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的典故

2025-09-10 16:28:20 文题网 阅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砍下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号。这是仓卒起义的情景。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记述陈胜起义时,用过这样的词句。《史记•陈涉世家》 和《汉书•陈胜项籍传》的赞语中,都有这样的说法。

陈胜,又名陈涉,是秦末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附近) 的一个雇农。他同其他雇农,成年累月地像牛马一样受苦,心里深深怀着对于封建统治者的仇恨。一天,在田埂上休息的时候,陈胜低着头,不言不语,同伴们以为他病了,纷纷 向他慰问,他忽然抬起头,愤愤地说:“将来咱们要是得了富贵,可千万不能忘了穷哥们啊! ”当时大家听了,有人喑暗惊奇,但是也有人冷笑道:“嘿,你我现在穷得给人当雇农,还说什么富贵不富贵? ”陈胜看了他一眼,叹口气说: “燕雀安知鸿鹄志! ”

燕雀是寄居在人家屋梁上和瓦楞里并以此为满足的小鸟,鸿鹄是高飞天空、遨游水上、自由生活的大鸟(鸿鹄, 即鹄,不是鸿雁,是天鹅)。“燕雀安知鸿鹄志”这句话, 人们都用它来比喻:目光短浅的庸人怎能了解伟大人物的崇髙志向。

后来,秦二世元年,征兵防守边疆,阳城被征发的共约九百人,当然都是些贫苦的农民,陈胜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个农民吴广,因为身高体壮,被派为领队的头目,奉命开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附近),并限期到达。地方官还 派两个军官,押着同行,先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去集合。那时,恰逢连日大雨,道路难行,走了好几天才到大泽乡。陈胜和吴广暗中商量: “看来我们不可能如期赶到渔阳了,与其因为误期而死,还不如干脆不去,就在这里起 义,大不了也是一个死。”原来按当时军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处死。

两人商量定了,就趁着军官喝醉的时候,一下子把他们 杀了。随即召集全体士兵,宣布起义反秦。士兵们齐声欢呼。于是,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发出命令,定国号为 “大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为标识。首先占领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编练部队,整肃军容,然后攻下 附近各县,收集兵力,继续扩展。接着就攻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县)。那时,已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 步兵几万人。他们就以陈县为根据地,拥立陈胜为“张楚 王”。这个风声一传开来,各地深受秦朝压迫的人民,纷纷响应,杀掉当地的宫吏,举起了起义的旗帜。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这次起义,后来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英勇事迹告诉了人 们,穷人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贵族老爷的反动统治是可以打垮的。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句话,后来一般都说作“揭竿而起”或“斩木揭竿”,泛指人民起义。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