加改变而成“临难铸兵, 临渴掘井”,把“噎”字改成了 “渴”字,意思就更明白了。我国一部古代的医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里就是用的“渴”字。《墨子·公孟》说,“乱则治之,犹噎而穿井、死而求医也。”意思也一样。
“临难铸兵”(后来一般都说作“临阵磨枪”)和“临渴掘井”,两句都是比喻事先不准备,临时才动手。明朱柏庐《治家格言》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 有多少完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