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长三尺的典故

2025-08-11 12:43:53 文题网 阅读:

唐初有个陆余庆,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曾当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洛州长史”等官职,同当时著名文人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等都是朋友。但是据说这人文笔并不高明,他虽然颇有口才,能说会道,谈起来往往滔滔不绝,却不善于把自己的所谈所论,写成文字。有一次,奉命当殿草拟诏书,半天也写不出一句,急得不得了,后来还因此降了官职。

据《唐书•陆余庆传》载,当时人们对于陆余庆有两句嘲笑的评语道《说亊则“喙〔huì〕长三尺”,判字则“手重千斤”。唐人张鷟所撰的《朝野佥载》中,也有这样的记述: “陆余庆为洛州长史,善论事而谬于判决。时嘲之曰:‘说事即喙长三尺,判字则手重五斤。”还说他是“笔头无力嘴头硬”。

形容花言巧语,只会空谈,不会实干,就叫做“喙长三尺”。(喙,鸟兽的尖长嘴。)

不过,“喙长三尺”这句话,最初出现在《庄子》上,原意却是闭口不言的意思。见《庄子•徐无鬼》: “仲尼 (即孔子)曰:‘某愿有喙三尺'。”郭象注:“盖鸟喙长者多不能言(叫)也。”清人翟灏〔zhái-hào〕的《通俗编》因此说:俗语讥讽能说会道的人,叫做“三寸鸟,七寸嘴”,可见是不对的,《唐书》还嘲笑陆余庆“喙长三尺”,也说错了,“已误用《庄子》文矣”。

其实,人们既已习用了 “喙长三尺”的成语,又有“三寸鸟,七寸嘴”的俗语,已把只凭一张尖嘴的人,刻划得形象生动,寓意深妙,何必一定还要拘泥于《庄子》之文、孔子之言的原意呢?

  • 更多>>