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的典故

2025-08-22 11:27:03 文题网 阅读:

《论语•八佾【yì】》有这样一段记载: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沙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古人迷信有所谓“神”,但是谁也看不见神在哪里,就用木头做个牌位,上写某某神位,把它供起来,以便祭祀和膜拜。这种牌位,叫做“神主”。有一次,鲁国国君魯哀公问宰我:“社神(即土地神)的神主该用什么木料做? ” 宰我是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他回答道:“夏朝多用松,殷商多用柏。到了周朝,一般都用栗;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畏惧、发抖)。”孔子听了,认为宰我的话似乎带有批评周朝的口气,感到不妥,便赶紧说:“已经做过的事就別说它了,已经完成的事就别提意见了,已经过去的事就别怪罪了。”

成语“既往不咎”就是由上述孔子的话而来的。咎〔jiù〕,责备、处分。这个成语也可以说作“不咎既往”,——对已往的错误或罪行不再追究。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